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白茶中的米针、荒野银针、拨针和普通银针怎么区分?
- 2、荒野银针和白毫银针的区别
- 3、荒野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爱马仕」吗?
- 4、同为白毫银针,为何价格相差悬殊?
- 5、《北苑灵芽天下精——政和白茶小记》
- 6、读《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的发展
白茶中的米针、荒野银针、拨针和普通银针怎么区分?
茶树的生长方式不同
荒野银针的生长环境是最艰难的,生在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长于杂草丛生,杳无人烟之处。无人施肥,浇水,拔草,只能靠自己与周围的植物抢阳光,抢水分,抢生长空间。所以荒野银针身上带着一股野劲,是最野生的生态环境所赋予它的气味,是它生长的环境里,所有动物和植物所释放出来的气味的综合,纯正的山野气息。
头采米针生长的茶树则不是生长在荒郊野外,它生长在主人种植的茶园里,有人看护管理,有人修剪,有人除草浇水,不必担心自己的叶子不够厚,不够硬,会被虫子吃掉;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芽头不够长,不够粗壮,不够肥硕。
抛荒银针既不是野生野长的纯正荒野茶,也不是茶园子里精心呵护的台地茶。期初它也是茶园子里生长起来的台地茶,但之后因种种外界因素它被抛弃了。于是就开始学习荒野茶树,自力更生,去跟周围的生物们抢夺生存资源。它以台地茶的身躯,生出了荒野茶的滋味。
芽头采摘时间不同
荒野银针的采摘时间在每年白毫银针采摘到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时候,因它生长全靠自己,发育得慢,故而,台地里的白毫银针发育了,开始采摘了,它还在冒芽,吸收养分,积蓄能量,努力生发。
头采米针,即春茶季第一拔发育和生长出来的芽头。它的生长和采摘时间是排在最前头的,是所有白茶里最早的。
抛荒银针,它的生活环境,要比荒野银针略好一些,但又比台地银针要略差一些。它的生长和发育比荒野银针快一点,比台地银针慢一点,所以它采摘时间在荒野银针之前,台地银针之后。头采米针采完,采几天台地白毫银针,就可以采抛荒银针了,而再过两天,荒野银针也可以采了。
产量不同
荒野银针因无人照顾管理,全靠自己生长发育,故而产量不高。头采米针因是头一批芽头,第一批芽头发的时候,天气还冷,茶树生长慢,发得不多,所以产量非常低。
抛荒银针的产量会比前两种银针高一些,因它的采时间涵盖了白毫银针的整个采摘时间,故而产量相对略高。但与白牡丹和寿眉相比,它的产量仍然低。
荒野银针和白毫银针的区别
主要在外形和香气上的区别,荒野银针白毫密布,毫长而略粗,底色呈灰绿色,芽头稍细长,结头粗大,带小叶壳,而白毫银针白毫密布,毫略短而细,底色呈深绿色,芽头粗壮,结头细小,无小叶壳,在香气上,荒野银针香气以草木香为主,而白毫银针则以花香为主。
荒野银针和白毫银针的区别
荒野银针是荒野白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银针, 它的生命力顽强,内质丰沛,白毫密实,所含有的茶氨酸高于普通的白茶。
白毫银针属家生家养白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银针,是白茶中的珍品,有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称号,还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荒野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爱马仕」吗?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是茶友们对白茶的称赞。老白茶凭借着自身的价值,在茶圈甚至养生界占据一席之地。
在白茶产区,家家户户都有存茶的习惯。新白茶属于微发酵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采摘较早的白茶,滋味口感与绿茶类似。但与绿茶不同的是,白茶却可以如普洱一般长期储存,并且在后期储存过程中发生转化。而发生转化后的老白茶,较新白茶更加醇厚。作为白茶中的佼佼者白毫银针,因为仅采芽头而非常难得,又因其满身披毫的特点,显得格外珍贵。而在这其中,核心产区的荒野白毫银针则似乎可以算得上白茶界的爱马仕了。
这款茶采自福鼎地区白茶四大核心产区之一的管阳。与其他三个产区相比,管阳产区以高海拔而出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高海拔所具备的独特地理环境,让茶中所含的茶多酚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可以让茶汤的苦涩感降低而鲜爽度上升。
在这一产区的荒野茶园,采摘单芽,经过萎凋与烘焙,制作成白毫银针。因为原料稀缺且价值高,制茶师往往会对之付出更多的心血。如果说有一种茶一定要喝一次,我想这款茶应该名列其中了。
干茶披毫挺直,芽头饱满,非常有“精神”,绿中显灰,非常匀称,是自然陈化中时间所带来的痕迹。以盖碗泡茶,茶汤显杏黄色,毫香显露,花香悠扬。不似新茶般个性鲜明,在时间的打磨下,显示出气度与韵味。
因为老白茶特殊的价值,会有不法商家伪造年份。但这种现象在白毫银针中并不多见,毕竟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如此顶级的茶人工做旧,人工干预。
如果说白毫银针有造假的问题,多为产区并非核心产区的情况。比如,非福鼎、非政和这种主产区所产,有些甚至非福建地区所产。
俗话说:就怕货比货。这样的白毫银针,喝起来滋味则有明显落差。白茶存储,是对耐心的考验。只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才能等得到它的高光时刻,方能不辜负这大自然的绝美馈赠。这样白毫银针,即便是新茶也已经价值不菲,何况经过了主人四年的细心呵护。如果再放几年,称作无价也不为过了。
同为白毫银针,为何价格相差悬殊?
白毫银针,取初春时节肥壮的芽头,色如白银形似金针。一般以福鼎大白、福鼎大豪、政和大白茶为原料,主要产地为福鼎和政和两处。制作一斤白毫银针,大约需要2000多个芽头。漂亮的外形,优秀的品质,存储的价值,让白毫银针成为众多茶友的心头好。
产地小、采摘标准高,可以想象白毫银针的价格自然不会低。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市面上的新茶白毫银针,有些要超过2000元/斤,有些才不到1000元/斤。为何差距会如此悬殊呢?
当然,有茶友会说,每种名茶都会如此,比如西湖龙井,头春采摘和雨后采摘的价格必然差距悬殊;又好比金骏眉,真正桐木关野茶制作和梅占金骏眉自然无法比较。
其实严格说起来,白毫银针可不是这种情况。白毫银针已经是福鼎/政和白茶中的一个采摘标准,或者说一个等级;而且但凡称自己为白毫银针者,基本都是指采用大白茶制作的,且产地标注基本在福鼎周围几个县市。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价差呢?对于买家又能不能做出分辨?
第一, 产地不同
这里说的产地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产地确在福鼎或周围地区,但有些为高海拔产区产茶,有些为普通产区产茶;有些为荒野茶,有些则是人工种植的台地茶;有些是在原产地中的核心产区地块,有些则是周边辐射地区。
如果是福鼎和政和的不同工艺,还比较好辨认;如果采用相同工艺,对于茶友来说,确实比较难分辨。虽然网上有些帖子给出了各种方法,但是需要建立在对福鼎白茶足够了解,对茶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
第二种是品种属于大白茶,但产地并不在福鼎及周边地区。产地在哪?不好说,有些在云贵地区,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总之经过试验,在这些地区同样适合大白茶生长。这种白毫银针,因为产地不是常规操作,实话实说的认可度低,教育成本高。大多也就当作福鼎的茶售卖了。
重要的是,只要喝的人道行不够深,可能一斤喝完也不知道此茶并非福鼎所产。这样的茶,即便采摘标准足够高,价格也会低很多。并不是说这种茶不好,只是与福鼎白茶比起来,价格低很多。
第二, 在白毫银针中也有不同等级
即便同为白毫银针,也有米针、普通银针和拨针的区别。米针是指芽头最小,采摘时间最早的银针,米针形如雀舌,内含氨基酸含量高,陈化价值最大。在所有银针中,米针的采摘标准是最高的,产量低,价格高。
拨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雨错过的最佳的采摘时间,只能采摘牡丹王,但是白牡丹的价格要低于白毫银针,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茶农迫不得已,采摘后将芽头外的部分拨除。另一种情况是茶商为了经济利益,将牡丹甚至寿眉的叶子拨除,只留银针,当做白毫银针售卖。
这两种情况下的白毫银针实际上是按照白牡丹的标准采摘,价格自然相比于米针要低一些。关于不同等级的白毫银针,在外形上可以做出简单辨认。
第三, 制作工艺
关于这一点非常好理解,每种茶大致都是如此。即便是相同等级的鲜叶,也有工艺好与不好的区别。有些是因为制茶师傅经验问题造成的,当然如果是高等级的白毫银针的鲜叶,都会是非常有经验的师傅细心制作。毕竟越是好的成茶越能卖上高价。
但是,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比如天气等,影响最终的成品质量。这样,即使是一个工厂的出品,也会有三六九等,有些定价高,有些定价低。
工艺上的差别,非常容易反映在茶汤的滋味中。如果是工艺上的小瑕疵,大多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分辨起来也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是非常明显的工艺问题,会明确反映在茶汤当中。
《北苑灵芽天下精——政和白茶小记》
茶的世界丰富多彩!白茶更是茶界的一朵仙葩!要了解政和茶首先要了解北苑茶。北苑茶 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御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龙启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钧的年号,公元933年),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有位茶园业主张廷晖,在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经营方圆30里的茶园,因战事频繁,难以为继,就将茶园全部献给闽王,作为皇家茶园。茶园地处闽国北部,故称 “北苑御茶园” 。所产之茶称“ 北苑茶 ”,上贡闽国和后来的南唐。北宋时贡茶生产南移到北苑,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年号,公元977年)在凤凰山设漕司行衙,置北苑御焙(官焙),派漕臣督造北苑御茶。 北苑贡茶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制作蒸青团茶,又称龙凤茶、龙团凤饼、建溪官茶等,先后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几十个品种。
民间私焙(壑源等) 也随之兴旺。鼎盛时期,有官私茶焙1336处。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诗人陆游赞誉为“建溪官茶天下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官焙衰亡,团茶向散茶演变。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上贡四朝(五代的闽和南唐、两宋、元、明),历时458年,谱写了中国茶叶史上最璀为璨的一页。北苑贡品有龙团凤饼、胜雪、紫笋、雪英等等。 北宋名茶排行榜中有二十种名茶,白茶为第一。
北宋的白茶是什么茶呢?当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按照茶叶制作工艺来区分的 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贡这类白茶 。当时的白茶成品是经过蒸压制成的团茶,用茶模压制成圆形、菱形、梅花等等。有人说是白叶茶,安吉人说是安吉白茶。实际上, 白茶就是政和大白茶树芽叶制作的茶。
这是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政邑知县蒋周南写的一首《咏茶》诗 ,述事甚详。从本诗中可以看出清初政和县(注:政和别号东和)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雇佣一空,可能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一筐筐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这位知县不禁生出无限感叹。从中我们也了解到了政和白茶的珍贵与受欢迎程度。
政和白茶,福建省政和县特产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以中国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茶政和大白茶品种为原料,经政和县茶农特有的制茶技艺加工生产的,所产政和白茶具有鲜纯、毫香、凉爽的品质特征。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驰名中外,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种的小芽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铁山发现大白茶树种(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逐广为栽培,并以此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银针、寿眉、白毛猴、莲心等多个优质白茶品种。
白毫银针 ,简称银针,又叫白毫,也被人多称白毫银针,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政和白毫银针的成品茶外观茶芽肥壮,满披白毫,色泽灰绿,闪烁如银,挺直如针。茶汤呈杏黄色,清澈晶亮,香气清鲜,入口毫香显露,滋味清甜鲜爽,叶底:匀整,明亮 。白毫银针是茶叶珍品,采摘于政和大白茶明前肥壮之单芽,经萎凋、低温烘(晒)干、捡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是政和所产的珍品白茶,曾多次荣获国家名茶称号,请鉴赏她全身满披白毫、纤纤芬芳的外形。
白牡丹 的制造不经炒揉,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工序,但工艺不易掌握。白牡丹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色泽深灰绿或暗青苔色,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洁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汤色杏黄或橙黄,叶底浅灰,叶脉微红,汤味鲜醇。
关于政和白茶的起源有几个传说:
1.摇钱大白
2.银针姑娘
3.白牡丹茶的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也是非常值得了解和细细品味的。对于我们认识白茶有非常大的助益!留待以后细细探索!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 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1115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当时的关棣县因进献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迄至清咸丰年间政和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1879年(光绪五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
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 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钟,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对茶叶生产的扶持,政和县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茶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和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绿色优势,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政和县传统主导产业。政和县内的石屯、东平、熊山等镇均是白茶的重要产区,分别种植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等品种。
关于皇帝赐县名“政和”的由来有必要再说一下
“政和”的县名由白茶得来。 北宋时期, 建州府 (中心位于今建瓯市)制下有一个小县叫做 关隶县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而关隶县则是东高西低,一江春水向西流潺潺流去,关隶处在闽水源头,两岸风景秀丽,遍生名枞。宋代的皇帝都喜欢喝茶,朝廷的官员们发现闽北特别适宜种茶,所以在这一带开辟了北苑御茶园,关隶茶园是御茶园的东园。北苑有38个官焙,私培1336个,做出来的最好的茶要进贡给皇帝。那时候,政和县境内的感化里、长城里、高宅里、东平里、东衢里等等都是有名的茶焙。负责进贡茶叶的是福建转运使,他们常常四处打听,搜罗斗茶中胜出的茶品进献给皇帝,朝野上下斗茶之盛行一时。到了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茶叶生产和文化都达到鼎盛。因为皇帝好茶,各茶焙的制作工艺、茶叶品质、包装(那个时候用竹筐)一个赛过一个,一年胜过一年。
话说 徽宗皇帝 喜欢喝野生白茶制作的茶,那茶没有取名,因为茶叶上覆盖着一层白茸叫白茶,制出来的茶品也就叫白茶。野白茶很少,关隶县一些人家的茶园倒长着几棵,每年制出的茶也都送往北苑。原料品质好,但制作工艺总被福建转运史们挑剔来挑剔去,认为没有做到最好。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春天,关隶县茶焙又一次采下白茶嫩芽制造了一款极品—— 白毫银针 ,茶一出焙就在 斗茶 中取胜。由于以往的印象,送到北苑的时候被冷落在一边。那么这一款茶后来又怎么进的内廷?传说与蔡京有关。
历史上当过福建转运史的人大多是茶家,比如:蔡襄、贾青、郑可简、丁谓 。其中蔡襄还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和茶学影响了他的堂弟蔡京。蔡京与徽宗皇帝十分投合,两人都是书法高手。对于茶,蔡京不仅善于品饮,而且是茶叶经济专家。他先后对茶叶营销和税收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三次改革在政和年间,被称为 “政和茶法” 。“政和茶法”一实行果然很有成效,不仅促进了生产,而且增加了茶叶税收,皇帝非常高兴。把各地进贡上来的好茶分赐给众臣,或召集群臣共饮是徽宗皇帝的习惯,蔡京是陪同品茶最好的人选。蔡京老家在福建莆田仙游,对于自己家乡福建好茶再熟悉不过。
这一年,政和县有个姓陈的政和杨源人在宫里当太监多年,被恩准回乡省亲。政和五年春天,陈太监回到京师,捎了几饼在当斗茶中取胜的茶送给福建老乡、当朝太师蔡京。这位行家一看,此茶正是当今皇上曾经称道过的白茶,而且这几饼工艺精美绝伦,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蔡京看茶饼的成色知道是新銙,又见其中一饼莹润可爱,隐约有幽香,断定是绝品。于是,把饼装入袖中,兴匆匆往内廷而去。好茶要有知音,才能得茶趣,爱茶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虽然老蔡这个家伙贯于逢迎拍马屁,本来早就被徽宗罢官“靠边站”了,后来投了皇上的爱好,送了好书画才得以复职的。但是在好茶上,蔡京的确是有眼光的高雅之人。在政和年五年这个春风和煦的下午,白茶的香气与醇厚悠悠然沁入肺腑,蔡京看到“老板”脸上露出了难以言传的喜悦。那是一个美妙的瞬间,“好茶……”天子似言非言,语调飘浮起来。既然是这样,蔡京就打算顺便做一做好事,给关隶县讨个赏赐。
“献茶的如今还住在驿馆里,人家可想着官家有没有赏赐呢。”蔡京故意这么说。
“哪里来的?”
“关隶县,福建路,如今在建州府治下。那茶与官家称道的壑源茶最近,正在官家的北苑地界上。”
“哦,那朕怎么没有听说过?”
“那方面来的茶,叫法都有规矩,或称建州茶,或称建溪官茶,所以官家并不知晓。”
“既是茶做得好,又是爱卿的老家,那么就依爱卿所订的‘政和茶法’,赐名‘政和’吧。”
赐名的事像一阵春风飞快地吹到了当地,关隶县官兵、百姓山呼“万岁”,口头、书信人人改称“政和”。 此时的天子却开始后悔了,他的年号改来改去,没有一个比得上“政和”。政通人和啊,哪朝哪代的皇帝不想如此?但是九五之尊,金口玉言,赐就是赐,也不好收回来。过了四年,徽宗皇帝终于依依不舍地改年号为“宣和”。政和县这个因茶而得来的县名一直沿用至今。“赐县名”这件事对于政和实在是值得欢庆的事。关隶,望文生义可以解释为关押奴隶,或者苦役犯的地方,所谓“氓隶之人”。 一旦改成“政和”就是天地悬殊,万象生辉了。政和因为茶,成了因茶得名的天下第一县,从此政通人和!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一家女儿不吃两家茶”,说的是一个女儿不许两家的意思。 在这句民谚中,吃茶成了订婚的象征。而 清代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第二十五回 写道,王熙凤送给 林黛玉暹罗茶 时,开玩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小说中的描写,也反映了茶在婚恋中的重要作用。
政和人甚至将男女青年订婚仪式称为“插茶”。 这个称谓反映了茶礼茶俗已深入茶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相传政和古时候有个名叫 茗香 的姑娘,她面容姣好,眉目清新得像雨水洗过的新茶;她脚步轻盈,活泼机灵得像是茶山上的小山麂;她歌喉婉转,歌声甜润得像红茶的绵柔回甘。最特别的是她常年在茶山上种茶,在茶坊里制茶,又生性嗜好饮茶,浑身上下时刻散发着茶味清香,香气清新持久,常常是脚步还没到,茶香袭人来,只要是闻到那股淡淡的茶香,人们就知道是 茗香姑娘 来了。
有一年天时不正,本该春雨绵绵的日子却旱得一滴水也不见落下,茶农都很焦急。传说政和县有一位名叫“银针姑娘”的美丽女茶神,守护着连绵的茶山,庇佑茶农们风调雨顺,茶树青青,而这位善良的茶神最爱听的是茶灯戏,所以人们常常在茶山唱茶灯戏给她听,请她保佑茶山有好收成。茶灯戏常常是一个生角和一个旦角对舞说唱,用优美的身段和动作,诉说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它在政和县东平镇一带流传了几百年,当地的茶农们,特别是男女青年都爱唱。二月里,茗香姑娘和女伴们一起结伴上茶山唱茶灯戏,清歌敬茶神,祈盼年景丰 。“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 姑娘们的歌声在茶山上飘扬,突然对山上传来浑厚响亮的对歌声: “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叫声我的妹呀,我的妹嘞,卖了新茶备嫁妆……” 茗香姑娘 偷眼一看,对面山上是邻村的后生青岩。他壮实魁伟,双肩宽厚得像是能扛起一座小山,他歌声热烈,能把寒冬的积雪融化。也许是因为他的眼睛比茶叶上的露珠还亮,也许是因为他的声音比茶山的清风还温和, 茗香姑娘 被深深地吸引了,她大胆地朝着翻山越岭走过来的青岩唱起了 《十二月采茶歌》:“正月里采茶是新年,绣鞋踏在青苔上……”,青岩热烈地回应:“二月里采茶龙抬头,阿妹南楼抛绣球” …… 他们从正月唱到了腊月,歌声越唱越响,情意越唱越长,就这样一对善良勤劳的青年相恋了。他们常常结伴上山松土锄草,双双采茶炒茶,因为爱情的滋润,茗香姑娘身上的茶香更浓了。
有一天,他们俩一起上茶山劳作,城里的恶霸高员外领着一帮家奴,带着一批金银珠宝赶到了茶山上。原来高员外看上了天生香气迷人的茗香姑娘,想要娶她做第五房的姨太太。他满心以为只要稍稍炫耀一下自己的财富,一个乡下穷苦茶农人家的姑娘一定会乖乖地跟他去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他的求婚被茗香姑娘一口就回绝了。他一气之下就命令手下的狗奴才动手烧了茶山,锄倒茶树,想要断了茶农们的活路。
为了保住茶山,茗香姑娘悲愤地对高员外说:“别动乡亲们的茶山茶树。想要我嫁,我要先摆茶敬乡邻。”高员外满口答应“可以可以!”茗香又说:“我要宝钗插发髻!”高员外连连点头“没问题没问题,只要你肯定嫁,我一定打一支珍珠玛瑙镶金玉的宝钗送给你。”红茗香姑娘说:“那好,等到了我摆茶敬乡亲的那天,我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戴上了哪只钗我就进哪家的门做哪家的人。”高员外满心欢喜地赶回家去叫能工巧匠打造镶金嵌玉的贵重钗子。
到了清明节前夕,茗香姑娘精心制作好了明前茶,她把左邻右舍,街坊乡党都请到了自家的大厅堂上,摆上了茶壶、茶杯、茶洗、茶垫,又用红泥小火炉生起了火,烧得一钵清水直冒蟹眼泡了,这才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为乡亲们敬上一盏盏色醇香浓的工夫红茶,这一切,她做得不慌不忙,高员外也带着一帮恶仆挤在厅堂里,盯着她左看右看,看得口水直流,心花怒放。等到乡亲们都品到了新制的明前红茶,茗香分别给高员外和青岩倒上了香茶。高员外得意洋洋地送上一支镶着七颗宝石的金钗,青岩送上的,却是一支不起眼的木钗,这木钗乡亲们一看就都知道是用茶树枝做成的。高员外以为自己送的宝钗十分贵重,一定能打动姑娘的芳心,就等着茗香姑娘把宝钗插上秀发,好迎娶她进门。没想到茗香姑娘看也不看宝钗一眼,落落大方地接过青岩手中的木钗当众插在头上,大声说:“我要嫁就嫁有情郎,黑心恶霸你休想!”乡亲们都为茗香姑娘喝采,大声嘲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高员外。高员外气急败坏地命令手下动手抢人,烧茶山,锄茶树。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场面十分混乱。大家正在为茗香姑娘着急,为自家的茶山茶树担心,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飘缈的茶歌声“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满山茶树上的新芽一枚一枚腾空飞来,像钢针一样刺穿了狗腿子的手掌,刺瞎了高员外的狗眼,刺得他连哭带喊地带着恶奴跑回了家,再也不敢来茶乡聒噪了。在乡亲们的欢笑声中,青岩和茗香手牵手幸福地站在一起向大家宣布:感谢茶神银针姑娘做媒结成好姻缘,今天就是我们订亲的好日子。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期盼已久的春雨也来凑趣,浠浠沥沥地下了起来。
从那以后,政和茶乡的人们都把订婚称为“插茶”,在订婚宴上,新娘子都要为宾客敬茶,这样的习俗一直传到了今天。
“中国白茶之乡”——政和,茶香飘千载,浸润着人们的生活。" 政和白茶的高贵品格凝聚了青山绿水的厚爱。发扬白茶的品格再加上政和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政和会有一个欣欣向荣的明天,中国的白茶产业与茶文化也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闲暇之余,与家人朋友意思泡上一壶白茶,谈天说地,讲述闽北历史风物沧桑变化。我想也是人间美事一件。
读《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的发展
在最开始,《政和白茶》讲述了白茶的历史发展,那第三篇它更加深入地讲述了政和白茶的发展历史。
第二篇中我们已经了解,在斗茶赛中屡屡获胜的关隶县因为所产的茶品质上乘而备受宋徽宗的推崇,宋徽宗甚至将自己的年号赐予这个小县以示喜爱。
但即使更名为政和县,对于这样一个小小的县级建制来说,它仍然是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因此,政和产出的茶并没有作为独立的贡茶推出自己的品牌,只能长期作为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进献朝廷。
元朝时期,古籍中对政和茶的记载还非常的少。直到明朝初期,才开始在县志中记载茶事。根据县志记载,到了万历二十七年的时候,茶叶的分布范围已经非常的广泛,而茶叶生产已经成为山区百姓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升。但茶叶的商品化并没有带给政和茶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反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茶叶商品化后,建茶整体没落,武夷茶开始兴起。政和县位于山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商业并不发达,在当地售卖往往很难售出好的价格。因此,茶贩会不辞辛苦的将自己家所产的茶长途跋涉运往武夷山,充当武夷茶进行销售。
清初的时候,政和茶借由武夷茶的销路经由晋商销售到俄罗斯、再进入欧洲;也有一部分茶通过水路运到广州卖给东印度公司,进入欧美。
政和白茶的商品化是在清朝中期,得益于大白茶茶树品种的发现和推广种植。据考证,光绪六年,政和县对良种大白茶树进行大量的种植推广。光绪十五年,政和县正式开始采制白毫银针。相传,下里铁山人周少白试制了四箱银针,探销非常的成功,于是在第二年他又与邱国梁共同制作了四箱银针销往国外。随着银针销量的慢慢发展,政和茶逐渐进入产业化生产的鼎盛时期。
民国时期,政和县凭借着资源优势,将茶业发展成为政和的主要经济产业。新中国成立后,政和白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07年3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正式启用。2008年3月,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2012年,政和白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政和县在因年号得名之后,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生命!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