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辨别白茶的好坏
不同年份的老白茶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辨别一款茶叶的好坏,主要还是看外观、香气、滋味、叶底这几方面。
好的老白茶一般具备“鲜甜醇滑”的特征,在多年的陈化过程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等成分发生了变化,内含物质的增加,让茶汤更具特色。
外观
芽:白毫银针最为明显,浑身白毫由原本的银白色转化成银灰色。
叶:叶片从大部分绿色变成大部分古铜色,尤其贡眉寿眉一类,变化很是明显。变老后的寿眉,颜色以古铜色、黄褐色、赭石色为多,绿色、黄绿色叶片少。
老白茶大多有黄片,叶片的颜色也有三四种,随着存放年份的变化,黄绿色的叶片比例会渐渐有所下降,但不会消失。
如果买到颜色一致,没有过多变化的老白茶,不是做旧就是品质不好。而颜色丰富有层次感的,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判断了。
有条件的话,可以撬开茶饼,撬开后里面和表面用料一致,若是仔细观察发现叶片上粘着碎茶末,说明压饼时有添加下脚料茶末,品质较差;做旧老白茶则是撬开后色泽完全不同于表面。
香气
老茶白毫银针中,较为常见的香气为毫香、药香、陈香等;老茶白牡丹中,较为常见的香气有花香、药香、陈香、薄荷香等;老茶寿眉中,较为常见的香气有药香、陈香、粽叶香、枣香等。
好的老白茶香气给人感受是很舒服的,年份短的还出不了药香,但一定不是酵气霉味、南方过度湿仓的仓味,闻之沁人心脾,不会有刺激性气味,并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这股香味会逐渐加强。
如果只有陈香却没有其他香气,口感滋味只是一味的黑茶味似的平滑,并且不耐泡,也大致可以判断为品质不好的老白茶或做旧老白茶。
滋味
好的老白茶越泡越入口会有一股甜甜的味道。茶汤滋味非常顺滑,汤质粘稠,生津持久,喉韵非常明显,没有刺激感。
煎煮出的老白茶茶汤,药香之后,枣香口感中,糯糯的,唇齿间感受它的醇和滑。汤清,韵陈,毫香蜜韵十足。
老白茶这种饱和的口感,全依赖它本身的品质。如含水量超出国家标准的(国标含水量为8.5%)的纯日晒制作高山白茶,在后期陈化时就会有饱和、稠滑的口感。
而做旧老白茶,因泼水导致的发酵过度,经过高温高湿,茶叶的细胞壁遭到破坏,破裂的细胞壁中苦涩的滋味也容易被析出。就有可能一直存在着苦涩味,且汤质淡薄,而且大多喝了还会感觉喉咙不舒服,干燥刺喉。
汤色
品质好的老白茶,汤色呈黄色或琥珀色、橙黄色、金黄色,接着越泡颜色越深,然后又满满转淡。
年份越久汤色越深,但无论如何,都是透亮不浑浊的。相反,品质差或者做旧老白茶,汤色往往浑浊不堪,前几泡红的明显但是不透亮,后面几泡汤色变淡也很明显。
叶底
看叶底是否鲜活,即是否软亮、是否有弹性。
软亮即冲泡过后的叶底油润发亮,充满活力。品质不好的白茶冲泡过后黑乎乎的,甚至极为干硬。
看叶底是否有弹性,可以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一些。有弹性的叶底,轻轻挤压过后,会快速变回原型,则说明有弹性;没有弹性的叶底,手指捏完之后叶底变烂,叶肉会从叶片上脱离下来。
耐泡度
好的老白茶口感滑、甜感足,杯底香气持久。7-8年以上的老白茶,耐泡性也是极高,越喝到后面滋味越清甜,不论是汤色或是滋味都具有陈茶的独特魅力,冲上十多泡依然很有味道。
做旧老白茶或品质较差的,泡过几泡之后很快淡而无光。不像正宗老白茶,可泡可煮,煮白茶更能释放其枣香、粽叶香等。
寿眉白茶闻着有霉味,还能喝吗?
喝就别喝了。用开水洗一遍,晒干后可作干燥剂放在冰箱和衣柜里
真心求教,普洱茶的霉味堆味仓味如何分辨
不单止是普洱茶,凡过了保质期之茶叶均会变味。甚麽普洱茶越陈越香、越久越值钱等,皆是骗人之鬼话。
所谓普洱茶,并非是一个茶的种类。中国茶之分类是以制茶工艺而分,共分成红、绿、青、黑、白、黄六大类。炒制茶叶定型(成品)时,全发酵者称作红茶,不发酵者为绿茶,半发酵谓之青茶,後发酵则系黑茶。黄、白两类之发酵及制作工艺本人不甚了解,故不作述说。据本人了解及接触过的,洞庭湖君山所产之君山银针乃属於黄茶类,而福建寿眉则系白茶。
而茶叶之名称则多以产地加上冠以动听的名字来命名的,例如滇红、祁门红,一听便知前者乃云南所产之红茶,而後者则为安徽祁门之红茶也!又如~狮峰龙井、太湖碧螺春、武夷大红袍等等。
既然阁下之问题系普洱茶之霉、堆、仓味如何去分辨的,那我也不扯远了。先从茶叶讲起吧,普洱茶不外乎分为紧压(饼、砖、沱)及散茶两种,凡有阁下所提及之三股气味者,均系由於受潮所致,严重者霉变,气味达刺鼻程度,绝不可饮用。
所谓堆味系指熟茶之渥堆味,因制作熟茶系需经渥堆发酵工序催熟,令其快速去除掉苦涩味,而令饮用者能感觉到茶汤之醇、甜、厚、滑。将渥堆成熟之散茶压成饼、砖、沱时,那股渥堆味并未散尽,故於饮用时便散发出来了。欲要消除它很简单,祗要将其完全撬散,置放於茶叶罐里半月以後再冲泡饮用,此味可除。这叫醒茶法,你可从紧压茶撬一泡跟已经醒过的茶叶各冲泡一道,立可分出不同滋味来。
所谓仓味即系湿仓茶,分刻意做仓及不经意受潮两种。前者乃人为,後者系粗心大意而成。
一时之间亦难以在此阐述得了,阁下可到百度贴吧的普洱吧查阅一下,我曾多次发表过详尽之诠释。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