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同为白毫银针,为何价格相差悬殊?
白毫银针,取初春时节肥壮的芽头,色如白银形似金针。一般以福鼎大白、福鼎大豪、政和大白茶为原料,主要产地为福鼎和政和两处。制作一斤白毫银针,大约需要2000多个芽头。漂亮的外形,优秀的品质,存储的价值,让白毫银针成为众多茶友的心头好。
产地小、采摘标准高,可以想象白毫银针的价格自然不会低。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市面上的新茶白毫银针,有些要超过2000元/斤,有些才不到1000元/斤。为何差距会如此悬殊呢?
当然,有茶友会说,每种名茶都会如此,比如西湖龙井,头春采摘和雨后采摘的价格必然差距悬殊;又好比金骏眉,真正桐木关野茶制作和梅占金骏眉自然无法比较。
其实严格说起来,白毫银针可不是这种情况。白毫银针已经是福鼎/政和白茶中的一个采摘标准,或者说一个等级;而且但凡称自己为白毫银针者,基本都是指采用大白茶制作的,且产地标注基本在福鼎周围几个县市。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价差呢?对于买家又能不能做出分辨?
第一, 产地不同
这里说的产地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产地确在福鼎或周围地区,但有些为高海拔产区产茶,有些为普通产区产茶;有些为荒野茶,有些则是人工种植的台地茶;有些是在原产地中的核心产区地块,有些则是周边辐射地区。
如果是福鼎和政和的不同工艺,还比较好辨认;如果采用相同工艺,对于茶友来说,确实比较难分辨。虽然网上有些帖子给出了各种方法,但是需要建立在对福鼎白茶足够了解,对茶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
第二种是品种属于大白茶,但产地并不在福鼎及周边地区。产地在哪?不好说,有些在云贵地区,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总之经过试验,在这些地区同样适合大白茶生长。这种白毫银针,因为产地不是常规操作,实话实说的认可度低,教育成本高。大多也就当作福鼎的茶售卖了。
重要的是,只要喝的人道行不够深,可能一斤喝完也不知道此茶并非福鼎所产。这样的茶,即便采摘标准足够高,价格也会低很多。并不是说这种茶不好,只是与福鼎白茶比起来,价格低很多。
第二, 在白毫银针中也有不同等级
即便同为白毫银针,也有米针、普通银针和拨针的区别。米针是指芽头最小,采摘时间最早的银针,米针形如雀舌,内含氨基酸含量高,陈化价值最大。在所有银针中,米针的采摘标准是最高的,产量低,价格高。
拨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雨错过的最佳的采摘时间,只能采摘牡丹王,但是白牡丹的价格要低于白毫银针,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茶农迫不得已,采摘后将芽头外的部分拨除。另一种情况是茶商为了经济利益,将牡丹甚至寿眉的叶子拨除,只留银针,当做白毫银针售卖。
这两种情况下的白毫银针实际上是按照白牡丹的标准采摘,价格自然相比于米针要低一些。关于不同等级的白毫银针,在外形上可以做出简单辨认。
第三, 制作工艺
关于这一点非常好理解,每种茶大致都是如此。即便是相同等级的鲜叶,也有工艺好与不好的区别。有些是因为制茶师傅经验问题造成的,当然如果是高等级的白毫银针的鲜叶,都会是非常有经验的师傅细心制作。毕竟越是好的成茶越能卖上高价。
但是,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比如天气等,影响最终的成品质量。这样,即使是一个工厂的出品,也会有三六九等,有些定价高,有些定价低。
工艺上的差别,非常容易反映在茶汤的滋味中。如果是工艺上的小瑕疵,大多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分辨起来也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是非常明显的工艺问题,会明确反映在茶汤当中。
白毫银针能存放多长时间
3年。
白毫银针可存放多年,一般来说存放3年时间是最合适的。白毫银针也能久存。它不像绿茶,需要低温冷藏在冰箱里,需要开封及时喝完,需要“趁鲜喝”。反之,长期储存白毫银针,不能放冰箱,开封后也能再重新密封回去。因此,就不存在“必须1年之内”喝完的说法。但话又说回来,想要长期收藏白毫银针,还存在诸多前提条件。
第一,白茶的含水量必须达标。白茶含水量的高低,关乎茶叶的储存期限,以及未来是否能够良好陈化按照国家标准,白茶的含水量最多只能存在8.5%,不得高于这个数值。一旦超过标准,就很容易导致变质或发霉。尤其是白毫银针,它的加工更具难度,想要让干度达标可不容易。原因在于,白毫银针的芽头很饱满。这虽然是件好事,代表营养充足,元气满满,可与此同时,也是增加了制作的难度。白毫银针的芽头不仅仅是一层,用手捏,能感受到中间是实心的,鼓鼓胖胖的。如果把它剥开,会发现中间呈现出的是笋壳状结构,可以足足剥出5-7层。想要做到不损伤内质的同时,又内外都干燥,并达到国标中的规定含水量,其实是很难的。需要极为高深的技术,才能完成。因此,可不是人人都能做银针,人人都敢做银针的。而唯有含水量达标,足够干燥的白毫银针,才能经得起长时间储存。否则,没做干的白毫银针,体内多余的水分,会在将来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发生不良反应。久而久之,不仅生成了其它的怪物质,还把茶叶中原本的芳香物质和滋味物质通通消耗掉,转化掉。到时候,就不再是越陈越香,而是越陈越“淡”。所以,一款白毫银针能不能长期储存,含水量是生死线。
第二,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仓储条件。不论是白毫银针、白牡丹还是寿眉,储存万变不离其宗。密封、干燥、避光、阴凉、无异味,缺一不可。仓储不用心,白茶品质再好,也只能功亏一篑。干度达标,且存茶的地方足够干燥,不管存多少年,都不会生出怪味。反而,在良好的陈化环境下,完成了岁月所赋予它的使命,陈化出更耀眼的品质。
什么样的老白茶最值钱
《1》
说到白茶中最贵的茶,大部分茶友想到的,还是老白茶,尤其是上了年份的老白茶,其价格居高不下,十年八年的老白茶,没有四位数,都对不起这几千个日夜。
然,比老白茶更贵的,当属白毫银针。同年的老白茶里,按照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是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您是不是好奇,现在市面上上了年份的老白茶,都是寿眉呀,为什么说是银针呢?
那是因为,白毫银针真的太稀缺!其存量不高,大部分老银针都留在大小收藏家的手中,舍不得拿出来卖呢。而寿眉的产量高,存留的数量多,老寿眉,屡见不鲜。
就连茶农,老银针的数量也是少之又少,也只能拿出小部分。
倒不是茶农不采银针,而是银针价高,当年都已经卖出去了。于茶农而言,白毫银针是每年都采摘的茶。除旧迎新,是茶农的生财之道。
今年立春早,就连高山白茶,今天也陆续进入了开采期。新一轮的白毫银针,即将诞生!
那,这白茶界中最贵的茶,长啥样呢?
《2》
白毫银针长在茶树上,芽头饱满,似胖娃娃。
白毫银针作为当年采摘的第一波茶叶,用的是刚刚抽发的芽头。
这些芽头,“平均身高”1.5厘米,大腹便便,显然一副营养过剩的模样。看起来莹润饱满。
芽头,主要由两个部位产生。
第一个,是茶树嫩梢上的芽头。茶树在自由生长的过程中,到了春天就会发芽,这些芽头长到一定的长度,就会被巧手茶农采摘下来。
第二个,是茶树侧边发出的芽头。每年冬天,白茶都要进行一次台刈,把茶树修剪整齐。整齐划一的茶树,好像站岗的标兵。台刈过后,新芽就会从侧边的枝干长出。这些芽头藏匿期间,并不容易采摘。
加上白毫银针的芽头本身就比较小巧,采摘起来,难度更大。(采摘难度大,白毫银针价高的原因之一。)
这些符合采摘标准的芽头,长啥样呢?
这些被采摘下来的芽头,也被称为茶青。
今年村姑陈,参与采茶第一线,在采茶时,也发现了白毫银针的小特点。
村姑陈发现,白毫银针的茶青,大小均匀。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不同部位的芽头,接受的光照程度不同,吸收的营养物质有所差异,大小也会不均匀。
最明显的一点,白毫银针茶青上的小叶壳大小不同。
有的小叶壳,很小,只有小拇指指甲壳的一半大,长度约为0.5厘米。而有的小叶壳,稍大些。差不多有大拇指指甲壳的一半大,长度约0.8厘米。
这个小叶壳,和芽头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白毫银针【一旗一枪】的特点。小叶壳是旗,芽头是枪。
【一旗一枪】可是判断白毫银针采摘时间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常,采摘时间比较靠前的白毫银针,才会有明显的【一旗一枪】特征,要是采摘时间靠后(三月底,四月初采摘),叶片太大了,都会进行抽针。这时候我们看到的白毫银针,基本上只有芽头,而且芽头偏瘦。
这些芽头上,还带有白毫,仔细观察这些白毫,分布很有规律,都朝芽尖的部分生长。有些像撒在抹茶蛋糕上的白霜。
这些采摘下来的茶青,经过萎凋和干燥,将含水量控制在8.5%以内,就大功告成了。
做好的白毫银针,长啥样?
白茶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茶青脱水。脱水过后的白毫银针,外观无明显变化,只是经过干燥后,白毫更加明显。
灰绿的叶片,银白的茶毫,相得益彰。
抓一小把白毫银针,用手感受触感,可感觉到白毫的顺滑,好似兔绒一般光滑,细腻。
指腹清楚芽尖,能够感觉到它是锋利的。果然像针尖一般。想来,白毫银针的名字出处,与这一特点也脱离不了关系吧。
白毫银针茶青晒干后,依旧保持一旗一枪的特征,这些小叶片,更加硬挺,好像一层铠甲,将芽头紧密保护起来。
白毫银针冲泡后,茶汤是啥样?
当年制作好的白毫银针,茶汤是浅色的,不张扬,没有过于艳丽的颜色。平凡却不失优雅。
第一次冲泡,5秒出水,茶汤是牙色。在第一次冲泡时,芽头还被密集的白毫所覆盖。芽头里的色素物质还未完全释放,故而汤水汤色不深。
第二次冲泡,5秒出水,茶汤是浅赤金色。第二次冲泡,茶叶表面的白毫受热而脱落。茶叶和水更充分接触,汤色加深。
第三次冲泡,5秒出水,茶汤是赤金色。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汤的颜色越来越深,但基本色系,是黄绿色的,不会变成红褐色。
第四次冲泡,5秒出水,茶汤是深赤金色,有些接近浅杏色。透过透明茶海观察汤色,茶谈璀璨。
整体来说,白毫银针的茶汤,清澈透亮,可见白毫上下浮动。
《3》
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
白毫银针的外观,可用“娇俏”二字形容。
身形短小的白毫银针,内有乾坤。白毫银针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
一个冬天的营养物质积累,在此刻爆发。尤其是氨基酸的含量,最高。呷一口白毫银针,只觉得茶汤清润、甜香、甘醇、柔和、细腻。如春风一般,温润如玉。
这就是白毫银针,同年白茶里,最贵的一款茶。
白毫银针属于什么茶?
白毫银针属于白茶类,白毫银针简称为白毫,主产于福建政和、福鼎两地,是采用大白茶、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为原料,通过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加工时不炒、不揉,只经过萎凋、烘焙干燥而成。
银针白毫原料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地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均匀地薄摊于水筛上(一种竹筛),勿使重叠,置微弱日光下或通风荫外,晒凉至八、九成干,再用焙笼以30-40℃文火至足干即成。
也有用烈日代替焙笼晒至全干的,称为毛针。毛针经筛取肥长茶芽,再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称银针脚),并筛簸拣除叶片、碎片、寻质等,最后再用文火焙干,趁热装箱。
扩展资料:
采制白毫银针的茶树,每年秋冬要加强肥培管理以培育壮芽。翌年采制以春茶头一、二轮的顶芽品质最佳,到三、四轮后多系倒芽,较瘦小。台刈更新后萌发的第一轮春芽特别肥壮,是制造优质白毫银针的理想原料。夏秋茶茶芽瘦小,不合白毫银针原料的要求,一般不采制。
白毫银针的采摘十分细致,要求极其严格,规定雨天不采,露水未乾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不采,人为损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号称十不采。只采肥壮的单芽头,如果采回一芽一、二叶的新梢,则只摘取芽心。
荒野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爱马仕」吗?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是茶友们对白茶的称赞。老白茶凭借着自身的价值,在茶圈甚至养生界占据一席之地。
在白茶产区,家家户户都有存茶的习惯。新白茶属于微发酵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采摘较早的白茶,滋味口感与绿茶类似。但与绿茶不同的是,白茶却可以如普洱一般长期储存,并且在后期储存过程中发生转化。而发生转化后的老白茶,较新白茶更加醇厚。作为白茶中的佼佼者白毫银针,因为仅采芽头而非常难得,又因其满身披毫的特点,显得格外珍贵。而在这其中,核心产区的荒野白毫银针则似乎可以算得上白茶界的爱马仕了。
这款茶采自福鼎地区白茶四大核心产区之一的管阳。与其他三个产区相比,管阳产区以高海拔而出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高海拔所具备的独特地理环境,让茶中所含的茶多酚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可以让茶汤的苦涩感降低而鲜爽度上升。
在这一产区的荒野茶园,采摘单芽,经过萎凋与烘焙,制作成白毫银针。因为原料稀缺且价值高,制茶师往往会对之付出更多的心血。如果说有一种茶一定要喝一次,我想这款茶应该名列其中了。
干茶披毫挺直,芽头饱满,非常有“精神”,绿中显灰,非常匀称,是自然陈化中时间所带来的痕迹。以盖碗泡茶,茶汤显杏黄色,毫香显露,花香悠扬。不似新茶般个性鲜明,在时间的打磨下,显示出气度与韵味。
因为老白茶特殊的价值,会有不法商家伪造年份。但这种现象在白毫银针中并不多见,毕竟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如此顶级的茶人工做旧,人工干预。
如果说白毫银针有造假的问题,多为产区并非核心产区的情况。比如,非福鼎、非政和这种主产区所产,有些甚至非福建地区所产。
俗话说:就怕货比货。这样的白毫银针,喝起来滋味则有明显落差。白茶存储,是对耐心的考验。只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才能等得到它的高光时刻,方能不辜负这大自然的绝美馈赠。这样白毫银针,即便是新茶也已经价值不菲,何况经过了主人四年的细心呵护。如果再放几年,称作无价也不为过了。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