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老在茶科技领域的贡献令人敬佩
“听闻肖老去世,我非常震惊,有点不相信,我还专门打电话去普洱市茶协会求证。”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黄桂枢抚摸着和肖时英老人的一张张合照,脸上满是悲伤和不舍。
“这是我和肖老的第一次合影。那是1993年的4月4日,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上留下的。”黄桂枢拿出一张照片,讲起了他和肖时英结缘的故事。
在这之前,黄桂枢与肖时英未曾谋面,但心却近在咫尺,他们互相仰慕对方的才华及对茶产业的贡献。“肖老对科研严谨踏实的态度,也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说着,黄桂枢又拿起一张和肖老的合影。这是2004年,肖时英和黄桂枢两位老茶人到西盟佤族自治县佛殿山考察野生古茶树时留下的。记者看到,照片中,肖时英坐在满是枯枝败叶地上,把笔记本放在左腿上一脸认真的在做记录着,而黄桂枢老人也是坐在枯草地上,认真观察着叶片。“3天的考察,肖老随时笔、本不离手,每一个数字都要反复确认才记录,并且记录得非常详细。”黄桂枢对肖老的敬业精神非常佩服。
“肖老是湖南人,从武汉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他主动申请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勐海基地从事茶叶科研工作。经过无数次试验研究,茶树扦插获得了成功,为良种繁殖开辟了道路。肖老夫妇曾背着行李,开展大叶茶品种资源调查,走了11个县,建立了原始材料园和品种比较园,从中选出了优良单株,开展有性系和无性系良种选育。”谈起肖时英在茶科技领域的贡献,黄桂枢娓娓道来,这一时期,肖老夫妇写出了《云南大叶茶文扦插技术》《云南地方品种图谱》《云南特有的茶树栽培经验》《扦插繁殖的新途径》《关于茶树地方品种的整理与鉴定》等论文。后来他们培育出来了“云抗10号”“云抗14号”,被评为国家级良种茶。1986年,他们夫妻同调到思茅茶树良种场,把选育良种的丰富技术经验带到了思茅茶树良种场,为良种场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力量,一批年轻茶叶科技人员在他们的指导下成长起来。在良种名优茶研制方面,他俩创制出了“雪兰1号”“雪兰2号”“雪兰3号”和“秀芽”系列产品,得到专家和消费者赞誉。
“肖时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云南茶界了,特别是他对传统茶园到现代茶园、再到立体生态茶园创新发展,为普洱生态茶园增产、普洱茶农增收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黄桂枢说。
回忆起与肖老的往事,黄桂枢感慨万千,他说:“肖老的离去对茶界特别是茶科技领域来说是个重大损失,现在像他那样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心做研究人不多了。年轻一代茶人更要传承好他不断创新、拼搏进取、不重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一心,为推动普洱茶产业走向新的时代辉煌贡献力量。”
沉痛悼念肖时英老师
肖时英老师一生侍茶,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实战,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于边疆,把论文写在边疆茶山上,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习主席"两山” 理论和"三茶"融合精神。肖时英老师作为老一代的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在以下几方面给我们建立了榜样。
(一)响应号召 献身边疆 1953年,大学毕业的肖时英,和同时代的青年们,怀着建设边境,保卫边疆的豪情,响应党的号召,一步就深入到西双版纳勐海茶叶试验站工作,终身与茶为伴,先后在西双版纳茶试站、普洱市云南茶树良种场等从事茶叶事业,为茶产业奉献青春,奉献一生。
(二)甘于奉献 潜心育种 肖时英老师和夫人张木兰在云南大叶种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品种选育方面成绩显著,选育了云瑰、矮丰、雪芽100号、短节白毫、云抗10号等无性系良种,前三个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桃、短节白毫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生态茶园 示范推广 肖老师为了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转化为生产力,自掏腰包,承包山地,采用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创建多品种搭配,“厂”字型树幅剪,创新性地构建复合高产生态茶园模式,为云南及相应茶区绿色有机茶园建设提供了典型,发挥了较大的示范作用。
(四)大师风范 良师益友 肖时英老师作为大国茶匠、云岭工匠、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云南省五一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的肖老师,退而不休,依然奋斗在茶业一线,收徒传艺,精神传承,大师成长为产业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肖时英老师从品种选育到产品呈现,从理论探索到躬身实践,从带徒传经桃李天下,不愧为茶界大师,学习楷模,深切怀念肖时英老师,恩师一路走好!
云南农业大学
茶学院原院长、教授
吕才有
2022年8月17日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