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湿地观鸟诗句
1. 关于观鸟的诗句
关于观鸟的诗句 1. 关于鸟的诗句及标语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宋·王令《送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杜甫《旅夜书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②带“鸟”字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2. 钱塘湖春行中体现诗人赏花观鸟的诗句是哪一句
1、《钱塘湖春行 》中体现诗人赏花观鸟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赏析: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马儿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诗人通过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荫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作者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表现出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3. 钱塘湖春行 中体现诗人赏花观鸟的诗句是哪一句
赏花观鸟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赏析: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4. 请提供5首古代咏鸟诗
戏鸥
年代:【唐】 作者:【钱起】
乍依菱蔓聚,尽向芦花灭。更喜好风来,数片翻晴雪。
-------------------------------------------------
【江鸥】崔道融
白鸟波上栖,见人懒飞起。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江水。粻畅纲堆蕺瞪告缺梗画
-------------------------------------------------
祝鹊
年代:【唐】 作者:【王建】 体裁:【七古】
神鹊神鹊好言语,行人早回多利赂。
我今庭中栽好树,与汝作巢当报汝
-------------------------------------------------
乌衣巷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
〖白鹭〗 作者:李白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
5. 关于表达护鸟的古诗
祝鹊
唐】 作者:【王建】
神鹊神鹊好言语,行人早回多利赂。
我今庭中栽好树,与汝作巢当报汝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山鸟
【唐】郑谷
惊飞失势粉墙高,好个声音好羽毛。
小婢不须催柘弹,且从枝上吃樱桃。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6. 关于冬季鸟和太阳的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唐·刘禹锡)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明·顾炎武)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唐·韦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宋·范仲淹)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宋·李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
北京妙峰山观鸟笔记:盘旋在山峦上空的六只秃鹫
立冬后未见北风寒袭京城,冬日阳光尽显暖意与祥和,约上好友同行再上妙峰山,只因离封山的日子越来越近。与五天前的路线如出一辙,沿蜿蜒崎岖的盘山道一路爬坡前行,闻声寻鸟直到山顶,往返多次尽兴而归。妙峰山一带海拔1200米左右,山顶植被不算茂密,树枝干枯落叶凋零。此行目标鸟有灰伯劳、纵纹腹小鸮、领岩鹨及红眉朱雀。在近五小时的寻鸟过程中,没有发现灰伯劳和领岩鹨的踪影,山区常见的红腹红尾鸲也无影无踪,纵纹腹小鸮只是看到一个飞行背影。正当沿盘山路步行的我们有所泄气时,前方山坡上方有两只巨大的黑色猛禽飘了上来,应该是从山坡后面的山谷借助气流升至山坡,大家马上兴奋起来,不顾扰流与逆光,一边不停按下快门一边喊着各种雕的名字。第三只、四只、五只、六只,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直到从景器中看见巨大白色钩型嘴后,才知道原来是六只秃鹫。秃鹫们也很给力,在我们上空盘旋一周后才慢慢消失。
秃鹫体形大,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张开两只翅膀后翼展大约有2米多长,0.6米宽(大者可达3米以上)。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在中国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和四川西北部为留鸟。在北京十渡山区常有发现,妙峰山不在猛禽迁徙路线上,此次能看到一群六只秃鹫也属罕见。
当日所见鸟种有:游隼、红隼、环颈雉、戈氏岩鹀、三道眉草鹀、山鹛、山噪鹛、红眉朱雀、燕雀、褐头山雀、红嘴蓝鹊、秃鹫等。以下照片为此行筛选图片,谢谢欣赏!
云南百花岭:“青鸟”探出致富路
【观察】
高黎贡山的冬天,黑夜来得有点晚。2019年12月21日的傍晚,拍完夕阳在天边映射出的最后一抹玫瑰红后,前来参加国际观鸟周活动的几位游客沿着弯曲的山路,一起向山下的客栈走去。
这是他们第二次来百花岭。吸引他们再次光顾的这个位于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深山里的少数民族村寨,过去曾长期为穷困所累。如今,这里百鸟投林、鸟语花香,一条以观鸟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产业链在逐渐成熟。
高等植物5726种,鸟类525种,百花岭人却长期“端着金碗讨饭吃”
“在这里可以看到高黎贡山的第一缕朝霞,也能欣赏到落日美景。”在当地新开业的灵芝客栈里,主人杨成吴一边把刚泡好的白茶一杯杯递给旅客,一边不无骄傲地说。
坐落在百花岭上的灵芝客栈,充分利用原有老屋进行改造,耗资300多万元,设有15间客房,房内无线网络、智能马桶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杨成吴原为百花岭村支书,因身体原因,辞去了职务,开起了客栈。他笑着介绍:“客栈用的是我媳妇的名字。观鸟游火起来后,全村的民宿客栈已经发展到了20多家,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百花岭,光是名字就美得令人向往。然而,过去它却是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深山里一个为穷困所累的少数民族村寨,579户2471人中,共有白、傈僳、彝、回、壮、傣、怒7个少数民族。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在山谷里、山坡上种地与打猎为生。
位于高黎贡山东麓的百花岭,海拔1400米左右,四季苍翠,鸟语花香,温泉、瀑布、河流、山川和谐地融为一体。而高黎贡山,更是堪称世界级的动植物宝库。它既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十大濒危森林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还是中缅印跨境保护的重要地段和无可替代的生态安全屏障。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有高等植物5726种、兽类154种、两栖类52种、爬行类81种、鱼类49种,其中高黎贡山特有种子植物382种,因此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人类的双面书架”等。更吸引人的是,这里迄今共记录有525种鸟类,约占云南省已记录鸟类总种数的54.8%。因此,它又被誉为“中国的五星级观鸟圣地”“中国观鸟的金三角地带”。
然而,世代生活在此的老百姓并未真正了解这块福地,也从未想过把这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是习惯于上山打猎、砍伐,一直都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一年到头,每亩地收入大约2000元,勉强维持温饱。
当爱护环境、发展生态 旅游 的春风刮进山寨后,百花岭人终于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
那是1989年11月的一天,村民侯体国在山林里拿起弹弓准备打鸟,偶遇了一对来观鸟的台湾夫妻,他们请侯体国帮助带路找鸟,并许诺支付给他一笔费用。侯体国半信半疑地答应了,那一天他们共看到了160种鸟。返程前,两口子留下一句话:只要村民们不再打鸟,未来将会有世界各地的人到此观鸟。
在保山市各级政府部门及村合作社的引导下,村民们纷纷为外来观鸟者提供食宿、接送、背包、鸟导、场地租赁等服务,一条以观鸟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产业链逐渐成熟。
让百花岭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是,2008年以前大家一年辛苦劳动下来,人均收入不过3000元左右,2008年以后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到2018年人均收入增长到近13000元。2018年全村接待观鸟 旅游 者超过5万人次,实现 旅游 总收入3500万元,一举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
鸟导、鸟塘、鸟客栈,曾经“猎鸟人”变身“护鸟人”
所谓“鸟塘”,是指专门在山林里沿着鸟儿相对稳定觅食的路线,为观鸟、拍鸟者搭建的小棚子,经营鸟塘的村民通过在棚外投放虫子、苹果、柿子等食物引鸟,观鸟者则躲在棚内观察拍摄。有了这样的鸟塘,观鸟摄影者就不用漫山遍野四处找鸟,可以定点观察拍摄,效率大大提高。
在百花岭2号鸟塘,专程从黑龙江赶来的吴先生正在拍摄鸟类。“我大概是在山上待得最久的人了,已经在百花岭住了3个月。白天拍鸟,晚上用电脑整理照片,每天都这么过,有时候一天只睡几个小时。”为了拍鸟,吴先生花了12万元购置专业的照相器材,在网上订了百花岭村鸟导老侯家客栈的房间。因为自带的行李有100多斤,他是一路坐火车来的,准备等到樱花开后再回东北老家。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众多海内外各界人士不远千里来到这儿?正是森林中这些美丽可爱的野鸟。鸟网副总版主陈龙说:“这里是中国最好的观鸟地。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看鸟、拍鸟。”
而今,当百花岭人看到野鸟能创造财富、山林可引来大批游客时,山村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生了根本转变。
每年数以万计观鸟者涌入百花岭的事实,给山村各族乡亲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终于明白:今后不仅再也不能打鸟了,而且要想方设法护鸟,因为它事关大家伙的钱袋子。于是,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应运而生。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大家纷纷加入了爱鸟护林的行列。
最早做鸟导的侯体国曾经一天打过上百只鸟。如今,率先尝到爱鸟甜头的老侯却说:“是鸟让大家得到了收入,改变了村里的面貌,过去带大家打鸟,现在要带大家爱鸟,要用心、用生命去爱护它们。”正是他,接受了观鸟者的建议,2009年,带头在百花岭一处鸟儿经常出没的林间建起了第一个鸟塘,在不影响野鸟觅食的情况下,为外来拍鸟爱好者提供观鸟摄影服务,每个机位收费20元。
有了老侯的示范,村民们群起效仿,过去村里小卖铺柜台上常放着的弹弓不见了,一个个可容纳十来个拍鸟爱好者一起拍摄的鸟塘棚子如雨后春笋般在山林中出现了,鸟导也达到80多人。现在每个摄影机位收费50至100元不等,观鸟旺季时有经营鸟塘的村民一天收入可高达4000元。
杨成吴说,为了防止观鸟经营中的恶性竞争,村党支部规定经营鸟塘者不得同时经营民宿,经营民宿者则不可同时经营鸟塘,还成立了专门的农业 旅游 专业合作社,对当地鸟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售票机制,同时还采用山林、资金、土地、房屋建设按户入股分红的形式,形成共同致富、同抓保护的氛围,做到经济、生态两手一起抓。
村民刘绍纯清楚地记得,过去他也和村里很多人一样上山砍树卖钱。家里人口多,为了挣钱,他农闲时就上山伐木。“小的做房梁,30块一棵;大的做柱子,150块一棵。比较贵的是木荷树,一棵可以卖300块钱左右。”
2005年,刘绍纯当上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14年来,和村里其他护林员一道,他放下砍树的斧头,一直巡护着这片家门前的大山,主要是制止偷采盗伐和预防森林山火。
从“猎鸟人”变成“护鸟人”,从“伐木者”变成“护林员”……如今,村民们思想转变了,大家在护鸟和护林的过程中慢慢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含义,在分享生态红利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造血”能力,脱贫致富之路由此大大拓展。
30年过去了,百花岭人用自己成功的实践,实实在在地证明了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4日07版)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