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欧洲首家泛太平洋酒店:亚洲味与伦敦腔
本文转自作者 | 张璐诗 的文章
酒店39层服务式公寓的窗外景观
来自新加坡的泛太平洋酒店内随时会遇到熟悉的元素,比如中国画、兰花与南洋 美食 ,窗外是无敌的伦敦高空景观。
站在伦敦泛太平洋酒店(Pan Pacific London)套房目测30度的转角落地玻璃前,有点像站在一艘轮船的船头上。诺曼•福斯特设计建造的“腌黄瓜”大厦近在咫尺,金融城的车水马龙就在脚下。“腌黄瓜”虽然已矗立18年,却至今是伦敦新地标的代表。我知道这一景观将是伦敦泛太平洋酒店的杀手锏;就好比10年前建起的72层碎片大厦上那间酒店对世界各国游客们的吸引力。不同朝向的套房,还能看到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桥等伦敦地标。
伦敦泛太平洋酒店的无边泳池
我还注意到了酒店的另一处独特:伦敦市中心带泳池的酒店至今依然稀缺,即使有泳池也大多安排在地下层。而伦敦泛太平洋的4层有一个宽敞的无边泳池,正对着落地玻璃外的老教堂、新大厦,还有不断来往的红色双层巴士。换做是正常时期,估计这里早“下”满“饺子”了;但我入住时,泳池四周静悄悄。酒店没有回答我当前入住率的问题,从早餐与午饭时间的情况看来,估计也不会太高。疫情拖延了酒店10个月的施工进程,如今尽管如期开门迎客,看来还需经历国际旅行全面恢复之前的缓冲期。
金融城一带新开发了多幢现代高楼,与遍布文物建筑的旧城中心风貌气质截然不同。新加坡泛太平洋酒店进军欧洲所开的这第一所酒店楼高43层,但客房到19层为止,20到41层是服务式公寓“The Sky Residences”。对比国内新酒店,并不算“摩天”;但如果与现代建筑仍属稀缺的伦敦自身比较,新近开业的这幢伦敦泛太平洋酒店物业,已是城中少有拥有高空景观的酒店。The Sky Residences从今年夏天已经开盘,房型从一房到三房一厅不等,起价130万英镑,可以使用酒店内的泳池和健身设施。我顺便上到了39层的三房一厅样板房看了一眼,从“腌黄瓜”到伦敦塔桥的景观有点无敌,当然价格也飙到了4百多万英镑。
酒店就在繁忙的利物浦街火车站步行几分钟之外,边上还新开了极受市民欢迎的意大利食品中心Eataly,但甫一走进酒店内,全面隔音的落地玻璃就将闹市繁嚣挡在了身后。整座酒店不论公共空间还是客房之内,纽约设计师双人组Yabu Pushelberg统一用了柔和中性的色调,没有花哨处理,据说设计目标就是要让客人“瞬间放松”。店内随时会遇到熟悉的元素,比如长廊里的中国画;大堂茶厅“兰苑”(Orchid Lounge)内摆满小型兰花;鸡尾酒吧起名叫“姜花”(Ginger Lily),听见这个名字我已闻到了岭南夏季的熟悉奇香,据说花艺师曾在英国努力寻找来自热带的姜花,可惜最终未果。
一天下来,我感觉食物才是这家酒店最大的特色。这包括了既提供英式早餐、龙虾蛋饼,也提供白粥小菜、鸡丝米线的早饭;Straits Kitchen里有马来西亚后厨炮制的南洋风味餐食比如辣椒炒蟹、虾酱鸡、星洲炒米,还有起名为“杨贵妃”的自创鸡尾酒;以及由籍贯潮州的新加坡点心师黄淑柔(Cherish Finden)主理的中西合璧下午茶。
新加坡点心师黄淑柔
下午茶一个特色是各款茶任选,并无限续杯。茶品牌来自一位英国茶爱好者创办的“Rare Tea”,近年来得到不少伦敦高端食肆的追捧。这些年在不同酒店、餐厅喝过不少此品牌的散茶,可惜没法认同大家都小心遵循的Rare Tea创办人所宣扬的泡茶法。茶叶新鲜度和质量已很值得商榷,暂且不表;端上来的大茶壶里只有色泽极浅的茶水,茶叶已撤走。问侍应生,回答是“已按照泡茶指示泡好”。喝进嘴里的不论冻顶乌龙还是白毫银针,都淡如清水。英国人近年对茶道兴趣逐渐浓厚,期待这家新加坡酒店打入欧洲市场带来南洋饮食文化时,也能带头打破目前人云亦云的现状,请英国人民喝上真正的好茶就更好了。
很多来捧场下午茶的食客,都冲着英国电视Channel 4的烹饪大赛“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的评委Cherish黄淑柔而来。20年前移居伦敦的Cherish,10多年前受邀出任曾开创英国酒店下午茶的伦敦朗廷酒店点心部总厨,7年前开始成为英国电视烹饪界的常客。这几年她与比利时Gopa巧克力密切合作,原本打算回新加坡一段时间,却刚好收到了Pan Pacific伦敦酒店的总经理Ann联系,请她来担任点心部行政总厨。Cherish年轻时就曾在新加坡的泛太平洋酒店工作过,到了这间“自家人”的新店里,她明显更有创新和分享的空间。在下午茶中,黄淑柔构想了很久,如何将亚洲风味与英国人的口味融合在一起。最终她设计出了一套“所见非所得”的趣味茶餐。
黄淑柔回忆童年而设计的下午茶餐甜品部分
比如当中的麻薯(糯米团),Cherish用奶油巧克力酱(ganache)代替英国人不太习惯的红豆,她用虾饺、蘑菇包、叉烧酥和咖哩角等点心取代了英式传统的迷你三明治和司康,甜点部分则是一盘来自她在新加坡的童年回忆:用柚子、抹茶、黑芝麻砌造的“长衫”(旗袍),用荔枝泡芙、玫瑰露球和奶油造出黄淑柔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荔枝造型甜点,用巧克力制造装满芒果的“椰子壳”,最后还少不了她自己设计创造的67%巧克力,里面加了果仁糖、布朗尼等夹心。但最特别的还是上甜点之前,黄淑柔用小小的一块“全味”(Umami)点心作为咸点和甜品的过渡:加了酱油的焦糖,夹在海草、芝麻的牛油饼干里,没有一种特别夺味的,细腻和谐又奇妙。在这块小点心上,Cherish还贴上了鲤鱼图案,带入南洋传统中的“好意头”,背景则铺上“中国红”。在此之前,我每次在用过英式下午茶后,都腻得不想再回头;这一次,下午茶结束后我还有点意犹未尽。
黄淑柔设计制作的巧克力与刺果蕃荔枝冰激淋甜点
黄淑柔说自己想念的家常味道就是海南鸡饭。我在酒店的Straits Kitchen里也吃到了,只不过因为要照顾英国食客的口味,鸡皮已剥去,用料也主要是本地人偏爱的鸡胸肉部分。餐后我尝试了Cherish为酒店专门设计的巧克力甜点,旁边的雪葩是提取新马一带常见的热带水果红毛榴莲(刺果番荔枝)果肉做成,令人深感独特。当初听说“泛太平洋”在伦敦开店时,我真没想到会有这么亲切的感受。
在英语里怎么说?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
从中国发源的茶
Black Teas (红茶,全发酵)有Lapsang Souchong ()Keemun () Yunnan ()
Green Teas (绿茶,无发酵)有Gunpowder ()Chun Mee
Oolong (乌龙茶,半发酵)有Ti Kwan Yin (铁观音)Pouchong ()
White Teas (白茶)有Pai Mu Tan Imperial()Yin Zhen(银针)
Compressed Teas (压缩茶)有 Tuancha ()Tuocha()
Flavoured and Scented Teas (风味茶和花茶)有Jasmine (茉莉花茶)Rose Congou (玫瑰茶)Earl Grey (伯爵茶)
其他在国外常常能喝到的有
English Breakfast(英式早茶)源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Assam和Ceylon
还有Camomile, Peppermint等等都是比较流行风味茶,还有其他各种水果茶,苹果,酸梅,柠檬等等。
不过夏天的话,最好的就是Iced Tea啦。
由于是从我打工的咖啡店里摘录下来的茶名。很多英文不知道怎么翻译成中文,请见谅。
国外的茶文化我只能介绍一下北美的,其他地方不了解。其实他们老外不怎么知道怎么喝中国茶,他们喝茶喜欢加牛奶和糖,或者加柠檬和糖。而且都是用袋泡茶。出产此类产品比较出名的公司就是Lipton(立顿)了。当然还有一些咖啡店也有专门的Steeped Tea.也就是用茶叶泡的。比如说在北美比较出名的咖啡店Tim Hortons就有。
希望以上的回答可以帮助楼主
中国对欧洲出口茶叶的历史渊源
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茶史——茶的发展(一):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茶史——茶的发展(二):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茶史——茶的发展(三):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茶史——制茶史(一):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茶史——制茶史(二):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茶史——制茶史(三):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茶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