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晒白金1325为什么便宜
- 2、南通人喝茶吗?喝什么茶?白茶,普洱茶知道吗?还是只知道喝绿茶
- 3、白茶和碎银子的区别
- 4、历代制茶的特色是什么?
- 5、白茶可以泡几泡 六泡后还有余香
- 6、二白茶是白露茶吗
晒白金1325为什么便宜
因为晒白金1325是2013年白牡丹七年老白茶
晒白金1325属于宁德市特产 ,在常温下储存,系寿眉类茶种。
晒白金系列老白茶选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鲜嫩一芽一二叶新梢制成的白牡丹为原料,历经36小时全程自然萎凋,720小时自然酝化,26300小时至醇臻藏,层层精制,手工精心挑拣,干式紧压。
南通人喝茶吗?喝什么茶?白茶,普洱茶知道吗?还是只知道喝绿茶
南通人喝茶,应该各种茶都有不同的人群,不过最主要的品种是碧螺春和雨花茶。碧螺春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浓郁甘醇,鲜爽生精,回味绵长。雨花茶细,紧,直,条索细紧浑圆,锋苗挺秀,色泽翠绿,茸毫显露,香气浓郁,滋味鲜纯,汤色绿而清,叶底明亮,沸水冲泡,芽叶直立,上下沉浮。碧螺春茶按产品质量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其中特一级、特二级最为名贵。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后采摘,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碧螺春茶品质最为上乘。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 一般过了4月20日的茶叶,当地人就不叫碧螺春了,而叫炒青。
特一级: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批毫,银绿隐翠,色泽鲜润,香气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多芽,在鲜叶挑拣上从碧螺春茶一芽一叶(俗称一棋一xxx芽似xxx叶如旗)炒制,改为单芽。
特二级: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叶底嫩匀多芽.特二级茶是碧螺春中的上品。
一级:条索尚纤细,卷曲成螺,白毫批覆,匀整,嫩爽清香,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绿而明亮、,叶底细嫩,绿,明亮.是挑拣一芽一 叶而炒制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
二级: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
三级: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是办公室及居家日常用茶的首选。
特级:炒青价格低,产期大约四月既雨前茶,此茶口味较早春的茶叶稍浓,耐泡。
一级炒青茶:外形尚成螺,色泽深绿。尚整,稍有青壳碎片,滋味尚纯正,汤色黄绿,叶底尚嫩欠匀,稍有青张,绿稍深。
普洱茶的选料自云南西南山区,以有一定树龄的古茶园或有性繁殖根茎深入地底能给叶芽带来足够营养的茶园。基本条件就是茶青内质足够丰富,能支撑后期转化。因此普洱茶的原料可以制作绿茶,而绿茶的原料不能制作普洱茶。列如云南许多扦插台地茶园,用其料制作普洱茶,没办法长期存储,也因此,云南不止有普洱茶,还有滇绿。
如果将普洱茶生茶归入绿茶类,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那么就混乱了,普洱茶的选料将不再受限,台地茶,外省小叶种茶等等都可以制作普洱茶,普洱茶存储价值,转化价值,显而易见的耐泡度等将淹没在漫天的绿茶海中,市场将很快被击碎,爱普洱茶的,追寻一山一味的,发誓品茗天下好茶的将再也无处可追可品,大概是又回到六七十年代以前国营茶厂的状态了。
从工艺上区分生普与绿茶
绿茶是不发酵茶,讲究清汤叶绿,饮的是一个“鲜”字,因此保质期极短,一年鲜味渐散,三年,已是朽木。生普是后发酵茶,在后期的存储过程中越陈越香,因此,不存在保质期,存储得当,五十年可,百年更可。当然,买到劣质普洱,内质差,不足以支撑转化的茶另论。
在制作工艺上,二者相差最大的便是杀青,绿茶三百多度进行高温杀青,将活性全部杀死,再将茶叶中的水分完全烘干,普洱茶杀青则是80℃左右低温长炒,保留茶叶活性,再去除90%水分。由于绿茶已是定式茶品,不讲究存储条件,只需无杂味,不受潮便可存放,不会受其它因素改变,若有大的改变则是变质了,一般保质期为二年,能喝的期限应为三年,这之中它的鲜爽,茶味是呈下降趋势。普洱茶一直在转化,存储中一直在进行着发酵活动,发酵方式有无氧化发酵和活性物质的有氧化反应。因此即使全密封的普洱茶,也在进行缓慢转化,也因此,密封程度,温度,湿度,气压等都会影响普洱茶的转化速度和方向,因此,我们说别人永远存不出你存出来的普洱茶品质,一山一味,一人一茶,正是普洱茶可贵的丰富和迷人的价值所在。
口感和耐泡度差异
从耐泡度来说,普洱茶可以泡十几泡,有的至二十几泡,绿茶如果不续杯,只是一二泡,及时续杯,三四泡茶味也已经很淡。当然,这之中有个差别,冲泡方式不同,投茶量不同。有兴趣的伙伴可以试试以绿茶的冲泡方式和投茶量来泡个生普。
很多人说绿茶与普洱茶新生茶最大的共同点是口感鲜爽,刺激。但其中还是有区别,绿茶是鲜爽和很多人说的豆香类,以及大部分也许因后期烘干形成的烘香味。而普洱茶的香味非常丰富,各个产区不同,山头不同,各家工艺又不同,也或许香气不显,相对来说无香气,纯净的苦涩与回甘,茶气与韵味,层次与水路。因此也说,普洱茶本就不是高香的茶,本就不是以香气立足的茶,香气只是它的附属和延伸,它的主战场在另一个层次,那里,无敌。
白茶和碎银子的区别
碎银子是属于普洱茶的一种,和白茶是不同类别的茶。碎银子,也有人叫它“茶化石”。虽然它本质上也是老茶头的一种,但它是老茶头的精细化成品,可以说它的前身是老茶头,因为碎银子是从老茶头中“剥离”出来的,但并不是简单的挑拣。
而是熟茶老茶头经特殊切割工艺,反复筛选后精制而成。据龙园茶业资深技术人员统计,一般渥一堆熟茶10吨,能称之为“茶化石”的部分,仅有100至200千克。
白茶与老白茶的区别
白茶与老白茶两者在储存年份上都已经有所不同了,购买的新白茶,基本上放置3-6个月左右就可以冲泡引用了,但是老白茶的话,基本上需要存放3年,甚至是5年及以上的,才可以称为老白茶。
新白茶口感清爽鲜醇,具有提神醒脑,振奋精神,消除口臭等方面的功效,但是老白茶的功效要比新白茶强大得多,主要功效体现在疏通血管、防治三高,消脂减肥等方面。
从外形上来看,白茶与老白茶的区别就大了去了,因为新白茶的茶叶外观,一般为灰绿色或者是褐绿色,加上白毫满布的特点。
远看新白茶,就犹如银色的针形白雪一样,区别于新白茶的老白茶,外形上是呈现暗淡的黑褐色,仔细看还是可以看出些许的毫毛,带着一股浓郁的陈香味道。
历代制茶的特色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着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着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清末,中国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资料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身为华人您觉得自傲吧!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茶史概论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
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白茶可以泡几泡 六泡后还有余香
白茶是茶叶的一种,其中安吉白茶是非常有名的一款茶叶,喜欢喝茶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那么,白茶可以泡几泡?白茶可以天天喝吗?
白茶好喝吗
打开后茶叶没有异味裁剪的大小和合适茶叶挑拣的也干净没有粗枝。第一泡后的茶叶,已经伸展开来,茶香温润有白茶那种温文尔雅的感觉。第一泡后的茶水,本人喜欢和浓茶,放的茶叶不算少,所以颜色偏深,但浓浓的茶香沁入心脾的感觉真是太棒了。茶水口感温润如棉茶香细细入春风感觉很棒。
白茶可以泡几泡
洗茶后第一泡(30秒)汤色明亮,清香可口。
第二泡明显颜色深了许多,口感厚重滑润了点,略带点涩味不过回甘还可以。
三泡后茶底还是不错。六泡后还觉得有余香)。
白茶可以天天喝吗
一点可以泡一大壶而且味道不想其他茶叶越喝越淡、开水冲泡的时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特别喜欢这种感觉、喝的时候淡淡的甘味、现在每天都会冲泡一壶喝一天、不过茶叶也不适宜天天喝的,要适量。
白茶的优缺点
白茶应该是属于比较淡的茶吧。清香味不及绿茶,回甘程度比铁观音逊色,但闻着还是有茶叶的清香的。茶茶叶长条,有微微茶香味。
茶汤颜色金黄金黄,冲泡后有茶香飘荡,但入口茶香味不够香醇。
二白茶是白露茶吗
二白茶不是白露茶。旧时茶农在采摘了清明茶后,整个春季、夏季、秋季,除了摘过几趟茶芽外,往往是待到茶芽长高了才有空采制一次。采摘时候,将芽、中叶、粗老叶一起摘,也不挑拣,直接制茶,成茶后因粗叶、茶芽混在一起,看起来“有黑有白”,故称“二白茶”。而白露荼是指白露前后几天采摘的茶。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