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滞销,白茶为什么不好卖

yanqitea 2023-01-01 茶叶知识 149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张纪中在直播间怒骂妻子败家,称因为她亏损了8000多万,发生什么事了?

张纪中在直播间怒骂妻子败家,起因是张纪中花8000多万购进的茶叶被妻子杜星霖低价卖出导致自己大大亏本。两个人在直播间横眉冷对,杜星霖还潸然泪下摔门而去。不过这场闹剧其实更像是两个人为了直播卖货吸引客流量的套路,不像真的吵架。

一、张纪中带货直播怒骂妻子使自己亏本

张纪中和妻子也加入了直播带货的大军,既嘎子卖假酒、潘长江卖假酒之后又上演了一出“怒骂妻败家”的闹剧。直播间里张纪中对妻子杜星霖吹胡子瞪眼骂她不懂行情乱卖货,让自己亏了大本,骂得杜星霖十分委屈以至于离家出走。

张纪中在直播间称自己想赚点外快于是高价进了8000多万的茶叶,本来想着这些茶叶能顺利卖出去,没想到因为疫情全部滞销了。于是便交给老婆让她直播带货卖出去。谁想到老婆将原本350元一份的茶叶以二百多元的价格低价卖出,导致自己大大亏本。张纪中骂杜星霖根本就不懂茶叶行情还擅自主张,骂杜星霖头头发长见识短。

听到丈夫骂自己,杜星霖十分委屈,说自己平时为这个家付出那么多也没见丈夫夸自己,这次就一点小失误竟然被丈夫骂成这样。杜星霖在直播间直接委屈哭了,还摔门而去离家出走。同时这场闹剧也上了热门,引得路人纷纷关注。

二、所谓“吵架”只是剧本

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张纪中和杜星霖这场闹剧就是直播带货的套路,“吵架”这个套路早就被其他网红玩腻了。张纪中和杜星霖为了直播带货也拿出这个老套路吸引网友。好歹是小有名气的两口子,吵起架来的确是比素人网红有看点。张纪中骂杜星霖的时候两眼都放光了,杜星霖演得也挺好,哭得跟真的一样。

这种剧本是网红的一贯套路,除了吵架还有打架、谈恋爱、离婚、结婚等等等等,各种剧本应有应有,“演员们”也是天赋异禀,吵得跟真的一样。曾经有一个博主探访过这种网红经济链,她发现这种视频都是写好剧本找好演员来演的。所以我们津津有味观看的网红视频其实都是套路。

因此就可见网红们为了赚钱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了,连张纪中、潘长江等这种名人都热衷不已,也可见直播带货是多么挣钱的一个行业,让人不顾形象地眼热追逐,不顾体面地上演闹剧。只是在这些人前赴后继粉墨登场铂满盆满的时候,完全没有留意到自己已经是一个两眼放光底线沦丧的财迷了。

当初的薇娅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坐着直播带货一姐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公众面前,一场直播可以赚成百上千万,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背后的赃款数目庞大。其他直播带货的网红也是如此,只是没能像这么厉害罢了。

三、“家丑”成为引流牟利的工具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夫妻之间的糟心事一般都被藏在家里不敢让外人看见,但是张纪中夫妇却将家丑作为引流手段狠狠发挥,不但乐在其中,还引以为傲屡试不爽,这就让人很下头。感觉他已经为了赚钱不顾名声了,好歹是一位大导演,也在直播带货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他所谓的二百多一份的低价茶叶据网友说也就值几十块钱,而张纪中为了这一份被卖到二百多的茶叶还和妻子大发雷霆。当然,他大发雷霆的同时也不忘了“督促”直播间的粉丝抓紧抢购这份赔钱买卖,说买到就是赚到云云,宛如一个跳梁小丑。

在网红经济盛行的时代,引流已经成了一种丑而不自知的习惯,各种方式都可以达到引流的目的,哗众取宠,扮丑,吵架……只要能够达到吸引粉丝的目的,似乎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上一次是潘长江在直播间教育嘎子别自欺欺人地卖假酒,将嘎子说得“痛哭流涕”,结果转头自己卖起了假酒;这一次是张纪中在直播间痛骂妻子不懂行情惹得妻子离家出走。下一次不知道又会上演怎么的闹剧了。

78为什么中国的白茶最初选择了走向国外

御制白茶

如果放在二十年前,或许你听都没听过白茶。因为那时候白茶几乎不出福建、也几乎不出现在国内市场。

白茶二字最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记载:「永嘉县东(南之误)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县南三百里就是现在的福建福鼎,也是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时在长溪县(福建福鼎)就已培育出“白茶”品种。而白茶一名最早是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但是书中所说的白茶并不是真正的现代意义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嫩叶。

墙内开花墙外香

白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21世纪之前,它主要出口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并且一出国门就惊艳海外,扬名诸国 。

自1910年起白茶开始畅销欧美,1912~1916年是白茶的巅峰时期,当时政和县每年出产白茶约50吨,每吨值0.20~1.26吨白银。1917—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百国疲惫,万境萧条,消费和进口能力大削,导致白茶滞销,三年萎靡。因国内外的战争影响,白茶开始改制,白牡丹应运而生,白茶出口开始慢慢恢复,到1934年白茶外销路开始逐渐变好。其中以“银针”最为名贵,华侨最为看重,欧美茶商也有的用少量银针拼配高级红茶中以增加美观,用来提高价格。

为什么白茶选择了走向国外?

1、养在深闺人未识——出生在乌龙茶的世界

白茶在六大茶类中属较特殊的茶类。生在福建,福建的产地地域性强,加上白茶宣传不足,远不及市场热销的乌龙茶。而且在此之前乌龙茶已经在福建经营了一个多世纪,根深蒂固,闽北闽南几乎都是乌龙茶的天下,以至于白茶在福建几乎无立足之地。更何况绿茶红茶霸占了半个中国,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又被黑茶割据。所以白茶在国内市场销售一直极为平淡,在福建本地消费尚且无不普及。白茶在福建的发展与乌龙茶相比滞后得太多。

2、交通便利成本低——来自国外的青睐

国内没有市场,没有机会,白茶只有瞄向了国外。除了中国人爱喝茶以外,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也多爱茶,而他们多不产茶,于是白茶走出中国就有了最大的前提——国外市场。同时由于闽东地区靠海,出口运输相对便利。白茶制作工艺及其简单,成本主要在鲜叶和初加工上,并且主要通过中介组织出口,收购价格低,总体出口成本不高——为白茶出口提供了最直接的可行性。

出乎意料的是,简单好看的造型,白净恬淡的色泽,风味清雅的品质使得白茶深得国外的青睐,一开始就风靡各国,需求极大。这让白茶的外销之路更加坚定地走了下去。

3、代医看病——麻疹圣药

国外除了钟爱白茶的形色味之外,还钟爱白茶的药性。香港澳门包括东南亚诸国都是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区,而且气候湿热,是麻疹病的高发地区。但是那时候医学不够发达,而且战乱频繁,药物奇缺,偏偏白茶对麻疹有极好的疗效。

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周亮工不仅记载了白茶的治疗麻疹的功效,还提到了因此对白茶出口国外的重大影响——白茶价同的不是金块、金条而是金墙!

巨大的利润以及国外市场的认可使得中国白茶几乎全部用于出口,而此时中国内地的白茶竟是一片空白!

满载盛名而归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白茶主销仍为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以白牡丹、贡眉为主产品,少量银针及新工艺白茶。白茶仍是特种外销茶,而且一般以销定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银针、白牡丹、新工艺白茶已扩大出口到欧盟、日本等国家。

白茶虽然外销量大,但主要以中低档的白茶和白茶片为主,并且大多是通过中介组织出口,收购价格低,就使得最广大的茶农无法无法获得较多的利益。20世纪90年代,福鼎人就敏锐地意识到,白茶外销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远之路。引导国人认识、饮用白茶,冲击、挖掘国内市场,同时刺激高档白茶出口,双管齐下,才能实现茶农致富,长久发展。

于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白茶开始回归国内市场,要在中国茶市的夹缝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而如今,政和白茶正在国内外的茶叶舞台上,继续张扬风采。

茶的生产.......

不同的茶生产过程是不同的:

茶树的裁培

集约式的茶园耕种是先行育苗再行移植,育苗方法已从过去的播种法(有性繁殖)改为扦插育苗法(无性繁殖),以维护品种的纯正。茶树成行种植,以利人工或机械耕种与采收。

茶苗种植三年以后方可采摘茶青,太早采收将影响以后的收成。茶树枝芽被采摘后,会从侧腋再行长出新芽,就是下次采摘的对象。为使采摘面整齐,而且控制茶树高度,每季采摘后会修剪采摘面。如此一次又一次的采摘与修剪,枝芽长得愈来愈密,叶子长得愈来愈小,质量就下降,这时补救的办法就是从根部离地不远的地(如二十公分)给予砍除(即所谓之台刈),使茶树从基部重新长出新枝,这样就有如新种的茶种一般,又可采收好长的一个周期。茶树从种植到一年左右可达盛产期,待产量衰退后可用台刈让其恢复,几次后茶树若已老化,就得挖掉重新种植。

茶树是长年深根作物,善加照顾是可以陪伴我们一辈子的。所谓善加照顾包括尽量不要使用化学肥料除草与农药,也就是推行所谓的永续农法,这样茶树的有效寿命才会增长,茶青质量才会良好。

茶树品种

茶树有数百品种,台湾常看到的也有三、四十种,理论上是各种品种都可制成各类茶,只要制造的方法不同即可。但什么品种比较适宜制造成那一类茶是有经验可供参考的。有些品种的特质非常明显,我们就特别为它制做成一种茶,而且就以茶树品种的名称作为制成茶的商品名称,如铁观音、水仙、佛手等。

茶树品种有些是传统性品种,有些是新近改良的品种,如在台湾常听到的青心乌龙、青心大冇、硬枝红心、铁观音、水仙、佛手等,都是移植自大陆的品种,阿萨姆则是移植自印度的品种。另外为了增产、耐害、早采、质优等理由,也自行培育新品种,如金萱(或说台茶十二号)、翠玉(或说台茶十三号)等。这些新品种可以制成冻顶,也可以制成清茶,所以不能向茶行老板说:「我要买金萱!」,除非他知道您喝那类茶,否则老板还要问您:「您要是金萱制的冻顶还是清茶?」

有些茶树品种的叶子特别大,大到像小婴儿的手掌,我们就称它为大叶种,如阿萨姆。相对地,有些茶树品种的叶子比较小,就称为小叶种。有些茶树品种可以长得很高,属乔木型。有些品种不会长得太高,属灌木型。但一般我们看到的茶园,茶树都只长到膝盖的高度,那是我们故意将之修剪成的,因为这样的高度比较方便采收,如果不加以修剪,一般可以长成一楼的高度。

茶树发源于中国的西南一带,云南至今尚有千年的老茶树,乔木型的原始茶林分布甚广,但至今量产的茶园也都已经改成矮欉型。

茶树产期的调节

在台湾气候环境下,茶叶生产期可分为春茶、夏茶、六月白茶、秋茶、冬茶等五茶季。目前本省饮茶消费者普遍嗜好滋味甘醇且有香气之包种茶,然而包种茶质量易受气候、品种、土壤及肥培管理等环境因子所左右,其中尤以气候环境因子影响最大。

茶叶生产期中,由于春、冬茶季气温低,日照强度弱,使茶叶中总多元酚类含量较低,所产制的包种茶质量佳,为茶叶消费者所喜爱,常有供不应求之情形。秋茶质量虽逊于春、冬茶,但尚能为消费者所接受;至于夏茶、六月白两季茶,由于气温高、日照强、雨水多,总多元酚类含量亦高,所产制的包种茶带有苦涩味,质量远不如秋茶,故不为消费者所喜爱,且茶叶售价偏低,往往造成茶叶滞销,影响茶农收益。夏茶和六月白两茶季不采收,留养枝条后再给予适当修剪,藉以促进秋冬茶季茶叶生长发育良好,及提高制茶质量。春、冬茶两季气温低,病虫害少,茶园容易管理,可减少成本支出。另由于春、冬茶质量佳,茶叶售价高,茶农利润所得亦多。

以下就种植后续工序分别介绍几种主要茶种的加工过程

绿茶:

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绿茶

杀青方式:1.加热杀青

2.蒸气杀青

干燥方式:

1.炒干(炒青):长炒青——长条形的炒青绿茶

扁炒青——外形扁平光滑

圆炒青——外形呈圆形颗粒状

特种炒青(细嫩炒青)

2.烘干(烘青):普通烘青——通常用来熏制花茶

细嫩烘青

3.晒干(晒青):加工成紧压茶

红茶:

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

发酵:

发酵是制造红茶的关键,又称『渥红』,因叶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剂『多酚氧化霉』,这种霉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所以红茶不经过杀青,所以霉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叶中含有一类叫做『茶多酚』的无色物质,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霉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份溶于水,变成红色的汤,一部份不溶于水,累积在叶片中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即如此形成的。

分类:1.小种红茶:红汤红叶,有松烟香,为似桂圆汤。

熏焙:茶叶薄摊于竹筛中,地上堆松材,以明火燃烧,使茶叶吸收大量松烟香味。

2.功夫红茶:发酵至叶色变铜红才能烘干,掌握火温烘至甜香浓郁才是优质产品。(1875年后才有此制法)

3.红碎茶:揉捻时用机器将叶片切碎,成颗粒形碎片。

红茶制法于绿茶之后,约1650年前后才有。

青茶(乌龙茶):

鲜叶>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初揉>初烘>包揉>复烘>干燥>青茶(乌龙茶)

属半发酵茶,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茶类。1855年前后才有此种制法。

白茶:

鲜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白茶

采摘细嫩茶叶,叶背多白茸毛的茶叶,加工时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来。

1.银针:又称白毫银针。

2.白牡丹:采摘一芽二叶,萎雕后直接烘干,叶背呈白色,叶面银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贡眉:采摘一芽二三叶。

4.寿眉:制造时先经抽针,抽摘出之茶芽做银针,其它叶片制贡眉,制造时使叶缘微卷曲,完整的保留叶背的白茸毛,叶片似老寿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凉,具退热降火之功

黄茶:

鲜叶>杀青>揉捻>闷堆>干燥>黄茶

黑茶:

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黑茶

黑茶由于原料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一段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多呈暗褐色,故称黑茶。

以上各种茶,因品质特征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变万化,一般有初加工与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产品一般称为毛茶(或初制茶),将毛茶加工成为精制茶或成品茶。

将各种毛茶或精制茶,用香花熏制后得到的产品称为花茶。

毛茶经蒸汽处理,在模中压成各种形状,称为紧压茶。

花茶:

将毛茶与花一层层的堆放,经过几个小时,待茶叶吸收了花香之后,将茶叶与花分开,分别烘干之后,再将花朵加到茶叶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为例:50公斤茶叶,大约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谱中记载,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八马茶业创收近一半靠加盟商 存货增长53.33%是控量销售还是滞销?

近期,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马茶业”)闯关深圳创业板有了新进展,于近日更新了招股说明书。

八马茶业的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主要从事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 标准输出及品牌零售业务,产品覆盖乌龙茶、黑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再加工茶等全品类茶叶以及茶具、茶食品等相关产品。

中高端产品发力 营收高增长

招股书显示,八马茶业2018年-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19亿元、10.22亿元 和12.47亿元,营收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

从具体产品来看,茶叶营收占比常年保持在85%以上,其中乌龙茶、铁观音在2018年-2020年保持营收占比前二的位置。

2020年,乌龙茶和铁观音的营收占比分别达到33.14%、18.30%,占据总营收的半壁江山。

八马茶业根据产品终端零售价,同时结合各茶类特点及自身管理需求将主要茶类产品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三类。

近年来,在消费升级的驱使下,八马茶业中高端产品销量占比得到提升,以铁观音为例。2020年,铁观音中高端产品的的销量占比达到28.28%,较2019年提升2.56%。

从单价来看,2019和2020年度,铁观音单价分别同比上升8.66%和0.85%。2020年,八马茶业铁观音的单价仅增长0.85%,但高端品单价增长了8.75%,增长幅度最大。

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铁观音中端产品相较于2019年出现了销量占比提升,但是单价下滑的情况。通常企业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会尝试通过降低价格抢占市场份额的措施。

加盟渠道营收占比提升 创意联名促营销

从销售模式来看,八马茶业主要分为直营与加盟两种,其中直营模式又分为线下直营和网络销售两种。

从营收占比来看,加盟商是八马茶业创收的重要途径,2018年-2020年,线下加盟模式销售额分别为 2.93亿元、4.80亿元及 5.95亿元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 41.12%、47.44%及48.07%,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于加盟商的管理历来是企业经营的重点、难点,一旦有重要加盟商发生变动,或者违反特许经营合同,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及品牌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电商渠道的兴盛,八马茶业也通过天猫、京东等网络平台扩大销售半径。2018年-2020年,天猫、京东两大平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分别为 9491.19万元、1.24亿元和1.83亿元,占网络销售渠道比例分别为74.87%、76.05%和 75.93%。

在我国互联网电商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八马茶业选择在天猫、京东等市场份额领先的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的方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覆盖互联网的主要流量入口,从而快速实现业务扩张。

在销售推广上,八马茶业尝试茶与传统精粹文化结合,并大胆尝试跨界融合,向年轻消费群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马茶业曾以敦煌壁画的飞天仙女、九色鹿、三耳兔、翼马、明月、藻井等元素为灵感来源,推出了《国家宝藏》联名款产品——六福临门;与《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官方联名定制款建盏;与周大福联名,推出鹿与茶鲸等产品。

控量销售 存货增长53.33%

营收高速增长的同时,八马茶业的存货也在快速攀升。

2018年-2020年,八马茶业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51亿元、2.09亿元和 3.20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1.00%、20.45%、25.67%。

2019年和2020年,存货账面价值较上年分别增长38.85%和53.33%。

值得注意的是,存货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总资产和营收的增长。2020年,存货占总资产的占比以及存货占营收的比重均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从八马茶业的存货明显来看,主要包括库存商品、半成品、包装材料及周转材料、发出商品和原材料,占比最大的是库存商品。

而在存货明细科目金额变动情况中,库存商品同样是最主要的增长项目,增长贡献度超过60%。

对于库存商品大幅提升的情况,八马茶业认为主要在于两点:

1、随着公司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和综合实力的逐渐增强,公司保持的必要库存商品规模有所增长;

2、公司加大了普洱茶采购储备力度。在普洱茶产品战略上,公司将对个别普洱茶单品进行战略性地集中采购和储备,通过逐年控制销量的方式进行销售。

从八马茶业的解释中,传递出一个明显的信号“控量销售”,这一手段正是当下白酒行业进行高端化的常用方式。

高端白酒追求“奢侈”定位,而八马茶业正在试图模仿白酒行业,构建自己的茶业“奢侈品”。

与其他茶业同行相比,八马茶业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存货结构存在差异,其中,八马茶业 原材料、半成品及在产品占比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占比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通常企业,会根据销量的增长合理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之间的结构,而八马茶业则倾向原材料、半成品转化为库存商品,积压在库。

这种存货控制方式是否合理,又是否会遭受跌价的风险,值得考虑。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