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大挑战!王天一式难题抛给了唐丹,男女象棋首次合体神同步
要么你干死我,要么你赢不了我。
著名象棋棋迷兼评论员王喇嘛象棋一针见血,把它定义为简单粗暴,直入主题。
改革后的女子象甲,比男子象甲更加简明,永远只有两个答案,除非4比0剃我光头,否则你赢不到我。
这样的女甲,相当的刺激,大打出手不可避免,竞争无疑相比以往更为激烈。
以前七届女甲五次夺冠的六妙白茶北京队为例,京师拥有女子象棋 历史 第一人、九冠王唐丹,超级丹每届女甲都是得分王。
过去的赛制,唐丹的最佳搭档、实力派女将刘欢只需稳住阵脚,伺机出击就行,事实上刘欢也表现不俗,御林军最强组合无可撼动。
今年女甲改革后,和男甲接轨,每盘棋必分胜负,比赛时间也缩短,改为每方30分钟、每走一步加20秒,若平加赛快棋,每方10分钟、每走一步加5秒,再平附加赛,红方6分钟、黑方4分钟,每走一步加3秒,和棋黑胜。
这样的改动,既是对唐丹的考验,也是对搭档刘欢的考验,上届女甲超级丹个人独得13胜4平1负,刘欢2胜15和1负。
唐丹胜率冠绝全场,领先得分第二的陈幸琳多达5分,新赛季下,唐丹面临棋坛第一高手王天一式难题,王天一象甲慢棋8胜3和,净赚八盘,加赛后9胜2负,亏回一局。
此时,刘欢15场和棋都面临加赛,虽然3比1赢跟4比0赢都是赢,今年却只剩下了一个选项,要么4比0,要不赢不了,这番下来,京师冲击女甲第六冠的难度,比起往年相对更高,赛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回想王天一夺冠象甲最巅峰的时期,率领广西队提前数年夺冠,当时联赛执行四人同时上场,慢棋制,慢棋严谨、错漏少,别的棋手绝对实力相较不够、赢一盘棋难,王天一所向无敌、横扫全场,这时队友只需顶和,下和棋比赢棋容易的多,王天一至尊级棋手价值最大化,广西队轻松登顶。
之后象甲进入快棋制、常规赛季后赛模式,节奏越快,错漏越多,分出胜负频率加大,此时队友顶住难度加大,王天一在杭州队的几个赛季,几乎都是得分王,但杭州军团始终遗憾的与冠军无缘,今年象甲每盘必分胜负,强制性非赢即输,队员没顶住,杭州队半程只得保本,而这种赛制下至尊棋手的个人价值,被削弱到最低,全队实力和要求被提升到最高。
这边新赛法下,七年五冠,拥有至尊级女将唐丹的御林军无法再采取男子王天一象甲巅峰广西队时打法,这对于北京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赛制下,刘欢兴许大爆发,激发得分潜能,类似京冀男队的爆红级特大陆伟韬。
同样的,新赛制对于各支女甲队伍则是迎来了抢上前台的机会,上赛季的女甲亚军,也曾在前七届女甲中两夺桂冠的赛会总东道主广东乐昌队重回陈丽淳、陈幸琳,二陈鼎盛阵容,粤军女队两位棋后实力更为平均,在每盘必分胜负下,理论上战绩会更为优秀。
去年惊喜打上第三的上海九城集团队欧阳琦琳、时凤兰、董嘉琦,既有欧阳琦琳、董嘉琦母女上阵,亦有象棋女神冲击力十足,可以一拼。
上赛季第四至第七成都康华队梁妍婷、郎祺琪、玉思源,浙江泰顺队陈青婷、吴可欣、徐子惠,杭州燃气集团队赵冠芳、沈思凡、王文君,河北金环建设队张婷婷、王子涵、尤颖钦,大多是年轻阵容。
升甲的江苏常州璞悦缦宸队张国凤、左文静、董毓男,浙江省棋类协会队金海英、唐思楠、杭宁,深圳脑力 科技 象棋队王琳娜、党国蕾、欧阳婵娟,战力个个不凡。
根据赛程安排,2021年“乐昌桃花杯”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中国 体育 彩票”第一阶段赛会制正赛第1-6轮为6月1日至6日在江苏省江阴市举行。
本届女甲开赛时间有所调整,为每天下午一点与晚上七点比赛,上场方式与男甲一样,分台次依次进行,各轮赛会拆分为下午场和晚上场两场,唯6号第一阶段最后一轮为上午九点同时开赛。
女子象棋,格外美丽,巾帼英雄,风采非凡,全新的赛制,别样的精彩,女甲期间,快手中国象棋协会赛事频道将重磅直播大赛,郑一泓、赵玮、马天越、欧阳婵娟等男女名手倾情讲解,天天象棋同场直播,届时笔者也将在康复锻炼的同时,尽量转播下午场和晚上场的赛会(企鹅电竞:象棋王子),谢谢棋友们,祝新一届女甲圆满成功,大放异彩。
(象棋王子)
汉族的风俗习惯
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体现在服饰、饮食、住行等方面。
1、汉族服饰
在气候较寒冷的地区例如青海一带,汉族人穿皮革、毛制品的较多。
清代年间,富贵人家的男子身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女子身穿单、夹长衫,裹足穿小尖头布鞋。一般平民穿粗布短袄、褐褂(用羊毛织成的褂子),羊皮或山羊皮做成长、短皮袄,穿布裤或褐裤,戴黑白毡帽,系腰带,打绑腿。
民国时期,男子着装与清代基本相同,但不留发辫,夏戴瓜皮帽、黑白毡帽,冬戴火车头帽、羊羔皮帽或狐皮帽。男足穿布鞋或自制的连帮带底的船形鞋,妇女穿绣花布鞋。老年妇女为高纂头发型,中青年妇女油花头、饰银簪等首饰,戴银、铜耳坠、戒指和手镯。
1949年后,男子穿中山装或列宁装,妇女留双辫或剪发,不戴首饰,衣着简单。20世纪80年代,服饰日趋时髦,男着西装、茄克衫等;妇女着装不断变化,金、银戒指、耳环、项链等倍受青年妇女的青睐。
2、汉族饮食
汉族食物结构接近回族。面食做法较特殊的有:用鏊烧制的炉馍馍;油炸的张嘴、油锞儿、翻跟头;青稞面烙干粮、锅盔。夏季,乡间喜食荨麻拌汤、韭合、烙饼等。秋粮半成熟后,用青稞麦粒做成麦素,烹油,佐以葱花、盐、香菜等,别有风味,也称“吃青”。
汉族食猪肉、牛肉、羊肉等。特别是“羊羔盖被儿”十分讲究,选肥羊羔一只,宰杀后切成小块,配以调料,用青油炒后,加少许水,上盖一大面饼,温火焖熟,面饼就汤、羊羔肉吃,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是款待贵客的佳肴。
汉族人爱喝奶茶、茯茶。每逢喜事要饮酒,请厨师做宴席,有肉八盘、海八盘、十大碗等。
3、汉族住行
汉族住土墙围起的独户四合院庄廓。以前多为土木结构的土屋,以座北向南的北房为主房。主房中间设中堂,放长条桌或面柜。院内砌花园,大门多向南开。室内靠窗做火炕,上铺毡毯供吃饭或歇息。
80至90年代,砖木结构的瓦房逐步代替土屋。1949年前后,室内用铁、铜火盆及牛、马粪做成的粪块或木柴取暖。
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大量开采,泥火炉、铁火炉取代火盆。20世纪60年代逐渐以自行车、胶轮大车、卡车为运输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行车、汽车、托拉机、摩托车等成为普遍的运输工具。
4、汉族婚嫁
1949年前,汉族青年男女结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行包办婚姻。早婚、童养媳、近亲结婚较普遍。 1953年后,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废除包办婚姻、纳妾、童养媳等陋俗。提倡婚事简办,举行集体婚礼,婚礼简单,民风淳朴。
20世纪70年代,提倡计划生育、晚婚晚育。20世纪80年代,随着收入的提高,结婚彩礼逐步升级,迎亲要汽车,家具要组合,衣服要高档。互相攀比之风日盛,虽提倡婚事简办,但成效不大。汉族结婚仪式比较复杂,各个地方会有所不同。
5、汉族生育
汉族人不论生男生女,都会对头胎比较看重。婴儿出生第二天,女婿给岳父母及主要亲戚报喜。第三天用百草花、柏叶、红枣、钱币置水盆,给婴儿洗浴,称“洗三”。
第10天或30天由娘舅家带衣料食品等看望产妇叫“看月”。孩子至百天请长辈剃发,名“过百岁”或“过百禄”,祝贺孩子健康长寿。
6、汉族丧葬
汉族以土葬为主,间有火葬。丧事分“泪丧”和“喜丧”。父母中年去世为“泪丧”。年过花甲逝世称“喜丧”。
人去世后更换新衣,遗体停放正屋中堂3至7天。用白纸或布覆体,红、蓝布片罩面。灵前摆放“倒头献食”,在盆内焚化纸钱。同时,即给亲邻报丧,并请风水先生或长者去相墓破土挖坟穴。
送葬前亲邻吊唁,送挽帐、馒头、大米、花圈、金银斗、钱等。亡人家用丧宴招待亲朋。死者儿子戴麻冠,拄丧棒,称“孝子”,儿媳及晚辈妇女穿孝衫。有的请吹鼓手奏哀乐。
送葬前一天,宴请死者娘舅和亲邻长辈,“孝子”汇报病情治疗,丧事准备情况,让众亲邻评议平时孝敬好坏。若有忤逆不孝情况,当众批评或体罚,谓之“娘外家说话”。送葬日清晨入殓,子女有“望骨”规矩。
送葬时,“孝子”怀揣家谱,执领魂幡等物品。老人须在太阳未出,前掩埋。葬后3天亲属上坟祭奠,称“全三”。49天、100天和1周年时,亦上坟祭奠。未婚少男、少女,一般火葬后就地埋葬。
7、汉族节日
汉族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等。春节又称过年。节前杀猪宰羊,准备食品和年货,打扫室内外卫生。除夕贴春联,上坟祭祖。夜晚合家守岁,吃年夜饭,老人给小孩压岁钱。大年初一家族内给长辈拜年。初二开始,亲友互相拜年祝福。
元宵节,有舞龙舞狮,装扮八大光棍、灯官老爷、哑巴拉驴、胖婆娘、踩高跷、小唱等社火节目。
端阳节时,每家门口插杨柳枝,吃粽子、彩蛋、凉面,喝雄黄酒,小孩身佩各种式样的香包。许多家庭去野外会餐,名“踏青”或“踩青”。
中秋节,家家户户用小麦面粉做出有各种图案的月饼或烤制的点心。晚9至10时,在庭院桌子上摆放月饼、西瓜、鲜果等,谓“献月”。年轻人在巷道、场院打响鞭。夜晚还有偷月饼的习俗。
除此之外,还有“正二十”、“二月二”、“十月一”、“腊八”等节日。还有祭奠祖先和佛祖的传统,如“天社(春分日)“、“清明”、“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十五”、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等活动。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