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白毫银针,唐山小针刀

yanqitea 2023-02-12 白毫银针 263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特产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特产

1、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

2、世界三大高香名茶:、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

3、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特产:瓷器、丝绸、茶叶;

4、中国三大瓷都:景德镇、 醴 陵(釉下彩餐具)、德化(白瓷塑);

5、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国粹:中医中药、国画、京剧;

6、中国传统工艺“三绝”:北京景泰蓝、福建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

7、中国工艺美术三长:北京雕漆、江西景德镇瓷器、湖南长沙湘绣;

8、中国三大佳石:寿山田黄石、青田冻石、昌化鸡血石;

9、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 潍 坊杨家 埠 ;

10、浙江三雕:东阳木雕、东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

11、中国当代三大名锦:

云锦:因锦纹如云而得名;产于江苏南京;

蜀锦:因四川简称蜀而得其名;产于四川成都;

宋锦:相传始织于宋代而得其名;产于江苏苏州;

12、中国当代四大名绣:

苏绣:产于江苏苏州、南通一带;代表作有:双面绣《猫》;

湘绣:产于湖南长沙一带;代表作有:狮、虎;

粤绣:产于广东省;代表作:《百鸟朝凤》;

蜀绣:产于四川成都;代表作:《熊猫》、《芙蓉鲤鱼》;

13、我国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 洮 砚、澄泥砚;

14、文房四宝及其之首:

文房四宝:笔、墨、砚、纸;

文房四宝之首:湖笔、徽墨、端砚、宣纸;

15、景德镇四大名瓷:

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高温颜色釉瓷;

16、中国当代陶器与瓷器的产地:

陶器: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安徽界首、山东淄博、湖南铜官、云南建水、甘肃天水、

河北唐山等;

瓷器:江西景德镇、湖南 醴 陵、福建德化、浙江龙泉、山东淄博和河北唐山等;

17、陶都宜兴紫砂器:

江苏宜兴所产的紫砂器创烧于宋代,至明清时代有了很大发展。

紫砂器是使用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烧制的无釉细陶器,呈赤 褐 、江黄或紫黑色;造型美观,色彩古朴,淡雅,是精致的手工工艺品。

18、中国是茶叶的祖国: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又是最早发现茶叶功效、栽培茶树和制成茶叶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中茶业科学专著,它记述了茶的起源,品质、种植方法、产地、采制、烹饮及器具等。

19、陶器与瓷器的异同:

陶器:原料为粘土;焙烧温度为700-800摄氏度;烧制历史为: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瓷器:原料高岭土;焙烧温度为1200摄氏度以上;烧制历史为:高代就烧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制出真正的瓷器。

20、茶叶的分类:

按加工工艺分为:

A、初加工: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

B、再加工:紧压茶、花茶;

按商业习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花茶;

21、中国传统名茶:

绿茶:出现时间:最古老;

加工工艺:不发酵茶,高温杀青;

特点:绿叶绿汤,色泽光润,汤澄碧绿,清香芬芳,味爽鲜醇;

代表茶叶名称:西湖龙井茶、太湖碧螺春茶、黄毛峰茶;

红茶:出现时间:清朝;

加工工艺: 渥 红(发酵),全发酵;

特点:红叶红汤,香甜味醇,具有水果香气和醇厚的滋味;

代表茶叶名称:安徽祁红、云南滇红;

乌龙茶,也称青茶:出现时间:清朝;

加工工艺:半发酵,“摇青”、“做青”、“炒青”;

特点:绿叶红镶边,既有红茶的甜醇,又有绿茶的鲜浓香味;

代表茶叶名称:福建的大红袍、武线夷岩茶、铁观音、广东的水仙,台湾的乌龙。

黄茶:出现时间:

加工工艺:“闷黄”工艺;

特点:黄叶黄汤,香气清悦醇和;

代表茶叶名称:湖南君山银针;

白茶:出现时间:

加工工艺:只经萎凋、干燥,不揉捻、不发酵;

特点:汤色浅淡,素雅,初泡无色,滋味鲜醇,毫香明显;

代表茶叶名称:白毫银针、白牡丹;

22、西湖龙井茶:

因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及其附近而得名。其中尤其以狮峰所产为最佳,被誉为“龙井之巅”。每年清明节前采摘的芽茶称“明前茶”,极为名贵。龙井茶被世人誉为“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以虎跑泉水冲泡西湖龙井茶,号称杭州“双绝”;

23、中国酒的分类:

根据酿酒方法分为: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

据酒中酒精含量分:高度酒(一般在40度以上)、中度酒(20-40度之间)、低度酒(在20度以下);

据商业习惯分: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果酒、露酒、药酒;

24、白酒香型:

酱香型(茅型):贵州茅台酒;特点:酱香、细腻、醇厚、回味长久;

清香型(汾型):山西汾酒;特点:清香、醇甜、柔和;

浓香型(泸型):四川泸州老窑特曲酒;特点:芳香、绵甜、香味谐调;

米香型:广西桂林三花酒;特点:蜜香、清雅、绵柔;

其他香型:贵州董酒、陕西西凤酒;特点:具有各自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口感风味,其主体香及香型尚未确定。

25、国家名酒(1952-1988年)白酒17种:

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清香型; 四川泸州:泸州老窑特曲,浓香型;

陕西凤翔:西凤酒,其李香型; 四川宜宾:五粮液酒,浓香型;

安徽毫州:古井贡酒,浓香型; 四川成都:全兴大曲酒,浓香型;

贵州遵义:董酒,其他香型; 四川绵竹:剑南春酒,浓香型;

江苏泗阳、洋河:洋河大曲,浓香型;江苏泗洪、双沟:双沟大曲,浓香型;

湖北武汉:特制黄鹤楼酒,清香型; 贵州仁怀、茅台:茅台酒,酱香型;

四川古 蔺 :郎酒,酱香型; 河南宝丰:宝丰酒,清香型;

湖南常德:武陵酒,酱香型;河南鹿邑:宋河粮液,浓香型;四川射洪: 沱 牌曲酒,浓香型;

26、黄酒的主要产地及国家名酒:

主要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一带,以浙江绍兴的产品最为著名。

浙江绍兴加饭酒、福建龙岩沉缸酒。

27、中国近代最早的葡萄酒酿造业。

1892年华侨张弼士创建的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厂。

该厂所生产的红葡萄酒、味美思、雷司令和金奖白兰地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拿到四块金质奖章。

28、葡萄酒的分类:

按加工方法分:酿造葡萄酒(又称原汁葡萄酒,或静止葡萄酒)、加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蒸馏葡萄酒;

按糖分含量分:干葡萄酒(小于0.5%,口感无甜味)、半干葡萄酒(0.5%-1.2%,有极微弱甜味)、半甜葡萄酒(1.2%-5%,口感较甜)、甜葡萄酒(大于5%,口感很甜);

按色泽分:红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白葡萄酒;

29、国家名酒葡萄酒9种:

山东烟台:红葡萄酒,类型:甜红; 山东烟台:金奖白兰地;

山东烟台:味美思;山东青岛: 白葡萄酒,类型:甜白;

北京:中国红葡萄酒,类型:甜红; 北京:特制白兰地;

河北沙城:中国长城干白葡萄酒,类型:干白; 河南民权:白葡萄酒,类型:白

天津:王朝半干白葡萄酒,类型:半干白;

30、啤酒的分类:

按是否杀菌分:鲜啤酒(生啤酒)、熟啤酒;

按开后门汁浓度分、酒精含量(质量)分:低浓度啤酒、中浓度啤酒、高浓度啤酒;

按颜色深浅分:黄啤酒(淡色啤酒或浅色啤酒)、黑啤酒(浓色啤酒或绿色啤酒);

31、国家名酒啤酒3种:山东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上海特制啤酒;

32、配制酒国家名酒:山西竹叶青、湖北园林青;

33、中药在中国古籍中的通称:“本草”;

34、中药按加工工艺分类:

中药材:经加工炮制可直接供药房及药厂制剂使用的半成品药。

中成药:经精加工可直接使用的成品药,分丸、散、膏、丹、片、口服药、药酒等。携带、服用方便。

35、主要中药材:

人参:产于东北三省,以吉林扶松,集安产量多,质量好。功效:具有大补元气、回脱、生津、安神之功效。称誉:吉林人参,被誉为中国人参的正宗。

三七:产于云南、广西两省区。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俗称“金不换”,“三七补药第一”。

冬虫夏草:产于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青海省为全国产要产区。具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效。

鹿茸:具壮元阳、益精气、强筋骨之功效;

阿胶:产于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具滋阴养血、补肺润燥、止血安胎之功效;

36、中成药:

山西定坤丹:产于山西中药厂,具调经活血、平肝益肾、理气健脾、补血止血、镇痛强壮之功效。原为宫廷御药;

大活络丹:产于同仁堂,具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之功效;被称为宫廷秘方;

漳州片仔 癀 :产于福建漳州制药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止痛等功效。有一片即能退 癀 (即消炎消肿止痛)之美誉;

安宫牛黄丸:具有解热、解毒、镇惊、避秽除痰开窍之功效;

山西龟龄集:产于山西中药厂,具有强身健脑、固肾补气、增进食欲之功效。原为御用圣药;

云南白药:产于云南白药厂,具有活血,止血,止痛之功效;被称为伤科圣药、“神药”、“仙丹”、“灵芝草”。

37、湖笔、徽墨、端砚、宣纸:

湖笔:产地:浙江湖州善琏镇。名称由来:古属湖州。

特点:尖、齐、圆、健四大特点。称誉:“毛硕之冠”“湖笔之乡”。

徽墨:产地:安徽歙县和体宁。名称由来:历史上属于徽州。

历史:唐末五代至清代。特点: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称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

端砚:产地:广东省肇庆市。名称由来:唐代在肇庆设端州。 历史:开采于唐宋为世所重。

特点:石质优良、幼嫩细腻、滋润,素有“发墨不损毫”、“呵气研墨”的特点。

称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四大名砚之首;

宣纸:产地:安徽泾县。名称由来:历史上性宣州府。历史:始产于唐代。

特点: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皱,不掉毛,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称誉:“纸寿千年”。

38、北京景泰蓝的名称由来及制作工艺:

景泰蓝13世纪由云南传倒北京,盛于明朝景泰年间,又多用宝石蓝、孔雀蓝等蓝色 珐 琅釉料,因此称之为景泰蓝,也称“铜胎掐丝 珐 琅”。

39、中国漆器制作的历史及 髹 漆工艺专著:

天然漆自古盛产于中国。中国漆器制作始于六七 拮 年以前。

40、中国当代漆器制作分布及 髹 漆工艺技法:

主要分布于北京、福建福州、江苏扬州、四川成都、山西平遥、贵州大方、甘肃天水等地。

以推光、雕填、彩绘、镶嵌玉石和螺钿等技法,制作出各种精美的 髹 漆工艺品。

41、福建脱胎漆器:

产于福州市,已有180多年历史,一直是我国著名 的国际礼品和重要出口产品,被誉为“真正的中国民族艺术”,为中国传统工艺“三绝”之一。

42、中国玉雕的历史:

玉雕,亦称玉器,是我国的特种工艺品之一。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玉制品。

43、中国玉的主要产地:

新疆和田、河南南阳的独山和辽宁的 岫 岩等地。

和田玉又称昆山玉,简称昆玉,其中称为羊脂玉的白玉最佳。

44、玉雕的分类:

件活:炉、瓶、茶具、人物、花卉等;

零碎活:别针、戒指、印章、烟嘴等;

45、中国玉雕的主要产地:

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河南、新疆、辽宁、甘肃等地。

北京玉雕:集南北技艺之长。

扬州玉雕:以“南方之秀”为主,兼“北方之雄”。

苏州玉雕:以“苏帮”著称,“良玉虽集京师,工七则推吴郡”。

46、中国三大雕刻佳石:

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主工名贵石有“田黄石”;雕刻品种有:圆雕、浮雕、薄雕、印钮;称誉:“一两田黄一两金”。

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名贵石有:冻石;雕刻品种有:镂雕。

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县,名贵石有:鸡血石。雕刻品种有:印章;

47、其他著名石雕产地及品种:

湖南济阳——菊花石雕;河北曲阳——汉白玉雕刻;

云南大理——大理石雕;内蒙古赤峰——巴林石雕;

48、中国木雕主要分布:

浙江东阳——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

江苏苏州——红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湖北——木雕船;山东曲阜——楷木雕;

49、东阳木雕:

产于浙江省东阳县,大约始于北宋,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东阳有“木雕之乡”的美誉。

50、木版水印画的工艺及著名产地:

木版水印画是根据活版印刷原理,先将绘画原作勾描成底稿,再分成若干块刻版,以水调色印制而成。

著名产地为北京劳宝斋、上海朵云轩。

51、内画壶的工艺及主要产地:

内画壶原是鼻烟壶的一种。先将料器制成瓶子,再用铁砂在瓶内摇磨成乳白色,然后用极其精细的特制竹笔蘸色在瓶内画出各种人物、山水、花卉、书法等,成为一种独特、古雅、小七的手工艺品。因在透明 玻 璃瓶内壁作画,故称内画。

著名产地为北京、山东博山、河北衡水。

52、风筝的主要产地及国际风筝赛会;

风筝的主要产地有山东 潍 坊、北京、天津、江苏南通等。

山东 潍 坊市从1980年开始,每年4月1日举行国际风筝赛会。 ;

国宝茶具有哪些?以及茶具的介绍

1、杭州龙井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

2、苏州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恩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7、白毫银针

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时未经揉捻,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冲泡时间应稍延长。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在港澳地区,零售商店常将少许白茶拼配进其他茶类,以提高其档次,进而获取商业价值。

8、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9、安溪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饮用。普洱茶的吕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在其他的“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中,一般常见到的有产于安徽屯溪等地的“屯绿”、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产于云南的“滇红”等

我国主要剧种? 我国名茶?

名茶:

绿茶: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新林玉露、滇青绿茶等。

红茶:祁门红茶、云南滇红等。

乌龙茶:武夷岩茶、大红袍、铁罗汉、铁观音、黄金桂、凤凰单枞、台湾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

黄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尖、远安鹿苑、平阳黄汤、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黑茶:普洱茶、六堡散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等。

戏曲剧种

1、昆曲——中国戏曲之母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昆曲”,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产生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清之际,他成为全国最大剧种,主宰剧坛200余年。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因此有“中华戏曲之母”的雅称。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东方“歌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菏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