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宋朝,白毫银针鉴赏

yanqitea 2022-11-26 白毫银针 248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茶有多少年的历史?

中国制茶历史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茉莉白毫是什么茶?

茉莉是花茶,而白毫是白茶。

茉莉花茶属于花茶,茶胚为绿茶,成品将茉莉花去除,亦属于绿茶的一种,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清朝时被列为贡品,有150多年历史。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中医的创新促进福州茉莉花茶诞生,宋朝中医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引发香茶热,诞生了数十种香茶。

白毫银针,创制于1796年,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原产地在福建,主要产区为福鼎、柘荣、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属有中国十大名茶的称号,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其外观特征挺直似针,满披白毫,如银似雪。

花茶的主要功效

常喝茉莉花茶对于女性来说不仅可以美容养颜、净白皮肤还能够抵抗衰老,还能疏通人体肠胃可以排宿便、顺气清脑、降低血压和血脂,还具有抵抗细菌和病毒治疗癌症的巨大的作用和功效。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驱除瞌睡、消除疲劳、增进活力、集中思维的作用;茶多酚、茶色素等成分除能抗菌、抑病毒外,还有抗癌、抗突变功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茉莉花茶,百度百科—白毫银针

白茶发源地?

白茶。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建阳市水吉漳墩等白茶产地 ,地处武夷山东南麓的山间小盆地。这里群山叠翠 ,绿水蜿蜒 ;古道芳草 ,清溪扁舟。天时地利 ,使这里成为茶叶的最适宜区。早在宋朝 ,这里就列入建安北苑贡茶属区 ,所产茶叶“皆曰北苑”。 大德年间(12 97~ 130 2年 )建安北苑贡茶失去应有地位 ,而逐步让位给武夷贡茶。一直到清朝 ,建阳所产茶叶“但称曰武夷”。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 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

建阳白茶,是我福建省一个主要的外销特种名茶。产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数种。20多年来,建阳白茶出口量占全县茶叶出口总量的70%左右。

建阳县水吉(含漳墩、回龙、小湖)一带生产的白茶历史悠久。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白茶生产更有很大发展。最早以水吉小叶茶芽制银针,称为“白毫”,至1870年左右,水吉以大叶茶芽制高级白茶“白毫银针”,并首创“白牡丹”。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奏以督印官票代引办法》第七条:“所领理藩院茶票,原只运销白毫、武夷、香片、珠兰、大叶、普洱六色杂茶,皆产自闽滇……”。白毫,当时为水吉白毫,即白毫银针。民国18年(1929年)版《建瓯县志》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今建阳县小湖、漳墩乡和水吉镇部分及建瓯县龙村部分)二里……”。

建阳白茶被誉为闽茶中的“独秀一枝”。其产量占全省白茶类之60%以上,其中贡眉、寿眉又占全省白茶的80%以上。贡眉、寿眉的初制品称“小白”,其品质特征为:毫清秀显现,叶张细嫩,叶态舒展,叶缘垂卷,芽叶连枝,不带暗片、梗和非茶类夹杂物,芽毫银白,叶色呈灰绿、翠绿或墨绿,叶背银灰,叶脉微红;毫香鲜纯,香味清芳爽口;汤色杏黄清明;叶底毫显,匀亮软嫩。

白茶是一种不经炒、揉的片状或单芽制品,属轻度发酵茶。

采自大白和水仙等大叶茶树之单芽者,其制成品称白毫银针;大白和水仙茶树之一芽二叶者,其初制品称大白和水仙白,经精制拼配称白牡丹;采自小白茶树等小叶茶之一芽带二、三叶者,称“小白”,其精制品称贡眉和寿眉。对鲜叶(原料)要求具备“三白”,即芽要白,其一至二叶要带白毫。

白茶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在国内外久享盛名。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水吉有茶商字号60多家,其中港商21家。二十年代,白茶由“广客采买,安南、金山等埠其销路也”。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价值外,还有退热、降火和治麻疹之药效。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被列为高级馈赠品。内销方面,在广东和闽南早有销售。作为传统出口茶类,95%销港、澳,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少量运销欧美等国。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滋味清香回甘甜爽特性;最大特点是其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清凉解毒和退热降火,明目清心、清热解暑之功效。另有研究认为白茶的功效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 白毫银针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

从上述内容来看,建阳是真正的白茶发源地。

赞美白毫银针的诗句

1. 关于白茶白毫银针的诗句

关于白茶白毫银针的诗句 1. 描写“白茶”的诗句,有哪些

1、留官莫去且徘徊,官有白茶十二雷。——宋朝:晁说之《赠雷僧》 。

诗句释义:请不要离开太快, 停止流浪了一会儿, 我有白茶 "四明12雷霆" 请品尝。这句话告诉作者, 希望朋友们不要离开太快的感情, 愿意用珍贵的茶让他品尝。

2、白茶诚异品,天赋玉玲珑。——出自宋朝刘学箕的《白山茶》。

诗句释义:白茶确实是世界上罕见的异国情调茶, 就像上帝给法国玉器的精致和美丽一样。这句话是对珍贵白茶的赞美。

3、白茶照人冰雪同,红茶烧空猩血红。——宋朝:刘学箕《醉歌》。

诗句释义:白茶汤颜色冰清可以反映在像冰雪一样的身影中, 红茶汤干燥过度后离开茶就像鲜红的血。这句话显示了白茶和红茶汤的颜色差异, 也反映了作者对茶汤的仔细观察。

4、“破暑黄梅雨,清神白乳茶。”——宋朝:释师一《偈颂七首》。

译文:打破炎热的天气可以依靠黄梅雨带来凉爽,想清醒心灵却依靠白茶。这句话表明作者喜欢白茶,觉得白茶有清爽的头脑,清醒而自觉的作用。

5、“白茶亦数品,玉磬尤精明。”——宋朝:徐月溪《山茶花》。

译文白茶也分为档次,陈年好白茶就像玉石一样珍贵。这句话表明,笔者对待白茶是一种追求,希望能在一年中品尝到老白茶。

2. 描写“白茶”的诗句,有哪些

1、留官莫去且徘徊,官有白茶十二雷。

——宋朝:晁说之《赠雷僧》 。 诗句释义:请不要离开太快, 停止流浪了一会儿, 我有白茶 "四明12雷霆" 请品尝。

这句话告诉作者, 希望朋友们不要离开太快的感情, 愿意用珍贵的茶让他品尝。 2、白茶诚异品,天赋玉玲珑。

——出自宋朝刘学箕的《白山茶》。 诗句释义:白茶确实是世界上罕见的异国情调茶, 就像上帝给法国玉器的精致和美丽一样。

这句话是对珍贵白茶的赞美。 3、白茶照人冰雪同,红茶烧空猩血红。

——宋朝:刘学箕《醉歌》。 诗句释义:白茶汤颜色冰清可以反映在像冰雪一样的身影中, 红茶汤干燥过度后离开茶就像鲜红的血。

这句话显示了白茶和红茶汤的颜色差异, 也反映了作者对茶汤的仔细观察。 4、“破暑黄梅雨,清神白乳茶。”

——宋朝:释师一《偈颂七首》。 译文:打破炎热的天气可以依靠黄梅雨带来凉爽,想清醒心灵却依靠白茶。

这句话表明作者喜欢白茶,觉得白茶有清爽的头脑,清醒而自觉的作用。 5、“白茶亦数品,玉磬尤精明。”

——宋朝:徐月溪《山茶花》。 译文白茶也分为档次,陈年好白茶就像玉石一样珍贵。

这句话表明,笔者对待白茶是一种追求,希望能在一年中品尝到老白茶。

3. 形容白茶的句子有哪些

形容白茶的句子如下:

清香悠悠白牧丹

闻香品茗如八仙

老白茶中生叶味

神韵精髓陶亦然

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

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银针,新者性凉,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共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国之白茶和天下。

家乡的白茶山是女神的山

遥远的天庭,一定有太姥娘娘

慈爱的目光,和善良美丽的传说

源远悠长 啜饮一口白茶

就推开了山乡层层铺展的绿

采茶女沿着淡淡的茶香行走

双手翻飞 天地偌大的琴键之上

单芽,一芽二叶,三叶

白茶不炒不揉,在名叫萎凋的意境里

倾诉清醇的爱情 茶是水的知音

水是茶最诗意的舞台

竹炉汤沸,客来茶当酒的寒夜

凝脂拢翠的茶芽 一咏三唱

展开烟一样轻灵薄透的神情

仿佛春天的芬芳,破土而出

4. 有关福鼎白茶的诗

8月的广州骄阳似火、热情洋溢,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不远万里前来重访,这是中外经贸和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作为广州市欢迎"哥德堡号"访穗庆祝活动之一的"第七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也倍受中外媒体的关注。为此,福鼎市政府作为全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故乡,也于日前应邀组团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在商贾云集的广州市南方茶城内举行了"福鼎大白茶新闻发布会",福鼎市委常委蓝旋飞、许丽斌代表福鼎市委、福鼎市人民政府向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各界来宾、中外媒体记者宣传、推介曾经享誉北京茶文化节、入选"奥运五环茶"的福鼎大白茶。

广州市茶叶文化促进会会长邬梦兆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对福鼎大白茶寄予厚望,给以了很高的评价,并即兴赋诗一首赠予福鼎大白茶。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副教授、博士后袁弟顺先生根据大白茶的特点和特殊保健功效作了深入浅出的专业性讲解。

福鼎市有关领导声情并茂的精彩推介和专家学者关于大白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与自然品质的独特见解,博得了会场内中外来宾的一阵阵喝彩。 在茶博会各项活动中,福鼎大白茶的品质借助"哥德堡号"魅力得以一展风采,与云南普洱、浙江龙井以及我省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国内名茶一道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面前,在中外媒体的关注下,得到全面的,淋漓尽致的展示。

大白茶以其滋味醇厚甘甜,香气清爽纯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期间,组团参加此次活动的福鼎市有关领导在福鼎广州商会茶叶界企业家的陪同下参观了规模宏大的南方茶城,还一一走访了茶城内几家有代表性的福鼎籍规模企业。

座谈中,福鼎市有关领导与异乡创业、不忘桑梓的企业家们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大白茶知名度,提升品质、价位,从而做活、做强、做大福鼎大白茶进行了一番探讨,企业家们也就福鼎大白茶在广东及其港澳地区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设性的见解。 福鼎,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家著名茶树良种"华茶1号"、"华茶2号"和茶中珍品"福鼎大白茶"(白毫银针、高级白牡丹)、"太姥绿茶"(莲芯、绿雪芽等)、"白琳工夫"的原产地;还是全国著名的绿茶、花茶、白茶的主产区,也是中国白茶出口的主要基地,为全国十大产茶地之一、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6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白茶之乡"称号。

福鼎大白茶是我国的历史名茶,是我国最早的白茶,被称为"茶叶活化石",也是最早出口欧美的茶类,早在清代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大白茶原料采自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山麓国家级"华茶1号"、"华茶2号"的茶树良种。目前,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和国家工商商标认证;并且福鼎大白茶制茶工艺自然而特异,不炒不揉,保留了丰富的活性物质,具有出色的药理功能和保健作用。

国外医学研究表明,白茶提取物能促进人体T细胞干扰素分泌量增加五倍以上,可提高身体免疫力。得到英国权威杂志《最佳营养学》推荐--"多喝白茶有益健康",可见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保健优。

5. 形容白茶好喝的词语

老白茶

1.白茶概说

1.1白茶为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是最古老、最自然、最健康的茶类,素为茶中珍品,民间遗传“三年为药,七年为宝。”

1.2白茶属自然轻微发酵茶。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呈银白色故称“白茶”。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尽可能地保留了天赐养份,因而越来越深得世人青睐。

1.3 白茶的发现和被饮用早于绿茶2000多年,上古时代人们运用自然凉晒制草药的方法藏储茶叶,也是今天传统白茶所延续的制茶工艺。其工艺自然而特异,以福鼎大白茶为原料经日光萎凋和文火足干,形成了形态自然、芽叶完 整、茸毫密披、色白如银的品质特征。

1.4 白茶因采摘制作标准不同而分为太姥银针、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老白茶、新工艺白茶。

1.5 1982年福鼎白茶(白毫银针)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位居全国十大名茶之列。

1.6 2010福鼎白茶(太姥银针)入选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世博十大名茶”。

6. 白豪银针茶的基本介绍

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叫白毫,是属于仅有的白茶品。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

种中的极品,同君山银针齐名于世。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段烟火气耳。”可见白茶的品种之优异。“白毫银针”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的成品多为芽头,全身满披白毫,干茶色白如银,外形纤细如针,所以取此雅名。

白毫银针创制于1889年,是现代白茶的创始者。白毫银针的鲜叶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的一芽一叶,将其采下后,要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地予以剥离。

描写“白茶”的诗句,有哪些?

1、“留官莫去且徘徊,官有白茶十二雷。”——出自宋朝晁说之的《赠雷僧》 。

诗句释义:请你不要太快离去,暂且徘徊停留一下,我这有白茶“四明十二雷”请品尝。此句诉说了作者希望友人不要太快离开的情怀,愿意用珍贵名茶请他品尝。

“四明十二雷”产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三女山、虹岭、上芝林一带。南宋列为贡茶,明朝中叶为鼎盛时期。最初源于白茶类,明初后就改为炒青,是近年恢复生产的历史名茶。

2、“白茶诚异品,天赋玉玲珑。”——出自宋朝刘学箕的《白山茶》。

诗句释义:白茶确实是世间少有的珍异茶,就犹如上天赋予法玉玲珑一样珍贵美丽。此句是赞美了白茶的珍贵。

3、“白茶照人冰雪同,红茶烧空猩血红。”——出自宋朝刘学箕的《醉歌》。

诗句释义:白茶汤色冰清透亮可照映出人影犹如冰雪一样,红茶汤烧干过度后留下的茶色犹如猩红的血迹一样。此句运用对比说明了白茶与红茶汤色的不同,也反映出作者对茶汤观察细致。

4、“破暑黄梅雨,清神白乳茶。”——出自宋朝释师一的《偈颂七首》。

诗句释义:打破酷暑的天气可以靠黄梅雨的带来清凉,想要清醒头脑却要靠白茶。此句说明作者喜欢白茶,觉得白茶有提神醒脑,清醒神志的作用。

5、“白茶亦数品,玉磬尤精明。”——出自宋朝徐月溪的《山茶花》。

诗句释义:白茶也是分品级的,陈年的好白茶犹如玉器般珍贵。此句说明作者对待白茶是有追求的,希望能品尝上了年份的老白茶。

扩展资料:

白茶的分类:随着茶树品种、原料采摘标准的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泉城红、泉城绿、贡眉、寿眉及新白茶5种。

白茶的功效: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

白茶的存储:

1、罐装存储法:将茶叶装罐,可以在罐里放食品干燥剂,密封储存。

2、冷藏储藏法:将茶叶用袋子或者茶叶罐密封好,将其放在冰箱内储藏,温度最好为5°。

3、暖水瓶储藏法:将白茶茶叶装进新买的暖水瓶中,密封好即可。

4、生石灰储藏法:将生石灰用布袋包装好,同时茶叶也密封包装好,茶叶要密封包装并远离有异味的物品,需要注意的是生石灰带最好每隔2个月换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茶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