高黎贡白眉照片,高黎贡utmb

yanqitea 2023-03-31 贡眉 179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属于几级保护动物

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属于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眉长臂猿:为灵长目、长臂猿科哺乳动物。该属仅有二种,分西部种和东部种。体长为45-65厘米,体重10-14千克。无尾,前肢明显长于后肢。雌雄异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黄色,眼眉更为浅淡。白眉长臂猿是长臂猿中体型较大的一类,头很小,面部短而扁。

白眉长臂猿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西部,多栖于海拔2000-2500米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冬季常向下作垂直迁移。白眉长臂猿为东洋界缅甸—中国亚区的特有种,中国以内仅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腾冲、盈江和陇川。中国以外见于缅甸、孟加拉和印度东北部阿萨姆。

云南贡山发现白颊猕猴新分布,这种野生动物很稀有吗?

近日,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消息,发现了白颊猕猴高黎贡山新种群和新分布。 记录到白颊猕猴分布于海拔1887米至3041米之间,栖息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

2015年3月27日,从西藏自治区林业部门获悉,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发现猕猴新种,因该种猕猴成年后具有稳定的脸颊部白毛特征,中国科学家将其命名为"白颊猕猴"。

该物种最显著外部特征为颊部和下颌部是灰白色或白色,并可延伸至耳后。 高黎贡山地区灵长类动物增加到10种,其中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怒江金丝猴、肖氏乌叶猴在国内仅分布于高黎贡山及其邻近区域,显示出高黎贡山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白颊猕猴隶属灵长目猴科猕猴属,由中国科学家于2015年在西藏墨脱首次被发现并报道,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兽类生态与进化学科组蒋学龙和李学友团队在执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中在西藏东南部米林、波密、察隅陆续也有发现。白颊猕猴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颊部和下颌部呈灰白色或白色,并可延伸至耳后,白颊猕猴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颊猕猴的脸部形态极易与藏酋猴混淆,但是它们有三个明显的区别: 白颊猕猴脸颊部白毛通常较有规律,从两鬓延伸到耳朵,而藏酋猴脸部的白色毛发通常杂乱无规律;白颊猕猴脖子部位毛发长而浓密,像是带了个围脖,而藏酋猴则仅脸部毛发长,脖子部位毛发相对要短,脸部长毛区显得薄。白颊猕猴尾巴适中,而藏酋猴尾巴极短。

野生动物值得我们去保护它们,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有哪些?

1、大熊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2、朱鹮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朱鹮是鹮科朱鹮属动物,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

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3、高鼻羚羊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高鼻羚羊别名赛加羚,属于牛科。体型中等,体长1.2-1.7米,背部黄褐色,臀部、尾、腹部白色,夏毛短而平滑;冬毛色淡、浓密且长;四肢较细;

鼻骨高度发育并卷曲,内布满毛、腺体和粘液管,每个鼻孔中均有一特殊具粘膜的囊,可使吸入的空气加热并变得更加湿润,以适应高原寒冷环境,同时也与灵敏的嗅觉有关。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仅雄性具角。

4、云豹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云豹为哺乳纲的猫科动物,有三个亚种。体长约70-110厘米,尾长约70-90厘米,体重约16-40千克,为豹亚科最小者。

身体两侧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故名。瞳孔长方形,收缩时纺锤形。犬齿锋利,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长度比例在现存猫科动物中最大,能够咬杀较大猎物,此点与史前已灭绝的剑齿虎相似。

5、亚洲象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亚洲象别名印度象、大象、亚洲大象,属于长鼻目、象科。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

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1~3.6米,体重达3~5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百度百科-亚洲象

百度百科-云豹

百度百科-高鼻羚羊

百度百科-大熊猫

百度百科-朱鹮

已经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熟知的灭绝动物如下:

1、渡渡鸟: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又称毛里求斯多多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绝灭,也是毛里求斯唯一被定为国鸟的已灭绝鸟类。

2、北美旅鸽:是一种特别喜欢旅行的鸽子,鸽形目鸠鸽科鸠鸽亚科的一种。又称漂泊鸠,为近代绝灭鸟类中著名的代表。

3、爪哇虎:是一种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灭绝。

白眉长臂猴的资料?

是白眉长臂猿吧?

白眉长臂猿别名呼猿、通臂猿,属于猩猩科。白眉长臂猿体型稍大的白眉长臂猿,雄性黑褐色,雌性淡黄褐色。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两眉白色,头顶部的毛向后生长,像是长臂猿中的老寿星。

白眉长臂猿栖息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靠两条长臂和钩形的长手,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干似的荡越前进,动作迅速准确。偶尔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时,身体半直立,两臂有时弯在身子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滑稽可笑。营家庭式生活,通常3~5只为一群。其叫声洪亮,数里外可闻;从不搭窝,睡眠和休息都坐在树上。杂食性,吃树叶、果实、昆虫、鸟和鸟卵。幼猿8~9岁成熟,冬季产仔,每胎产1仔。白眉长臂猿和其他长臂猿一样,是灵长类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动物。

白眉长臂猿产于云南、西藏,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现已濒于灭绝。在白眉长臂猿栖息的高黎贡山,国家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高黎贡山:生命的博物馆(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

高黎贡山风光。 杜小红摄

高黎贡山下的山村。 艾怀森摄

“高黎贡,绿色的净土,多少回白云停在天空,守望你不曾离去。”传唱在高黎贡山脉两侧的民歌,记录了这片美丽土地上的动人故事。

南连中南半岛,北接青藏高原的高黎贡山拥有绵长的山脉,完整的垂直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在这里富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编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一书,将高黎贡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都说这里是生命的博物馆。”高黎贡山的独龙族护林员张敏提及高黎贡总是充满深情,“这座山我能爬一辈子,守护着这一座山就够了。”高黎贡人民对高黎贡山的世代守护,让这里成为生命的摇篮。

摸清家底,抢救性保护

高黎贡山腾冲段林家铺子,林木掩映下错落分布着今年刚种下的大树杜鹃幼苗。

“我们找了大树杜鹃70多年。”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副局长段绍忠说,他对大树杜鹃有着特殊的感情。

1918年,英国生物学家福雷斯特在高黎贡山的森林中发现了这种高达20多米的杜鹃花,他将其树干砍倒制成标本,运回了英国。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世界上最后一株大树杜鹃。”段绍忠介绍,为了摸清大树杜鹃的家底,找回这个高黎贡山的特有物种,中国科学家深入高黎贡山腹地,开始了70多年的寻找。

漫长高黎贡,山高路难走。密林之中找一株鲜花,难度可想而知。段绍忠坦言:“作为高黎贡人,我们不能接受杜鹃被运到了国外,在自己家却再难找到。所以大家都有这个决心,要把它找回来。”

1982年,在腾冲界内的高黎贡山腰,一个新的杜鹃王国终于出现在世人眼前。中国植物学家冯国楣在这片区域内,发现了40多棵大树杜鹃。

“被列为极危物种的大树杜鹃,种子比芝麻粒还小,落下树后在原始森林中很难发芽,加之立地条件影响,自然更新极为不易。”段绍忠介绍。

为了“抢救”大树杜鹃,相关科研机构对大树杜鹃开展了人工繁育及扩繁技术实验。林家铺子的这片杜鹃幼苗共200株,目前长势良好;而在2017年第一次实验的幼苗中,存活率达到60%,4年间苗高从25厘米长到了最高60厘米。

在高黎贡山,很多像大树杜鹃一样的濒危、极危物种得以“抢救”。

同为极小物种的高黎贡山特有植物保山茜也曾面临生存危机。在有限分布的百余株保山茜中,科研人员发现其成年植株周围很难找到幼苗,自然条件下已经不能正常繁殖。通过人工培育手段,保山茜也成功得以近地繁殖,回归野外。

在段绍忠看来,群众的自觉保护同样是持续性守护的关键。“我们在林家铺子开设了自然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青少年来到这里,我会带着他们去看野外回归的试验田,让孩子们从小认识这些物种,保护我们的家园。”

与时俱进,科学性保护

“过去我们讲保护,往往是把一座山封起来,任其发展。”云南省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四级调研员李正波长期从事高黎贡山自然科普教育,“很多物种可能我们还没发现就已经灭绝了。”

“除了水和食物,动物的生存还离不开‘家’。对它们来说,可能就是个掩蔽之地。所以我们越来越强调栖息地保护,让它们更有安全感。”李正波说。

这些结论的得出离不开科学研究和大量实地监测,科学性保护理念取代了封闭式保护。

白眉长臂猿是高黎贡山的特有物种,目前仅剩不到200只,雄雌猿只要确定关系,便会相伴终生。

在云南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片区,原本住着5只白眉长臂猿,一对夫妻带两个孩子,还有一只孤零零的母猿。而几十公里之外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住着不少单身公猿,但由于原本两个保护区之间的森林生态遭到破坏,两地存在天然屏障。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破碎化这一难题,1996年开始,当地政府将位于两个保护区之间的国有林确立为生物走廊带,纳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

“通过生物走廊,动物们开始走亲戚串门了。”保护区管理员娄必辉介绍,通过红外相机监测,两个保护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明显增强。生物走廊带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菲氏叶猴,总体数量从4群130只增长到8群300多只。

“灵长类动物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是反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指标。种群数量变多,说明这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李正波欣慰地说。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我们百花岭村的村民,从1995年开始就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了。”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理事长侯兴忠自豪地说道。

侯兴忠介绍,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会员人数从当初的51人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人。“每年我们至少办两次生态保护培训讲座,让大家认识到守住这片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毁林开荒、破坏树木,曾经突出的人地矛盾在当地村民的自发劝导下越来越少。“以前我爱打猎,如今在政府和协会的号召下,我认识到要好好保护高黎贡山,现在干护林员都20多年了。”傈僳族护林员蔡芝洪笑着说道。

生态变好了,生活也变好了。在高黎贡山的另一头,独龙族护林员张敏对此深有感触。

“我们保护了生态,也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态护林员的脱贫政策在这里落地生根,极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刚做护林员的时候,独龙江这边的路特别不好走,在没通隧道之前,还会遇到大雪封山半年不通车的情形。”张敏回忆道。

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张敏的巡山护林路也更为便捷。在隧道所在高黎贡山段,张敏搭起了高黎贡山独龙江段的第一个红外线摄像头。

“除了做护林员,我们还种起了草果,农作物都卖到了山外面。”张敏笑着说。

在适度发展林下种植上,独龙江乡尤为谨慎。独龙江乡乡长木小龙介绍:“目前我们的草果等林下种植全部在次生林范围内进行,且对规模进行控制,绝不允许在原生林下种植,严守生态保护的红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0月14日 第 11 版)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