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趣白牡丹,禅茶白牡丹

yanqitea 2022-12-06 白牡丹 131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茶味人生随笔散文

朋友称我“茶舍”,大有调侃意味,意即我无所事事,成天游手好闲,沉溺茶汤之中,其实,我只不过是比业余专业些。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员外富二代才有幸称“阿舍”,我没有高贵血统,,我爸也不是“李刚”,沾上“舍”字,不知是我的荣幸抑或是我的悲哀?

有人说我全身都可入药,一半是“茶多酚”,一半是“茶儿素”,我也自嘲,可对着一杯酽酽浓茶,冒着缕缕清烟荡漾开来,如绿玉般清爽,琥珀般明净,我便不能自拔。

古人云:独饮得茶神,二三人得茶趣。我更喜爱“神、趣”二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贩夫走卒,村野山夫,无不为茶之精神,茶之趣味掏心。一种没有阶级,没有贵贱,没有时间地点之物事,谁不为之动容,曾有人问我何谓茶之神韵,我说:“闻无味之幽香,嚐有味之甘甜”,此等意境,不就是茶的神韵么?

闲庭当坐,煮水淋瓯,闻香神游,睹物方外,虽做不出道德文章,却是清心悦神,兴趣萧骚,设若有感,畅怀舒啸自娱;夜阑深灯,举目云星,相伴共饮,对影成双,此何其乐哉!挑灯夜读,与圣贤对语,酽浓浑厚那汤,驱睡魔于脑后;青衣红袖,密语清谈,共沏殷尝,人间真味,尽在茶盏唇边;酒筵饭后,身心俱疲,一壶观音,一杯红袍,则腻烦尽消;商旅舟楫,拔涉荒野,那份茶香,无异于望梅止渴。

寻名荼于山巅,摘孤品于幽谷;勺三江之水,煮天下逸品,其趣天成。自家竹篱茅舍,邀半弦月儿,引后山冷泉,烧山前竹炭,紫玉尔杯,泡上一壶,二三旧友,浅嚐悟道,又论今春明前芽,谷雨雨后笋,问斤掰两估何价?摆上擂台,纹秤坐对,信手端来,杯茶言欢,何计输赢,试问世间,谁解其中味?

有夜黄月斜照,一友感怀伤啸:“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伤情处,泪花闪闪。有友连呼渐停,“苏公史诗般意境,好象缺少点什么”一友咕咚一声。又有友说:“没有烟火味”。

是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在苏东坡笔下就这样轻描淡写,我们只看到大自然的狂澜,看到惊天巨浪拍岸涛声,和那卷起似雪的浪花,看到了英雄辈出年代,一个举重若轻挥洒自如伟岸形象——周瑜。

我接过话题说道:“苏东坡笔下的赤壁怀古其实是一幅旷古未闻的茶趣图,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大战在周瑜轻摇羽扇,谈笑间。可以预见,赤壁大帐军营,必没有俗浊的酒水。遥想当年公瑾,新婚燕尔,踌躇满志,美人面前,必是洒脱不拘,必是不用一壶浊酒,浑了他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伟岸形象。必是汲赤壁之水,煮浦圻之茗。他穿布衣,摇羽扇,闲庭当步,谈笑若定,是时,小乔必是伴郎左右,挽云鬓,施绝艺,一招关公巡城,必能安定周郎面对战前烦躁不安,一式韩信点兵,定能激起他万丈豪情。也许是小乔毕生之艺业,泡出的这杯热茶,安定了三军,奠定了三国鼎立这一战,成就了周瑜不杇之作——火烧赤壁”。

我也烧了一把火,有友觉得我说的有点牵强但也不无道理,随即附和着:“假若赤壁军营没有你所说的浊酒,那应是喝浦圻毛尖了”,有友开始反驳“为什么一定是毛尖,我想浦圻的龙井、松峰的毛峰更适合周瑜小乔这对佳人”。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句唱和,我实在想不出什么茶更适合史上这对佳人喝了,更想不出什么茶更适合这战争场景,就说“这是一桩历史悬案,让历史学家去考证吧!”,众人听吧大笑而归。

眼下盛饮武夷岩茶,武夷山红袍村朋友送来几种武夷珍品,让我试饮,几位好事“茶虫”听说有新茶到来,一齐要我拿出来分享,只见他们自行动手,专业不阿于我,煮水、选茶、温壶、烫杯、置茶、冲泡、斟茶,手法纯熟,工夫老到。“茶虫”老陈端起茶杯,观赏良久说道:“汤色金黄亮丽,香气幽雅多变,有传统果香、薯香,又有明显的`蜜香、花香,特具武夷茶神韵——岩骨幽香,这是正宗金骏眉”。

小宋年龄较小,听着老陈对茶这么精彩评说,禁不住问老陈:“陈先生对武夷茶深有研究,不知岩茶还有什么品种?”,听着小宋吹捧,也想在朋友面前卖弄一下,老陈如数家珍说起武夷茶的家族来,“以环境命名有:不见天、岭上梅、石角、过山龙、金锁匙、半天腰、吊金钟。以茶树命名有: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麟麟、一枝香。以茶树叶命名有:金瓜子、金柳条、倒叶柳。以茶树叶色命名有:白奇兰、白吊兰、红海棠、大红梅、黄金锭。以树发芽迟早命名有:不知春、迎春柳;以传说命名: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白牡丹、红孩儿、半天腰、正塘梅;以成品茶香形命名:肉桂、白瑞香,石乳香、白麝香、夜来香、金丁香等等”

老陈一口气说出这么多听没听过,看没看过的茶来,听得小宋目瞪口呆,大呼长见识,说实在的,我又何曾不是呢?换过一道茶后,叶生仰起身来,禁不住有点激动,说道:“汤色橙黄艳丽,香气悠长,滋味醇厚,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内涵丰富,岩韵明显”。看老陈挪动身子,我知他又有高论,“淡淡碎花味,幽幽女人香,醉贵妃特有香型”,老陈有才,一下把茶香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形象贴切,富于想象”才女李医生评价老陈,她是茶友中唯一女性。听着老陈说到女人的香味,外行人老赵别号“噪破天”,最是伪君子,听不得人家说女人,破口大骂老陈:“老陈你这下流坯,连茶香都想象成女人香,你究竟玩过多少女人,闻过多少女人气味?”,老陈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就说“我只从醉贵妃茶名联想到的,至于女人味我确实没有研究”。老陈如实说道,我信老陈,正派不近女色,只对茶汤痴迷。我也纳闷,究竟啥为女人香呢?

老赵一听又大放厥词“说起杨贵妃心里就来气,玄宗老儿太变态,放着佳丽三千不要,非要把万千宠幸归于玉环祖婆婆,假如玄宗老儿有点经济头脑,让杨玉环到公园让人闻上一闻,每次收费一两,至少一天可为朝廷增加一二千两收入,假使代理个美容食品,美容化妆品之类,大力吹捧吃了变香女,用了更香,我想一定财源滚滚,说不定到今天还大行其道,修建什么“沉香亭”供二人享乐,弄得国库空虚,找来“安史之乱”差点亡国,好端女子,非要以胖为美,不知浪费多少粮食,害得唐代男人身材苗条,大有无法上马打仗,保家安国,不是我乱说,出土陶俑女人个个胖嘟嘟,这就是铁证”。

老赵一阵胡搅蛮缠,笑得众人前仰后合,还是李医生善解人意出来圆场:“温泉水滑洗凝脂,伺儿扶起娇无力,这是白居易笔下杨贵妃华清池出浴迷人娇态,古代香女以西施,杨贵妃最为有名,其实女人香来自于人体汗液中的适度丁脂酸,过度或不足都会是其它气味,它随年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会强烈些,这就是目前所说的性香说,还有丁脂酸说和饮食学说,其中肌理比较复杂,一时无法说清。国外也有香女,如法国有酪香味、英国有藕香味、德国有香木味、美国有藻香味,不同的人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饮食习惯都会产生不同的气味,正象人的指纹一样,没有一个人是相同一样”。

一群“茶虫”如鸭仔听雷一样,似懂非懂的不住点头,大有身边伴着香美人一样,茶味儿早已不知何味了。老赵又开始发挥想像“我们是茶叶古国,说不定哪天生一群茶香女,我们就不用买茶喝了,闻闻也就过瘾”。众茶虫热烈讨论着,尽情享受着茶汤带来的乐趣。

茶味如人生,几许苦涩,几许甘甜,又复平淡,茶味使然,人生使然。

《北苑灵芽天下精——政和白茶小记》

       茶的世界丰富多彩!白茶更是茶界的一朵仙葩!要了解政和茶首先要了解北苑茶。北苑茶 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御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龙启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钧的年号,公元933年),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有位茶园业主张廷晖,在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经营方圆30里的茶园,因战事频繁,难以为继,就将茶园全部献给闽王,作为皇家茶园。茶园地处闽国北部,故称 “北苑御茶园” 。所产之茶称“ 北苑茶 ”,上贡闽国和后来的南唐。北宋时贡茶生产南移到北苑,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年号,公元977年)在凤凰山设漕司行衙,置北苑御焙(官焙),派漕臣督造北苑御茶。 北苑贡茶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制作蒸青团茶,又称龙凤茶、龙团凤饼、建溪官茶等,先后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几十个品种。

        民间私焙(壑源等) 也随之兴旺。鼎盛时期,有官私茶焙1336处。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诗人陆游赞誉为“建溪官茶天下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官焙衰亡,团茶向散茶演变。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上贡四朝(五代的闽和南唐、两宋、元、明),历时458年,谱写了中国茶叶史上最璀为璨的一页。北苑贡品有龙团凤饼、胜雪、紫笋、雪英等等。 北宋名茶排行榜中有二十种名茶,白茶为第一。

       北宋的白茶是什么茶呢?当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按照茶叶制作工艺来区分的 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贡这类白茶 。当时的白茶成品是经过蒸压制成的团茶,用茶模压制成圆形、菱形、梅花等等。有人说是白叶茶,安吉人说是安吉白茶。实际上, 白茶就是政和大白茶树芽叶制作的茶。

       这是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政邑知县蒋周南写的一首《咏茶》诗 ,述事甚详。从本诗中可以看出清初政和县(注:政和别号东和)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雇佣一空,可能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一筐筐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这位知县不禁生出无限感叹。从中我们也了解到了政和白茶的珍贵与受欢迎程度。

       政和白茶,福建省政和县特产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以中国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茶政和大白茶品种为原料,经政和县茶农特有的制茶技艺加工生产的,所产政和白茶具有鲜纯、毫香、凉爽的品质特征。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驰名中外,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种的小芽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铁山发现大白茶树种(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逐广为栽培,并以此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银针、寿眉、白毛猴、莲心等多个优质白茶品种。

        白毫银针 ,简称银针,又叫白毫,也被人多称白毫银针,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政和白毫银针的成品茶外观茶芽肥壮,满披白毫,色泽灰绿,闪烁如银,挺直如针。茶汤呈杏黄色,清澈晶亮,香气清鲜,入口毫香显露,滋味清甜鲜爽,叶底:匀整,明亮 。白毫银针是茶叶珍品,采摘于政和大白茶明前肥壮之单芽,经萎凋、低温烘(晒)干、捡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是政和所产的珍品白茶,曾多次荣获国家名茶称号,请鉴赏她全身满披白毫、纤纤芬芳的外形。

        白牡丹 的制造不经炒揉,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工序,但工艺不易掌握。白牡丹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色泽深灰绿或暗青苔色,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洁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汤色杏黄或橙黄,叶底浅灰,叶脉微红,汤味鲜醇。

关于政和白茶的起源有几个传说:

        1.摇钱大白

        2.银针姑娘

        3.白牡丹茶的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也是非常值得了解和细细品味的。对于我们认识白茶有非常大的助益!留待以后细细探索!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 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1115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当时的关棣县因进献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迄至清咸丰年间政和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1879年(光绪五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

       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 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钟,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对茶叶生产的扶持,政和县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茶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和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绿色优势,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政和县传统主导产业。政和县内的石屯、东平、熊山等镇均是白茶的重要产区,分别种植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等品种。

        关于皇帝赐县名“政和”的由来有必要再说一下

       “政和”的县名由白茶得来。 北宋时期, 建州府 (中心位于今建瓯市)制下有一个小县叫做 关隶县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而关隶县则是东高西低,一江春水向西流潺潺流去,关隶处在闽水源头,两岸风景秀丽,遍生名枞。宋代的皇帝都喜欢喝茶,朝廷的官员们发现闽北特别适宜种茶,所以在这一带开辟了北苑御茶园,关隶茶园是御茶园的东园。北苑有38个官焙,私培1336个,做出来的最好的茶要进贡给皇帝。那时候,政和县境内的感化里、长城里、高宅里、东平里、东衢里等等都是有名的茶焙。负责进贡茶叶的是福建转运使,他们常常四处打听,搜罗斗茶中胜出的茶品进献给皇帝,朝野上下斗茶之盛行一时。到了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茶叶生产和文化都达到鼎盛。因为皇帝好茶,各茶焙的制作工艺、茶叶品质、包装(那个时候用竹筐)一个赛过一个,一年胜过一年。

       话说 徽宗皇帝 喜欢喝野生白茶制作的茶,那茶没有取名,因为茶叶上覆盖着一层白茸叫白茶,制出来的茶品也就叫白茶。野白茶很少,关隶县一些人家的茶园倒长着几棵,每年制出的茶也都送往北苑。原料品质好,但制作工艺总被福建转运史们挑剔来挑剔去,认为没有做到最好。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春天,关隶县茶焙又一次采下白茶嫩芽制造了一款极品—— 白毫银针 ,茶一出焙就在 斗茶 中取胜。由于以往的印象,送到北苑的时候被冷落在一边。那么这一款茶后来又怎么进的内廷?传说与蔡京有关。

      历史上当过福建转运史的人大多是茶家,比如:蔡襄、贾青、郑可简、丁谓 。其中蔡襄还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和茶学影响了他的堂弟蔡京。蔡京与徽宗皇帝十分投合,两人都是书法高手。对于茶,蔡京不仅善于品饮,而且是茶叶经济专家。他先后对茶叶营销和税收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三次改革在政和年间,被称为 “政和茶法” 。“政和茶法”一实行果然很有成效,不仅促进了生产,而且增加了茶叶税收,皇帝非常高兴。把各地进贡上来的好茶分赐给众臣,或召集群臣共饮是徽宗皇帝的习惯,蔡京是陪同品茶最好的人选。蔡京老家在福建莆田仙游,对于自己家乡福建好茶再熟悉不过。

       这一年,政和县有个姓陈的政和杨源人在宫里当太监多年,被恩准回乡省亲。政和五年春天,陈太监回到京师,捎了几饼在当斗茶中取胜的茶送给福建老乡、当朝太师蔡京。这位行家一看,此茶正是当今皇上曾经称道过的白茶,而且这几饼工艺精美绝伦,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蔡京看茶饼的成色知道是新銙,又见其中一饼莹润可爱,隐约有幽香,断定是绝品。于是,把饼装入袖中,兴匆匆往内廷而去。好茶要有知音,才能得茶趣,爱茶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虽然老蔡这个家伙贯于逢迎拍马屁,本来早就被徽宗罢官“靠边站”了,后来投了皇上的爱好,送了好书画才得以复职的。但是在好茶上,蔡京的确是有眼光的高雅之人。在政和年五年这个春风和煦的下午,白茶的香气与醇厚悠悠然沁入肺腑,蔡京看到“老板”脸上露出了难以言传的喜悦。那是一个美妙的瞬间,“好茶……”天子似言非言,语调飘浮起来。既然是这样,蔡京就打算顺便做一做好事,给关隶县讨个赏赐。

        “献茶的如今还住在驿馆里,人家可想着官家有没有赏赐呢。”蔡京故意这么说。

        “哪里来的?”

         “关隶县,福建路,如今在建州府治下。那茶与官家称道的壑源茶最近,正在官家的北苑地界上。”

         “哦,那朕怎么没有听说过?”

         “那方面来的茶,叫法都有规矩,或称建州茶,或称建溪官茶,所以官家并不知晓。”

         “既是茶做得好,又是爱卿的老家,那么就依爱卿所订的‘政和茶法’,赐名‘政和’吧。”

      赐名的事像一阵春风飞快地吹到了当地,关隶县官兵、百姓山呼“万岁”,口头、书信人人改称“政和”。 此时的天子却开始后悔了,他的年号改来改去,没有一个比得上“政和”。政通人和啊,哪朝哪代的皇帝不想如此?但是九五之尊,金口玉言,赐就是赐,也不好收回来。过了四年,徽宗皇帝终于依依不舍地改年号为“宣和”。政和县这个因茶而得来的县名一直沿用至今。“赐县名”这件事对于政和实在是值得欢庆的事。关隶,望文生义可以解释为关押奴隶,或者苦役犯的地方,所谓“氓隶之人”。 一旦改成“政和”就是天地悬殊,万象生辉了。政和因为茶,成了因茶得名的天下第一县,从此政通人和!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一家女儿不吃两家茶”,说的是一个女儿不许两家的意思。 在这句民谚中,吃茶成了订婚的象征。而 清代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第二十五回 写道,王熙凤送给 林黛玉暹罗茶 时,开玩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小说中的描写,也反映了茶在婚恋中的重要作用。

      政和人甚至将男女青年订婚仪式称为“插茶”。 这个称谓反映了茶礼茶俗已深入茶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相传政和古时候有个名叫 茗香 的姑娘,她面容姣好,眉目清新得像雨水洗过的新茶;她脚步轻盈,活泼机灵得像是茶山上的小山麂;她歌喉婉转,歌声甜润得像红茶的绵柔回甘。最特别的是她常年在茶山上种茶,在茶坊里制茶,又生性嗜好饮茶,浑身上下时刻散发着茶味清香,香气清新持久,常常是脚步还没到,茶香袭人来,只要是闻到那股淡淡的茶香,人们就知道是 茗香姑娘 来了。

       有一年天时不正,本该春雨绵绵的日子却旱得一滴水也不见落下,茶农都很焦急。传说政和县有一位名叫“银针姑娘”的美丽女茶神,守护着连绵的茶山,庇佑茶农们风调雨顺,茶树青青,而这位善良的茶神最爱听的是茶灯戏,所以人们常常在茶山唱茶灯戏给她听,请她保佑茶山有好收成。茶灯戏常常是一个生角和一个旦角对舞说唱,用优美的身段和动作,诉说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它在政和县东平镇一带流传了几百年,当地的茶农们,特别是男女青年都爱唱。二月里,茗香姑娘和女伴们一起结伴上茶山唱茶灯戏,清歌敬茶神,祈盼年景丰 。“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 姑娘们的歌声在茶山上飘扬,突然对山上传来浑厚响亮的对歌声: “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叫声我的妹呀,我的妹嘞,卖了新茶备嫁妆……”   茗香姑娘 偷眼一看,对面山上是邻村的后生青岩。他壮实魁伟,双肩宽厚得像是能扛起一座小山,他歌声热烈,能把寒冬的积雪融化。也许是因为他的眼睛比茶叶上的露珠还亮,也许是因为他的声音比茶山的清风还温和, 茗香姑娘 被深深地吸引了,她大胆地朝着翻山越岭走过来的青岩唱起了 《十二月采茶歌》:“正月里采茶是新年,绣鞋踏在青苔上……”,青岩热烈地回应:“二月里采茶龙抬头,阿妹南楼抛绣球” …… 他们从正月唱到了腊月,歌声越唱越响,情意越唱越长,就这样一对善良勤劳的青年相恋了。他们常常结伴上山松土锄草,双双采茶炒茶,因为爱情的滋润,茗香姑娘身上的茶香更浓了。

       有一天,他们俩一起上茶山劳作,城里的恶霸高员外领着一帮家奴,带着一批金银珠宝赶到了茶山上。原来高员外看上了天生香气迷人的茗香姑娘,想要娶她做第五房的姨太太。他满心以为只要稍稍炫耀一下自己的财富,一个乡下穷苦茶农人家的姑娘一定会乖乖地跟他去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他的求婚被茗香姑娘一口就回绝了。他一气之下就命令手下的狗奴才动手烧了茶山,锄倒茶树,想要断了茶农们的活路。

       为了保住茶山,茗香姑娘悲愤地对高员外说:“别动乡亲们的茶山茶树。想要我嫁,我要先摆茶敬乡邻。”高员外满口答应“可以可以!”茗香又说:“我要宝钗插发髻!”高员外连连点头“没问题没问题,只要你肯定嫁,我一定打一支珍珠玛瑙镶金玉的宝钗送给你。”红茗香姑娘说:“那好,等到了我摆茶敬乡亲的那天,我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戴上了哪只钗我就进哪家的门做哪家的人。”高员外满心欢喜地赶回家去叫能工巧匠打造镶金嵌玉的贵重钗子。

       到了清明节前夕,茗香姑娘精心制作好了明前茶,她把左邻右舍,街坊乡党都请到了自家的大厅堂上,摆上了茶壶、茶杯、茶洗、茶垫,又用红泥小火炉生起了火,烧得一钵清水直冒蟹眼泡了,这才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为乡亲们敬上一盏盏色醇香浓的工夫红茶,这一切,她做得不慌不忙,高员外也带着一帮恶仆挤在厅堂里,盯着她左看右看,看得口水直流,心花怒放。等到乡亲们都品到了新制的明前红茶,茗香分别给高员外和青岩倒上了香茶。高员外得意洋洋地送上一支镶着七颗宝石的金钗,青岩送上的,却是一支不起眼的木钗,这木钗乡亲们一看就都知道是用茶树枝做成的。高员外以为自己送的宝钗十分贵重,一定能打动姑娘的芳心,就等着茗香姑娘把宝钗插上秀发,好迎娶她进门。没想到茗香姑娘看也不看宝钗一眼,落落大方地接过青岩手中的木钗当众插在头上,大声说:“我要嫁就嫁有情郎,黑心恶霸你休想!”乡亲们都为茗香姑娘喝采,大声嘲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高员外。高员外气急败坏地命令手下动手抢人,烧茶山,锄茶树。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场面十分混乱。大家正在为茗香姑娘着急,为自家的茶山茶树担心,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飘缈的茶歌声“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满山茶树上的新芽一枚一枚腾空飞来,像钢针一样刺穿了狗腿子的手掌,刺瞎了高员外的狗眼,刺得他连哭带喊地带着恶奴跑回了家,再也不敢来茶乡聒噪了。在乡亲们的欢笑声中,青岩和茗香手牵手幸福地站在一起向大家宣布:感谢茶神银针姑娘做媒结成好姻缘,今天就是我们订亲的好日子。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期盼已久的春雨也来凑趣,浠浠沥沥地下了起来。

      从那以后,政和茶乡的人们都把订婚称为“插茶”,在订婚宴上,新娘子都要为宾客敬茶,这样的习俗一直传到了今天。

       “中国白茶之乡”——政和,茶香飘千载,浸润着人们的生活。" 政和白茶的高贵品格凝聚了青山绿水的厚爱。发扬白茶的品格再加上政和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政和会有一个欣欣向荣的明天,中国的白茶产业与茶文化也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闲暇之余,与家人朋友意思泡上一壶白茶,谈天说地,讲述闽北历史风物沧桑变化。我想也是人间美事一件。

我要关于茶的故事或传说

(一)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狮峰山,山上林木葱茏,片片茶园碧绿苍翠,九溪十八涧蜿蜒其间,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亨誉世界的“四绝”佳茗——西湖狮峰龙井茶。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在当地茶农精心培育下,长得枝繁叶茂,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

说起这18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清乾隆时代,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不爱坐守宫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杭州,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乾隆和太监一说,这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一路上,高耸的狮峰雄姿,清澈的龙井泉水,碧绿的连片茶园,村姑们肩背茶篓,穿梭园间忙着采茶,树上路旁到处鸟语花香,乾隆深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间,在太监催请下,始来到胡公庙。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问起皇上在外情况,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然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道:“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来,太后接过香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所采,所以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二)

冻顶乌龙是台湾省出产的乌龙茶珍品,与包种茶合称姐妹茶。其制法近似青心乌龙,但味更醇厚,喉韵强劲,高香尤浓。因产于冻顶山上,故名冻顶乌龙。

冻顶山是台湾省凤凰山的一个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么为什么叫“冻顶”呢?

据说因为这山脉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语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称之为冻顶山。相传在100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凤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高,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省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

乡亲们喜欢林凤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风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做好准备吧!”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给

林凤池凑了足够的路费。林感激万分,第三天即拜别乡亲上路了。临行时乡亲们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嘱:“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回来呢!”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

不久,林凤池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县衙内就职。一天,林风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湾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美景,”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树上的嫩叶做成乌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便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36棵,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南投县。乡亲们见风池锦衣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传种的乌龙茶苗,格外兴奋,他们推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36棵茶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并派专人精心管理。加之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照林风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芽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风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

(三)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伫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伫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四)

去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游览的人们,无不以一睹大红袍为快,但要看到大红袍茶树也确非易事,因为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地势险峻,只有不畏艰险的人们才可到达。大红袍生长在山壁高耸的石罅间一小块茶地上,只有几丛茶树,有的从岩间伸出,有的散落其间,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红袍”三个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终年不绝。再看茶丛长相,类似莱茶,叶质稍厚,芽头微微泛红,虽然外观并不奇特,但采制而成的“大红袍”茶,却是武夷岩茶中的极晶,不仅香高隽永,而且“岩韵”特强,久负盛名,驰誉中外。由于产量极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发之际,富贵之家争相抢购,均以先得为快。

大红袍怎么会种在石罅岩间?是谁发现和利用的?这种乌龙茶为何有“大红袍”这一美名?对此,在武夷山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三则美妙动人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里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无儿无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种莱和帮助乡亲们缝缝补补为生,她人勤心好,乐于助人,是全村闻名的好人。人们不知她姓甚名谁,都亲热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区遭到史无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黄了,田里的庄稼旱死了,岩间的流泉也干竭了……。人们只好越岭爬坡,剥树皮,剜草根,挖观音土等充饥,吃得肚子越来越胀,脸越来越黄。这天,勤婆婆从老远老远的山上采集野菜回来,又饥又渴又累,她放下篮子,随手取出刚从树上采下来的鲜嫩叶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汤吃。她把嫩叶放入锅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边烧边想:“这点点野菜来之不易,可得省着吃哩。往后这苦日子可怎么过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听门外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声,勤婆婆忙放下汤碗,出门一看,只见石墩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正困难地喘着粗气。她过去急忙把老人扶进屋里。老人张开的嘴唇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来,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刚烧好的树叶汤,送到老人手里,说:“大早年头,没什么好吃的,这碗树叶汤,趁热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过汤碗,咕噜噜地几口就喝光了,顿时气喘好多了,精神振奋了,老人递过碗来问:“还有吗,再给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啬地又给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举起手中的龙头拐杖,对勤婆婆说:“好心的妇人呀,你救了我,老汉没什么可报答你,这根龙头拐杖就送给你吧!”说着把拐杖递给了勤婆婆,但见这拐杖油黄闪亮,龙头嘴里还含着颗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这般精细做工,也是贵重之物,喝碗树叶汤,怎能收入家礼物呢,于是推辞不受,老人又从口袋里摸出两颗种子递给勤婆婆说:“念你心好,我再送给你两颗种子,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个坑,把种子撒下去,盖好土,浇些水,以后把拐杖靠在树上,它会给你带来幸福的!”说完,但觉身边刮起一阵香风,老人离地而起,飘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于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浇了水,不几天,果见一棵绿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树。说也奇怪,把拐杖靠在苗边,这棵茶树像从拐杖中吸取水分和养料似的,居然疯长起来,不多时已变成枝壮叶茂的茶丛了。树上新梢簇簇,春风吹来,缕缕清香,引来了村里的百鸟,引来了溪边的蝶蜂,也引来了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兴极了,张罗着采摘芽叶,加工乌龙,并把茶叶熬了一大锅浓浓的茶汤,分送乡亲们。说奇也真奇,那茶树新梢团团簇簇,边采边发;那茶汤喝起来清香沁脾,直觉得荡气回肠,身心轻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胀的逐渐消肿了,人们惊异地称这茶丛为“神茶”,大家乐呵呵地围着茶丛和勤婆婆跳起舞来。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不久就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个既贪又狠的人,在他眼里人间仙草琼花、奇珍异宝都得姓“皇”,神茶当然也不能例外。于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抢来了这丛神茶,植于御花园中,并召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盛会。在鼓乐声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苍白的尖尖手指准备亲自采茶,谁知那茶树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个劲地忽啦啦往上长,任凭皇上跷起脚,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树还是长呀长呀,始终长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树,连根铲除。

再说自神茶被抢以后,勤婆婆哭得泪人儿似的,她认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赐的茶丛,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请罪,请求天神赐福于神茶,她愁白了头发,哭红了眼睛,最后病倒了。一天,她睡在床上,忽听喜鹊在窗口喳喳地叫个不停,就拄着拐杖出门看个究竟。只见几个男人正扛着一颗树根走来,她定睛细看,这不是神茶吗?原来好心人把皇宫丢弃的神茶根给送回来了,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了,病也没了,她跑过去抚摸着茶树枝干笑了,亲切地说:“神茶啊神茶,我对不起你!我是个苦命人,没有这个福份得到你的恩赐,你还是走吧,留在这里他们还会来杀你。”说罢把龙头拐杖靠在树干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丛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个圈,似在感谢勤婆婆,也像恋恋不舍当地的乡亲们,然后冉冉地飞走了,这片红云掠过慧婉岩,飘过流香涧,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间。第二年当人们再去看时,那茶树已抽发新梢,绿油油的逗人喜爱,那岩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犹如白发老人龙头拐杖上夜明珠渗滴的仙水。白发老人所以要让茶树扎根在九龙窠的半天腰岩上,就是因为这是片“宝地”,而且当时没有上山的路,攀登这样的绝壁去采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劳、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做到,只有这些人才配获得幸福和欢乐。

以后,茶树发芽,又长成了三丛,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红袍”的来历。

1、神农尝茶的传说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2、陆羽煎茶的传说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上述的传说,虽说难辨真伪,但从此也可见陆羽精通茶艺之一斑。

3、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僮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冲泡下去,只看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后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幽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即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知县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端,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的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4、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直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无数。在东方云遮雾挡的洞宫山上有一口龙井,龙井旁长着几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里、田里,就能涌出水来,因此要救众乡亲,除非采得仙草来。当时有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刚,二哥叫志诚,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见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见回,则由三妹寻找下去。这一天,大哥志刚出发前把祖传的鸳鸯剑拿了出来,对弟妹说:"如果发现剑上生锈,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东方出发了。走了三十六天,终于到了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爷爷,问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刚答是,老爷爷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可上山时只能向前千万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身后传来喊叫声,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这一天志诚兄妹在家中发现剑已生锈,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于是志诚拿出铁簇箭对志玉说,我去采仙草了,如果发现箭簇生锈,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诚走了四十九天,也来到了洞宫山下遇见白发老爷爷,老爷爷同样告诉他上山时千万不能回头。当他走到乱石岗时,忽听身后志刚大喊"志诚弟,快来救我",他猛一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志玉在家中发现箭簇生锈,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老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给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背着弓箭继续往前起,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龙,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立即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过乱石岗时,她按老爷爷的吩咐,将仙草芽叶的汁水滴在每一块石头上,石头立即变成了人,志刚和志诚也复活了。兄妹三人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于是这一带年年采摘茶树芽叶,晾晒收藏,广为流传,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5、太平猴魁的传说

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地方生产一种猴魁茶,说起猴魁茶,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这些都是最经典的茶的传说与故事了,这都是我精心挑选的,希望对你又帮助!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