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小龙,白茶小龙珠功效

yanqitea 2022-12-25 茶叶知识 129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宋代制茶中的名品种类

宋代的经济贸易出色在茶也贸易中也很出名,那宋代制茶中的名品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宋代制茶中的名品种类,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宋代制茶中的名品种类

宋代草茶

草茶就是将采下的茶叶蒸青后以芽茶的形式焙干。当时,草茶主要盛行于两浙地区,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比较有名的茶,比如“瀑岭仙茶”、“五龙茶”、“大昆茶”、“小昆茶”、“双井茶”以及被评为两浙第一的“日注”等。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和大诗人欧阳修一生都嗜好喝茶,草茶之中尤其喜欢江西修水的双井茶,欧阳修更是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

宋代贡茶

宋代贡茶制度是建立在唐代基础之上的,只是把贡茶生产基地由浙江顾渚迁到了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宋代恰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顾渚的新茶赶不到 清明 节前送到汴梁,而建安新茶走水运可以让东京的皇帝及时喝上节前茶,“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因此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就搬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

北苑贡茶

北苑地名始于后唐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州建立闽国,当时建州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质上好。相传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廷晖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当时建州屡遭兵灾战祸,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闽国,得到闽王封赐“阁门使”官职,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苑囿(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都北部,故名北苑。

蜡面茶

蜡面茶也有称为腊面茶。在唐代早些时期,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渐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

大龙凤团

中国茶史上空前绝后的“龙茶盛世”正是始于大龙凤团。太宗兴国二年(996),特置龙凤模,第二年始造(997),龙凤茶盖始于此。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凤纹称凤团、合称龙团凤饼。每八饼为一斤。

小龙凤团

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取上品龙茶,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产量极少,每二十饼为一斤。据记载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经历二十余年,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盖其贵重如此。欧阳修称其茶为:“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

密云龙与瑞云祥龙

宋熙宁四年(1071),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色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当时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然而密云龙茶的名声却更大了。

以二十饼为一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大小团茶皆用绯,通以为赐也;密云龙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哲宗时,“又改密云龙为瑞云祥龙。”

龙园胜雪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用“银丝水芽”制了旷世绝品的龙园胜雪。龙园胜雪又有文献称龙团胜雪,其原料“银丝水芽”把已经拣过的熟茶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浸泡,光明莹洁,芽头细如银线。

白茶

白茶始见于宋仁宗庆历(1041-1048)。宋时所说的白茶,并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实际上是指茶树的白化现象,清明前期茶园中会出现少量的变异茶树,其株叶面呈乳白色,但随气温升高,乳白色的叶片会逐渐转为绿色。而在宋徽宗大观年间,由于白叶茶产量极少,徽宗个人崇尚白色,又在《大观茶论》中为白茶专门列传,而使其名扬天下。

信阳人是如何 饮茶 的

茶将茶乡人的朴拙纯厚天长地久地浇灌在山乡村岭,茶已与信阳人血脉、魂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那清纯简洁、内涵丰富、苦中有甜、甘味无穷的品性正是茶乡人所崇尚的精神品格。信阳人又把浓浓的友情泡在这酽酽的茶汁里,款待四海友人,八方宾朋。早春三月, 谷雨 前后,豫南山乡的万亩茶园新芽吐翠,生机盎然,山山坳坳绿得那么博大,那么纯净,那是信阳茶农孕育了千百个日日夜夜的真情和汗水,八万个芽叶才能采摘出一斤优质毛尖茶,信阳茶是最浓缩的爱,最凝练的情!

信阳饮茶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无论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无论为文的为商的为官的为民的,也无论有身份的无身份的钱多的钱少的,几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人称茶为“国饮”,但唯有到了信阳才能真正体味到这种泱泱大国透彻入里的“国粹”和民族意识。如若要研究信阳的 民俗学 ,首先要论及的则应是信阳的茶道。见客先上茶,这是信阳人一般的家庭礼俗。不倒茶,主人便觉无法显示热情,愧对来客;不饮茶,客人又会手足无措、言语不畅。如果来客是位烟君子倒还好,若不会抽烟便更觉无趣。在信阳,不倒茶意味着逐客,客人阻止倒茶或续茶,则表示片刻即走。往往是一杯热茶捧着,氤氤氲氲中,亲朋好友的叙谈才亲密无间,气氛融洽。茶成了好客的信阳人交友的重要仪式和内容,客人来请喝茶,客人走了要送茶,对遥远的友人,信阳人还喜欢寄一包新茗送情谊。茶,在信阳友情的锦缎上,犹如织锦的金梭,往返穿行,运载着缕缕情丝和绵绵厚义。

信阳在喝茶上十分讲究,极儒雅,极繁文缛节,贵族气十足。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不断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会及时续茶,使茶汤浓度保持一致,水温适宜。到信阳作客,饮茶应漫饮细啜,边谈边饮,不可狂饮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残茶,即示意不再饮用,否则,主人还会给客人续茶。在信阳以茶敬客,敬客的茶要好,沏茶的水要好,茶具旧时多用茶壶,先泡茶后倒茶水,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用茶杯直接泡茶,否则视为不大方、失礼。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滚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叶,注入浅水,但并不饮,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这叫“洗茶”。经过了这番洗,茶方可饮。送给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满杯,而是七成满,俗称“茶七酒八”。茶杯是绝对不可盖的,这既不同于北京的盖碗茶,更不同于闽南的功夫茶。信阳人饮茶无论城乡都讲究一个观赏美,客人到来,一溜十几个玻璃杯亮晶晶排开,一一放茶叶,又一一注浅水洗茶,再一一斟满,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尤其是当你到农民家做客,看到胼手胝足的主人不厌其烦地为你做着这一切,及至你捧起杯来,但见杯中绿叶徐徐而落,一枪一旗渐次展开,茶汁莹绿剔透,犹如人捧了块芳香四溢的翡翠时,你会觉得有这样的茶喝着,就是给个神仙你都不愿去做的。

信阳人已经把喝茶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北方人爱喝酒是一样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古今白茶的区分方法 古今白茶两者有什么不同

1、白茶成茶外表满披白毫,绿叶红筋,属发酵茶类。所谓白茶有二指: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茶叶,其加工工艺采用绿茶制法因其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并且不经萎凋,属于绿茶类的“白茶”。二是指以普通茶树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萎凋、轻微发酵、不揉不炒、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即发酵类白茶。其特点是将鲜叶萎凋至八九成干,不经揉炒,自然干燥,号称“日晒茶”,其成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滋味甘醇,汤色浅淡,故名“白茶”。

2、宋代北苑贡茶中所列“白茶”是将鲜叶蒸熟后放入清水中,剔取芽心名“银线水芽”,经压制后做成方一寸二分(3、8)厘米的方形团茶,面有小龙纹饰,名曰“龙团胜雪”。

3、现在常见的发酵类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名品。

团茶的团茶发展历史

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宋代《画墁集》中谈到唐宋之间制茶技术的演变:唐陆羽所烹的是“草茗”,即散茶;到唐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

宋初《清异录》有一段话:“得建州茶膏,取得耐重儿八枚,胶以金缕,献于闽王曦。”

《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纪》载:“保大四年(946)二月,命建州制的乳茶。”研膏茶和的乳茶如何制作,未见详细介绍,据后人分析,两者制作大致相近,都是把蒸制过的茶叶捣碎,配以乳酪调和成膏,有如后来制作的“神曲”茶。

北宋初“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凤团”,后又作龙团。从研膏到的乳,再发展到凤团龙团,是我国茶叶制作技术的一次飞跃发展。

据《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唯建(州)、剑(南剑州)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极,他处不能造。”

在黄儒的《品茶要录》和赵汝砺的《北苑别录》里已分别从品茗角度和制作实践,对团茶的制茶技术作了颇为详细的介绍。

团茶依据采制的时间、场地、芽状和品位,分很多档,叫“纲次”。《北苑别录》介绍,有细色五纲、粗色七纲,细色五纲并列有各纲品名和入贡数,粗色七纲未列品名,仅分纲列入贡数,统称大小龙凤团茶。细色五纲的品名分别是:第一纲为“龙焙贡新”,为最早上品,开焙十天就“急驰”入贡到京城;第二纲为“龙焙试新”,欧阳修诗“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指的就是“贡新”、“试新”这一类最早入贡的细色茶;第三纲有15个品名,叫龙团胜雪、白茶、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玉除清尝、启沃承恩、雪英、云叶、蜀葵、金钱、寸金;第四纲有13个品名,称为龙团胜雪(与第三纲的銙形不同)、无比寿芽、万春银芽、宜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龙、玉叶长春、瑞云翔龙、长寿玉圭、兴国岩銙、香口焙銙厂上品拣芽、新收拣芽;第五纲有6个品名,称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兴国岩拣芽、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凤。《西溪丛语》一书则把建安贡茶分为10纲5个档次,这其间有一部分品名属私焙产品,可见当时入贡品并非全部来自官焙。团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以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苦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茶录》语)。到至和年间(1054、1055)四纲以上的贡茶都不再加龙脑香料,原列为三、四纲而加龙脑者都降为粗色之列。

苏东坡在读过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夸”诗后,认为唐人饮茶有“河朔脂麻气”。所谓脂麻气,即谓茶香混杂,虽“浑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说,杂香料者,香气浓重而浊;而香气浓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冯时可在《茶录》中就明确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而朱权则在《茶谱》中说:因为陆羽过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朴,所以将茶叶碾成细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饼。 到了北宋仁宗时,为这种团茶茶饼设立了龙团茶、凤团茶、月团茶等繁多的名目,团茶中还杂有各种香料,茶团茶饼的表面则涂饰金银重彩;“不无夺其真味”。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夺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观宣和年间,才有漕臣郑可闻制银丝冰茶,始不用香,名为胜雪。文震享在《长物志》中记载郑可闻始制银丝冰芽时,也称其“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云云。

龙凤团茶开始于公元977年至公元1391年,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共414年 。

据宋代熊蕃①著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开宝(宋太祖年号)末年,南唐降伏,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特备龙凤之模,派遣使臣,命在北苑制造团茶,使与民间茶有区别,龙凤茶盏于此时所开始也。

宋真宗咸平初(998——1003),丁谓②为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精工制作40饼龙凤团茶进献皇帝,获得宠幸,封“晋国公”。此后建州岁贡大龙凤茶各二斤(八饼为一斤),即大龙团茶或大龙凤团茶。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③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又将丁谓所创造的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更受朝廷赏识。蔡襄《北苑造茶》自序说:“是年,改而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得一斤,无上精妙,已甚合帝意,仍每年奉献焉。”所以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即后世称之为:小龙团茶。

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下诏废除贡茶中的龙团茶。大龙团茶兴盛64年,而小龙团茶兴盛350年。

龙风团茶为蒸青茶,据赵汝励④《北苑别录》记载制龙凤团茶的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即采下鲜叶浸泡水中,再蒸后用冷水清洗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后放在瓦盆内磨细,再制入龙凤模压饼。

附:

①熊蕃:宋、建阳人,字茂叔。善属文,工吟咏,学者称之:“独善先生”《宣和北苑贡茶录》为熊蕃写于1121——1125年间此书有两个特点:一是记录北苑茶的发展过程,二是记载从宣和年间至绍兴年间(1119——1162)北苑贡茶的四十一种花色品种及制造时间、模型、尺寸。熊蕃之子熊克在1158年负责管理制造贡茶时,补充了《宣和北苑贡茶录》的内容,还描绘三十八幅茶饼图。

②丁谓:宋、字谓之,苏州长洲人(今江苏常州),著有《茶图》,宋太宗涥化年间(988——1003)任福建转运使,管理北苑皇室茶园,负责监办贡茶,在壑源一地创造“石乳”,丁谓说:“石乳出壑岭(壑源山顶)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诗人黄庭坚赞壑源茶:“吉云从龙小苍壁,元丰至今人未识。壑源包贡第一春,捆奁碾香供玉食。”宋徽宗:“夫茶以味上,香甘重滑,为茶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③蔡襄:宋、(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今属福建),北宋著名的文人,大书法家,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曾任大理寺评事、福建转运使等职。著有《茶录》,写于宋皇佑三年(1051),定稿于治平元年(1064)全书份上下两册,上篇论茶,论述了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点茶等;下篇论茶器,专论制茶用具与烹茶用具;最早记录制作北苑贡茶时掺入香料的情形,并全面介绍品饮茶叶的方法;自成系统,是继唐代陆羽《茶经》后最有影响力的书。

④赵汝励:宋、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1186年撰写《北苑别录》,记载宋代名茶90余种,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 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欢,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顺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间也逐渐改去了掺杂香料的习俗……这恐怕也是龙脑香料熏茶,虽到明清时遗风尚存,却难已发展、延续之重要原因。

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云:‘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团茶,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宋代的龙凤团茶制作过于精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随着宋皇朝的衰败,龙凤团茶走向末路。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统治者不喜欢这种过于精细委婉的茶文化。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品赏;他们更喜欢的是新工艺制作的条形散茶。及至朱元璋的天下安定之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诏罢造龙团,这龙凤团茶遂成了历史的绝唱!龙凤团茶失去了它的欣赏者。昔日茶园一片凋零。又经过数百年,连制作龙凤团茶的工艺都失传了。

白山茶的种类有哪些?

白山茶的种类有:白牡丹、寿眉、贡眉、新工艺白茶以及白毫银针茶种。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