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怎样识别白茶的好坏?
一、白茶外形的审评要点 (1)白毫银针:以福鼎大白茶为原料生产的白毫银针称为北路白毫银针(以福鼎产区为代表),以政和大白茶为原料生产的白毫银针称为南路白毫银针(以政和产区为代表)。白毫银针茶外形品质以毫心肥壮、鲜艳、银白闪亮为上,以芽瘦小而短、色灰为次。(2)白牡丹白牡丹以适制白茶茶树品种的一芽二叶初展鲜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白牡丹外形品质以叶张肥嫩、叶态伸展、毫心肥壮、色泽灰绿、毫色银白为上,以叶张瘦薄、色灰为次。(3)贡眉和寿眉以小菜茶、福鼎大白茶或福鼎大毫茶鲜叶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优质贡眉和寿眉叶张肥嫩、夹带毫芽。(4)新白茶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新白茶外形品质以条索粗松带卷、色泽褐绿为上,无芽、色泽棕褐为次。二、茶的内质审评要点 主要审评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和叶底。审评方法为:将3克茶叶用150ml沸水冲泡,浸泡5min后对各审评项目进行审评。 (1)汤色 :汤色以橙黄明亮或浅杏黄色为好,红、暗、浊为劣。 (2)香气 :香气以毫香浓郁、清鲜纯正为上,淡薄、生青气、发霉失鲜、有红茶发酵气为次。(3)滋味白茶滋味以鲜美、酵爽、清甜为上,粗涩淡薄为差。(4)叶底白茶叶底的嫩度和色泽作为内质重要因子加以评定。叶底嫩度以匀整、毫芽多为上,带硬梗、叶张破碎、粗老为次;色泽以鲜亮为好,花杂、暗红、焦红边为差。
关于茶界的新翻译词汇有哪些?
茶名篇
1.鸭屎香(Yashi Duck Shit)
翻译:“鸭屎香”香味源自凤凰市的单丛,智慧中国直接供应,中国凤凰乌龙茶,规格100g
鸭屎香直接被翻译成了Yashi Duck Shit,看到这样的翻译,一般的外国友人应该绝对不敢把这款带有独特动物排泄物味道的茶加入购物车。
其实鸭屎香并不是有鸭屎的香气,而是有多种花香混合的Higharoma,具有高锐香气,希望外国茶友不要被名字吓住了而不敢尝试。
2.水金龟(Water Beetles Tea)
翻译:优等水龟茶乌龙茶——著名岩茶,源自四大名山之一的武夷山,规格64g。
Water是水,Beetles是甲虫,组合起来就成了水金龟,简单粗暴的翻译模式只能让我们祈祷茶汤中不会出现一只水金龟吧!
水金龟是一款回甘明显的茶,汤感转变很有节奏,所谓的回甘,就是茶汤入喉时,收敛性与刺激性逐渐消失,唾液慢慢分泌而出,此时喉咙感觉滋润甘美。英语不愧为一门直截了当的语言,回甘直接翻译成了sweet aftertaste,只能自己去消化其中的意义了。
3.太平猴魁(Taiping HouKui)
翻译:2016年AA级新产品,太平猴魁绿茶。原产地黄山,规格100g。
用汉字的拼音直接翻译是最聪明的翻译官了,就像西湖龙井在早期被叫作龙井茶就被直译成Long jingTea,就不会闹笑话而且还原汁原味。
太平猴魁茶汤含香,有厚感,这厚感感悟起来实在有些抽象,英语翻译直接用rich来代替,茶汤入口滋味是很厚重富足的,对外国人来说也会比较好理解。
4.白毛猴(Bai Mao Hou White Monkey)
翻译:白毛猴白猴 - 中国散叶绿茶(8og / 220g)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山总比一山高,这款白毛猴茶是中文读音加英文解读,也算是让自家人看懂了,又保留了茶名的独特性。
5.冰岛(Iceland puer)
翻译:357g(12.6盎司)云南勐库冰岛有机普洱茶,2016年产。
幸亏Iceland后有puer这个重要的单词,不然我们中国的普洱茶冰岛就要变成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的名片了。这里的冰岛是云南省临沧市境内勐库的一个出产大叶种茶叶的村庄,是一个“国际化”的茶村庄。
6.昔归(go past the old tea)
翻译:特别批发提供云南普洱茶100g,昔归茶——茶中的新品。
Go past the old,有一种过往情怀的东西存在,即使昔归只是这款茶的原料产地,但这种蕴含独特情感的翻译,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滋味描述篇
1.香浓郁高扬
翻译:浓郁饱满的茶汤,带着麦芽和橡木的味道
用infusion输液这一词来表现茶汤香气,这个该怎么理解?是说茶包治百病?这牛可不能乱吹。
2.香气清爽
翻译:丝滑,明亮的兰花香带有一股干净且清新的味道。
划红线的英语大致是兰花香气清洁,清新地完成,香气清洁的时候是什么味道一类的意思。看了半天也没看懂,编辑严重怀疑自己的英语能力。
3.神秘的味道
翻译:甜甜的,可口的,自然的甜味中有一股淡淡的白胡椒味道
到底甜味和白胡椒融合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啊?大概这种神秘的味道只有尝过才知道。
4.黑暗焙火
翻译:这种手工采摘和揉制而成的精品茶,生长在台湾东海岸。经历了缓慢的黑暗焙火过程,最好的叶子和芽就能带来蜂蜜和焦糖的甜蜜香气。
什么叫黑暗焙火?焙火,也称“烘焙”,历史上焙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此外火候掌握适当可以弥补茶叶品质的某些不足,形成乌龙茶特殊的香气和滋味。
5.复杂绿
翻译:在收获前两周,将Gyokuro灌木遮盖,这样创造了一个轻浅、但非常复杂的混合着深郁的深绿色的颜色。阴影帮助叶子保留叶绿素,从而集中了绿茶味道和营养素,这使得茶成为一个视觉和美味的享受。
“创造了一个轻浅,但非常复杂的混合着深郁的深绿色的颜色。”卖家大概是急切想表达绿茶本身赏心悦目的绿带给茶友欢愉的感觉,但这个翻译却让人觉得这款茶有一种忧郁的感觉。
6. 微熏
翻译:前调是淡淡的烟熏味道,中间出现一点甜味,之后便是纯正的绿茶味道了。
淡淡的烟熏味,让人怀念起老家的腊肉。茶中的烟熏味道则是茶制作过程中本身携带的独特味道,外国茶友请放心,这款茶是不会有烟叶燃烧的味道的。
7.提神刺激
翻译:小口呷这中国火药绿茶和摩洛哥薄荷的混合茶,会让人感到兴奋和清爽。
虽然火药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但是我们真的没有把火药加进绿茶中,这么刺激的滋味,是专门用来提神醒脑的吗?
8.海洋鲜味
翻译:这款中度烘焙的茶来自京都宇治地区,拥有明亮的翡翠色和海洋的鲜味。在这个国家,大多数茶是由机器收割,而这款茶首先得经过三个星期的阴凉处理后,再在一个屡获殊荣的茶园里进行手工采摘处理。
“海洋鲜味”,不得不说这么描述茶的鲜还是很独特,看来这款茶必然是无比鲜爽,有机会大家不妨尝试一下。
“茶叶审评师”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茶圈是大家对茶行业的戏称,行业具体情况请参考娱乐圈。
大部分观望的人对茶行业都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与兴趣,以为工作内容永远只是喝喝茶、聊聊天,歌颂一下生活多么美好,咖啡品鉴师、评酒师、烟草鉴别师、茶叶审评师,哇这些职业屌炸天了,简直就是融热爱生活、高雅闲适于一身!发出这些惊叹的朋友,我来告诉你茶叶审评师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体验。
而从事茶叶审评工作第一条件是必须成为评茶员,评茶员经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也就是持有此证的人才有资格做评茶工作。我国评茶员有5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而审评师这个叫法不够专业但足够唬人,区别类似于土狗与中华田园犬。
茶行业目前分为学术派与江湖派,两大派系相互鄙视却也相互关联。学术派是以各大科研高职院校为根据地,主要秘籍是“研茶致学、产业革新”,但其实学术派被企业生产、政治因素等绑架着走,总是有些别扭,这一点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在此不多说。江湖派以茶叶销售人员为主,用三寸不烂之舌把茶叶描述成灵丹仙草、故弄玄虚、大讲故事,直接性推动茶产业经济。
审评从狭义方面理解是原本广泛应用于茶叶科研领域的严谨治学工作。但现在也被广泛应用于茶叶销售方面,一个城市总有那么几个茶馆常驻几位审评大师,滔滔不绝评论着茶叶。
现实就是销售时需要给消费者营造一种这家茶馆的好牛逼啊,有专业的审评用具,老板参加过某某机构的专业审评,一尝茶叶就知道他的好坏的假象。
我想说,茶叶审评说通俗点就是喝,用心品,对于有个三两年茶龄又好学的茶客而言,都可以做到一般审评,人类味觉审美都是一致的,即使是没有喝过茶的孩子,你让他喝一口茶,喝完以后问他哪个好喝,它也能讲出来,这个用得着教吗?
我见过不少人煞有介事做着审评,喝完以后,大夸其词:“嗯嗯,这个茶叶鲜爽,山场环境好,土壤里重金属含量少。”别人问他如何喝出来的。他面部一下僵硬,摆出谱来,“这个没经过专业训练,是尝不出来的,我十几岁就开始喝茶了,哼”这个就是广义的茶叶审评,用审评做掩饰,辅以吹牛逼,旁边人连吹带捧,他就把茶叶高价卖出去了。
且不谈专业审评的场所以及硬件要求,来说说人员要求。
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审评人员,在饮食方面是有诸多禁忌的, 比如禁烟酒、辣、任何刺激食物。
审评时禁止大声喧哗,不允许携带任何气味源,任何护肤品如若做不到无香味,就禁止涂抹。
跟感官直接挂钩,有鼻炎、色盲、色弱、听力问题的都不适合这项工作的。对了,还要穿白大褂,看起来整个人都不好了,明明是去喝茶,结果搞得和动手术一样。
前面列举过茶馆审评怪现象,下面我说一下科研审评,科研审评主要是经过长期训练的评茶员对一款茶进行感官审评,再结合分子理化分析,对茶业生产给出合理建议。
比如一款绿茶喝到嘴里有明显涩感,那涩感从哪里来呢?有可是茶园采摘过度、茶叶内含物不够;有可能是用了夏天的鲜叶;有可能是制茶是摊晾程度不够;有可能是杀青没有杀透…这么多可能原因,那就要对茶叶生产各个环节望闻问切,才能最终确定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这就是专业审评,给茶叶生产做诊断,指出工艺缺陷,帮助提高茶叶品质 。
入行业五年,见过一位浙大茶学科班出身隐匿江湖的牛人,他是目前唯一一位用扎实的茶学功底使我折服的人。老先生看了一眼茶友带去的茶叶,就说:“你这个茶叶是**型号滚筒杀青机做出来的,滚筒直径差不多1.3米…”至今我仍记着自己当时的惊愕,连机器型号都搞的这么清楚,居然只看茶叶外形就能判断制茶机,当代茶行业工作者估计也只此一人吧,若非恩师引荐,永远没机会见识这样的高手。
前面啰嗦那么多,终于讲到茶叶评审了。既然茶叶审评是一项科研工作,就有他的严密性要求。正规的茶叶审评器具一套很贵,我记得是必须从中农茶叶质量检测中心购买(记忆可能有误),看起来虽然是简单的杯碗,可它制作工艺要求一点误差都没有,甚至是一滴水。
茶叶审评跟喝茶时座杯的原理一样,利用高温沸水浸泡,使茶叶的内含物质短时间内全部浸出,以“酸、甜、苦、咸、鲜”的味觉形式展现出来。高温闷泡,展现茶叶的全部风味。
我挑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审评,先说称样,称样就是称茶。审评中的称样是不放回称取,对于技术以及茶叶重量的手感把握有一定要求,三个指头捏起茶叶往天平里加,慢慢加不可以加多了再往出拿,只能加到合适点停掉。如果一不小心加多了,就要返工重来。
闻香气需要双手持杯,分为热闻、温闻、冷闻三种,每次鼻子凑近闻不过三秒必须合上盖子。很多人都说我审评茶叶时有大师风范,我心里直犯嘀咕,哪里有大师风范,我只是参照动作要求严格对待每一次审评。
我见过一次十分不规范的审评,该出汤时,主人把杯盖拿着大开让每一个人都问,最后还让他家的狗也闻一闻。其实这样做只要不搞科研,倒也没什么不妥,只闻杯盖嗅到的是优点,而最后面人闻到的也许只剩下香型了,合上杯盖茶汤中可能混入狗狗的体液,想想也是够恶心了。
每一步骤对应专门的审评术语,在这里我有必要专门解释一下审评术语。我在网上截图两张《龙井茶国家执行标准》GB18605-2002的感官要求来跟大家说一下。
茶叶审评用语高度凝练,看起来简单要准确使用很难。专业审评用语一方面客观传达感官审评结果,另一方面起业内交流沟通的作用,比如 白茶中的白毫银针汤色描述中有个词语叫“杏黄”,它只针对于白毫银针,不能用于白茶中的白牡丹、寿眉、贡眉,更不能用于其他茶类,哪怕汤色看起来完全一样也不行 。如果给一款乌龙茶用杏黄来做表述,就会给看审评报告的人带来一定程度误解,到底是说白毫银针呢还是说乌龙茶呢?
很多人都不注意审评用语的准确表达,业界人士也普遍出现治学不严谨现象,将所背的形容词到处乱安,驴唇不对马嘴。而江湖派更是厉害,造了许多词语,自己讲的津津乐道,听着一头雾水。“万花丛香,置身大自然”,这是我见过的一句审评报告,这句话表述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他仅代表个人感受,不能作为审评术语,读这句话,谁能知道此人是喝到茶的鲜味感觉愉悦,还是品到甜味感觉不错。
再比如“甜爽”和“甘爽”就是两个差别很大的形容词,甜爽与甘爽都表述了茶汤爽口这个事实,而甜侧重在一入口就有甜感,甘侧重在先有点苦而后回甘。这是两个千差万别的表述结果。 茶叶国标的建立,一字显方圆,一词定乾坤。
审评的茶汤是浓度极高的,不适宜直接吞下。它对肠胃有非常大的刺激,所以审评时茶汤在嘴里打滚后就要吐出来。
何况科研审评的茶叶有可能是陈茶、霉变的茶叶,这跟外面茶馆用的怎么审都好喝的茶,有本质区别。莫名心疼自己,有个百毒不侵的胃。
连着审评茶叶是相当痛苦的,过程不亚于温水煮青蛙。审评材料少的时候就几种,多的时候一天评几十甚至上百种,这往往需要一整天。不说审评费时费力,就是站一天的感觉也不好受。连续审评一般不会超过俩小时,整个审评室气氛就会凝重起来,慢慢开始有人醉茶。茶叶能够降低血糖,让人不舒服,醉茶的表现是心悸,四肢无力,头蒙眼花,没有力气想要讲话,严重时会有低血糖带来的晕倒。
我曾见过一个男生因为低血糖直接瘫倒,另外两个去搀扶的女一生,一个面色煞白沁着虚汗,一个嘴唇毫无血色,双手颤抖,结果俩去搀扶的女生一起晕倒。
茶醉带来的是一种肉体上的空虚,醉茶者休息片刻,吃点甜点舒缓一下一般可以自行缓过来 。
茶叶审评人员经常打趣这是一份看起来逼格非常高的职业,痛苦其实只有圈内的人知道。很多从事茶行业的人都有胃病,这就是过度饮极高浓度的茶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饮茶禁忌其中一项就是针对经期女生的,茶叶会带走体内大量铁元素, 真正工作和上战场一样,哪管是否是经期,就是骑马舞刀、趟水过河也得上。所以茶行业女生多半体寒至极,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普遍贫血。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