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富贵眉寿国画,齐白石国画寿桃花鸟画

yanqitea 2022-11-26 寿眉 101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写出一位古代名士的雅号活书斋名。体会用意

居室雅号是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现在更加盛行。或直抒情怀,或聊以自慰,或讽刺时弊,或笑傲人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情趣。 有的雅号反映了陋室狭小,但情操高尚,志向远大。书法家茹桂一家4口人,住24平方米,他的房子不足9平方米,3个书架数千册书,一桌一床,还要备课,写文章,作书画,孩子还要抢着用。他给书房取的雅号是“苦乐斋”即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的雅号反映了本人的性格特点和志趣追求。作家贾平凹刚将家属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方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于是书房雅号为“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要大。他在“静虚村”里发表作品有400多万字,出版各种集子21部。中年画家李燕的画室雅号为“禅易轩”。他说,“禅易轩”的涵义,一是他父亲李苦禅留给了他这所住宅;二是他们父子俩最崇尚的是禅和易。禅,是从佛教里融化出来的,实际上是印度的佛教哲学和中国的道家哲学的相融,还有一定的儒家成份,最后脱颖而出,超出了宗教,而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易即易经,它超然独处,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一门哲学。禅和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所以他继承父业,不但画画,而且博识经、史、文、哲、科技、宗教、风土民情、东方科学、西方科学等。 有的雅号反映了本人淡泊功名利禄、一心要堂堂正正做人。鲁迅的“三味书屋”,是说求其“布衣暖”,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满足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读书滋味长”,认真体会读书有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书法家王遐举,善魏书,精隶熟草,一生鄙夷名利,心向墨池,在宣纸、狼毫之间怡然自得,因而书房雅号为“眉寿斋”。 有的雅号反映了本人的爱好和乐趣,是他本人活动的真实写照。歌唱家郁钧剑家里书多,字画多,酒多,他说人生有三乐:读好书,交好友,喝好酒,因而书房雅号为“三乐居”。北京画家王家骏的书房雅号为“有竹居”。他说,苏轼谓不可居无竹,王徽之谓不可一日无此君。盖竹有四德:本固、性真、心空、节贞。其苍翠撩人,秀色可餐,当其事也。 有的雅号反映了他要学习的榜样,崇尚的对象。李可染画室的雅号叫“师牛堂”。原来抗日战争时他住在重庆郊区的一户农家,住房仅靠着牛栏。主人家的一头水牛白天耕了一天地,晚上还在栏内吃草、喝水、反刍,生命的气息彻夜不停。水牛埋头苦干、无多需求的形象感染了李可染,于是他开始画起牛来。李可染之常常画牛,还因为鲁迅自比“孺子牛”,齐白石自称“耕砚牛”,郭沫若曾作“水牛赞”。他们都是以牛的勤劳和献身精神为榜样而自勉,所以李可染的画室取名“师牛堂”。

在我国民间图案中,梅花寓意有哪些?

图24 我国民间梅花图案

在我国民间,梅花是高洁、吉祥图案的常见题材。以梅为主题的图案,常见的寓意有:

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寓意“四君子”。

梅、竹与两只喜鹊,寓意“竹梅双喜”(竹喻丈夫、梅喻妻子,以此祝贺新婚)。

梅、竹饰纹,寓意“梅竹双清”。

梅花配茶花,寓意“新韶如意”。

梅花配荷花,寓意“和和美美”。

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象征春安夏泰、秋吉冬祥。

梅花、牡丹、菊花、竹,寓意“四季平安”。

梅枝上有喜鹊,寓意“喜上眉梢”。

灵芝、仙鹤、竹、梅,寓意“芝仙祝寿”。

梅花、牡丹,寓意“富贵眉寿”。

梅、竹和绶鸟,寓意“齐眉祝寿”(绶鸟即珍珠鸟、火鸟)。

六粒百合和梅花,寓意“六合同春”。

牡丹、水仙、寿石、梅花、松树等,寓意“富贵长春”。

用赋比兴来写首诗

1、赋: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2、比:

《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3、兴: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扩展资料: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2、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可以理解为故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周南·桃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魏风·硕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豳风·七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简述明代花鸟画发展线索

中国花鸟画的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出现在器物上的花鸟形象,到两汉六朝时期已初具规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魏晋南北朝一些画家以花鸟为主题的创作,在著录中已不属少见。唐代时,花鸟画发展为独立画科,并开始走上成熟阶段。唐代著名的花鸟画家有薛稷、边鸾,鞍马画家有曹霸、韩干等。花鸟画至五代、北宋完全成熟。五代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种花鸟风格,表明中国画家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审美意趣。到北宋痹虿��斯�⒒�窕�胛娜嘶�窕�姆忠埃���宋夜�谝黄��窕�畚摹��痘�裥鹇邸贰4撕蠡�窕�冶渤觯�绺褚哺�鞫嘌�1彼蔚拿�矣姓圆�⒋薨住⒄再ァ⑽耐�取1彼沃泻笃冢�诠け噬枭��窦绦�⒄沟耐�保�娜怂���窕�ㄌ乇鹗撬�健八木�印保┖桶酌杌ɑ芟嗉坛鱿钟谀纤渭霸��C�矣姓悦霞帷⒅K夹ぁ⒎ǔ!⑼踉ā⑼趺帷⒖戮潘嫉取C髑迨逼冢�匆饣�窕�鱿植�耍�晌��成嫌肷剿��椒智锷�幕�疲�⑾蚋�苛业厥阈醋髡吒鲂郧楦械姆较蚍⒄埂T谕贫�匆饣�窕�姆⒄狗矫妫�鞔�拿�沂浅麓尽⑿煳迹�宕�拿�矣兄燹恰⑹�魏汀把钪莅斯帧钡取A硗猓�谇宕�墓�⒒�褐校�捎谖鞣交�夜┲肮�ⅲ��戳宋餮蠡�ǎ�膊��艘恍┲形骰�ㄈ诤系幕�窕�髌贰?

〔1〕明代初期的花鸟画:宋元余韵

明代初期一般指洪武、永乐到宣德、成化、弘治时期,此时的花鸟画最突出的表现为继承元代水墨画法和宋代院体花鸟。最能代表两种画风的作家莫过于夏昶与边文进。

夏昶(1388-1470)乃被称为画竹“开山手”的王绂(1362—1416)的高足,以墨竹著称,时谚有“夏昶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谓。在永乐中举进士,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阁,故后人称之为夏昶太常、夏昶卿。他继承了元人传统,在其师萧散自在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墨色苍润、洒脱自然的风貌。他的墨竹,题材、内容极为丰富,在表现风雨中飘舞之竹方面尤见功力。史称其竹“烟姿雨色,偃直浓疏,动合矩度,盖行家也”【4】,从其《奇石清风图》可看出其端倪。该图表现清风轻拂下摇曳偃仰之竹。作者用墨层次分明,笔势遒劲,系其同类作品之佳构。传其衣钵者有魏天骥、屈礿(一作约)、张益、张绪、吴巘、王仪、杨廷端、朱端、何乔福、乔昶、冯起震及婿虞瑛等。其中晚明冯起震(1553-1642年仍在)的《湘江新雨图》,仍然系墨竹,在承继夏氏的同时,也能有所创新。

曾于永乐至宣德初期授武英殿待诏的福建人边文进可称明初院体花鸟的代表,画史称其花果翎毛“妍丽生动,工致绝伦”【5】。他继承宋画院工笔重彩的传统,用笔精细,设色明艳,所绘《雪梅双鹤图》,工整细腻,双鹤施以白粉,梅干及花朵也细致精确,笔墨潇洒。边文进以画花鸟著称,尤以画鹤见长,该图堪称其代表作。其子楚芳、楚善、楚祥及外甥俞存胜、婿张克信等均能传其家学。

与边文进大致同时供奉内廷的缪辅的生平事迹一直史载阙如,从其传世的画作看,他曾供职于武英殿直锦衣镇抚,擅长画鱼。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鱼藻图》,上署“武英殿锦衣镇抚苏郡缪辅写”,钤“良佐”、“赴清光”二印,则他为江苏人,“良佐”则有可能为其别字或号。他所绘之鱼藻,多写硕大的锦鲤游弋于深水杂藻间,旁有各类小鱼作衬。锦鲤或跳跃,或昂首,或俯游……各尽其态。《鱼藻图》描写的便是其中锦鲤戏水一景,笔法仍然是两宋院体花鸟一路,工细别致而赋色浓丽。缪辅与其他宫廷画家最大的不同便是他在题材上的创新,他能别出心裁,将当时很少为人所关注的鱼藻类生物入图,而且能生动传神地再现锦鲤在水中的各种表现,实属难得。他的生平传记虽然不为人所知,但所绘之各类《鱼藻图》则在明宫廷绘画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初期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画家,那就是以画梅见称的陈宪章录。陈录出生于人文荟萃的浙江会稽,工诗善画,论者将其画梅与同时的冰壶道人王谦(字牧之)相比,并谓“二家虽格意不同,宪章笔力,实过于谦”【6】。《推蓬春意图》系其传世作品中之鸿篇巨制,全用水墨写就,继承了元人如王冕、邹复雷等人的墨梅传统,所绘梅干及枝叶遒劲挺拔,古意盎然,梅花则情态各异,正如杨殿邦题诗所言:“万花飞动墨香迟,写遍南枝与北枝;仿佛罗浮人入梦,一双翠羽欲来时”。该图历经周右、徐世昌等递藏,名人题咏殆遍,实属不可多得之艺术佳构。

这一时期继承元人水墨传统的画家如王绂、姚绶、宫廷画家如周文靖、商喜、倪端、孙隆,浙派画家如戴进等也都擅长或兼擅花鸟。

〔2〕明代中期的花鸟画:院体与吴派主导、并存画坛

在中国画各科中,最能体现画家功底与笔力的莫过于花鸟画,同时,最能体现文人笔情墨趣和贯注思想情感的,也莫过于花鸟画。明代中期的花鸟画,在此两方面表现尤甚。

明中期的花鸟画集中体现在以宫廷画家林良、吕纪为代表的院体和以沈周、文征明及弟子陈道复为代表的“吴门派”,两种不同画风的交替并存是这一时期花鸟画的主要特色。

南海人林良(约1426-1493后)【7】是广东画史上较早蜚声于岭外的少数画家之一(前有唐朝的张询和南宋的白玉蟾),他一直供奉内廷,对广东画坛的影响并不大,但在花鸟画的发展史上,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花鸟,介于“写形”与“写意”之间,而以写意为工,开创了明代水墨写意花鸟之先河,画史称其“画著色花果翎毛,极其精巧,取水墨为烟波,出没凫雁嚵唼容与之态,颇见清远”,并谓“运笔遒上,有类草书,能令观者动色”【8】。他的传世画作,大多以水墨花鸟为主,如《柳塘翠羽图》,虽然该图之“翠羽”赋以淡色且兼工带写,但就整幅画的主流看仍然是水墨写意,垂柳及杂石已摆脱了当时工笔重彩的习气,挥洒自如,独树一帜,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之《灌木集禽图》、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之《双鹰图》等均属此类,李梦阳有诗咏曰“林良写鸟只用墨,开缣半扫风云黑;水禽陆禽各臻妙,挂出满堂皆动色”【9】,也是指此类画而言。当然,工笔重彩的作品也有,比如《松鹤图》。但该图已在衬景的描写中不自觉地融入了水墨写意,如花草、松干等。林良在当时花鸟画坛独领风骚,博罗韩荣光称“岭南画史林指挥,断楮残缣此争宝”【10】,连后来以泼墨大写意著称的徐渭也说:“本朝花鸟谁高格,林良者仲吕纪伯”【11】。林良画艺影响既隆,传其艺者自然不乏其人,除了其子林郊外,刘巢云、余姚邵节、常熟瞿杲、江宁殷善等也均执于门下或私淑其艺,成就斐然,清代扬州画派的李鱓也宗法林良,而多得天趣。

与林良并称“南林北吕”、“林良吕纪,天下无比”的另一宫廷画家吕纪(约1439—1505年前)【12】是继林良之后的又一院体花鸟名家,他与林良最大的不同便是其画风仍然以工笔重彩为主,兼擅水墨写意花鸟,而林良正好相反。他初宗边景昭,后摹仿唐宋诸家,受林良水墨写意影响,自出新意,遂形成赋色明艳、造型生动的艺术风格。相传他曾以绘画立意进谏而得孝宗所赞,画史称其“点染烟润,生意流动,有造化之妙”【13】,其《花鸟图》所绘锦鸡、小雀、翠竹等皆赋色生动,用笔细致,大类南宋院体派,堪称代表之作。吕纪亦擅山水,但不多见。

吕纪的画初时并不为人所知,以至于“凡纪所作,多假书良名”【14】,后来则青出于蓝,声名直盖林良,画史更称其花鸟“设色鲜丽,生意蔼然,为画流所宗”【15】。传其派者有其侄吕高、吕棠、吕远七,外甥叶双石,弟子肖增、刘俊、胡镇等,受其影响或私淑者有陆镒、车明舆、殷宏、郑石、朱端、童佩、罗素、殷善、殷偕、唐志尹等。其中叶双石,本以画山水知著,偶擅花鸟,其《松梅双鹄图》所绘翎毛、松石皆细致生动,设色明艳,能入其堂奥。

同时期的朱芝垝(?-1511),本为明朝宗室,为三城康穆王,别署“三城王”,唐宪王之子,博通群经,精于绘事,其《竹鹤图》明显为院体一路,设色淡雅而笔致工细,殆受林良影响尤深。

这一时期的宫廷绘画主要表现于花鸟,可以这样说,林良、吕纪的院画,代表了明代宫廷绘画的最高水平。

水墨花鸟尽管在元代已经初见端倪,但真正开启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的却是以沈周为首的吴门派。

沈周(1427-1509)并不以花鸟见长,他的山水画在明代画史上举足轻重,其写意花鸟同样意义非凡。他从南宋法常(牧溪)处得径,融入元人“墨戏”与淡设色,笔墨凝练而放逸。有论者认为沈周的花鸟画具有里程碑意义,提高了花鸟画在文人画中的地位,其开创之功甚巨,甚至认为在其之后,明清的所谓正派花鸟画皆在他的画风笼罩之下【16】。他的《荔枝白鹅图》并未署款,仅钤朱文方印“启南”,长期以来未受到垂注,后经徐邦达、刘九庵、启功等鉴定,从其画风定其真迹无疑。该图以没骨法画荔枝,施以淡色,白鹅兼工带写,风格秀雅,当为早年杰作。沈周晚年则以水墨写意为主,笔墨稳中求放,简洁清润。

吴门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文徵明(1470-1559)的花鸟画同样成就卓群。他曾师事沈周,受其影响,而以工致取胜,细秀处突过乃师。擅画山水、花鸟,书法亦自成一家。传世作品中山水、书法居多【17】,花鸟虽少,亦自不俗。《芙蓉图》可作为花鸟画风之代表。该图细致入微,与院体派最显著的不同便是,文氏融入了文人的笔墨情趣,并有题诗曰:“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唤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思□驾兰桡去,满目烟波不自由”,将芙蓉拟人化,表现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雅人深致。后有彭年、文伯仁、王安鼎等三人题跋。

文征明传人甚众,能自立门户、独辟蹊径而成一代大家的有陈道复。

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的陈道复(1483-1544)擅画花鸟,兼工山水。写意花鸟出自沈、文而纵逸过之,水墨淋漓,兼用淡色而妙趣天成。论者谓其“一半花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真,久之,并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18】,可谓得其笔墨三昧。《牡丹绣球图》和《栀子花图》代表其基本画风。前者设色淡雅,随意点染,不假修饰,作者并有题诗曰:“春事时正殷,庭墀斗红紫;弄笔写花真,聊尔得形似”,极尽文人墨趣;后者纯以水墨晕染,兼钩代写。两图分别代表了他的两种不同花鸟画风。

陈道复的写意花鸟对明清以来的花鸟画影响极大,传其艺或受其影响者有子陈括、外甥张元举及周裕度、姚裕、葛一龙、吴枝、米万钟、陈嘉言、潘志省、万国桢、叶大年等,其中,万国桢为万历末年广东南海的贡生,擅水墨花卉,写竹与同里朱完(1529—1617)齐名,得东坡遗法,间作翎毛亦工,作品传世极少。《三清图》所绘梅、竹、石及水仙,均参以陈淳淡墨之法,墨韵明净,属典型的文人画。

陈道复的花鸟画放纵但不恣肆,作品灵动,极富文人墨趣,但尚不酣畅淋漓。真正完成泼墨大写意重大变革的是另一大家,那就是继之而起的徐渭。

〔3〕明代后期的花鸟画:泼墨写意与勾画点叶

徐渭(1521-1593)是明末花鸟画的集大成者,同时更是明清花鸟画坛的一座高峰,在之后的若干世纪,几乎都没有人能够逾越。

自号“青藤道士”的徐渭一生命途乖蹇,有人将他与法国的凡高相提并论,试图印证两个绘画天才生前所遭受的相同的“待遇”。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徐渭《墨葡萄图》里的自题诗很可说明此点:“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的不幸反而成就了他在诗词、戏曲、绘画上的辉煌业绩。在绘画上则表现为泼墨写意花鸟的充分发挥。他的花鸟兼林良与吴门派之长,更多的融入己意。他的恣肆纵横,他的解衣盘薄,在其泼墨大写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他自己认为作画“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上”,又说“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19】。基于此,他以狂草般的笔法,抒发内心的郁闷与愤懑,将思想情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极致,让人透过其画,洞悉到内心蕴藏的潜流。《竹石图》和《瓶花图》反映出他的基本作风。前者泼墨大写意,虽然不及他的《墨葡萄》一般恣肆淋漓,但其挥洒之墨韵、笔法之无拘无碍已非平常画手所及,作者并有题诗曰:“纸畔濡毫不敢浓,窗前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自风波满太空”,可见其胸襟及创作理念;后者仅写一束折枝花卉,随意写就,笔简意饶,正如作者所自谓“墨沈闲涂花裏王”。徐渭亦擅草书,他能以画入书,以书入画,将书与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徐渭的影响是深远的,清代朱耷、石涛、李鱓、李方膺及近代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都受其熏染而卓有所成。

明末另外两个著名的花鸟画家是孙克弘和周之冕。

华亭人孙克弘(1533-1611)取法沈周、陆治,乃吴门派之余绪,所画花卉有粗笔与细笔两种风貌,水墨、设色兼擅,格调高雅;时亦有重彩工细之作,别绕韵致。画史称他“其笔则用枯老之笔行干”,“群卉多以艳态争妍”【20】。《秋艳图》多用细笔,设色淡雅,笔致流丽,类文征明风貌。

周之冕是明末著名的勾花点叶派的创始人,所谓勾花点叶,又称勾(钩)花夹叶,乃钩染点簇,兼工带写。他的花鸟迥别于徐渭的泼墨写意,多为设色,且大多较为工致,但又不同于院体派。王辰谓其“写意花鸟最有神韵,设色亦鲜雅,家畜各种禽鸟,详其饮啄飞止,故动笔具有生意”【21】;王世贞评曰:“胜国以来写花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之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然道复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能兼撮二子之长,特以嗜酒落魄如李邈卓,不甚为世所重耳”【22】。此评虽有抑彼扬此之嫌,但对于周之冕作品“真”且“妙”之评介还是比较中肯的。作于万历廿七年(1599)的《眉寿图》,写松枝、梅花、翎毛,多得其形,并得其神,虽不是其勾花点叶的作品,但能看出作者的艺术造诣。当时传其艺者有刘奇、王维烈、王礼及婿郁乔枝等。

此外,明末受吴门派影响但不以花鸟见长的画家如程嘉燧、杨文骢、张宏等所绘之花鸟亦别具风貌;山水与人物的大家蓝瑛和陈洪绶所绘之花鸟亦极为难得。

被钱谦益称为松圆诗老的程嘉燧(1565-1644)擅画山水,画史称为“苍润浑穆、意浮于景”【23】,花鸟作品并不多见。作于1630年《松鸡图》为水墨写意,笔墨枯简疏淡,所绘小鸡用笔古拙,不拘泥于形似。此图从整体看,难称上乘之作,这可反映出程氏山水以外的另一种风格。

“画中九友”之一的杨文骢(1596-1646)于山水之外,兼擅兰竹,作于1642年的《兰竹石图》用笔简淡,墨气萧疏,论者谓其山水“一种士气,人莫能到”【24】,此兰竹亦如此。

工山水、人物的张宏(1577-1668后)花鸟作品传世较少,作于1629年的《秋塘戏鹅图》以山水为衬景,所绘芦苇、群鹅皆意笔为之,笔意淡远。

被称为“浙派殿军”的蓝瑛(1585-1664后)亦间作花鸟,作于1634年的《兰竹石图》册为写意花卉,意笔草草,未加雕饰。作者自谓法赵孟頫法,但更多的是自己笔意,虽未免流于草率,但已不失神韵。

而以“高古奇骇”著称的人物画家陈洪绶(1598-1652)所作花鸟笔法细秀,造型色彩颇富装饰趣味,画史称他“间喜画树石,皆萧疏有致,其墨梅最工,吴人尤传宝之”【25】。《寒香幽鸟图》似从黄筌写生中得来,设色古雅,画法精细,在晚明花鸟画中尤具鲜明特色。

明代后期的花鸟画彻底完成了由“以形写形”到“以意写形”的完全转变,标志着文人写意花鸟画的统治地位的正式确立。

眉寿是多少岁?

眉寿并不是岁数的意思,一般常用于祝寿或长寿的用语之中,也就是说眉寿一词具有长寿的意思。

“眉寿”是常用词,关於“眉寿”的“眉”是什麼意思,古往今来曾经有过很多不同的说法。应该说正确的答案已在其中,但是现在最为流行的说法恐怕还是旧说。

祝贺别人“眉寿”,实际就是“长寿”,也是古人信奉“天命”,认为“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所以“眉寿”也是“满寿”、“全寿”、“美寿”的意思。

酒介眉寿

《诗经》曰,“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说喝酒有助于长寿。古人认为,饮酒的目的在于“借物以为养”,而不能“身为物所役”。唐宋时期,人们喝酒的习俗逐渐完善,日益重视养生。人们开始懂得对不同的酒,采用不同的喝法,同时搭配不同的食物。

通过考古挖掘发现出各种酒器就是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酒的药用价值被更多挖掘和总结,比如杀虫驱邪、避恶逐秽。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何谓“酒介眉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眉寿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