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有哪些著名特产?
各地域代表性的文化、美食等都是中国的特产,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大都是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特产”,比较有名的有:京戏、中医药、广州舞狮、四川的大熊猫、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山东鲁菜等都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产品或文化。
1.京戏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2.中医药
中医药也叫汉族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被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广州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4.四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
5.北京烤鸭
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
6.天津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一道由面粉、猪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馅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以鲜肉包为主,兼有三鲜包、海鲜包、酱肉包、素包子等6大类、98个品种。2011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其中。
7.山东鲁菜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相对于淮扬、川、粤等影响型菜系而言),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等特点。
1.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2.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3.中国建筑
苏州园林、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等。
4.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5.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等。
6.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武当、形意、少林等。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百度百科
在北京哪儿能买到正宗的陈年的福鼎白茶茶饼呢?
在马连道就有一家专门批发的啊,他们也零售。我就住他马路对面,经常去那儿买,价格不贵,各各年份的都有,也很好喝,而且外面的零售店便宜很多。我一般休息的时候都会去那儿转转,有时去那还能碰到一些零售店和茶馆、会所的人去进货。他们的电话是:010-6326.4409 就在家乐福超市对面的马连道世纪茶贸中心的2号楼1-0519,,很容易找到的。
中国戏曲四大怪杰是哪几位?
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戏曲导演余笑予和四川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周本义、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均被评为“新时期戏曲怪杰”。
1. 魏明伦,男,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童年失学,九岁唱戏。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作家,与蜀中才子陈恩田(大清康熙帝师陈廷敬后人)并称巴蜀双杰。
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蜀鬼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连中三元”,剧坛罕见:《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80年代末期开始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1987年新华社《半月谈》公布魏明伦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
2.余笑予被称为中国现代戏曲四大"怪杰"之一,“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是他的艺术品格。他的创作和导演横跨京、汉、楚、花鼓、黄梅、曲、豫、桂、粤、闽等十多个剧种,编导了数十台剧目。他执导的京剧《法门众生相》、黄梅戏《未了情》等十多个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徐九经升官记》等更是成为经典。
涉及多个剧种 堪称奇才
余笑予是湖北武汉人,1935年生于楚剧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楚剧,聪颖过人。他三岁登台亮相,初写戏剧人生;七岁顶角救场,从此一炮而红;未及弱冠之年,已成剧坛新秀。后来,他改学导演,依托楚剧功底,跻身京剧门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所执导的京剧《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法门众生相》都引起轰动,《徐九经升官记》被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主演朱世慧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一直在幕后吐丝织锦的余老,不仅京剧,在豫剧、桂剧、黄梅戏、锡剧、北京曲剧、荆州花鼓戏十几个剧种,都杰作连连:《虎将军》、《丑嫂》、《少年天子》、《太阳花》、《原野情仇》、《未了情》等一部部奖获之作,在戏曲界备受瞩目。
绝不重复自己 创新不辍
余笑予有一句名言:“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他首次将丑行作为主角;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中,他为剪着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加上了长辫子;楚剧《大别山人》中,他加入大量的湖北民歌;汉剧《弹吉他的姑娘》中,他别出心裁地设计“电话舞”……余笑予坚持创新,让戏剧舞台上出现了更多的神来之笔。
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余笑予“终生成就奖”。他说这是对他最重的奖励,但他却并未“见好就收”,而是继续发挥余热:今年以来,余老身体每况愈下,五次住院,但从未放弃拍戏。大师已去,风骨犹存。令人欣慰的是,余老师身后,留下的是繁花似锦的戏剧舞台。
生活平易近人 风趣幽默
余老有一子一女,他给儿子取名余勤勤,女儿取名余端端,希望他们“勤勤恳恳做事,端端正正做人”。出身于梨园世家的余老,内心也有难以言说的遗憾——尽管桃李满天下,子孙后辈却无人继承衣钵。他尊重儿女的职业选择,但总会在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不甘。他会对女儿说:“你这么聪明,这么不学戏呢?”儿子余勤勤当年因为生计原因,学起了厨师这一行当,此后,余老总觉没能让儿子读书心中有愧:“别人背的是书包,你哥背的是菜刀啊!”每逢出国,他都会买回大量的菜谱,供儿子学习之用。
在家人眼中,余老“是一个很幽默的人,总是能给家里带来欢笑”,余端端回忆说:“我妈妈在世时,有时候饭菜做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会指着刚炒好的小白菜说:你炒的这个菜披头散发的,帮我捋顺了再吃;再比如打牌的时候,五万已经碰了,他还要坚持和五万,他说:‘和不了我还有一种信念,我可以和赖子啊!’”
余笑予主要作品一览
■京剧《一包蜜》(1979年),文化部创作一等奖。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1980年),文化部优秀戏曲片奖。
■京剧《药王庙传奇》(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导演一等奖。
■京剧《膏药章》(1989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一。
■楚剧《虎将军》(1991年),文化部首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京剧《法门众生相》(1992年),第二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桂剧《瑶妃传奇》(1993年),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
■楚剧《悠悠柳叶河》(1993年),全国地方戏曲汇演演出奖、优秀导演奖。
■闽剧《拜石记》(1993年),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导演奖。
■黄梅戏《未了情》(1997年),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
■花鼓戏《原野情仇》(1998年),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
■京剧《樊姬夫人》(2004年),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导演奖。
■楚剧《娘娘千岁》(2000年),文化部文华导演奖。
■楚剧《大别山人》(2006年),全国地方戏南方片汇报演出一等奖。
3、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家、舞台美术家、画家周本义
他是一位舞台艺术名家。样板戏《海港》、“文革”后的“平地一声雷”话剧《于无声处》、1988年首度被搬上大陆舞台的白先勇版话剧《游园惊梦》、新世纪初“一出戏拯救了一个剧种”的甬剧《典妻》……新中国戏剧史上诸多里程碑作品以及多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晚会的舞美设计,就是他——常州人周本义。八旬人生,参与创排160多部戏剧,横跨20多个剧种,5次获得文化部文华舞美大奖,多次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等奖项。
他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陈逸飞、蔡国强、韩立勋、韩生……这一串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曾受教于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舞美、服装班底,大多由其学生担纲。
1931年,周本义出生于武进奔牛一户普通农家,1950年考入上海剧专(上海戏剧学院前身),1954年,受院长熊佛西力荐,成为我国派遣至苏联列宁格勒(现为俄罗斯圣彼德堡)列宾学院深造的6个留学生之一,如今坚持舞美设计的就只剩他一人了。
周本义在学院油画系M.鲍勃晓夫教授工作室学习了6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在苏联,外国师生的教学方法让他大开眼界。起初,他和在国内一样,埋头苦学。他感觉外国同学是另类:画几笔,跑一边抽烟喝酒。一次,老师提醒他:“你们中国学生真笨啊,模特都走了还在画?”一语点醒,绘画最讲究的是第一眼感觉、是灵感。
这么多年,绘画始终是周本义的最爱,他当年的许多素描稿,多年来是不少“60后”画家的临摹范本。他至今保留了大量当年的油画习作。有幅画面上一个俄罗斯小伙转头凝神张望,寥寥几笔,一抹一撇一捺间,人物神态、光影对比,处理得干净利落,引得同去的、在沪上小有名气的常州籍油画家刘伟光忍不住连连赞叹。
中国戏剧舞台舞美第一人
1960年,周本义回“上戏”任教,勤勉耕作,佳作迭出。以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舞美设计,周老评价为“一戏一格”,他反对一味搞包装、出花头,主张简约的多样化,“不用钱‘堆’,照样能出好戏。”
比如得意之作甬剧《典妻》。《典妻》改编自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周老曾到柔石故乡体验生活,长满青苔的石板路、长年潺潺不息的街边流水,最后都被糅入舞台模型中,反衬着现实社会的黑暗,同时又与女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还设置了一道大宅门,门内外构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人物命运也有极大的反差。这个物景的运用,为揭示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部《典妻》成就了新甬剧,使一个未老先衰的剧种,焕发出新生机。
虽为舞美,周本义对戏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编剧和导演。由无锡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阿炳》,最早叫《雷震电》,十分拗口,经周老提议改为现名,并为其重新整理剧本大纲,其舞美设计简单大方,仅用了两组道观的建筑立柱,两块活动布景多次变化移动,就营造出剧情所需的包括道观在内的多个场景,上演后获得一致好评。1986年,困境中的广西柳州市桂剧团创排《泥马泪》,周老为一个封建迷信故事提炼出抵制造神运动的全新主题。演出结束后,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赞许该剧是“桂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从中央到地方,连篇累牍地报道,《人民日报》等十几家大报及期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北京戏曲研究所副所长、《戏剧评论》副主编吴乾浩撰文《翻旧案、立新意——评桂剧〈泥马泪〉》专论十数篇。
舞台剧之外,周老还担任过多台大型运动会、晚会的总设计。1998年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周老让演员们随着《春天的故事》进场,组成圈晕,越来越大,音乐一完,灯光甫亮,观众豁然开朗:改革开放,讲“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邓小平”。这一幕,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成为当场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亮点。
周老还是“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组委会元老级评委,22年来,他是全国唯一一个历届比赛的评委,每年他被邀请观摩六七十部大戏。“可不是光懂舞美就行的,必须是全方位通才。所以说,我是个综合人才。”这样评价完自己,周老的寿眉扬得更高了。
周老坦言“多次受到诱惑”,各种头衔、各种身份还有出国定居的邀请,名利接踵找上门,但他一一婉言谢绝,因为他认定,人的精力有限,耕耘舞台之余,自己再顾不得其他了。他笑称,他们这一代人,都是“傻瓜”。“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是其他所不能取代的。60多年,我为之付出很多,其间偶有所悟,自得其乐,无怨无悔。”
培养第一流艺术人才的教育家
多年实战累积,周老总结了诸多格言:精于心、简于形;多则惑、少则明;心中能容忍,身边无是非;眼见为山,心见非山,境界愈大,自视愈小,舍去繁华,方得升华;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些简单而精练的话语,张贴在他的工作室里,影响着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
老一辈教育家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对周老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周老回忆,当年师生同住学校,学生有任何疑问随时可以找老师交流。在异国求学6年,周本义年年都能收到熊院长的亲笔信,询问生活、督促学习。周本义结婚时,熊院长还为他准备了婚房。“一个来自常州奔牛农家的贫寒子弟,得到院长如此眷顾,真是很幸运。熊院长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也成为我的育人观。”
周本义笑称学生的“存活率”非常高、成就也很高。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陈逸飞、以“烟花脚印”在北京奥运会上震惊全球的蔡国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师韩立勋、“上戏”院长韩生……个个都是各类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多年来,周老也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在美国街头,隔着一条街,看到恩师,陈逸飞会飞奔而来;深知周老心愿的蔡国强,计划为老师举办一场个人油画展。
虽然身在上海,周老也始终关心家乡舞台剧发展,他曾经为《风流母女》、《我要做个好孩子》担任舞美设计。谈及有什么经验与后来者分享,周老沉吟了一会,答道:“多读书,多跑,多看!”
人物简介
周本义,1931年生于江苏武进。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家、舞台美术家、画家;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教委人文艺术舞台美术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1950.9—1955.7上海剧专——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9—1955.7经国家考试选拔,在北京俄文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接受出国俄语培训。
1955.9—1960.10在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M.鲍勃晓夫教授工作室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0.10—上海戏剧学院任教。
获奖情况
中国第一、二、七、九、十一届文华舞台美术大奖
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多次
全国歌剧、音乐剧汇演舞美大奖
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奖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
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展突出贡献奖
话剧百年文化部优秀话剧工作者称号
主要舞台美术设计作品
第三届农民运动会美术总设计
第八届运动会美术总设计
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美术总设计
《游园惊梦》、《蛾》、《阿炳》、《李清照》、《快乐推销员》、《典妻》、《孔雀东南飞》、《一片桃花红》等
近期作品
粤剧《青青公主》、《小周后》;话剧《雷雨》;黄梅戏《春江月》;川剧《李亚仙》;儿童剧《宝宝回家》;话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龙兴晋阳》等。
4、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
也许说起裴艳玲先生不会有太多人知道,但是一说起林冲,钟馗,武松这些精典的演绎我想没有人不知道的。裴艳玲先生已经把男人演透了。
裴艳玲先生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裴园系京剧著名武生,继母袁喜珍为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员。可能是受到家庭的熏陶,裴艳玲先生5岁登台,九岁就可以挑梁演出,师承候永。12岁和“冬皇”孟小冬的妹妹孟幼冬“大战天津卫”,《群英会》、《借东风》,再加武生戏,整整唱了一个月,红!
裴艳玲先生代表剧目有:《宝莲灯》、《钟馗》、《哪吒》、《八大锤》、《夜奔》、《武松》、《闹天宫》、《火烧连营》等广受广大观众喜爱
八六年八月,裴艳玲先生率团到香港,给香港观众及文化界观众及文化界均认为演出带来了一股“裴艳玲旋风”。带来了一股“裴艳玲旋风”。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文章,赞他演活了钟馗。 在丹麦的演出被誉为“世界第一流女演员”八九年在日本演出他精湛的表演被日本观众称之为“人间国宝”。
裴艳玲先生取得成绩
裴艳玲先生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表演艺术家”。曾经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5年11月,她以昆曲《林冲夜奔》《钟馗》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赢得了大会为她特设的“演员特别奖”,并获得当年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1988年,裴艳玲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和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荣获国际大奖。 1995年,她在成都以河北梆子《武松》一剧参加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专家称她为“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演员,荣获特别演出奖。1995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6年,荣获中国文联评选的首届“跨世纪之星”称号。迄今为止,荣获这一称号的只有两位艺术家
现任职务
裴艳玲先生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河省京剧院裴艳玲剧团团长。历任乐陵京剧团、束鹿京剧团演员,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团长、名誉院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河北分会主席,河北省京剧院院长。为第六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的美食、购物地点有哪些?
上午8点:饮早茶 到香港旅游不可错过“饮早茶”。 上茶楼是香港人最普遍的早餐习惯,香港人称之为“饮早茶”。早茶的营业时间通常从早上七点开始茶以普洱、寿眉、水仙及香片为主。茶的质素一般,不要抱过高期望,但关键是品尝“饮早茶”的情趣。点心则多彩多姿了,每家酒楼都有不同的特色。 上午9点:尖沙咀→逛弥敦道→在维多利亚港海旁拍照 九龙的南端尖沙咀是游客观光享乐的“心脏”是香港最流光溢彩的地方。纵贯九龙南北的弥敦道人流车流熙来攘往,这条两侧有各类商店、旅馆、餐厅夜总会的街道晚间是霓虹闪烁的不夜城,白天的风光也一样美好。弥敦道南端有大型购物中心柏丽大道,里边挤满了各色专卖店,内地游客倾心的品牌服装、皮具首饰和化妆品都能在这里买到。上午11:00:天星码头搭乘渡轮往中环 在天星码头搭渡轮往来尖沙咀、中环,航经迷人的维多利亚港,是最能饱览香港迷人景致的游历方式。渡轮在这里运行已有100多年历史,是观光游客由九龙前往香港的最佳方法。 中环是香港特区政府的所在地,亦是香港的财政金融中心。中环随处可见大理石打造的购物商城,景观宜人的遮打花园、和平纪念碑、皇后像广场、立法会大楼、香港礼宾府等。 下午1点半:赤柱→欧陆风味午餐→市集购物 赤柱是游客非常喜欢的地点。赤柱半岛有古老的渔村与海风,风景优美。当地的市集是香港人气最旺的景点之一。富有香港特色的精品商店林立,销售各种样式的平价成衣,都是工厂多余的商品。这里还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藤制品及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交通路线:在中环的交易广场站搭乘巴士6、6A、6X、61或260。 下午5点:铜锣湾→跑马地 铜锣湾环绕着湾仔,各式各样的时装店、化妆品店、精品店、相机百货公司遍布大街小巷,大多营业至深夜。时代广场是不容错过的高档名牌货品集中地渣甸街与渣甸坊上的摊贩店铺更是你一显杀价本色的最佳去外。
交通路线:在荷李活道、摩罗街打的前往上环或中环地铁站,转乘地铁在铜锣湾站下车。 晚上7点半:搭登山缆车往太平山顶→享受山顶晚餐 登山顶的最佳方法莫过于乘搭登山缆车了。电缆轨道沿着陡峭的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刻画出一条长约373米的轨道。若你想沿途饱览山色美景,建议坐在缆车前方右侧的位置,可以观赏到迷人景观。 交通路线:山顶缆车总站位于中环花园道圣约翰卒堂道对面。在湾仔或铜锣湾地铁站乘地铁于中环站下车,步行往天星码头的爱丁堡广场搭乘接驳巴士15C,至花园道山顶缆车站。也可以在中环天星码头东侧的东汇道搭乘1路专线小巴,或于交易广场搭乘15号专线巴士直至太平山顶。 自己乘缆车登一次山顶绝对值得。缆车单程票价20元,往返30元。晚上10点半:兰桂坊 兰桂坊是个人气沸腾的地方,西式餐馆、夜总会、酒吧林立。兰桂坊的地形呈L形,鹅卵石铺成的巷道喧闹的夜生活点缀着香港不夜城。 交通路线:从山顶乘缆车下山前往中环花园道缆车总站再打的前往。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