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弦墨大讲堂 巴玫是一种信仰
- 2、中国传统文化
- 3、茶会致词
弦墨大讲堂 巴玫是一种信仰
巴西玫瑰木,简称巴枚,把妹。至于巴西玫瑰木的吉他是否能够把妹我不知道,但是却是俘虏了一大片吉他爱好者的心。在中外各大吉他论坛,爱好者交流群,关于巴枚的争论永远是月经贴。巴西玫瑰木VS印度玫瑰木,中文论坛上有人引述国外不确定渠道消息,据说印度玫瑰木在声学属性上就比巴西玫瑰木差10%左右。我个人认为这纯属瞎扯淡,声音是一种感性,很难量化的东西,我不知道这10%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个人弹过大概15把左右巴枚背侧的吉他,有国产,也有国外如战前Martin,Taylor,日本,英国等手工制琴大师的作品。说句真实的看法,的确有让我惊艳到下巴掉到地上的音色,同时也有让我怀疑是不是交了智商税的音色。一把吉他的音色取决于整把吉他的整体配合度,不单单是背侧板而已,更取决于制琴师对木材的把控、处理,以及理解。
要想真正了解巴西玫瑰木,我们要先从其理化属性上着手。鄙人常年在车上放了一本英文木材百科全书,方便随时翻阅鉴别不同种类的木材。
同一种木材的叫法名字千千万,但是最准确的叫法是科学名,也称为拉丁文名字,巴西玫瑰木拉丁文名字Dalbergia nigra,印度玫瑰木拉丁文名字是Dalbergia latifolia,二者同属于黄檀属木材,Dalbergia意即黄檀。巴枚产自巴西亚马逊雨林,而印枚则广泛分布于南亚以及东南亚,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等地。虽是同属树木,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两地气候环境相似但也有巨大差异,导致木材的纹理,香味,强度,硬度,密度等因素不同。个人经验而言,相比印枚,巴枚具有一种独特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香味,这也是判断巴枚真假的一个重要参考条件,同时巴枚更加易裂,保存,加工难度更高。从声音上来说,巴枚的敲击音更加像钢板音,声音扎实,延音长。
诚然,巴枚在声学属性上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木材,但是并不是说印枚就一无是处,档次感低。我个人非常喜欢电影《霍元甲》中霍元甲与日本武士在比武前的茶道讨论:
如果我们把视频中的茶换成木材,把武术换成吉他,把习武之人换成吉他演奏者,是否一切都豁然开朗呢。
“我不想将茶分出高低,是茶就好”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品茶的器具、礼仪、典籍等等往往有着非常多的关注,但却忽视了茶本身,对于品茶时的心境、修为却关注不够。在人们惊艳于泡茶茶艺的时候,可曾用心体会过茶真正的滋味?只有懂茶之人才会晓得“是茶就好”,也只有会品茶之人才会有“是茶就好”的心境。同样,我们花了太长时间在争论某某吉他的音色好与坏,却忽略了吉他是一门乐器,最重要的是演奏音乐,忽略了音乐的本质,犹如HiFi届忽略了音乐欣赏而执着于音质。
“它们本生都是生长于自然当中,并没有高低之分”
茶之好坏,不在其外,而在其质;人之好坏,不在其形,而在其心。每一种茶从生长之初到制成茶叶无一不来源于大自然,没有任何差别。只是有人喜欢白茶,有人喜欢绿茶,有人则爱红茶。即使是母树大红袍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有人喝了可能会上火,但你又怎么能说母树大红袍不是好茶呢?巴枚也好,印枚也罢,推而广之,桃花芯、枫木、可可菠萝等,它们的音色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人喜欢桃花芯的温暖,有人喜欢枫木的清亮,有人喜欢可可菠萝的阴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木材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人为造成价格不同而已。
“在我看来,茶品的上下高低,并不是由茶来对我们说,倒是由人来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不愿做这个选择。”
世上的茶实在太多了,甚至有些茶,你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喝到,(犹如巴枚,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机会摸过一把巴枚)也有些茶永远都不可能喜欢。而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极小的品类,都有其好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境界。而若能品得千种茶,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享受和境界呢?我鼓励朋友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尝试不同类型的吉他,不同风格的音乐,吉他没有指弹与弹唱明确的泾渭之分,音乐类型也不要囿于自己喜欢的风格,多尝试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喝茶是一种心情。如果你的心情中了,茶的高低还有这么重要吗?”
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静即是心之音。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称之为“坐忘”。忘掉自己的欲望,忘掉自己的聪明。继而人与自然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无此心,再好的茶水,也只是止渴的俗物而已。
我以为世上的武术确实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习武的人才有强弱之别。通过竞技我们可以发现和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因为我们真正的对手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善于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最终,使茶心、人心、道心,相互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茶文化灵性。化腐朽为神奇的,往往不在于茶本身是如何的妙品,而是品茶人本身的茶道修为。
说了那么多,不知大家是否有仔细想过,到底音色是什么?什么是好音色?我认为,音色是人为定义的主观感受。回顾吉他的发展史,现代吉他脱胎于古典吉他,而古典吉他的兴盛在西班牙等拉丁语族地区,西班牙吉他制作历史悠远流长,而拉丁美洲大部分属于西班牙殖民地(巴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西班牙与葡萄牙曾长期共主,类似奥匈帝国),巴西玫瑰木作为殖民地木材被西班牙制琴大师广泛使用,同时又被一代又一代知名的音乐家用于创作那些经典曲目。音色是被大师们用音乐定义的。而彼时的印度仍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霸权之争持续几个世纪,双方互相劫掠对方的商船,商品流通受阻。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西班牙的制琴师很少接触到印度玫瑰木,即使接触到也不能稳定供应。假使当年制琴师们先使用印枚制作吉他,音乐大师们用印枚吉他创作曲目定义音色,那我们今天还会如此的推崇巴西玫瑰木的音色吗?
传统的力量是无穷的,到了钢弦吉他时代,Martin延续传统使用巴西玫瑰木制作现代吉他,巴西玫瑰木代表好音色被进一步定义,直至二战之后,巴西玫瑰木因为过度砍伐成为濒危物种,限制砍伐,导致价格屡创新高。印度玫瑰木才开始被广泛使用。直至今天,战前Martin依然是热门收藏。
因为稀缺,导致巴西玫瑰木吉他价格高到让普通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巴西玫瑰木被进一步神话,巴枚演化成一种信仰。
国产琴中,加百列做的巴枚比较多,性价比很高。
日本、欧美品牌以及独立制琴师的巴枚作品往往要10W+以上,我相信全国99.99%的人不会买,也不舍得买如此昂贵的奢侈品。除了对巴枚真爱的土豪。弦墨一直以来没有推出巴枚吉他,因为我觉得以我目前的制琴水平尚且无法发挥出巴枚的音色特点,如果单纯的商业行为,那么我早就做巴枚了,虽然我已经陆续收藏了多套巴枚,但是一棵树能够长到可以做吉他板材的直径,需要经过上百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如果不能够让其发出最美妙的声音,实在愧对这棵巴西玫瑰木树经历的百年风雨。
我收藏的部分极品巴枚。
巴枚是一种非常脆的木材,在物流和仓储过程中容易炸裂。我一般通过海外渠道从美国的木材商或制琴师收藏里购买,理论上每一套巴西玫瑰木都要带一张CITIES证书才可出口,但是合法注册的巴枚比较少,只能通过特殊渠道将不带证书巴枚运回中国。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我躲过了美国海关和中国海关,却栽在快递手里。
一套巴枚在运输过程中压裂,即使修复也有明显的痕迹,无法再使用。本着不浪费的精神,我突发奇想,既然巴枚是一种信仰,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摸到巴枚,那么我不如废物利用,将巴枚做成拨片项链呢,同时利用弦墨的激光机免费给大家刻字留念。配上一根项链绳,包装得漂漂亮亮可以送朋友礼物也可以自己留念,完成拥有巴枚的梦想。也许你一辈子不会舍得花好几万买一把巴枚的吉他,但是花 88块 包邮买一个巴枚的拨片还是买的起。
点击关注不迷路,弦墨淘宝店不定期会搞福利赠送活动。
在备注里留言您要刻的字,推荐单字,由于拨片面积太小,单字以上会导致笔画过细,制作效果不理想。我们默认使用我们设计的字体,如果您有特殊要求可与我们客服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秦统一全国后,始称中国,沿袭至今。中国还有许多别称,如:“神州”、“中华”、“华夏”、“九州”等。
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0、《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百家指各学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3、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来被推崇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14、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终根源。他的学说记录在《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儒家的创始人(左图)。他提倡“仁”,主张“克已复礼”,首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政倡德治和教化。晚年编订《诗经》治上提、《尚书》、《春秋》等。
16、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素质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宽阔的胸怀,兼容并蓄,使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
17、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他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通过“坐忘”达到逍遥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著作有《庄子》。右图为清任熊绘的《逍遥游》表现“庄生逍遥游”与“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8、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人。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仁政”学说,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19、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宣扬“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该派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所以又称“老庄之学”。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
20、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尊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仁义”的学派。该派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孔子为该学派创始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思想达2000年。
21、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夫妻等关系。
22、“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后来人们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某些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化学、历算、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23、“八卦”也称“经卦”。《周易》中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易经》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这些抽象符号组合的原理在中国古代曾有不少具体的运用。
24、《莱根谭》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该书精彩论说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25、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依据。
26、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思想,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7、修齐治平是儒家用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已及人,从“修身”做起,以“平天下”为理想,形成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出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吉祥、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28、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9、孝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主要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3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图)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已、大公无私的高尚胸怀。
31、“慎独”是儒家用语,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符合道德标准。宋明理学家把“慎独”作为重要修养方法之一。
32、道教是东汉(公元25——220年)时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崇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
33、儒教,也称“孔教”,是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以维护自已的统治。它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34、佛教,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传入中国,到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时期达到鼎盛;宋朝以后,佛教的某些基本教义被儒家所吸收。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35、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学家、教育家(右图),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从事教育50多年,强调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他的理学主张在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36、中国民族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节日本身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及想、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37、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春节的各种活动从前一天除夕开始,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祭拜天地、祖宗、亲友间互相拜年等。
38、阴历正月十五放花灯,称为灯节,或称“元宵节”。这一天,人们有观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39、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常要扫墓祭祖,郊外踏青。
40、阴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五月节,据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左图)演变而成的。人们在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41、每年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称“七夕”,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特有的爱情节或情人节。
42、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人们还把它叫做“团圆节”。
43、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44、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重阳的风俗主要是登高、赏菊、饮酒,以避不祥。在中国大陆重阳节已演变为敬老节。
45、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属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有1000多个。节日多以歌舞、文体等娱乐活动为主,带有祭祀、纪念和祝颂的性质。著名的少数民族节日有“泼水节”、“火把节”等。
46、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阿昌族等最大的节日。每逢傣历新年,人们都互相泼洒洁净的水,表示除污秽,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
47、火把节是白族、彝族、拉祜族、纳西族传统盛大节日。阴历六月二十四,人们在村寨中的空旷地带树起火把,大小火把一起点燃。人们除了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外,还拿着小火把绕田埂行走,一边走一边往火把上投洒松脂粉。传说这样可以烧虫灭害,保证水稻丰收。
48、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大都认为天地是最神圣的。天神称为“皇天上帝”、地神称为“后土地”,合称“皇天后土”。人们要想五谷丰登、避祸求福、安享康泰,就要对天地神灵顶礼膜拜。这就是人们的天地崇拜。
49、祖先是人类延续的根本。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初年形成宗法制,把祖先崇拜制度化。自那时起,不但帝王祭祖,官员百姓也祭祖。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庙(右图)。
50、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君师崇拜被称为中国人的三大崇拜。“君师圣贤”实际上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君”指历代帝王,“师”是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多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51、“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甚为流行,特别在台湾省,对妈祖的信仰历久不衰。“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两岸奉为海神。其实是宋代初年的一位女性,姓林,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人,善观气象,可预知海上风浪,使当地渔民免除许多海难,死后被奉为神灵,祭祀烟火不断。
52、中国的婚姻制度在古代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和发展,才形成一夫一妻制。在旧社会,婚姻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娶时须行“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53、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54、在中国中南地区的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景颇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普遍流行一种叫做“串姑娘”的习俗,就是小伙子通过对歌、交谈等方式找姑娘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55、近现代流行于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抢婚习俗,只是结婚的一种仪式,程序和内容都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假抢。在此之前,双方早已换过婚礼,选定成亲日子,在迎亲那天,男方组织一帮人,把新娘“抢”回家去,新娘则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
56、云南的彝族、白族和湘西的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新娘出嫁前由父母、伴娘或女友相陪哭嫁,实际上是带哭腔的对唱。一般表达的是对父母、女友以及家乡难以割舍的感情,或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57、龙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物,使人感到神秘,同时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拜。封建帝王把它当作自己的化身,自称“真龙天子”;平民百姓把它当作神灵,表现出极大的虔诚。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海内外的中国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
58、龙的形象被描绘成“角似鹿,头似骆(或头似马),眼似鬼(或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左图)。龙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象征,由此而产生内涵丰富、思想深遂,外形充满力感、动感和美感的“龙文化”。
59、凤是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之一,凤凰是鸟图腾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由人们借助想象创造而成的,被看作是仁义道德、天下安宁的象征。
60、麒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祥瑞动物,一般认为它是由鹿及其同类演变而来的,具有统一与太平的象征意义。后来,人们多以麒麟比喻杰出人物,称聪明的小孩子为“麒麟儿”。
61、龟是实有的动物,以其能负重、能长寿、能预知吉凶而成为瑞兽灵物。汉代以来,以“龟龙”比喻人中英杰,以“龟龄”比喻高龄。
62、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喜欢将经冬不凋、葱绿常青的松、竹和傲雪凌霜、冲寒怒放的梅花,并称为“岁寒三友”
63、饮茶的习惯发源于中国,茶至今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唐代陆羽著《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因此被尊称为“茶圣”、“茶仙”。
64、陆羽的《茶经》之旨在于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所在。
65、茶叶的品种有很多。大的品种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
66、中国名茶相当多。红茶中以祁门红茶最出色;绿茶中以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著名;乌龙茶中以福建武夷岩茶为最佳;福建的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魁首”;白豪银针是白茶中的上品。
67、中国饮食文化世界闻名。从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来看,西方的烹调化身于天然,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中国的烹调则化身于艺术,多从色、香、味、形去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和口感。
68、通常说中国的“八大菜系”是指: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湘(湖南)菜,闽(福建)菜,苏(江苏,主要指淮扬)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著名的“北京烤鸭”源于山东,“龙虎斗”是广东名菜,“佛跳墙”则出自闽菜。
69、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按照传统的习惯,中国人一般姓父亲的姓,但也有姓母亲的姓。名,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或良好的愿望。
70、我国汉民族的姓氏有很多,在北宋时,有人对姓氏作了收集统计,编了一本《百家姓》,把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便于诵读和记忆,以后便广为流行,以致作为识字的课本。其实,《百家姓》并不止100个姓,这本书上共收了500多个姓。而实际上,中国人的姓多达数千个。
71、中国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如姚、姜;二是以国邑为姓,如鲁、宋;三是以官职为姓,如史、司马;四是以先辈的名或字为姓,如牛、关;五是以排行为姓,如孟、季;此外还有以爵号、谥号、居地、职业、事物、避讳和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的姓等。
72、中国历代工艺美术品制作精巧,具有优良的民族传统和地方风格,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如商、周的青铜器和玉石雕刻,春秋、战国的漆器,汉、唐的丝织,宋朝的刺绣,明清的瓷器和景泰蓝等,为国内人民所喜爱,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右图)
73、中国织绣工艺,品种繁多,绚丽多彩。刺绣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著名的品种有江苏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合称为“四大名绣”。
74、中国古代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等材料为辅。它的主体结构是在前后木柱之上架设多层木梁,沿着梁垂直的方向再搭设木檩,在柱子上部、屋椽之下有一块“斗拱”,这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从外观上看,古建筑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75、中国武术在国外被称为中国功夫,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等动作为素材,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格斗,或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进行演练的民族体育项目。著名的徒手拳术有少林拳、武当拳等。
76、京剧是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的典型代表。京剧表演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手段主要是唱、念、做、打四种,组成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京剧剧目非常丰富,有五千多个传统剧本。影响最大的有“三国戏”、“杨家将戏”、“红楼戏”。
77、梅兰芳(左图)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开创了影响深广的“梅”派。和梅兰芳齐名的三个著名的旦角演员,即程砚秋(御霜)、荀慧生(令香)、尚小云(绮霞),合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78、相声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形式,是具有戏剧风格的语言艺术。它博采其他艺术说、学、逗、唱之长,以说为主。相声艺术的特点就是笑,无笑就不能算相声。相声艺术的笑来自它特殊的艺术手段——抖“包袱”,就是让可笑的东西突然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大笑。
79、南戏是中国最早的正式戏剧。北宋末年诞生于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由街坊小唱发展而成,逐渐流传到南方广大地区。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等,舞台气氛比较活跃、热烈。
80、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从艺术上讲,它和西洋画有根本的不同。中国画注重“神似”,以写意为主,注重表现画家所追求的意境和情趣。中国画家经常以诗入画,以印入画,而以书法入画为最重要。
81、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批在扬州卖画的画家,他们主要以写意花卉为主,自由抒发性灵,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被当时“正统”派视为“偏师”、“怪物”。最具代表性的有八个人,即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郑燮、李方膺、罗聘,后人称他们为“扬州八怪”。
82、“扬州八怪”中影响较大的是郑燮,号板桥,诗、文、词、曲都写得很好,书法也很有特色,但以画最为有名。当时人们赞他有“三绝”(画、诗、书)、“三真”(真气、真意、真趣)。郑板桥以画兰、竹和石头出名,他的画充分体现了思想与个性,形象丰富多样,极其生动。
83、中国古代的乐器,共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湖北省出土的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在八音系统中属金,是打击乐器,用大小不同的铜钟来显示音质。
84、中国有56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大量民歌,其中汉族的民歌数量最多,分布是最广,主要可归结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北方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南方民歌以委婉秀美著称。而少数民族的民歌,更是五彩斑孄,美不胜收。
85、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一般具有简明、直接的表现特点和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风格。其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相吻合,具有鲜明的律动性。如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
茶会致词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tu)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有茶最早是以药的概念出现。而现代饮茶驱毒的药用价值也是有科学数据依据的。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加工茶叶的国家。中国是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茶的熟悉程度范围之广,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时期应属于中国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唐宋时期最为兴盛,茶不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被人们引入精神文化活动之中,还引申出茶道、茶礼、茶德、茶艺、茶宴和茶禅等文化概念。
唐代诗人陆羽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
而与陆羽并称的诗人卢仝(tong)同样在他的诗篇中涉及茶道精神。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生动地描绘了饮茶的七个层次:“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可见他把喝茶的感觉描述的多么美妙。
宋朝茶文化的拓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市十分兴旺,(武夷山的宋街)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点茶),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
到元朝、明朝,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而文人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气节和修养,磨练自己的意志(文人的生活内容)。同时出现很多名画,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山东临清的宛园里)等传世作品诞生。由元到明朝中期,茶艺简约化,返朴归真;茶文化精神日趋与自然契合。(老子,道法自然)
到了清朝,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茶文化起伏波折的过程),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四川成都的茶馆变脸)(北京炸酱面馆),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如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但泡茶风格趋向纤弱,不少茶友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总而言之,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艺博大精深,不仅孕育了好茶,也影响海内外长达千年之久的茶文化。如今饮茶嗜好遍布全球,茶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中国茶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我 饮茶也已是生活的一个习惯,寒冬酷夏里饮一杯热茶。喝茶时会想到这一片吸取了天地精华的一片树叶经过茶农精心的对待,采摘揉捻烘焙转化,有着丰富的经历,有了丰富的味道。历尽千帆喝到我的嘴里。喝茶时更喜欢享受在饮茶中的悟道过程。去体会茶道的:尊人,贵生,坐忘,无己,道法自然的一种境界。
现在借一首咏茶的诗开始我们今天的茶会:
《咏茶叶》
王心鉴
千挑万选白云间,
铜锅焙炒柴火煎。
泥壶醇香增诗趣,
瓷瓯(欧)碧翠泯忧欢。
老君悟道养雅志,
元亮清谈祛(区)俗喧。
不经涅槃渡心劫,
怎保本源一片鲜。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