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白毫银针渠道代理,梧州白毫银针渠道代理电话

yanqitea 2022-11-20 白毫银针 304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3、请分别写出白茶、黄茶、黑茶三个茶的名优茶的品质区别?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1000余年了。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味鲜醇可口。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鲜叶、萎调、干燥三道工序,而其关键在于萎调。

其代表有

1.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制成后,形状似针,白毫密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约一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盖,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

白毫银针的品质特点:外形挺直如针,芽头肥壮,满披白毫,色自如银。此外,因产地不同,品质有所差异。产于福鼎的,芽头肥大茸毛厚,色白有光泽,汤色呈浅杏黄色,滋味清鲜爽口;产于政和的,芽头略瘦,滋味醇厚,香气芬芳。

2.白牡丹

白牡丹产自福建省政和、建阳、松溪、福鼎等县,它以绿叶夹银色白毫芽,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拖着嫩芽,宛若蓓蕾初绽而得名。

白牡丹的品质特点:外形不成条索,似枯萎花瓣,色泽灰绿或暗青苔色;冲泡后,香气芬芳,滋味鲜醇,汤色杏黄或橙黄,叶底浅灰,叶脉微红,芽叶连枝。

3.贡眉

贡眉主产于福建建阳、建瓯、浦城等地。贡眉多出菜茶芽采制而成,主销中国港澳地区。

贡眉的品质特点:外形芽心较小,色泽灰绿带黄;冲泡后,香气鲜纯,滋味清甜,汤色黄亮,叶底黄绿,叶脉泛红。

黄茶名之由来是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一黄茶。黄茶属于部分发酵茶,发酵度为10%,发酵度不高,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黄茶的加工工艺与绿茶相似,但多了一道闷黄。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或在杀青后,或在干燥中途)、干燥。

其代表有

1.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的洞庭山,洞庭山又称君山。当地所产君山银针之茶,形似银针,满披白毫,故称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的品质特点:外形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泛光,有“金镶玉”之称;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甜爽,汤色浅黄,叶底黄明。头泡时,茶芽竖立,冲向水面,然后徐徐下立于杯底,如群笋出土,金枪直立,汤色茶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

2.蒙顶黄芽

蒙顶黄芽产自四川名茶县的蒙山,蒙山产茶已有2000余年历史。自唐至清,此皆为贡品,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贡茶之一。

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外形扁直,芽毫毕露。冲泡后,甜香浓郁,滋味鲜醇回甘,汤色黄亮,叶底为茶芽,嫩黄匀齐。黄芽是蒙顶茶中的极品。

3.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霍山,为唐代20种名茶之一,清代为贡茶,以后失传。现在的霍山黄芽是20世纪70年代初复生产的,主要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的大化坪、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山头、金竹坪和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产的黄芽品质最佳。

霍山黄芽的品质特点: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色泽黄绿。冲泡后,香气鲜爽,有熟板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明,叶底黄亮嫩匀。

黑茶(dark tea)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因茶叶颜色呈乌黑状,所以称作黑茶。黑茶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其代表有

湖北老青砖

其产地主要在湖北省咸宁地区的赤壁、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青砖茶色泽为棕色,茶汁味浓可口,香气独特,回甘隽永。

湖南安化黑茶

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

四川边茶

起源于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

广西梧州六堡茶

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云南普洱茶

属后发酵,主产区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普洱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黑茶的一个分支。

关于泰顺高山茶

泰顺县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 基本情况

泰顺在明景泰三年(1452)置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与福建省毗邻。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地理格局。境内山峦叠嶂,涧谷纵横,山高林茂,云雾弥漫,雨量充沛,空气清新,环境洁净无污染,被誉为“世外桃源”,是国家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 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保存完好的30余座唐、宋、明、清时代的木拱廊桥,可谓“清明上河图”虹桥再现,蜚声海内外。茶叶是泰顺县传统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崇祯六年,《泰顺县志》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明清时期,泰顺“黄汤”、“白毫银针”等茶叶畅销天津、上海、营口等地,并远销东南亚各国。清代,泰顺“黄汤”、“白毫银针”被列为贡茶,嘉庆十五年作为主要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解放后,泰顺主要生产绿茶,系“温绿”主产区、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和全国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泰顺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洁净无污染。茶树长期受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持嫩性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产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风格独特,自然品质优异,古以“黄汤”、“白毫银针”著名,现以“三杯香”、“雪龙”享誉。“天坛”牌特级珍眉获得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承天雪龙”等名优茶,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和出口德、美、日等国家,主销区在杭州、苏州、上海、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9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2万亩,良种覆盖率44%,被评为“二OO二年度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年产茶15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其中“三杯香”产量600余吨,产值3500余万元,分别占总产的40%和70%。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12%~13%左右。平均亩产量31kg,亩产值1020元。泰顺农村人口8.4万户,29万人,生产经营茶叶的农户约3万户,户均茶园面积1.6亩,户均生产茶叶50公斤,产值1670元。全县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乡镇20个,其中3000亩以上的5个。户均茶园1亩以上的乡镇7个。茶叶总产量50吨以上的乡镇10个。

全县茶叶加工厂137个,其中茶叶初制厂129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2个,年产值50~100万元的8个,年产值10~50万元的42个;精制厂8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1个,年产值100~500万元的3个。

目前,泰顺县有一家企业获欧盟IMO有机质量颁证机构的有机茶认证,一家企业获有机茶和绿色食品AA级双认证,三家企业的茶叶产品获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一家企业获准使用农业部无公害放心茶标志,一家企业获准使用温州市放心农产品标志。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五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茶叶经营企业20余家。

当前,茶业被定为我县绿色效益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三杯香”是泰顺茶叶主导产品。泰顺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有四:其一是生态环境优势。泰顺县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温州市其它县市区无法比拟的。其二是茶叶品质优势。从独特的香气和滋味表现出来的优异的内在品质,是泰顺茶叶赢得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其三是品牌优势。泰顺“三杯香”在江、浙、沪一带,消费者熟知度较高。其四是基础优势。悠久的生产历史,产生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工艺技术积累,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茶园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2、技术滞后,产量低,品质难以保证;3、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力弱;4、品牌过多,市场分散,总体竞争力不强。

2. 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2.1 基本思路

泰顺茶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努力推进茶产业发展现代化,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立足本区域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则,实行无公害化生产,逐步发展绿色、有机茶叶;强化产业布局规划,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改良品种,提高单产,主攻质量,争创特色,大力发展“三杯香”生产,做大主导产品“三杯香”的规模;着力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2.2总体目标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茶业明显体现出比较效益,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在泰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显现,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合理,生产稳定,面向国内外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基础稳固。

基本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统一的主导品牌“三杯香”形成,主导产品“三杯香”茶的产销有相当的规模,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龙头企业规模做大,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基本完成茶叶加工厂标准化改造,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内外销并重,市场稳固。茶园总面积达到5.3万亩,良种茶园比例占60%以上,总产量达到2500吨,产值1.2亿元。名优茶1700吨,产值9000万元,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35000亩。

3. 发展规划

3.1 生产布局

3.1.1 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根据各地区域优势、生产传统、生产基础、技术条件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在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

3.1.2 茶叶生产基地

根据各产区区域优势、生产基础、技术条件等,总体上以雅阳、柳峰、松洋、彭溪、月湖、三魁、大安、西洋、洋溪、洲岭、仕阳、万排、雪溪、东溪、龟湖、百丈、筱村、泗溪、罗阳、仙稔等20个乡镇和国有茶场为重点。在葛洋茶场和山洋坪茶场基础上,以筱村、罗阳、百丈、仙稔等乡镇为重点开发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叶;以雅阳、柳峰、泗溪、万排、仕阳、东溪、雪溪、三魁等乡镇为重点开发无公害茶叶。

新发展良种茶园以公路三线附近乡镇和万排、龟湖、仕阳、洋溪、洲岭、百丈、仙稔等乡镇为重点。

香菇寮白毫原产地周围适度发展香菇寮白毫良种茶园,扩大香菇寮白毫生产规模。

3.1.3 茶叶初制厂

全县规划建设重点初制厂30座,专业名茶加工厂30个。

茶园面积2000亩以下的乡镇,要求扶持建设1座重点初制厂;茶园面积2000亩以上的乡镇,要求扶持建设1~3座重点初制厂。茶叶初制厂的布局,原则是根据茶园的分布来布局茶厂,在保证鲜叶能就近加工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初制厂规模,要求年加工能力在30~50吨左右。

3.1.4 茶叶精制厂

原则上当前不提倡新建精制厂。现有8个精制厂的生产能力,在一个阶段内可以满足要求。要求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改进。

3.2 结构布局

泰顺茶叶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其关键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争取用五年时间调整,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构。产品结构

(1)名茶、优质茶、大宗茶并存,保持合理比例。

(2)以生产“三杯香”为主,其他花色品种作补充。

(3)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比重要分别占到10%和20%以上,要求其余产品达到农业部无公害茶叶要求。

3.2.2 品种结构

发展良种茶园与保护本地群体种茶园相结合,良种与名茶开发相结合,引进良种与开发本地良种相结合,早、中、晚生良种相搭配,形成科学的品种框架。

(1)无性系良种茶园占60%以上。其中早生良种与中晚生良种比例为4∶6。

(2)在海拔300m以下的区域,重点种植早生特早生品种,发展早茶;在海拔500m以上的区域,发展高山茶。

(3)保护本地群体种茶园和发展良种茶园并举,扩大“三杯香”生产规模。

3.3 主要任务

总体上来说泰顺县茶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快经济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加强产品质量规范、经营行为规范、企业诚信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

目前泰顺县茶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产业的生产分散性、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的弱点明显。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经济体制。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将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在坚持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三是以经济为纽带,把众多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形成群体优势;四是产销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销售渠道的畅通和稳定,提高竞争力。要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自我保护、自我服务的组织,在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宏观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要将经过研究开发、适用于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引入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全过程,改变茶产业的现状,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要进行市场调研、需求预测和目标市场定位,确定产品开发,进行认真策划,在开拓市场上下大功夫。

3.3.1 加快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基地建设

(1) 建设标准化茶园,形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管理水平先进的核心优质高效茶园,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茶园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有发展规划,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土壤条件等符合无公害茶园要求;二是连片面积50亩以上;三是道路设施完备,运输方便;四是引水方便;五是肥培管理水平好。坚持“以改为主,适度发展”原则,在规划区域内改造和发展茶园。一是继续进行老茶园改造,区别具体情况,采取改树、改土、改植换种等方式对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在近几年,每年改造茶园3000亩以上,到2007年基本完成新一轮茶园改造。二是保持每年新发展茶园1500亩以上。

(2)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基地认定工作。

首先是加快进行基础性工作。 一是根据泰顺的实际,研究制定容易操作和不断更新的、用以指导和规范生产的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二是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建立一个完善的、整体性的病虫预防和控制体系; 三是强化环境质量控制。四是到2007年,建立无公害示范基地5个,面积3500亩,无公害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其次是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再者是积极争取质量认证。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基地,及时争取认证;已取得质量认证的基地、企业,争取升级和扩大规模。目标是争取拿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命名;到2007年,全县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超过6000亩,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茶叶基地超过12000亩;自有品牌和包装的茶叶产品全部获准使用无公害放心农产品标志。

(3)加强“三杯香”重点保护区建设。将筱村、泗溪、仕阳、万排、彭溪、罗阳等地划分为“三杯香”重点保护区,保护和发展本地群体种茶园,推广本地早茶良种,重点发展“三杯香”生产。

(4)加快茶树良种化进程。一是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每年出圃茶苗400~500万株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规模,使每年出圃茶苗1000万株;二是在茶园改造中,改植换种改良品种的比例占1/3,即每年1000亩左右;

三是新发展茶园必须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

3.3.2 加快茶叶初制厂改造和专业名茶加工厂建设

(1) 年建设标准化初制厂。标准化初制厂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工艺先进,设备配套齐全,运转良好;二是有一定加工能力;三是厂房及辅助场地、仓储、包装场地空间充裕,与机械设备和加工能力匹配;四是环境条件、卫生条件符合要求,与管理区、生活区隔离,远离居民区;五是交通便利; 六是茶叶生产技术工人持证上岗。

(2) 建设专业名茶加工厂。名茶加工厂以推广机械化为主,改变目前以加工扁形名茶为主的格局,稳定主导产品的加工技术,增加名茶花色品种,规范加工工艺流程。

3.3.3 加速农艺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推广茶树修剪机械化、茶叶采摘机械化和茶园耕作机械化技术。把抓农艺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加大推广力度。要求以每年增长10~15%的速度,扩大机械化作业茶园面积。

3.3.4 实施标准化工程,强化质量控制

(1)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强制性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泰顺县农业标准规范三杯香》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其它茶类的地方标准规范。

(2)政府落实茶叶质量管理措施,监督检查企业的标准执行情况。

(3)完善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在县内完成常规项目检测;开展定期抽检,进行产品质量动态控制。

3.3.5 打造统一品牌,健全市场体系

(1)泰顺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流通领域的变革。要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千方百计把泰顺茶叶统一到“三杯香”品牌上来,实施统一品牌战略,树立泰顺茶叶的整体形象;业内加强合作,形成泰顺茶业军团;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健全市场体系和销售网络;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固的消费群体。主要任务:一是找准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市场引导生产;二是打造品牌,统一品牌,促使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企业间良性竞争,有序发展。三是在行业内进行有效的专业分工,积极培育基地生产型企业、加工型企业、产品销售型企业。四是积极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增加外销茶比重。

(2)强化有形市场建设。一是加强城关茶叶一条街建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设泰顺茶叶交易市场。二是恢复雅阳茶叶市场的经营。三是在三魁、仕阳开辟茶叶交易市场。

3.3.6 发展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培育新的龙头企业,促进产、加、销环节的有效衔接,积极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茶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培育区域规模优势。培育优势区域,培育优势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培育优势品牌;集聚品种资源,集聚技术力量,集聚项目资金。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构建龙头企业群体。加强引导,提高水平,按照“高标准、外向型、牵引力强”的要求,培育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形成群体,增强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形式,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接的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联接,促进分散承包的茶农与企业、市场联成一体。三是加强现代营销。四是发展外向型茶业。培植出口经营主体,发展出口经营,增加茶叶出口。

4. 主要措施

4.1 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要保持政策到位和连续性。为了促进我县茶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着力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在产业政策方面,继续加强对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贸工农一体化企业;支持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增加对先进技术、设备引进的补助;扶持种苗工程;给予茶叶相关行业适当支持。二是在发展环境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切实减轻茶业发展各环节的税费负担。三是在土地使用方面,从支持茶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茶园,理顺权属关系,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千家万户的零星茶园,向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人手中集中,达到集约化目的,形成规模化经营。重点茶区在集镇规划用地时,优先考虑茶厂建设用地。国有茶场明确土地权属,相关手续该补办的补办,为改制创造良好条件。乡镇集体所有的茶园、茶厂,做好产权与经营权分离。 四是在用人政策方面,严格执行《中共泰顺县委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泰委[2003]17号)文件精神,调动茶叶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保护其权益。

其次要保证投入。明确茶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农产品投资周期长的实际,政府投入必要的资金,以起到投资导向作用,用政府资金解决茶业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方面的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茶业发展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之路。对现有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支持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的资金扶持,重点在茶叶加工厂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茶树良种化、发展无公害茶叶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中共泰顺县委 泰顺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泰委[2004]1号)文件,对茶产业发展作出了详细的政策规定:

(1) 4.1.1 扶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成规模开发新茶园,作为新开耕地予以落实扶持政策。

(2) 完善茶园生产责任制,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向茶叶种植大户集中,推进规模化经营。对新建立或经全面改造的成规模的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茶叶基地,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奖励标准每个基地不少于5万元。

(3) 鼓励对老茶园进行改造。改造老茶园要求坡度在25°以下,连片面积30亩以上。老茶园改造政府给予100—200元/亩额度的补助。坡度在25°以上的茶园,实行逐步退茶还林。

(4) 推进茶树种苗工程建设。鼓励繁育良种茶苗,加快良种化步伐,对建立无性系良种扦插苗圃2亩以上的,补助资金500元/亩。

4.1.2 扶持茶叶加工厂标准化改造

(1) 鼓励兴建标准化新茶厂和对基本条件尚符合要求的茶厂进行改造。逐步淘汰规模过小或有“硬伤”的、无法改造扩大的茶叶加工厂。新建或改造茶厂,达到茶叶加工场所标准规范要求的,经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等部门考核验收后,按实际投资额予以贴息二年,年贴息率为5% 。

(2) 兴建茶厂需要使用土地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重点茶区的集镇规划,应预留茶厂用地。上交县政府的土地出让金,由县政府返还给企业总土地出让金的95%,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一次性上交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分批缴纳,分期分批及时返还。建设茶厂也可以通过租赁使用土地,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给予优先办理有关手续。

(3) 推行茶叶加工厂开办许可制度,同时规范对茶厂的工商登记、卫生许可管理。

4.1.3 培育扶持茶叶重点骨干企业

按照扶强扶优原则,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对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年纳税额入库在10万元以上经认定,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 县财政按企业对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给予相应奖励,奖励金额按企业当年比上年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增长部分的30%计发。

(2) 县内征收的政策性规费按最低限的30%收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按私建项目标准计算)。

(3) 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茶叶重点骨干企业的投入,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给予重点扶持;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企业核定受信的额度。允许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和相关服务工作。

(4) 鼓励茶叶企业创品牌。创市知名品牌、知名商标的奖5万元,创省知名品牌、知名商标的奖10万元,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给予重奖;企业产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博览会、评比会,获得前三名的,给予2000—50000元的奖励。

(5)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人事关系允许挂入县人才交流中心,企业科技人员的管理纳入正常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范围,技术工人可以通过培训参加工人技术等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

(6) 茶叶龙头企业业主及企业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的子女,由教育部门就近安排学校就学,并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4.2 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茶业

根据绿色农业的要求,大力推广普及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茶。鼓励和支持茶叶经营企业和单位开展茶叶生产基地和产品的安全、卫生认证。企业或个人开发茶叶生产基地,获得市级以上主管部门“无公害茶生产基地”命名的,奖励1~3万元;以乡镇为单位获得上述称号的,奖励5万元。获得市级以上“无公害放心茶”标志的,奖励1~3万元。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奖励3~5万元。获得“有机茶”颁证的,奖励5~8万元。争取用3~5年时间,全面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4.3 加强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4.3.1 支持茶叶科技创新

有关部门要安排茶叶研发经费补助,县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不少于30%用于支持茶叶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名优茶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实现茶园增产增收。

4.3.2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大力开展茶农技术培训,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面向茶叶种植和手工加工人员,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高度重视做好茶叶加工厂工人的岗位技能培训,逐步推行茶厂工人持证上岗制度。鼓励茶叶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和茶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评茶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对取得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奖励。

4.3.3 积极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与茶叶经营开发

认真落实泰委[2003]17号文件精神,积极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加茶叶基地开发、茶园承包经营和茶叶加工生产。

4.4 鼓励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健全“茶业协会+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户”产业化动作模式。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和管理。政府加大力度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扶持。

4.4.1 茶叶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组织、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维权等作用。围绕茶叶行业,推动相关的企业之间、同类的基层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技术科研推广机构之间的联合,以及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范围的联合,在引进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行业自律、规划、制定标准、评优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4.4.2 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

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发展茶叶合作社。合作社在相关的生产者、加工者、技术推广者、供、销者内部或之间,以劳动合作或劳动加资金合作的方式联合,运作上重点围绕茶叶产业化经营要解决的问题,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的应用、茶叶加工、运输、储存等,发挥组织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对带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茶农参与面超过50%的农村茶叶合作社,政府给予正常性的经费补助,一般每年补助不少于5000~20000元。

4.5 切实加强对茶业工作的领导

建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加强对行业发展的领导;建立县领导及有关部门挂钩重点茶叶企业制度,帮助企业理清思路,谋划发展,帮助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各重点产茶乡镇成立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乡镇行政一把手任组长,加大对茶叶工作的领导。努力增加对茶业发展的投入,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扶持茶业发展,单列年度预算。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科技三项经费等统筹安排,向茶叶项目倾斜,加大对茶叶生产、经营的扶持力度。

中国哪个省的茶叶最好?

;     01

      如果要问哪里的茶叶最出名最好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毕竟各有各的好,不可以偏概全。目前我国有四大茶区,分别是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中国的名茶实在太多了,许多城市也因茶而出名。如果要问哪里的茶叶最出名最好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毕竟各有各的好,不可以偏概全。目前我国有四大茶区,分别是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其中,江南茶区包括浙江、安徽南、江苏南、江西、湖北、湖南等,这里的名茶最多,年产茶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

      1、江苏名茶: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坛雀舌、花果山云雾茶、茅山青峰、荆溪云片、无锡毫茶、二泉银毫、前峰雪莲等。

      2、安徽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绿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泾县特尖、涌溪火青、 桐城小花等。

      峰雪莲等。

      3、江西名茶:庐山云雾茶、遂川狗牯脑茶、婺源茗眉绿茶、宁红工夫、双井绿、麻姑茶、上饶白眉、瑞州黄檗茶、浮 红茶、井冈翠绿茶、凤阳藤茶等。

      4、湖北名茶:恩施玉露、采花毛尖、宜红、英山云雾、峡州碧峰、老君眉茶、邓村绿茶、龙峰茶、松针茶、松峰茶、 峡州碧峰、恩施富硒茶、天堂云雾茶等。

      5、湖南名茶:君山银针、古丈毛尖、高桥银峰、金井毛尖、兰岭绿之剑、东山秀峰、南岳云雾茶、石门银峰、安化松 针、野针王、安化黑茶、黄金茶、碣滩茶、岳阳黄芽等。

      6、浙江名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大佛龙井、开化龙顶茶、莫干黄芽、望府银毫、武阳春雨、惠明茶、松阳银猴、 望海茶、绿剑茶、径山茶、顾渚紫笋、普陀佛茶、九曲红梅、平阳黄汤等。

      西南茶区则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等地。

      1、西藏名茶:酥油茶、甜茶、清茶、西藏高原茶、西藏雪茶等。

      2、云南名茶:普洱茶、滇红、滇绿、沱茶、七子饼茶、南糯白毫茶、云南沱茶等。

      3、贵州名茶: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凤冈富锌富硒茶、贵州明前毛尖茶、贵州绿宝石茶、 云雾贡茶、清池翠片等。

      4、四川名茶:竹叶青、蒙顶茶、川红工夫、峨眉毛峰、邛崃文君茶、蒙顶黄芽、邛崃黑茶、青城雪芽、文君绿茶、巴 山雀舌、宜宾早白尖、叙府龙芽、龙都香茗等。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产茶,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1、台湾名茶:日明潭红茶、冻顶乌龙、文山包种、台湾高山茶等。

      2、海南名茶:海南大白毫、五指山绿茶、白沙绿茶、中国香兰茶、海南红碎茶、鹧鸪茶等。

      3、广西名茶:梧州六堡茶、贵港覃塘毛尖、凌云白毫茶、西山茶、横县茉莉花茶、昭平银杉茶等。

      4、福建名茶:铁观音、大红袍、福鼎白茶(白毫银针、寿眉、白牡丹)、正山小种、金骏眉、武夷岩茶(肉桂、黄 旦、毛蟹、水仙、大红袍)、本山茶、佛手茶等。

      5、广东名茶:凤凰单丛、广东韶关保健茶、英德红茶、岭头单丛茶、石古坪乌龙茶、西岩乌龙茶、南华大叶奇兰茶、 三峰黄金桂茶、鸿雁金萱乌龙茶、龙星水仙香茶等。

      江北茶区包括山东、安徽北、陕西南、江苏北、河南、甘肃等地,是中国最北的茶区,每年能产茶的时间最短,这里主要生产绿茶。

      1、甘肃名茶:罐罐茶、陇南绿茶(多是引进的龙井43号)、太平老鹰茶、碧波茶、三泡台、康县龙神茶等。

      2、陕西名茶:泾阳茯茶、紫阳毛尖、西乡午子仙毫、南郑汉水银梭、镇巴秦巴雾毫、平利八仙云雾、商南泉茗、城固 银毫、绞股蓝龙须茶等。

      3、河南名茶:信阳毛尖、太白银毫、金刚碧绿、仰天雪绿、白云毛峰、杏山竹叶青、震雷剑毫、赛山玉莲、灵山剑 峰、清淮绿、震雷春等。

      4、山东名茶:莲山翠芽、浮山浮来青、莒南玉芽、莒南松针、莒南雪芽、龙泉翠芽、胶南海青峰茶、莒南莒州青、日照绿茶(雪青)、沂蒙碧芽、临沭玉山茗芽、崂山矿泉茶等。

茶叶知识与销售技巧

茶叶知识与销售技巧

1、茶树的原产地在哪里?

答:生物学家研究结果,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云贵高原,云南被称为茶叶的故乡。

2、陆羽是什么人?对茶叶有什么贡献?

答:陆羽是唐朝中末湖北省竟陵人,他写了一本《茶经》,把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收、制造、煮茶方法,茶具,水质的选择,都作科学性、系统的整理,人类才真正认识茶,也因为中国有这一本书,世界公认中国是茶叶的祖国,人们称陆羽为茶祖师。

3.中国茶艺是怎样形成的?

答陆羽写了茶经以后,饮茶之风大盛,到了宋朝更是讲究。文人雅士举办„茶话会‟,大家来„斗茶‟,比赛看谁的茶叶品质好,谁的茶具好,谁的技术好,慢慢形成了一套学问,中国人泡茶的艺术由此形成。

4.茶叶是怎样分类的?可分为几种?

答:按茶叶制造过程中发酵程度之轻重,以制造方法分类,可分为:一、不发酵茶:绿茶,如龙井、碧螺春、毛峰等;二、轻发酵茶白茶、黄茶等。三、半发酵茶,乌农茶(如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包括花茶、茉莉花茶等。四、全发酵茶,红茶。五、后发酵茶黑茶,如普洱茶等。

从色泽上分为六大茶类:绿茶(如龙井、碧螺春、毛峰等)青茶(如铁观音、武夷岩茶、广东乌农等)、黄茶(如湖南君山银针)、白茶(如白毫银针)、红茶(如祁门红茶等)、黑茶(如普洱茶等)。

以迎合消费者需求而烘焙成清香、韵香、半浓香、浓香四种不同口味茶叶;有以季节产期不同分类的茶如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茶等;也有以产地分类的茶如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等。

5.中国的产茶区如何分布?主要茶叶产地在哪里?

答:中国产茶区主要在长江沿岸,东南、西南等沿海省份: 绿茶主产地在浙江、江西、江苏、安徽,部分在福建、湖南等省。如浙江西湖龙井、江西庐山云雾、江苏吴县太湖洞庭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峰、湖南高桥银峰、福建毛峰等。 红茶主产地在广西、云南、贵州、广东,部分在湖南、安徽等省。如广西红碎茶,云南滇红、安徽祁门红茶等。 乌农茶主产地在福建闽南和闽北、广东粤东、台湾省。如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水仙、广东潮州凤凰单枞、台湾洞顶乌农茶等。 6.海拔越高的茶是不是越好?

答:海拔高的茶是因为空气清新,气温不高,高海拔山区云雾露水多使茶叶嫩绿,所以同样品种的茶在较高海拔茶区有特殊的香气和韵味,且苦涩度低,有其优良的品质特征。但高山茶区若海拔太高,超过1500米,气候就不稳定,容易

产生冬季过度低温造成茶树冻害,采茶期推迟而减产。另外,海拔过高则日光照度不足,也会影响茶叶制作。如乌农茶制作茶青萎凋困难,造成品质香气不佳,所以越高的茶不是就越好,一般茶树种植在700-1500米为宜。 7.铁观音的特征及铁观音的冲泡艺术?

答:一、铁观音的外形特征:1、外形:卷曲,肥壮,结实,沉重,匀整,梗圆形,饱满光亮,整齐,色泽鲜润,红点明显,带砂绿色。2、内质:具有天然的兰花香,汤色金黄色,滋味醇厚甘鲜,回甘味强,带有特殊的“观音韵”。 二、铁观音的保健功能:提神、去油腻、降血脂、防癌症、抗衰老。

三、铁观音的化学成分:含有机化合物达400多种,无机矿物质达40多种。

四、铁观音的保管方法:具“三性”即吸湿性,吸味性和陈化性。因此,茶叶的贮藏应置于避光、清洁、干燥、无异味,密封好的密闭器具里,放在冰箱里时,要与海鲜与肉类食品分开存放,这样才能保证茶叶不受潮,不串味,不变质。 五、铁观音的主要产区:安溪县西坪、祥华、感德、剑斗等乡镇。

六、铁观音的冲泡方法:先行烫壶后放入七克的茶叶于陶制瓯杯中,温润泡后,一至四泡于10秒左右倒出,第五泡起往后每泡时间要顺延515秒,可连续泡七次。 8.茶叶是否与酒一样愈陈愈好?

摘自: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