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孤芳白毫银针的词条

yanqitea 2022-11-27 白毫银针 117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图解茶经》(唐)陆羽

于观亭编译

      记得小时候,爷爷的茶杯总是冒着热气腾腾的茶香,忍不住偷偷伸进舌头舔一下,当然,被烫的嘶嘶嘶哈哈哈的乱叫一番,大人发现后,总是会说“小孩子不可以喝茶的,去喝白开水”。。。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记忆,或者你现在也会和孩子说着当年大人对你说的话。

“茶中的世界,澄澈空灵,却又藏有天地、纳有宇宙。”书的封面有写的这句文字,顿时显得特别大气。想象着刚喝下去的那口茶,在胸腔中形成小宇宙,酝酿出无穷的能量。

    《茶经》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爱茶之人,犹如小学语文课般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作者陆羽,更无需多做介绍了。整本书分成四个部分茶源篇,茶类篇,名茶篇和茶具篇来解说,并配有诗文和精美图片,让人沉浸其中。

茶源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也是茶的发明者,传说有一次他在野外釜锅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掉在锅里,水变成了黄绿色,神农氏喝了一口感觉清香无比。发现其汤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汤所到之处,胃肠干干净净,于是他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转化成“茶”的发音。

在我国,茶文化经历了“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过程。在古代有“煎茶、点茶”法,直到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才开始简化为泡茶。古人饮茶场景有六:一是隐士谈玄悟道时;二是晨钟暮鼓伤感时;三是读书写字困倦时;四是亲人团聚享受时;五是雨天闭门在家时;六是宿醉熬夜自救时。(话说这个古人也是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

茶类篇:茶分成六大类,分别是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如果说还有一类,就是花茶啦。我就重点剧透常见的几类茶:

绿茶:“儿茶素”是绿茶成分中的精髓,对于抗衰老、杀菌消炎有很大功效。所以很多男士喝绿茶,对抗自由基。我们常见的绿茶有龙井、碧螺春、安吉白茶(安吉白茶是绿茶不是白茶)

红茶:其性甘温,生热暖腹,温胃驱寒,有降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等功效。常见的红茶有祁门红茶、云南滇红、斯里兰卡红茶、英国红茶等,个人比较推荐这四种,如果按性价比,属滇红。

白茶:白茶是中国茶叶中的特殊珍品,富含氨基酸,可以有效增加免疫力(新冠疫情中医有特别的报道)所以冬季喝老白茶可以预防感冒。产地主要在福建福鼎和云南,常见的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有一句话形容老白茶: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如果有朋友赠你老白茶,请珍藏。三年以上的老白茶可以煮,其香气飘满整个屋子,一般好的老白茶有枣香、荷香和梅子的香气。(曾有幸煮过一壶十几年的荒野老白茶,被古老的大自然包裹其中,竟泪流满面)

黑茶:在制作的过程中有发酵环节,可以产生“普诺尔”,其有效防止脂肪堆积。所以,吃完油腻大餐之后,来一杯普洱茶,不仅助消化,还可以让多余脂肪排出。

其余还有乌龙茶、黄茶和花茶,就不一一介绍了。乌龙茶中的铁观音也是非常经典的,以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为名,可惜现在市场上95%以上的铁观音都添加了香料。(炫耀一下,我家冰箱有那5%,是安溪铁观音村村长家自留地上的茶叶,村长赠于一位高僧师父,我占了点小光)还有黄茶,以毛尖为主,畏寒者不适用;常见的花茶有玫瑰、茉莉、菊花和金银花等,适合养生的姑娘。此篇让我学到很多制茶工艺技术。

名茶篇:此篇以江南、华南、西南、江北划分区域,分别介绍了各区域的名茶;江南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等为代表;华南以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茉莉花茶为代表;西南以滇红功夫茶、云南普洱为代表;江北以信阳毛尖、六(lu)安瓜片为代表。在划分区域的时候,把地理特征和范围说的非常清楚,此处让我又学到了地理知识。

茶具篇:在介绍此内容之前,我要交代一件事情,很多朋友问我总是半夜不睡觉在干嘛?其实我半夜都在看直播烧窑,然后淘几件不值钱的孤品,孤芳自赏。此篇介绍的茶具主要有烧水壶,泡茶壶、盖碗、六君子等必备茶器。同时讲述了茶器的发展史,此处又让我学到了历史知识。比较熟悉的有紫砂壶、金银、陶瓷、玻璃和玉石,个人钟爱粗陶,煮水略带“泥气”,外表有古朴的气息,恍惚回到某一个特定并反反复复梦中出现的年代,熟悉且安心。

《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茶之于我们的生命,是儒家的真诚和中庸,是释家的明心见性,是道家的无中生有,是现代人对生活的恬淡平和。

此刻的我,手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普洱,享受着陈旧的木质香,绵厚的茶汤在舌间流动。也祝愿你早日遇到适合自己的茶,相伴于春夏秋冬。

冬去春来,茶暖岁月长

大年初六

虽立春已过,但依然天寒地冻。

假期里,最风雅莫过于围炉烹茶,

呼朋引伴来一场观雪赏梅的茶会;

去茶园感受冰雪世界下的勃勃生机;

品一泡凝结了一整个冬天“雪味”的冬片……

万物沉寂,茶事暖心,

一盏茶香,散发着欣欣向荣的希望。

冰雪茶园美如画

瑞雪兆丰年,茶亦乐其中。冰冻降雪,有利于茶园更好的休眠,也能使越冬的害虫大幅下降,让来年的春茶质优丰收多了一份放心和期待。

梅坞沐雪

杭州西湖景区群山深处的梅家坞茶园,是冬日,特别是下雪天不可错过的拍摄圣地。

正在盛开的龙井茶花,被盖了厚厚的一层雪被,有些心疼,可是真的好美。瑞雪兆丰年,这么好的一场雪,不禁开始期盼来年春茶的那抹鲜绿和鲜香。

梅家坞茶园雪景

有山有貌,有坞有水,有茶有文,有着600多年 历史 的梅家坞是最富茶乡特色的自然村落。梅家坞沿梅灵路两侧纵深长达十余里,有“十里梅坞”之称。

一片片茶园,仍在这雪白世界里,绽放出绿色的生机;一棵棵茶树,仍然昂首挺胸,傲立在寒冬风雪之中;一片片茶叶,仍然透过寒雪冰衣,展现着无比妖娆的英姿。

雪芽香颂

如果说白雪掩映中的峨眉山是一幅壮美的画卷,那么,峨眉雪芽茶园,就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

药王孙思邈熟悉这片雪景,他在这里寻仙问药数十年,似闲云野鹤般快乐,让峨眉山茶名扬天下。陆游心系这片雪景,“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峨眉雪芽因他而得名。

峨眉山茶园雪景

苏东坡喜欢这片雪景,“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到了千里之外的苏杭,他依然忘不了这里的雪、这里的茶。

一千年来,每年三九严寒未解,鲜嫩雪芽就破雪而出。山僧口念弥陀,净心采摘。虔敬诵偈,采供佛前。禅茶一味传颂千年。

武夷仙境

对于南方人来说,武夷山的冬天就是“冰雪天堂”。

白雪覆盖的茶园难得一见,但霜降给散发寒意的高山流水增添了一丝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意。

晶莹剔透的霜,似大自然纯洁的精灵,轻轻扇动雨衣,掠过山林,给山坳里的茶园披上一层纯白的薄纱,雾凇沆砀,宛若童话世界。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奕奕生光。

桐木关顶茶园雪景

香高水甜在“冬片”

冬茶又叫“冬片”,并非在冬天采制,只是人们习惯把一年最后一次的收成称作冬茶。冬季采的茶,产量少,香气浓郁,滋味里妙含着特有的清凉感,很是迷人。

单丛雪片

雪片是凤凰单丛对冬茶的一种命名,是一年里凤凰单丛的最后一次采制,至此茶树将进入眠期,等待来年的春茶季。

凤凰单丛以香气著称,雪片则是一年中香气最高的一季。雪片的花香极高,用沁人心脾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但凡喜欢高香的朋友,无不一闻钟情。

雪片专属的“雪味”,如水一般的细滑感,像雪一样清爽。这种特性只在冬天的雪片身上有,一种能让人一试不忘的独特滋味,让你意想不到,明明是热茶,为何会如此清爽。

单丛花香冷艳,汤水霸口,滋味鲜爽。雪片和樱花一样,惊艳世人但转瞬即过,一期一会。只能在适当的季节适当的时候遇见,错过便是一年。

宝岛冬片

冬片茶又称为“冬片仔”,因为茶树被气候蒙骗生长,又被戏称作“冬茶”。台湾乡间茶农们有时又称“六水或七水仔茶”,主要产地在中低海拔地区,因其特殊性而极其珍贵而抢手,一般懂茶的茶饕们会每年在冬天候着,希望能一尝。

冬片茶为台湾地区最具本土特色茶之一,香气优雅高扬,入口甘甜柔美,圆滑口舌,像是一曲静谧清幽的钢琴曲,又如雅致柔美的低调宫廷贵妇,向来为品茗老饕所喜爱。冬片茶采收量不多,约冬茶的三成甚至更少,且季节一过后,可能就要再等来年。

荒野冬片

相对于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而言,这是一种稀少、小众的茶品。

一是因为荒野茶树的分布不集中,没有人为的约束,使得茶树种子随风而去,随鸟兽而走,落到哪里,哪里便是扎根的地方。

在其他茶类都已经休眠的初冬,它才在茶树上被采摘。荒野茶树天生天养,零散的分布在深山之中,也是因为如此,荒野茶树有着强大的野劲。

荒野冬片的外形虽然不起眼,但它的茶味却一点不输,野韵天成,韵味独到,喝起来有明显的薄荷感。

荒野冬片,像藏在深闺人不识的佳人,孤芳自赏,意态幽然。俏也不争春。只待爱茶人,共在丛中笑。

温茶拥冬更添暖

围炉烹茶

宋朝词人宋庆之写过一首《开炉日赋》:“……纸被添新絮,茶瓯煮细泉。虽云方寸地,春意一陶然。”

可见这个时节,若是能在家烹上一壶茶,再小再简陋的屋子也有了暖意。传统方法制成的乌龙茶,陈年的普洱、白茶,温润的红茶,茶性转换,皆适宜此时节或瀹或煮而饮之。

看着静水开始沸腾,透净的水色,逐渐变成暖色,茶叶也开始上下沉浮,空气里满是舒适的茶香,被阳光晒暖的味道。

煮茶,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满室茶香,莫若煮茶,袅袅绕绕,令人心生欢喜。

既有茶香盈室,则与焚香无异。茶煮得热热的,慢慢饮一杯,从身体暖到心里,皮肤轻轻地出汗,心里不愉快的事情也随之化散。

煮雪烹茶

雪与茶结合,一听就让人感觉到清新脱俗。

冬日茶事,最风雅莫过于煮雪煎茶,如郑板桥的“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又或是《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却喜侍儿试新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清代震钧就曾说过:“雪水味清,然有土气,以洁瓮储之,经年始可饮。”

陆游还曾为此作了一首《雪后煎茶》:“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想象着,冬夜一场大雪洋洋洒洒地落下,清晨推开窗,一片清新冷冽的雪后空气扑面而来,天地银装素裹,白茫茫的一片。

趁机收集一些雪水,架起一个暖炉,看茶壶中的水咕嘟咕嘟,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简直舒适!

冬之茶席

当万物开始沉寂、红消香断,起身又见窗外大雪初霁,茫茫然唯余天地间留白一片之时,布上一道应时应景的冬日茶席,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茶席以小见大,以有限器物承载饮茶人无限遐思的美学“空间”,布置好茶席,方能使人感觉到冬暖夏凉。

冬日茶席也该随着季节转化有所改变。在方便安置烧水器具的前提下,以米、棕、黄、红等暖色调来布置茶席,让冬天的茶生活不那么阴冷,给自己和喝茶的人都带来一丝暖意。

茶席之上,最重要的还是那些茶器。一个古朴的炭火炉,一把精致的煮水器,既是温暖,又是格调。

冬天万物沉寂,而茶席花却选择甚多,可用腊梅、南元竹、银柳、象牙红、仙客来、马蹄莲、冬珊瑚、水仙等。时节范围,还包括晨曦、旭日、正阳、午后、晚霞、月夜等……

选择一些红色的叶子、果实等花卉,来打造冬日氛围。随心境而布置茶席,一花一木皆可入茶席。

END

作者: 耳东

文字/编排:初空

图片:《茶道》图片库

关于茶道的美文

一杯茶怎样入杯,所求殊异。茶人曰:一杯为品,两杯为解渴,三杯便是粗饮了。 平生好茶,常想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常想有茶相伴,人生足矣。文人好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彼此密不可分。“茗爱佳花饮,诗看 卷素裁”。“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柴米油盐酱醋茶,系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茶乃生活必需品。白居易诗云:“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

茶乃一种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是一种禅,道 士品茶是一种道,而对文人来说则是一种文化。在文人眼中,茶是神圣的扬清荡浊之物,能给人带来精神上愉悦。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峰奇、山秀、湖丽、茶香 ,优雅动听的茶名,使人未饮先醉。温壶、烫杯、洗茶、泡茶、翻杯、敬茶、闻香、品茶,此为茶趣。品茶时先观茶形,乘热闻香,再尝其味,细细品饮。

品茶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甜润,云雾的香馨浓厚,龙井的馥郁味甘,尽中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镜。静夜独坐静思,从清苦的茶汁,可品尝出茶外的许多人生意味,心灵复归 宁静。

品茶需要好环境,以简单清幽为上。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 、美景、知音。“寒夜客来茶当酒”,品茶间主客双方曲尽情意。友谊即像酽茶,越品越浓。喝一杯好茶,听一首名曲,读一本好书,在平淡中享受生活之乐,怀一份虚融淡泊的心境, 此为品茶之乐。教您泡杯好绿茶泡茶主要要掌握好茶叶的用量和水的温度,才能使茶的味道更好。茶叶的用量,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之说。一般来说,细嫩之茶含茶汁较少,冲泡时要多放一点;粗茶含茶汁多,要少放些。以250毫升一杯水为计,一般茶叶可放3~5克,而乌龙茶等精细茶应放8克左右。冲泡茶叶的水温,要看水的质量和茶叶的等级。如果水质较好,烧开即可泡茶,过沸会损失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使茶汤失去香味;若水质不佳,就要多煮一会儿,使杂质沉淀。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所谓沏,就是用刚烧开的水;所谓泡,就是用热水瓶中的水。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用湿度很高的水沏茶,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但水湿过低又不易使茶叶香味溢出。为两全其美,品饮高级、细嫩的绿茶,水温最好是80~90℃。特别嫩的茶,泡茶时水温还可以再低一些。其他中低档茶,可用100℃的滚水冲泡。至于红茶、花茶,则宜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并加以杯盖,以免释放香味。

茶和水的比例,一般是3~4克干茶,加200~250毫升的开水,泡3~4分钟后慢慢品饮为好。高档茶一次冲泡过多,会影响茶清幽、淡远的真味;低档的用量过多,苦味较重,难以入口。总之,泡茶颇有学问。只有细心揣摸,反复实践,才能享受到茶的芬芳和甘醇,才能把人的精神带入梦幻境地。

一杯的香纯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好象有烟雾缭绕的感觉.轻轻翻开书桌边上落尘覆盖的<时文选粹>随只而来的是久违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简单而耐人寻味.

呷一口茶水,含在嘴里,竟是畅快的感觉.举起茶杯观察,那上下翻滚的茶叶不正是命运沉浮的写照?这片落下,那片起来.人生得意一时,却不能时时顺心.这惊人的相似,让我不的不进一步思考.茶叶的世界观有是增样的?带着这些疑问再一次饮了一口.啊!我发现这并不是完全的甘香!也许着正是经过大起大落的茶叶的淡定情绪!这是经过日晒水煮后它的真正本色!也是一种不奢名利,不计得失的处世情怀!

罪人的茶香,熏得我一口的爽快.发亮的文字对我则有另一番作用.

美文里文字自然是美的.有时饿了,甚至可以用来充饥.效果也还是明显的!也不是说人类从此告别了五谷,也不可以只单纯的去真想吃掉密密麻麻的墨水做的文字!着是一种精神食粮,它可以带给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也只有我们真正吸收了这营养,才会觉得身强体健,活力充沛.我累的时候回找我欣赏的作家的作品来细细咀嚼,竟可以解除我的劳累.我喜欢这淡淡的墨香,喜欢字里行间里发生的故事.这不正象人生的漫漫旅途,做过了,希望留下的脚印里散着缕缕清香.

体味文字,品味茶道.

我心已静处在落叶散尽的树林,就让茶香和书香给我沐浴!

心是清澈的,干净的一切叫我不必在伪装.我坦露着胸膛,真实的做我自己.阳光回在湛蓝的天空起舞,指引我人生的方向;大地会在厚重的衣服里口授于我命运的逻辑!而茶和书将回带给我无群尽的粮草,让我在漫长的旅途上不再劳累和孤独.

一杯茶过半,一页书已完.

我的思绪在曼延,永不止步!

听过茶,看过茶,也喝过茶.

听茶,听茶的传说,听神秘和渊远,听的是茶的文化。看茶,看的是茶的礼节和礼貌,是对茶和茶文化的耳濡目染。而喝茶,是用茶来交友待客,用茶来消渴,用茶养心养性,茶从文化符号过渡到了实际生活中,茶就是实实在在的颜色和气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浓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

喜爱独自静坐慢慢地喝茶,喜爱在茶馆的寂静中细斟慢酌,喜爱一个人新茶浅尝,喜爱独自陈茶浓酌。有一杯茶,就有一分静,在一个人的静静中品浓品淡喝茶,再因茶而品生活,品世道人生。

喝茶是份享受,在心情烦燥时,在身心疲乏之时泡一杯茶,慢慢地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身体和枝叶,开出美丽的花,看着黄色的花瓣染透整杯整杯的水。

翠或朦胧陈红中,忘记了

身在北国的无边风雪中,仿佛身临江南有雨的茶园,仿佛是在与茶花随风起舞,仿佛听到了茶花安静的诉说。一茶在手,在茶香中听风听雨,看书看画写字。或浓或淡一杯茶,或长或短一段静。

中国的茶文化渊深博大,从诗经里的茶歌茶谣到陆羽的茶经、温庭筠的采茶录,甚至还有宋帝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从茶花茶叶,到茶具茶艺,从茶经茶道到茶论茶歌,纷繁驳杂,可见茶文化在中国之深之远之悠久。

中国的茶种类很多,主要的还是红茶、绿茶、花茶。绿茶有毫茶、毛峰,有炒青的毛尖、烘青的龙井等。红茶是由绿茶发酵后制成的,名品有四川沱茶、广东铁观音,有滇红、祁门红茶和普洱茶等。花茶则主要是茉莉花茶和菊花茶。

好茶有香、有形、有色,而再有典故就是名茶。

茶之五味浓淡涩苦香中,香为主,清香,淡香,浓香各有风味

红绿花茶各有风味,绿茶清香润喉,提神醒脑,芳冽沁人。据说最好的还是当年新茶,苏东坡有词: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绿茶中的碧螺春是清淡美人,清香袭人。而乌龙稳重沉着,有厚劲,醇香回味如老酒。黄山毛峰,冲泡后香如白兰,味醇回甘;恩施玉露,香气清鲜;白毫银针,清香甜爽。龙井隐逸高远,虎跑龙井只有耳闻,尚无目睹口享之福。

红茶通常比绿茶更浓,味也比绿茶要苦要重。其浓茶色如墨褐,其味绵长浑厚,另有一种朴绌糙涩。而砖茶据说要用铁锅煮,喝起来温吞厚道,就与如多年老朋友相对。

花茶是带有花香的,或是茉莉花淡香,或是菊花的清香,其味清爽淡雅,如小家碧玉,还可消暑解毒清心。

好茶有好形,干茶叶的形状和在水中形状都要好。碧螺春白毫显露,卷曲成螺,色泽银绿,翠碧诱人;黄山的毛峰,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恩施玉露,芽叶细嫩匀齐,色泽鲜绿;白毫银针则如细长银针,银针挺立,上下交错。而雨前茶更有一旗一枪,三上三下,似烟轻岚。用透明的玻璃杯盛茶,可以观茶叶上上下下,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以白花瓷碗盛茶,可见茶叶浮泛曼舞。

茶色另是一品:好茶方有好色泽。绿茶的颜色清得散淡,有的黄亮清澈,有的银绿翠碧,有的色绿如玉。红茶就稳就重,酽得妖艳醇厚。功夫茶喝的是功夫,喝的是茶具,喝的是心情,是功夫而不是茶了。

第一次喝红茶是在一个旅途上的小客店,长途奔波后小憩,一罐驱寒消乏的浓浓热红茶,虽是匆匆忙忙中,但那茶的颜色仿佛是年过三十的女人,艳得沉着深厚。而花茶花色,如花一样通透,如花一样轻盈,如花蕊一样美丽。有茉莉花清香,有菊花浓醇,如春风拂面,如秋风扫叶。

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古诗词中茶咏是一大题,陆游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有“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老杜有“柴荆具茶茗,迳路通林丘”;杜小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朱敦儒有“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李清照有“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有“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辛弃疾有“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在中国的茶之外,日本的茶艺馆,把茶文化提升到了顶点,器具精美,细乐雅具,又有美女献茶献艺,是纯是纯而又纯的茶文化表演。英国家庭里下午茶中的红茶和黄油面包,是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喝的是淑女风范和绅士风度

还有另类的野茶,有现代生活快节奏中匆忙的袋茶,有不知是精华还是糟粕的茶末。

喝茶有人是消暑解渴,有人是因为茶的香,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也有人为了喝茶而喝茶。有的茶是喝的,有些茶是用来品的,同样的茶不同的人喝就是不同的茶。

周作人说喝茶当在江村,在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红楼人物妙玉则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苏东坡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又是一种喝法。而以雪水煎茶,会临无声落雪,拥袅袅飞花,任心醉神融,更是极至之雅。还有久久向往中的龙井问茶,在景色怡人,群山覆翠的清幽处听典听故,再一杯一品,不知今日还有否。

杯水如名淡,雅兴自然浓。浓浓淡淡的茶常让人想往老守竹篱茅舍,袖手尘澜浮泛,任岁月湮逝,向往三山五岳散淡人物,三杯两盏香茗。

茶的品法,可用粗瓷花碗,可用透明玻璃杯,还可用南泥小碗,再有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那种美感,是一种朴素到骨子里的惊艳。

酒长饮可以当歌,茶浅尝亦能小醉。数叶狮峰龙井,三两盏陈年普洱茶,一壶江南草长莺飞季节上市的新茶,浸透了塞外风雨中的浓浓淡淡,沉浮飘荡都让人酽醉。

一杯一茶,一茶一花,美丽的花里一定都有着一个美丽的魂灵。茶中淡淡的苦涩,有南北风雨的浮尘,有四季风霜的味道,有风雨过后平平静静的淡。

花瓣在水中轻轻飘动,我读得懂她的痛楚、寂寞和热烈,看得懂她的默默花开花落,看得懂她的从容而淡然的美丽。她也懂我静夜里的不眠,她也懂我的沉默,也懂我的浓淡相宜。喝下一杯浓茶,就让我想起岭南连绵的雨季,让无限的春光从心底流过。

时间如流水过去,只有茶浓淡依旧,随便推开窗,窗外是和风温煦的静静秋日,蓝天白云下树叶沙沙作响,身边茶香袅袅。人生的从容舒怡就如这闲适的热茶,珍重才是幸福。人生的闲暇,才是喝茶,品茶的时候。浮云人生,炎凉世态,最宜于在人过中年的匆忙之后品尝。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浓淡,浓有浓香,淡有淡香。

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水岁月,就在茶中。

品茶、品心情、品人生,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它的可贵之处,只是有的人没有去慢慢品味而已,有人说成熟的女人喝咖啡,成熟的男人喝茶。最近峨眉山的竹叶青喝完了,我更换了但大红袍,大红袍也需要去慢慢细心的品,品出它与竹叶青不同的意蕴。茶香飘荡在山谷之间,惹得云也清清淡淡的,这种感觉实在太美了。淡而不涩,清香而不扑鼻,缓缓漂来 ...

咖啡和茶总能将人带进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在那一片不透明的咖啡色中及那层淡淡的烟气里,想象成一个最寂寞的人。于是,咖啡的这份苦,便是苦在心的最底层。茶则象征一种意蕴。喝茶需要一份耐心和极大的克制力,才能慢慢地去品味它。

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到茶的意蕴的,即使是上等的好茶放在一个不懂得品味的人的面前,他也感觉不到茶的幽香。茶越喝越淡,就象很多感情一样,会随时间而月来越淡。茶越喝越淡,但是,我们用来泡茶水的紫砂壶里的茶香,却会越来越浓......所以当一切都淡去以后,留在我们心底的印记是越来越深.....很多东西是摸不去的记忆。茶如人生,随和时光的推移,我们也渐渐的老去。正如我们眼角的皱纹,鬓霜飞。

懂得记忆是智者,善于忘记是大智者,“事去而心止”则是人生的大智慧,世间万物任何事情都是相关联的,有阴必有阳。

我感觉淡茶的味道更耐人寻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矛盾,也是哲理,因此,人生中即使有一时的曾经一度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难,这种痛苦与磨难也不会是毫无价值,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吃一堑长一智,让意志更坚定,思想和人格更成熟。常常感触于那份透明的浅绿或暗黄,及那片片似卷似舒的叶子。

要喝就要喝淡茶,那味道也一定是极淡的,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一阵来自山上泉边的清风,吹到了身边。有时,也仿若有人在背后的不远处燃起了一束来自遥远国度的冷香,里面夹杂着几许宗教的安和与静美,于是,心灵便是一片从未有过的澄澈,也似乎化作了唐宋诗篇,任人品味,意蕴无穷。此时,品味一杯香茗,就如同品味甘美的人生。

清茶一杯赛美酒,飞舞的茶香也飘逸。走过喧嚣浮尘,蓦然发现,平淡,才是最真最美!!

品茶人生

平生烟酒不沾,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有空闲,便喜爱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静神观看杯中那沉浮的茶叶,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

用玻璃杯沏茶别有一番韵味。透过昌莹透明的杯体,可以享受更多的茶趣。尤其下班之后,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观望着眼前杯中的变化,你会发现其乐无穷。观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蒙飘缈的雨雾,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眼前仿佛会出现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入语驿边桥”。

那杯中的茶叶更是变幻莫测,朵朵嫩芽,缓缓舒展。或恰如雀舌,或旗(嫩叶)枪(芽尖)交错,摇曳沉浮,百态千姿,栩栩如生。细心观察,那片片绿芽上竟会看出茸茸细毫,犹如勃勃生机的春天。举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销觉茶韵清苦,细细品尝,回味之中略有甘甜。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受到许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价值。

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

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进而言之,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多好的茶叶,无论是西子湖畔的龙井,还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绝壁的“大红袍”,还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铁观音,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作为一个人,他的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不奉献于社会,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不必去追求那所谓的永恒,追求生前的功名显赫,富贵利禄,如果为此穷尽一生,岂不是本末倒置?

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溽,殆矣。”我以为,品茶之中所有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种淡淡的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而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穷困及逸乐,因一切甘甜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就会像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涩,才能醒脑提神。

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香涩浓淡茶滋味

《西游记》里,齐天大圣与五庄观的大仙怄气,令人参果树萎地,求观音大士施展法力,使人参果树起死重生,众人皆是欢喜,颇类似茶的经历。青青茶叶,素手采摘,妙手炒作,烘熏成品;每片茶叶,独善其身,同万万千千的茶胞们拥挤于载体,和而不流,一如君子;虽不象未摘前披绿带翠,依枝鳞簇,却因燥困,玉成坚贞,从而渡过悠悠的岁月,旦经冲沏,枯茶便沉溺在滚滚的热水中,于壶盏里婉转舒展,若咸鱼翻生,让人喜爱。

采茶,制茶,沏茶,针对茶本身可谓无心插柳,待时成荫,茶能令人乐道,却也要手工调校,这茶本色,终究靠煅囤,才可褪去初生的青涩,再由热水冲泡,赢得最后的口碑,好比人的际遇,各有不同,历经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方是圆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缘起“素以绚兮”的绘事;想那金玉甘橘,无客问津,过了时令,难免败絮,其怀才不遇,呜呼哀哉,与谁悲恸?香草灰烬荒原,美人终老镜鉴,一生的芳华,沦作万古的尘埃,上天列之为刍狗,何尝不哀其伤?向阳的春花亦受乍寒的月照,争艳之际,人头攒动,凋零之际,寂寥独怆,其一盛一衰,表出世态炎凉,难怪东蓠采菊士不喜登徒子之德。红尘间的香涩本有其熙熙攘攘或孤芳自赏的味道,生命的成长在于节气,而兴兴旺旺,却又需面面俱到的缘分。刻意的真谛在于磨砺得自然,流众随俗,贵在真切,能长长久久,也算是柳下惠观花了。

青青的茶叶,附世不为弄雅,入俗不为繁华,由枯竭而滋润,由酽浓而清淡,默默地接受火热的考验,水烫的洗礼,只为还了原本模样,然后痛痛快快地散发出苦尽甘来的气息。

四面青山一湾水,品茗缩影着古老的情调。倒茶之际,恍然同高山流水对应,人是巍峨的山,壶嘴是探头的崖,盏是盛水的潭,茶水是倾泻心曲的间歇飞瀑,那提壶举盏,静动和谐,对视里,心弦共鸣,即使没有干果助兴,单就言语,也是不错的茶点;一人独饮也成趣,自斟自酌,堪比独撑乾坤,只身拔山擎海,无拘无束地消遣着自由天地,老庄若生于斯时,也要无为而为了;而运转茶具,捏拿正好,有条有理,不温不火,事香茗若理万机,男人远离庖厨恐怕暗蕴于此,不参政也是素王,独女人不喜男人这般,天下事本荤素相间,男人若故作清高而得其乐,应予改正,系戴围裙,真汉子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

茶的香涩,世人共识,都市与乡野,高明同凡夫,皆品一样的滋味。饮茶若能心无旁骛,只凭嘘呵咂咽,便可化解人间的纷纭或冷漠,手上的温馨熨贴着不尽的情怀,融在暖暖的茶水里,漫漫和骎骎的时光都藏于胸腹,惟感觉未起的点就是未达的终,短暂的存在就是刹那的永恒,这山山水水从来都是天长地久的安居乐业。茶异于酒,同是醉,茶是信任,酒是胡话。相逢相庆宜饮茶,即使分离,也哀而不伤,因为明净,怨而不亢,因为厚道;茶别于水而不忘本,润肺腑,涤郁结,人情味十足,茶浓茶淡,心意盎然,简直是一纸前人序言今人续文的佳作,天不荒地不老,全无烂柯之虞。那茶,洋溢着沧桑对青春年少的追忆,无声无息的往事,历历在目,梦一般的可及不可触,在缥缈的香涩中萦绕,在莫名的心绪里飘逸,久遣不散……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