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求12个茶楼包厢名字
如下:
1、龙井轩(西湖龙井)
2、碧落坊(洞庭碧螺春)
3、毛峰居(黄山毛峰)
4、云雾阁(庐山云雾)
5、安片斋(六安瓜片)
6、银针苑(君山银针)
7、毛尖馆(信阳毛尖)
8、夷岩楼(武夷岩茶)
9、观音渡(安溪铁观音)
10、祁红洲(祁门红茶)
11、红袍轩(大红袍)
12、白冠坊(白鸡冠)
13、水仙居(水仙)
14、乌龙阁(乌龙)
15、肉桂斋(肉桂)
16、岩茶苑(岩茶)
17、白毫馆(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产地哪里最好
白毫银针的最好产地在福建省的福鼎。
一、白毫银针的主要产地
白毫银针作为白茶中的一种名优品种,其实已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了,其创制于1796年,原产地在福建,主要产区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有中国十大名茶的称号,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其外观特征挺直似针,满披白毫,如银似雪。
二、白毫银针的产地环境
1、闽东产区-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
首先,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福鼎市,它属于闽东产区,这里的产茶环境是非常优越的。那么福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依山傍海,大多海拔500~800米,年平均气温18.5℃,年平雨量1669.5mm,土壤以红、黄壤为主。福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环境优美。适合茶叶的生长,素有“白茶之乡”称号。
2、闽北产区-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建阳市
其次,就是闽北产区这边的地域,其中像政和县、松溪县、建阳市,对于白毫银针的生长都是地理位置很好的,这些产区多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1600mm以上,土壤以红、黄壤为主。
白毫银针属于白茶的一种,被誉为“茶中美人”。福建省的亚热带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这也使得福建成为白毫银针的主产地,白毫银针的选料精良和制作工艺严格也为其风味提供了保障。
白毫银针的原产地在福建省,主要产区福鼎市、柘荣县、政和县、松溪县以及建阳市等地。白毫银针属于白茶类,它外观挺直如针、通体白毫,故得名白毫银针。白毫银针有中国十大名茶的美称,也有人形容白毫银针为茶中美人,可见其秀丽。
茶室包房都有哪些名字?
可以用名茶的名字来命名啊...
龙井轩...碧螺坊...毛峰居...云雾阁...安片斋...银针苑...毛尖馆...夷岩楼...观音渡...祁红洲
如果不喜欢的话...:以下做参考...:
梦幻阁...诗境居...桂馨阁...紫泰阁...仙香阁...桥雨轩...圣丹阁...满香阁...依纤阁...颖雪阁...清雨轩...奇静阁...璇澈阁...陶然居...雪梦阁...浪漫轩...星月阁...紫蝶居...珊瑚阁
鸿福阁...添福阁...福泰阁...福临阁...福轩阁...福寿阁...福康阁...福景阁
中国十大名茶的“白毫银针”原产地是那个省?
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称白毫。因其成品多为芽头,满披白毫,色白如银,纤细如针,故得高俏雅名。白毫茶是属于仅有的白茶品种中之极品。它同君山银针齐名于世,历代为皇家的贡品。产于福建省福鼎县太姥山麓。地处中亚热带,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8.5℃,年均降水量1660毫米左右;红、黄土壤,土质肥沃,实为宜茶之地。主要种植福鼎大白茶。清嘉庆初年(1796年之后)始制作银针白毫,以有性茶树群体菜茶的壮芽为原料;从1885~1889年间,改以福鼎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而以台割更新后萌发的第一批肥壮春芽最为理想。一般在三月下旬至清明节采摘肥芽或一芽一叶,然后进行初制加工。
福鼎所产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产制的白毫银针称“北路银针”。政和所产的白毫银针称“南路银针”。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白毫银针”原产地在哪个省?
白毫银针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