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蔡,白茶村福鼎白茶

yanqitea 2022-11-25 福鼎白茶 198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蔡叔家的福鼎白牡丹茶的功效与作用

如果想购买白茶可以去中国白茶交易网上。福鼎白茶和安吉白茶,什么都有

蔡襄对茶文化有何贡献?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撰著文集60卷,奏议10卷,《茶录》、《荔枝谱》各1卷,工于书法,擅长茶事,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从流传至今蔡襄所作的茶诗、茶文、茶书、茶书法等茶文化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蔡襄的独特茶文化见解,也能获得宋代乃至古代茶文化的重要历史信息。

蔡襄写有茶诗,据不完全统计,有《即惠山煮茶》、《茶垄》、《采茶》、《造茶》、《试茶》、《修贡亭》、《和杜相公谢寄茶》、《六月八日山堂试茶》等多首茶诗。

这些诗题材丰富,《即惠山煮茶》写茶泉,《茶垄》写茶园,《采茶》、《造茶》写茶叶采摘与加工,《试茶》、《六月八日山堂试茶》写煎茶与饮茶,《修贡亭》写贡茶,《和杜相公谢寄茶》写茶礼。从茶诗的题材,可见蔡襄拥有非常丰富的茶文化知识,无愧茶学家之称号。

在《即惠山煮茶》诗中,蔡襄对惠山泉为什么长期以来深受赞美进行了思考。他提出“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惠山泉之所以受到珍视,是因为有上好品质的“真茶”与其相得益彰。“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茶与水双绝,才让人们得到了饮茶的趣味。蔡襄提出了“茶泉双绝”的观点,对后来颇有影响。明代时,田艺蘅就对杭州附近的茶泉“一一试之,求其茶泉双绝”。于是就逐渐产生了龙井茶与虎跑泉为“杭州双绝”一说。

在《修贡亭》诗中,蔡襄自注:“予自采掇时入山,至贡毕”,反映了他在福建担任转运使期间,负责贡茶事宜,采摘、制作、包装、运送,自始至终都亲力亲为。“修贡贵谨严,作诗谕远永”,说明宋代时期极其重视贡茶,蔡襄不仅认真对待,全程参与,而且作诗记录,这些实践活动为他能够写茶书《茶录》打下了铺垫。

苏轼在《荔支叹》诗中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前丁后蔡指的是丁谓(966-1037)和蔡襄。丁谓曾任福建转运使督造贡茶,创制了大龙团饼茶。蔡襄继任该职后,又创制出小龙团茶。苏轼对此颇有微辞,认为这是争新买宠。并且苏轼在诗中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指出欧阳修也对蔡襄的行为颇为不解。

然而,从蔡襄在《造茶》诗中序言:“其年改造新茶十斤,尤极精好。被旨号为上品龙茶,仍岁贡之”,我们可知蔡襄具有创新精神,并不因循守旧。新创的产品“尤极精好”,是“上品龙茶”,原因在于“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这是在品质方面精益求精,尽管也有苏轼、欧阳修所说博得君王欢心之嫌,但是蔡襄为了追求更高茶叶品质而不断创新,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同时,在《造茶》诗中,蔡襄自注:“龙凤茶八片为一斤,上品龙茶,每斤二十八片”。由此可知上品龙茶每斤有28个小饼片。而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这里如此贵重的小龙团茶每斤为20个小饼片。如果不是欧阳修笔误,那就说明蔡襄创制的上品龙茶更加精致。因此从茶叶加工技术角度来看,蔡襄是有功于茶叶科技进步的。

蔡襄写有茶事散文《茶记》,该文收录于《端明集》卷34,全文151字,叙述了他与王大诏因茶结缘的故事。蔡襄说建安的“王家白茶闻于天下”,“白茶唯一株”,并且肯定了白茶价值非常高,“一饼直钱一千,非其亲故,不可得也”。后来,遭人嫉妒,“园家以计枯其株”。适逢蔡襄亲临建安,王大诏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蔡襄。蔡襄甚感惋惜,很是同情王大诏,二人因此相识。幸好茶树根部没有受害,后来又“枯蘖辄生一枝”,王大诏采叶制作了一小饼茶。此时蔡襄已在京师,王大诏坚持四千里路的遥远跋涉,携茶来到京师,请蔡襄一品为快。蔡襄深受感动,特地写下《茶记》作为纪念。

蔡襄是官员,喜欢好茶,懂得茶性。王大诏是茶农,家有好茶,善于制茶。二人因茶结缘,可谓情真意切。值得一提的是,今人说到白茶,常以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大观茶论》为凭据。因为《大观茶论》中专门列有“白茶”条目,说“白茶自为一种……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生者不过一二株……”。甚至少数人还以为这是白茶的最早详细记载。然而,比对宋徽宗《大观茶论》与蔡襄《茶记》中有关白茶的文字,实际情况一目了然。蔡襄及其《茶记》在先,宋徽宗与《大观茶论》在后。因此,蔡襄《茶记》为我们研究宋代乃至古代茶文化,的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

茶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是我们研究茶文化发展史的主要资料来源。蔡襄写有茶书《茶录》。该书近800字,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有前序、后序以及附录(欧阳修《龙茶录后序》),非常完整。

今人对该书多有好评。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认为:“《茶录》是我国第一部专论点茶技艺及其器具的茶书,也是现存宋代最早的茶书之一”,“为宋代饮茶艺术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继《茶经》以来保存完整的一部重要茶书”。这个评价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极为中肯。

笔者认为,蔡襄《茶录》之所以受到今人好评,是因为该书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显著特色。

一、写作目的明确,填补了学术空白。蔡襄在“前序”中指出:“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很显然,蔡襄广闻博识,在亲身经历了生动鲜活的建安茶事之后,他觉得唐代陆羽(733-804)的《茶经》没有记载福建茶事有些缺憾,而且他的同时代人,前任转运使丁谓在《茶图》中只谈茶叶采造等技术问题,却不谈品饮方法,显得不够完备。因此,蔡襄专门写下《茶录》一书,以便弥补陆羽《茶经》、丁谓《茶图》的不足之处。

二、作品内容丰富,总结了饮茶艺术。《茶录》上篇论茶,分别有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10则内容。下篇论茶器,分别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9则内容。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宋代点茶艺术的诸多重要信息。比如说,在点茶法程序方面: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熁盏→洗茶→炙茶→碾罗→点茶→品茶,其中,器具、熁盏、洗茶、点茶已经与唐代煎茶法截然不同,演变成宋代点茶法的独有特色。蔡襄率先在《茶录》中系统地总结了宋代茶艺,为后来宋徽宗赵佶撰写《大观茶论》提供了参考,这两本茶书为今人了解宋代点茶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

三、观点新颖鲜明,影响了茶业发展。蔡襄在《茶录》中提出了许多新颖鲜明的观点,对茶业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比如,蔡襄倡导品茶时以色、香、味为次序的标准。色在首位,“茶色贵白”。其次是香,“茶有真香”。然后是味,“茶味主于甘滑”,如果“水泉不甘”则“能损茶味”。这个标准次序,到了宋徽宗撰写《大观茶论》时,调整为味、香、色。味在首位,“茶以味为上”。其次是香,“茶有真香”。然后是色,“以纯白为上”。从蔡襄《茶录》到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品茶标准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宋代时期茶叶审美观念的转变。其次,蔡襄提出评判斗茶胜负以及选择茶盏釉色的标准。“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为了方便判断胜负,需要借助茶盏釉色。“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出黑釉兔毫盏既有功能美又有艺术美,因此兔毫盏广为流行而声名远播,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以及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蔡襄工于书法,以浑厚端庄、自成一体的风格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蔡襄的茶书《茶录》、茶诗《即惠山煮茶》等茶文化作品,同时也就是优秀的茶书法作品。茶诗、茶文、茶书属于茶文学作品,茶书法属于茶艺术作品。蔡襄将茶文学与茶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高效传播。

蔡襄于1012年出生于茶区福建仙游,1048年到建州监造贡茶,1052年撰写《茶录》二篇上进。由于参与了茶叶生产、加工、管理、品鉴,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后形诸笔端,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总结。蔡襄能够创制小龙团茶,得益于他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勇于创新的精神。蔡襄能够提出独特的茶文化见解,得益于他积极参与茶事活动并且深入思考。蔡襄的茶文化作品能够广为流传受到好评,得益于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书法艺术高超。

蔡襄是我国宋代时期著名茶人,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宋代的点茶艺术因之日益成熟,建茶的声名因之闻于天下,为中国茶文化第二个高峰期的出现与形成夯实了基础。蔡襄的茶文化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对今天弘扬传统茶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章传政《试析蔡襄的茶文化贡献》荣获全国征文“首届蔡襄《茶录》与福鼎白茶文化发展论坛”优秀奖,发表于《首届蔡襄茶录与福鼎白茶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第60-64页。

白茶文化很有意义,如何更深地了解它?

何为茶文化?茶文化就是以茶为载体的一些文化现象,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现象或者说是文化特征具体指什么呢?其实,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诸如茶诗、茶经、茶画、茶书、茶谱、茶学、茶道、茶艺、茶联、茶具、茶德、茶精神、茶故事等等都属于茶文化。而白茶文化的具体呈现也是如此,表现为一系列的文化现象。这里我们了解一下时下流行的白茶中白毫银针的冲泡茶艺。

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三个等级,白茶的冲泡茶艺也相应地根据等级呈现出略有不同的手法。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极品,它的外形特点是茶芽纤长细嫩,浑身披满白毫。冲泡白毫银针时需注意:水温85度左右即可;注水时,水要沿着杯壁冲入,不可直冲茶芽。以盖碗为例,冲泡白毫银针时的茶艺过程为:

1、温具。即用沸水烫洗茶盏。温具的作用一方面起到杀菌清洁的作用,表示对茶客的尊重;另一方面,沸水烫洗过的茶盏温度较高,投入茶叶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茶叶的香气,使茶客摇盏闻香时,有更好的体验和享受。

2、投茶。如果是独自品茶,投茶量的多少可根据个人喜好;如果是待客,投茶量一般来说最多为盖碗的三分之一;在无法掌握投茶量的情况下,通用秘诀是宁少勿多,多则苦涩。投茶后有个摇盏闻香的过程,这就是茶道的品鉴赏了,属于精神层面的艺术享受。

3、润茶。润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洗茶。润茶要快速出汤并弃之不饮,就像我们洗茶一样,要将洗茶的水倒掉。洗茶一方面是为了冲洗掉茶叶上有可能残留的农药成分,同时也将制茶过程中的微量灰尘洗去。润茶不仅仅是洗茶,它还兼具了醒茶的功能,也就是说,通过洗茶将沉睡的茶叶唤醒。

4、注水。将沸水晾至85度左右时,沿着盖碗边缘低低且缓缓地注入,注意不可直冲茶叶。至于85度是个什么状态,最好是根据个人体验来定。现在的家用养生壶上都有温度显示,水沸以后关闭电源开始计时晾水,5分钟看一次,8分钟看一次,以后就知道大概的时间了。

5、出汤。注水后5秒立即出汤。出汤时注意一是要快,二是要尽量沥干茶汤。每次出汤后,可稍稍打开茶碗的盖子,使热气散发。白毫银针是十分耐冲泡的,可以根据汤色和滋味来决定冲泡的次数,一般来说可冲泡5次以上甚至10次而汤色犹在。

白茶以盖碗冲泡白毫银针的茶艺过程到此结束,下面就可以喝了。喝茶是个雅致的事情,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着急的原因,一般不建议作“牛饮”状,慢慢地小口喝最好了,这个美其名曰“品饮”。白茶文化是迷人的,白茶文化的意义表现在各个方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只要用心感受就好。

中国十大名茶有那些?

庐山云雾茶是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国名茶系列之一,属于绿茶中的一种。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始于汉朝,宋代列为“贡茶”。

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土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

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

黄山毛峰茶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黄山茶的采制相当精细,认清明到立夏为采摘期,采回来的芽头和鲜叶还要进行选剔,剔去其中较老的叶、茎,使芽匀齐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据芽叶质量,控制杀青温度,不致产生红梗、红叶和杀青不匀不透的现象;火温要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叶片着温均匀,理化变化一致。

安溪铁观音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1725一1735年)。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 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

信阳毛尖主要产地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西部的浉河港、董家河、吴家店乡的深山区、南部东双河、柳林、李家寨、谭家河、十三里桥以及平桥区的平桥镇等乡镇的部分高山区和浅山区。

清光绪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驻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洞庭山。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

都匀毛尖,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征: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有茶中之王的美誉,产于福建“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中著名的以大红袍享誉世界。

二曰:相传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已,后经天心寺僧赠送大红袍茶,饮后,顿觉病体痊愈,得以按时赶考,高中状元。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南京雨花茶属绿茶类,是南京的特产,主要产于南京的雨花台、中山陵一带的风景园林名胜处,以及江宁、六合、溧水、高淳一带,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中国经典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雨花茶以碧绿的茶色,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闻名。其外形似松针,细紧圆直。雨花茶冲上开水,水面顿显白毫,茶入水即沉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色、香、味俱全,是上等佳品。

祁门红茶,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中,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

涌溪火青产于泾县榔桥镇涌溪村的珠茶,曾属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起源于明朝,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枫坑、盘坑、石井坑、小石坑一带。涌溪火青在清代已是贡品。外形独特美观,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

太平猴魁,传统名茶,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猴魁茶界普遍认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1859年,猴魁先祖郑守庆就在麻川河畔开出一块茶园,此处山高土肥,云蒸雾蔚。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是指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不经过人工“发酵”、“渥堆”处理,但经过加工整理、修饰饰形状的各种云南茶叶(饼茶、砖茶、沱茶,饼茶最早)

茉莉花茶(Jasmine Tea),又叫茉莉香片,属于花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茉莉花茶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