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品鉴一款老白茶?
,因其多为叶片,曾经不为人们所重视。当年的寿眉略显青新,而随着陈放时间的增长,却有着荷叶香,枣香,药香的奇妙变化。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寿眉的转化过程,就好比一部屌丝奋斗逆袭史。随着岁月的增长,苦修内功,沉淀升华,逆袭为成熟稳重的老
。那么,我们平时是如何品鉴一款老白茶的呢?
一般来说,三到五年的寿眉,其芽头的颜色已经开始偏黄,而五年以上的寿眉,干茶叶片的颜色才能完全转化为灰褐色。通常,这是我们鉴定一款老白茶的第一点。
然后,在冲泡之前要先闻干茶香。有的人喜欢拿着干茶直接闻,有的人喜欢利用盖碗里的热气闻,而闻香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确认干茶是否带有霉味。
仓储干净的老白茶,干茶香是十分纯正的,也不会带有其他杂味。看过闻过之后,接下来就该试喝了。一款好的老白茶进入口腔中是能感觉到厚度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感饱满,很舒服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甜度。甜度是老白茶最简单、最直观的感受,茶汤滑过口腔后,就能感受到甘甜的滋味在口腔里蔓延开来。
一般来说,五年以后的老白茶就能喝到枣香、糯香了。如果要喝到带有药香的,则需要年份更老的老白茶了。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茶底也要干净。白茶虽然经过了时间的陈化,但茶底冲泡完,看上去也还是有活性的,不能有糜烂的迹象。
如何品鉴老白茶好坏?
老白茶的厚度,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当茶汤滑进口腔,唤醒味蕾,用舌尖搅拌茶汤,感受搅拌的力量和口腔被“蜜”的感觉,你就会充分感受到它的饱满丰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粘稠感!厚度和茶汤浓度并不相同,厚是老白茶质地的关系,茶汤在一定的强度,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时,在口感上就会比较醇厚稠密。
1、老白茶的滑度
滑度指的是老白茶的“油润感”,通常很滑的茶,喝过后会有一种“留下了一层油”的感觉,这个需要喝和“没有苦涩味所以很容易咽下去”的感觉做区分。
其实滑度也是和茶汤的厚度有关系的,茶汤越醇厚,相应地滑度也会较为明显。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通过喉咙流向胃部很圆润、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给品饮者的感触印象极强,而品质不好的茶汤就会有“锁喉”之感!
2、老白茶的润度
好的老白茶入口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干涸之感。资深的品茗高手,极其重视喉润的特色。这个润度对于老白茶来说是必须的,优质的老白茶品饮过后给人的感觉一定是温润如玉、如沐春风的!
冲泡了三四泡之后的老白茶汤,喉咙清爽滋润,嘴巴不干不燥,咽下去之后整个肚子是温暖舒适的,这就是老白茶的润度的体现!
3、老白茶的甜度
甜度算是品鉴老白茶最简单、最直观的一个方面,好的老白茶在茶汤还未入口之时就能闻到甜香,此外,老白茶几乎没有苦涩味,因此这甜度也更加明显了!茶汤入口之后与舌面接触就能很快感受到甜度,并且会在口腔里蔓延开来,绵长持久。
4、老白茶的纯度
纯度是老白茶制作工艺精湛与否的重要指标,萎凋的环境是否卫生、方法是否正确、时间是否合适、储存环境是否理想都可以从茶汤的纯度来考量!
纯度好的茶汤喝起来是非常干净舒服的,即使是不偏好老白茶的茶友品饮也不会觉得难以接受。如果喝起来有异味,说明在制作的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或者是后期存放的时候被污染了!
5、老白茶的香气
不同的海拔和山头都会带来不同的香气,这也是老白茶的魅力之一。
陈香是老白茶最基础的香气,若存储得当,经过五年以上转化的白茶会进一步升华,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香气,例如兰香、豆香、药香、枣香、陈香、木香等。不过这是由茶品品质、存放环境和漫长的时间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一饼茶的原料本来就不好,那再怎么转化也不会有惊喜。
好的老白茶自己是会说话的。古董行当里有个词语叫“大开门”,意思是真正的古董的气质一眼看上去就能感受到,根本不需要费尽心力去鉴别。茶品也是如此,好茶喝起来的身心之感是不需要华丽辞藻去描述的,那是一种天人合一、身心和谐的境界。
寿眉泡出来是什么香味
金骏眉,首创于2005年,由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正山茶业承制,由北京张先生、孙先生、武夷山的江元勋先生、梁骏德先生等共同研制成功。该茶青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6至8万颗芽尖方制成一斤金骏眉,结合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由师傅全程手工制作,是可遇不可求之茶中珍品。其外形黑黄相间,乌黑之中透着金黄,显毫香高。 金骏眉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的一个分支,目前是中国高端顶级红茶的代表。 一、金 代表等级。金者,贵重之物也。(注意:金骏眉的金,并不是说茶干是金黄色的,市面上流传的金骏眉应该是金黄色,金黄色绒毛多的乃是误传,正宗的金骏眉应该是黑色居多,条索中略带金色黄色,色亮而润。) 二、骏 1.通“峻”,原料采自桐木关自然保护区崇山峻岭之中的野生茶树; 2.条索状如海马,由正山茶业研发该新产品时希望能在市场上能如骏马奔腾般快速推广开来; 三、眉 形容外形。眉者,乃寿者长久之意,且绿茶类中好芽制成称眉者,如有寿眉、珍眉等。 编辑本段冲泡方法 优质山泉水或纯净水,同时把适量(一般为3g到5g)的金骏眉放到茶漏中,然后将沸水(100℃)冲入茶漏,茶漏底下用玻璃器皿接茶漏中流出的茶水,即可饮用,用此方法饮用效果最佳。 编辑本段审评 第一泡至第十泡时长分别为:15秒、25秒、35秒、45秒、1分钟、1分钟10秒、1分钟20秒、1分钟30秒、2分钟、2分钟30秒。 编辑本段如何区分真假金骏眉? 1.观外形: 正宗的金骏眉条索匀称紧结,每一条茶芽条索的颜色都是黑色居多,略带金黄色,绒毛较少。外山仿制的金骏眉大多茶干颜色通体金黄,绒毛多,或者也是黑多黄少,但却是完全黑色的条索中夹杂完全金黄的其他条索,让人一看便知是拼配了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茶叶混合而成的。 2.冲泡方法: 将冲泡用水加热到沸腾,直接冲泡金骏眉可以简易区分出真假金骏眉。正宗的金骏眉高海拔,生长周期慢的特点使得其耐高温,并且耐冲泡。正宗金骏眉可以连续冲泡12泡以上,并且品质稳定,汤色香气一直持续。仿制的金骏眉则颜色变化很大,并且在两三泡以后很快失去香气与水的厚度。 3.观汤色: 正宗金骏眉用沸水冲泡后的汤色应该是金黄色,并且晶莹剔透,清澈度高。仿制的金骏眉用沸水冲泡后汤色发红发浑,接近于普通正山小种的颜色,并且不稳定,汤色变化差异很大。 4.闻茶香: 正宗的金骏眉香气为天然的花香、果香、蜜香混合香型,持续悠远。仿制的金骏眉多为纯薯香或火工香,部分有蜜香的在三四泡以后香气荡然无存,多为添加非茶叶类物质。 金骏眉特色 形状:绒毛少、条索紧细、隽茂、重实; 色泽:金、黄、黑相间,色润; 香气:复合型花果香、蜜香、高山韵香明显; 滋味:滋味醇厚、甘甜爽滑、高山韵味持久; 汤色:汤色金黄、浓郁、清澈、有金圈; 叶底:呈金针状、匀整、隽拔、叶色呈古铜色; 编辑本段金骏眉采摘工艺 金骏眉红茶是于清明前采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5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小种野茶的茶芽,采集芽尖部分,由熟练的采茶女工手工采摘,每天一女工只能采芽尖约2千粒,结合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由师傅全程手工制作,每500克金骏眉红茶需数万颗芽尖。金骏眉红茶实属可遇不可求之茶中珍品。 银骏眉红茶是于谷雨前采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5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小种野茶的茶芽,制作500克银骏眉红茶需数万颗标准嫩芽,一芽一叶。银骏眉红茶精心选取原料,以正山小种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制作,不过筛,所以条形保持完好。 编辑本段香气浓郁 (刚开始是蜜香味,后来慢慢转成花粉香,而外山金骏眉一般没有什么味道,或者是带涩和地瓜味),味甜,醇厚,杯底香浓郁。稠度好,回甘快好。茶汤甜醇,泡浓有粘稠感。 编辑本段金骏眉外型细小而紧秀 颜色为金、黄、黑相间,细看,金黄色的为茶的绒毛、嫩芽,开汤汤色为金黄色,啜一口入喉,甘甜感顿生。其水、香、味似果、蜜、花、薯等综合香型,滋味鲜活甘爽,喉韵悠长,沁人心脾,仿佛使人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连泡12次,口感仍然饱满甘甜,叶底舒展后,芽尖鲜活,秀挺亮丽。总之,金骏眉实属可遇不可求之茶中珍品。 金骏眉,正山小种红茶中的极品,仅仅三年,就创造了一个从无到有茶叶新品崛起的奇迹,从最初500克市场售价3600元升至今年的10000多元—— 编辑本段横空出世的金骏眉 可以说,金骏眉是这几年红茶乃至茶叶市场上的一个奇迹。 金骏眉的诞生地——武夷山市桐木村,一个生态环境极佳的高山村,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0多年前,这里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诞生了正山小种红茶;400多年后,这里又诞生了一个红茶新品,其风靡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金骏眉是如何诞生的呢?2005年7月的一天午后,江元勋陪同几位北京客人在竹林小憩,见一妇女上山劈老茶树的枝条,以便来年发新芽,而这些枝条上长满细小的芽头。客人们就说:“铁观音、龙井用芽尖可以做出好茶,为什么小种野茶不能呢?” 一句话触动了江元勋,他马上给钱让这位妇女把芽尖采摘下来,然后与厂里的制茶师傅一道,采用小种红茶传统制作工艺进行尝试制作。没想到这一次正山小种红茶的创新制作,成就了一个全新的红茶品牌:其汤色金黄,具淡而甜的花香、蜜香,喝完之后甘甜润滑,外型细小而紧秀。因新开发的产品只选用产自崇山峻岭中小种茶树的一芽为原料,极其珍贵;茶叶的形状似眉毛,“眉”还具有寿者、长久之意,便取名“金骏眉”。 金骏眉研制出来后,桐木关茶农便将产品送交国家茶叶质检中心进行评审鉴定,专家们为金骏眉作了定义:选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5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小种野茶的茶芽为原料,采用正山小种红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和创新技术制作而成的茶叶,即为金骏眉。 由于金骏眉的原料选用的是芽尖,而一个熟练女工一天只能采摘芽尖约2000颗,而500克金骏眉约需5万多颗芽尖,也就是需要20多个熟练女工采摘一天。而桐木村茶山面积有限,只有6700多亩,今年,金骏眉的茶青收购价格每斤达到500元,而5斤的茶青才能做1斤精茶。成本高、原料少、产量低,使得金骏眉一出世就极为珍贵。 编辑本段“金骏眉”品牌遭遇透支 新品金骏眉既保留了传统正山小种红茶优良特征,又赋予了创新的外形及内质,一进入市场便得到市场的追捧和好评,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广州等地,价格一路飙升。 火爆的金骏眉市场,使得这个刚刚诞生的茶叶新品遭遇品牌的透支。在武夷山当地,或北京、上海、福州等城市,无论是大卖场,还是桐木企业的连锁店,无论是路边店,还是茶叶专营店,都打出了“正宗金骏眉”或“桐木金骏眉”的牌子。而在这些随处可见金骏眉身影的市场上,价格却从几百元到上万元。 受利润的驱使,金骏眉的茶青原料从桐木扩大到武夷山本地和闽北各县市,甚至外省。产品质量有高有低,外观形态五花八门,假冒金骏眉横行,市场价格混乱;在外地市场上还出现直接用坦洋功夫和政和功夫换个“金骏眉”标签包装上市,使得消费者“雾里看花”,无所适从。8月3日,福州游客小宋就在武夷山度假区的一家商店里买到每斤售价750元的金骏眉,店主坦言:“这不是桐木的金骏眉。”那具体是哪里的金骏眉,店主笑而不答。 一位在武夷山度假区经销茶叶的老板说,其实一些外地的茶叶经销商,寻找货源就选择武夷山境内一些“山寨版”的金骏眉,他们说价格实惠,品质也不错。 “黄山毛峰”是安徽的名茶品牌,前几年也由于品牌被严重透支,致使“黄山毛峰”沦为茶叶品种的泛称,最终损失的是茶农的利益。而眼下,“金骏眉”已被人抢先在工商局注册成为茶叶的商标。 编辑本段好的品质才能延续过万的身价 面对“金骏眉”市场的乱象和被透支的品牌,如何保证其过万的身价,成了摆在桐木村茶农和当地政府眼前的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 所幸的是,桐木茶农很快从乱象中理清思路,“品牌当先,守护质量,行业自律”。为此,茶农们在今年3月就成立了桐木正山小种红茶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的保品牌、护身价活动: 在市场上,引导消费者如何品鉴金骏眉,通过在主销区举办品鉴会,在媒体上开设栏目,提高市场的鉴别能力。 在品质的保证上,一方面坚持地域特色,选用桐木本土原料,另一方面在工艺制作上,严格按传统工艺和新技术,精益求精,努力做出含有兰花香、蜜香、红薯香三种香型、汤色金黄的金骏眉。 在品牌打造上,有条件的茶农纷纷注册企业,开办工厂,注册商标,今年新注册的茶企业就有10多家,而全村目前已有6家企业获得QS认证。 在销售方式上,采用实名制,有商标的以商标为品牌,没有商标的,以农户实名进行销售,保证产品的“正宗性”。 武夷山市政府则迅速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摸底工作,以金骏眉品牌为带动,全力打造好这一品牌。着手制定正山小种省地方标准和实物标样,把“金骏眉”纳入正山小种红茶范围之内,给企业确立了金骏眉生产依据。同时,积极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划定了正山小种红茶的产地范围和茶树品种,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扩大产量的原则,认为范围以武夷山行政区域内为宜,茶树品种以武夷菜茶和从菜茶中发展的名枞、品种为宜。武夷山质监部门已加强对金骏眉的监管力度,逐步规范正山小种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力图对生产场所满足生产许可的企业产品进行批批检验,合格产品贴上正山小种红茶数码防伪标识。 与此同时,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还在全市茶叶行业开展了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茶企业和茶农的诚信度。 但愿有政府的介入、有行业标准的出台和茶农的自律行为,金骏眉这个打造过万身价的茶叶新品,能在千变万化的茶叶市场上走的更久、更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 福建红茶都经历过辉煌又沉寂的痛苦。即使历史地位如正山小种者,也在劫难逃。在漫长的战争年月,正山小种面临绝迹,80年代刚刚恢复对其生产,又因销售困难面临被砍留的抉择——而如今,不论是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还是各种创新的武夷红茶,都大受市场欢迎。前后的对比如此强烈,这个历史的转折,要从一个人说起。 编辑本段“正山堂 金骏眉”登陆央视 2011年8月17日11点55分,一则简约而不简单的广告“金骏眉创始 正山堂 传承红茶四百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环球财经连线”节目隆重播出。顶级红茶登陆传媒顶峰——中央电视台,让红茶神话公之于众,传遍神州大地。 2005年7月15日,根柢四百余年传统的正山小种红茶,在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的带领下和正山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金骏眉得以应运而生,正山小种红茶也迎来了崭新的重生。金骏眉虽然在选材、工艺上同一般的正山小种不尽相同,但是其与正山小种有着一脉相承的正山血统,这是任凭时间或是其他都无法隔断的。“正山堂”赋予金骏眉的是几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正山之韵,是二十四代相传的文化内涵,既是继承又是创新发展。有了正山小种红茶的优质产地和成熟工艺,才会有金骏眉的优秀品质;有了正山小种红茶的已有文化沉淀,才会有金骏眉的隽永内涵;有了正山茶业“元正”正山小种红茶的已有口碑,才会有金骏眉的市场认可。其优秀品质得到市场高度认可,一度在茶市场上引起了金骏眉热,被其他竞争者争相模仿。 如今,金骏眉已经成为红茶的代表,“正山堂”成为高端红茶和金骏眉的代表品牌。“正山堂”登陆央视,可以说是让一个巨人站在了另一个巨人的肩膀上。从2011年8月中旬开始直至年底,一则简约高雅,以中国国画风格为基调的“正山堂”广告,将同时在央视新闻频道和央视财经频道播出。这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之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正山小种承载着红茶四百年的成长、变迁与创新,感受“正山堂”这传承四百年的坚持和做最好红茶的这份坚贞。 在这笔墨渲染的“中国风”中,我们似乎踏入了武夷,在这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圣地,观赏着秀水、奇峰、幽谷,一路盘旋到那四百年前的古茶园,穿过茂密的茶树丛,目睹着茶农们穿梭在高山上、茶林间,嗅到那丝丝绵延了四百年的幽远馨香,体会他们传承给后代的“制作最好红茶”的精神。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一颗颗茶欣喜地在树枝上接受雨水的冲刷和洗礼;看到了正山小种在茶农的手中,经过一道道严谨的工序后散发着醇香;看到了一代代正山传人不论面对何种形势都不抛弃不放弃——— 这正是正山小种与金骏眉红茶的精髓所在。 编辑本段延伸阅读 2006年, 据说是北大毕业的张孟江撰写了一份228字的《骏眉令》,将“金骏眉”制作的理、性、术做了一简明扼要的阐述。《骏眉令》内容如下: 之理:金银铜,明雨夏;三三见九, 九九归一;天赐骏眉落武夷,茶神嗅品不离去。 之性:清明,一芽,金骏眉,金骏眉冰,金骏眉饼;谷雨,一芽,银骏眉,银骏眉冰,银骏眉饼;立夏,一芽,铜骏眉,铜骏眉冰,铜骏眉饼。 之术:其一,半阴半阳晾芽青;其二,轻推重拉揉捻坨;其三,坨盖湿布酵七成;其四, 低温无烟慢烘焙。天地人合和眉成。三工完,袋封冰之不化,眉冰成,力压型模复焙之,眉饼成。兮,神业也。 佚士茶人、翼峰、宝山兴悟 乙酉年二春 按照《骏眉令》的说法,用清明采的茶青做的骏眉是金骏眉,谷雨采的茶青做的骏眉是银骏眉,立夏采的茶青做的骏眉是铜骏眉—现在市面上很少有“铜骏眉”的身影,梁骏德说:前面有金有银, 铜就卖不上价格了, 我们给它改了一个名字,叫“小赤甘”——而江元勋坚持2005年第一泡茶做出来时,就把这茶命名为“金骏眉”。
说一些中国名茶?
中国名茶: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茶芽不断萌发,清明前所采茶芽,称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万芽头,属龙井茶之极品。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联的。
过去,都采用七星柴灶炒制龙井茶,掌火十分讲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说法。现在,一般采用电锅,既清洁卫生,又容易控制锅温,保证茶叶质量。炒制时,分“青锅”、“烩祸”两个工序,炒制手法很复杂,一般有抖、带、甩、挺、拓、扣、抓、压、磨、挤等十大手法,炒制时,依鲜叶质量高低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时地改换手法,因势利炒而成。
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黄山是我国景色奇绝的自然风景区。那里常年云雾弥漫,云多时能笼罩全山区,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岛屿,故称云海。黄山的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黄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云、松、石的统一,构成了神秘莫测的黄山风景区,这也给黄山毛峰茶蒙上了种种神秘的色彩。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在高山的山坞深谷中,坡度达30一50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层深厚,空气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在这特殊条件下,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黄山毛峰茶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而黄山茶叶在300年前就相当著名了。黄山茶的采制相当精细,认清明到立夏为采摘期,采回来的芽头和鲜叶还要进行选剔,剔去其中较老的叶、茎,使芽匀齐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据芽叶质量,控制杀青温度,不致产生红梗、红叶和杀青不匀不透的现象;火温要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叶片着温均匀,理化变化一致。每当制茶季节,临近茶厂就闻到阵阵清香。黄山毛峰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扁稍卷曲,状如雀舌披银毫,汤色清澈带杏黄,香气持久似白兰。
中国十大名茶——洞庭碧螺春: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茶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茶人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巡抚宋公进“吓煞人香”茶,康熙品尝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题名“碧螺春”。
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从春分开采,至谷雨结束,采摘的茶叶为一芽一叶,对采摘下来的芽叶还要进行拣剔,去除鱼叶、老叶和过长的茎梗。一般是清晨采摘,中午前后拣剔质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焙干。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即搓团焙干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风格独具,驰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宾或作高级礼品,它不仅畅销于国内市场,还外销至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
中国十大名茶——安溪铁观音:
属青茶类,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问(1725一1735年)。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
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采茶日之气候以晴天有北风天气为好,所采制茶的品质最好。因此,当地采茶多在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前进行。铁观音的制作工序与一般乌龙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摇青转数较多,凉青时间较短。一般在傍晚前晒青,通宵摇青、凉青,次日晨完成发酵,再经炒揉烘焙,历时一昼夜。其制作工序分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切揉、初烘、包揉、复烘、烘干9道工序。
品质优异的安溪铁观音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明显,青蒂绿,红点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历次参加国内外博览会都独占魁首,多次获奖,享有盛誉。
中国十大名茶——君山银针:
我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纳入贡茶。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岛上土壤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年降雨量为134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较大。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树木丛生,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山地遍布茶园。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君山银针茶于清明前三四天开采,以春茶首轮嫩芽制作,且须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拣选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中国十大名茶——云南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湿度较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在生产习惯上,划分为春、夏、秋茶三期。采茶的标准为二三叶。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
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运销港、澳地区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
中国十大名茶——庐山云雾: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巍峨峻奇的庐山,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从平地起,飞峙江湖边,北临长江,甫对鄱阳湖,主峰高耸入云,海拔1543米。
山峰多断崖陡壁,峡谷深幽,纵横交错,云雾漫山间,变幻莫测,春夏之交,常见白云绕山。有时淡云飘渺似薄纱笼罩山峰,有时一阵云流顺陡峭山峰直泻千米,倾注深谷,这一壮丽景观即著称之庐山“瀑布云”。蕴云蓄雾,给庐山平添了许多神奇的景色,且以云雾作为茶叶之命名。
据载,庐山种茶始于晋朝。唐朝时,文人雅士一度云集庐山,庐山茶叶生产有所发展。相传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炉峰下结茅为屋,开辟园圃种茶种药。宋朝时,庐山茶被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庐山云雾茶不仅具有理想的生长环境以及优良的茶树品种,还具有精湛的采制技术。在清明前后,随海拔增高,鲜叶开采朔相应延迟到“五一”节前后,以一芽一叶为标准。采回茶片后,薄摊于阴凉通风处,保持鲜叶纯净。然后,经过杀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由于庐山云雾茶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现在,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日本、德国、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尤其是随着庐山旅游业的发展,庐山云雾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凡到庐山的中外游客,都买些庐山云雾茶,以便馈赠亲友。1959年,朱德同志到庐山品尝此茶时,欣然作诗称颂:“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中国十大名茶——冻顶乌龙:
冻顶茶,被誉为台湾茶中之圣。产于台湾省南投鹿谷乡。它的鲜叶,采自青心乌龙品种的茶树上,故又名〔冻顶乌龙〕。冻顶为山名,乌龙为品种名。但按其发酵程度,属于轻度半发酵茶,制法则与包种茶相似,应归属于包种茶类。
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系为姊妹茶。冻顶茶品质优异,在台湾茶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其上选品外观色泽呈墨绿鲜艳,并带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条索紧结弯曲,乾茶具有强烈的芳香;冲泡后,汤色略呈柳橙黄色,有明显清香,近似桂花香,汤味醇厚甘润,喉韵回甘强。叶底边缘有红边,叶中部呈淡绿色。
中国十大名茶——祁红:
在红遍全球的红中,祁红独树一帜,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着称,博得国际市场的经久称机,奉为茶之佼佼者。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一九一五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章,创制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优异的品质风格,蜚声中外。祁红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真是天时、地利、人勤、种良、得天独厚,所以祁门一带大都以茶为业,上下千年,始终不败。祁红工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声誉,芬芳常在。
祁红向高香着称,具有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困香,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英国人最喜爱祁红,全国上下都以能品尝到祁红为口福,。皇家贵族也以祁红作为时髦的饮品,用茶向皇后祝寿,赞美茶为〔群芳最〕。
中国十大名茶——苏州茉莉花茶:
我国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苏州茉莉花茶,约于清代雍正年问已开始发展,距今已有250年的产销历史。据史料记载,苏州在宋代时已栽种茉莉花,并以它作为制茶的原料。1860年时,苏州茉莉花茶已盛销于东北、华北一带。
苏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产花季节的不同而有浓淡,其香气依花期有别,头花所窨者香气较淡,“优花”窨者香气最浓。苏州茉莉花茶主要茶胚为烘青,也有杀茶、尖茶、大方,特高者还有以龙井、碧螺春、毛峰窨制的高级花茶。与同类花茶相比属清香类型,香气清芬鲜灵,茶味醇和含香,汤色黄绿澄明。
贡眉和寿眉的区别有什么?
1、贡眉属白茶它是以菜茶茶树的芽叶制成,这种用菜茶芽叶制成的毛茶称为“小白知”,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以前,菜茶的茶芽曾经被用来制造白毫银针等品种,但后来则改用“大白”来制作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而小道白就用来制造贡眉了。2、白茶是福建省特产,产区有建阳、政和、松溪、福鼎等县(市)。白茶最早见于北宋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白茶》:“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建瓯县志·卷二回十五》记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二里(即现在的建阳市漳墩镇桔坑村)。”3、贡眉属白茶,又被称为寿眉。通常,“贡眉”是表示上品的,其质量优于寿眉,但近年来则一般只称贡眉,而不再有寿眉。优质的贡眉成品茶毫心明显,茸毫色白且多,干茶色泽翠绿,冲泡后汤色呈橙色或深黄色,叶底匀整、柔软、鲜亮,叶片迎光看去,可透视出主脉的红色,品饮时感觉答滋味醇爽,香气鲜纯。
巧煮一壶茶,这3个要素要牢记,你记住了吗?
如茶友提问的问题了,如各种春茶的品鉴报告了,如一些基础的白茶知识梳理.....
今日惯例,科普一些关于白茶的知识。正想着分享什么知识点,茶友提问来了:“小陈,三年的白茶是不是可以直接煮着喝?”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三年老白茶可以直接煮着喝。
看到这里,得到了答案,是不是想直接点击左上角的返回键,不继续看了?那你可要错过一篇好文章!
煮白茶,可不是嘴上说说,其中的学问,大着呢。煮白茶人人都会,要如何煮出一壶好喝的白茶,才是考验技术的时候。
《2》
要想茶煮的好,选料是关键
同样是茶,为什么我煮的老白茶不好喝呢?
茶友张三说:“看你的文章,煮出来的白茶都是汤稠水滑,茶汤醇厚之类的描述,可是我煮的茶,是涩的呀,为什么?”
茶友赵六说:“听说老白茶煮着喝,栆香很浓的,可是我的茶为什么没有栆香?”
茶友王五说:“煮老白茶,不好喝,味道太浓了,感觉像喝凉茶。”
……
等村姑陈陆续了解了详情才发现,张三煮的茶,是新茶白牡丹。新茶白牡丹,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高,还没来得及转化,难怪煮出来的茶容易涩。
赵六煮的茶,是散茶,即便属于老茶,但不论如何也是不会出现栆香的。要想喝到有栆香的茶,自然要选择陈化好的寿眉饼。至于白毫银针、白牡丹,就甭想出现栆香了。
至于王五煮的茶,是平地茶,咕噜咕噜,在玻璃壶煮了半小时,煮茶能不像凉茶吗?
为了保证我们煮的茶好喝,肯定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样的茶适合煮着喝。
适合煮着喝的茶,以陈年寿眉为上。
首先,陈年的茶,适合煮。
经过多年的转化,白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发生了转化,苦涩感逐渐减弱,加上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变化,让老茶有了耐煮的特点,而且煮出来的茶汤,醇厚、柔和、稠滑、香甜。
其次,寿眉茶梗多,适合煮。
寿眉的茶梗多,叶片大。在这些茶梗当中,藏着许多丰富的果胶物质。茶友们可能不太了解果胶物质的作用,它是茶汤醇厚感的重要物质。有了果胶物质,茶汤才会变得稠滑、醇厚,才会有布丁一样的汤感。
有了茶梗的存在,茶汤还变得更加清甜,是不可多得的口腔体验。
最后,品质好的陈年寿眉(饼)还有栆香,可提高喝茶的愉悦感。
栆香,一直以来都是许多茶友所期盼喝到的,奈何,并不是所有的寿眉都会有栆香出现,得是品质好的高山寿眉,压制成饼后,才有可能出现栆香。
有栆香的老寿眉,煮茶时,栆香落水,仿佛有喝红枣水的错觉。
《3》
要想茶煮的好,投茶顺序不可混淆
先问一个问题,平常您煮茶,是冷水投茶,还是沸水投茶?
要是选择沸水投茶的,请跟村姑陈隔空握个手,你们选对方法啦!
不甘心?觉得沸水才投茶,煮出来没味道?
我还真不忍心揭露真相——要从冷水开始煮茶才有味道的,八成是品质堪忧的平地茶!
平地茶,本身内含物质不够丰富,含量有限。在煮茶的时候,一定要从冷水投茶开始,持续煮十分钟左右才会有浓醇的滋味。
而高山茶,要是从冷水开始投茶,不出两分钟,茶汤味道必然是很浓烈的,甚至会觉得这茶有点苦涩。这对高山茶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冤枉。
煮高山茶的正确打开方式:沸水投茶,投茶后即可关闭电源,用余温加热,等到茶汤平静时,可倒出茶汤享用。
要是将信将疑,您大可动手试验一番。
《4》
要想茶煮的好,投茶量不可忽视
煮茶时,投茶量往往容易被忽视。不少茶友在潜意思里认为,白茶煮着喝,水加的多,随便放,反正煮一煮都能喝。
然,投茶量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重要因素。要是投茶量没把握准确,茶煮出来,必定不好喝。要是茶加多了,经过煮茶后,容易变得苦涩。若是加的少了,味道又不够醇正。
通常我们用600毫升玻璃壶煮茶,加入400毫升的水,投茶量应控制在3-5克之间。
具体的投茶量,要根据茶类来定。
如果我们煮的是白毫银针、白牡丹,400毫升的水,配3克干茶足够。白毫银针、白牡丹原料嫩,如果投茶量太多,味道容易太浓烈,煮出来反而不好喝。
如果我们煮的是寿眉,400毫升的水,可配4克干茶。此茶水比例之下,煮茶来的茶汤味道甘醇、柔和,滋味恰到好处。
求茶分类、形态、饮用方法及品鉴
[茶分类]绿茶:龙井茶 碧螺春 黄山毛峰 庐山云雾 信阳毛尖 其他 红茶祁门.红茶: 荔枝红茶 大吉岭红茶 锡兰高地茶 滇红工夫 其他. 白茶:银针白毫 白牡丹 安吉白茶 南山寿眉 其他. 黄茶:蒙顶黄芽 霍山黄芽 黄山毛尖 君山银针 北港毛尖 温州黄汤 鹿苑毛尖 海马宫茶 其他 .青茶:铁观音 冻顶乌龙茶 大红袍 武夷岩茶 闽北水仙 白毛猴 凤凰水仙 武夷肉桂 其他 .黑茶:普洱茶 六堡茶 湖南黑茶 湘尖 四川边茶 老青茶 黑砖茶 茯茶 其他 .花草茶:茉莉花茶 花果茶 菊花茶 花草茶 其他 .加工茶:紧压茶 萃取茶 果味茶 保健茶 速溶茶 其他 .
十大名茶分类: 西湖龙井 黄山毛峰 碧螺春
武夷岩茶 信阳毛尖 铁观音
君山银针 都匀毛尖
六安瓜片 祁门红茶
六大茶类:
绿茶 白茶 红茶 黑茶 青茶 黄茶
著名花茶:
菊花茶 金花茶 藏红花 枸杞茶
茉莉花茶 金银花茶 玫瑰花茶 减肥花茶
其他名茶:乌龙茶 大红袍
[茶形态]一、 以茶叶形态区分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二、 以朝代区分
远古时代
人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叶,采集嫩梢,生嚼鲜叶。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饮用,这就是最早的原始粥茶法。
南北朝
统治阶级嗜茶成风,皇帝多在皇宫举行茶宴,作为对群臣的一种恩施,气氛肃穆庄重,礼节严格。丈人与僧侣则多选择在古柏参天的禅林寺院坐禅饮茶。
唐代
陆羽《茶经》之前,人们把茶饼研成细末,再加上葱、姜、橘等调料倒入罐中煎煮来饮。后陆羽提倡自然煮茶法,去掉调料,人们开始对水品、火品、饮茶技艺非常讲究。
宋元时代
将团茶碾成细末,置入盏内,冲入少许沸水,搅拌调匀,再注入更多的沸水,并以茶筅搅打至稠滑状态即饮。这是当时最受推崇的研膏团茶点茶法。普及民间的另一大特色茶事“斗茶”,这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括水、具、火候、注汤时机和调汤动作等系列内容。
明清时代
茶叶由紧压茶改为条形散茶,于是,人们不再将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将散茶加入壶或盏中沏泡饮用。这种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推崇小壶缓啜的“工夫茶”冲泡方法标志着炒制散茶的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
内质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汤色,普洱茶汤色要求红浓明亮。如汤色红浓剔透,是高品质普洱茶的汤色;深红色为正色;黄、橙色过浅或深暗发黑为不正常。汤色浑浊不清属品质低劣。
二是香气,主要看香气的纯度。特别要区别霉味与陈香味。有人说陈香味就是霉味,这是错误的。霉味是一种变质的味道,使人不愉快,不能接受的一种气息。而陈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综合的香气。有的似桂圆香,有的似槟榔香等等,是一种令人感到舒服的陈香气味,如有霉味、酸味等为不正常。
三是滋味,主要是尝滋味的醇和、爽滑、回甘。醇和是指滋味清爽带甜味,鲜味不足,刺激性不强。爽滑是指爽口,“滑”与“涩”相反,口腔有很舒服的感觉,爽滑是高品质普洱茶的滋味。回甘是指茶汤浓而刺激性不强,茶汤入口有明显的回甜味。
四是看叶底(冲泡后的茶渣)。主要看嫩度、色泽匀度。嫩度好的叶底含芽(带毫)的量多,叶质柔软、肥嫩、有弹性。嫩度差的叶底没有芽毫,叶张较粗大,叶底硬、无弹性。色泽褐红均匀一致的好,色泽花杂不匀,或发赤、炭化,或腐烂如泥、叶张不开展(泡不开)都属品质不好。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普洱茶品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消费者不妨学学普洱茶的基本鉴定方法,分清好坏、辨别真伪后再购买。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