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杨林白茶是什么茶
白茶。杨林白茶产于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杨林沟镇得名,是采摘一芽一叶的嫩芽,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任海行:朱门寒月古诗词修订集(二)
现发布第二批核对、修订后古诗词。
之前相同作品,有不一致处,内容、标题及标注均以此集为准。
1【五绝·追】
薄暮逐晨霜,
东阳渐渐黄。
不能高展翅,
枉却少年郎。
(2011年6月作,2017年3月修订)
2【五绝·远】
西风太过匆,
梦里又惊红,
雨打无情色,
云飘万丈空。
(2015年5月作,2017年3月修订)
3【律绝·泊霞归】
碌碌船声阔,
纷纷鸟影围。
白纱游细浪,
钓客泊霞归。
(2015年6月作,2017年2月9日修改,原题“蘧蘧海岸边”)
4【七绝·春忙】
一霜一露两生烟,
一雾三云送纸鸢。
蛙叫虫鸣麻兔跳,
一犁一犊好耕田。
(2011年5月作,2017年3月修订)
5【七绝·廊中情】
莫高春水月牙融,
三月廊中细雨濛。
陌上行人忙赶路,
陇间地埂种田隆。
(2015年3月作,2017年3月修订)
6【七绝·江南丝雨】
烟雨云桥沪上纱,
阁窗半闭绣珠花,
待风卷起甘霖下,
接得檐沟煮白茶。
(2016年3月作,2017年3月修订)
7【七绝·春社日】
深深古寺挂篷灯,
舞魅翩跹扯竹绳。
社日春归皮影顾,
嘶音乱调凤翔承。
(2016年3月作,2017年3月修订)
8【七绝·清明一】
坟碑一片话家常,
寒食年年瓦旧房。
华夏遗风千万种,
先灵遥寄念茫茫。
(2015年3月作,2017年4月修订)
9【七绝·清明二】
万里遥途去瓦房,
荒藤湮没两三张。
魂灵思量寻何处,
不作凄凉不感伤。
(2015年4月作,2017年4月修订)
10【七绝·清明三】
白茫一片草间茵,
雨落清明墓地新。
五六行人身渐远,
几声炮仗几多尘。
(2015年4月作,2017年4月修订)
11【七绝·泰山】
茫茫仙阁依青月,
漠漠烟波钓日回。
日月年年环岱岳,
国民岁岁祷将来。
(2015年7月作,2016年10月修订)
12【七绝·泰山日出】
青阳如月淡升空,
半露娇容半掩瞳。
云下何人穷目望,
等君赤羽换苍穹。
(2015年7月作,2016年10月修订)
13【七绝·岱庙凌霄花】
凌霄一树倚门栽,
梵号朝天对寺开。
惯伴枝条迷夏色,
微虹点却绿云台。
(2015年7月作,2016年10月修订,原题“凌霄花”)
14【七绝·夜路迷】
乌夜归船榭阁边,
闲观古寺素灯悬。
思君忽忘君何相,
望尽舟旁水上莲。
(2015年10月作,2017年4月修订)
15【七绝·思故】
旧时札翰总深藏,
今日邮楼慢慢凉。
竹席破寒思篾匠,
野人笑指玉毡床。
(2015年10月作,2017年4月修订)
16【古绝·情毒】
君在愚心绕肝肠,
霜染乌发露染裳。
月辉难映海中画,
孤舟怎渡万里洋?
(2015年10月作,2016年10月修订)
1【七律·春情】
黄昏望却远天红,一抹斜阳映幕穹。
绿柳花魂迷沃野,青山玉影醉晴空。
轻风淡淡潜芽嫩,细雾绵绵隐月朦。
阵阵兰香生画意,徐徐暖色唤春蓬。
(2010年4月作,2017年3月修订)
2【五古·云隐】
清晨薄暮间,古刹钟声远。
睡眼窗外观,青松白霜染。
斋堂素面鲜,院中银杉展。
净身到佛前,莲灯盏盏点。
寺门次第开,处处雪来晚。
(2015年3月作,2016年11月修订,原题“无题”,“寒月府”首作)
1【渔歌子·任海行】
烟雾迷靡海燕惊,
遥迢津渡不泊停。
乘雨去,
任飘萍,
只身浪里笑娉婷。
(2015年6月作,2017年2月修订)
2【渔歌子·共水天】
看燕北归绰绰还,
清湖闲客眼波间。
金海岸,
几渔船,
凌倾明月共水天。
(2015年6月作,2017年2月作)
3【忆江南·断桥】
江南影,
油纸伞边凭。
梦里乌篷船上寝,
醒时曲水绕香绫。
念念断桥行。
(2015年6月作,2017年3月修订)
4【忆江南·莲寺】
朝时露,
薄似淡烟丝。
雾气飘来迷眼色,
霞光浸出醉心溪。
冷昼一莲痴。
(2015年6月作,2016年6月修订)
5【忆江南·归去】
风吹过,
淡淡水纹波。
两岸箩花开不落,
一条舴艋渡斜河。
孤雁入霞坡。
(2015年6月作,2016年6月修订)
6【一从花·踏春访友】
枝头轻叶渐春浓。
行向碧云葱。
花开灿烂蝴蜂乱,踏烟景、携手高鸿。
凡影辽远,心情闲阔,归处认郎踪。
茅庐溪绕小桥通。
门外又桃红。
清茶慢煮香飘散,抚琴间、冰玉朦胧。
天近月远,人生在世,应看宇风穹。
(2016年3月作,2017年3月修订)
7【一枝春·杨穗花】
窗外杨林,穗竞发、粒粒垂于枝杈。
春烟漫沫,急急散落地下。
新绿未萌,却已把、别离定罢。
待香嫩,霜絮飞花,尽染流苏桥榭。
闲乘绣车携帕。
至芳园、信步屏毯厚榻。
罗裙扫过,沾满灰屑余麝。
轻舞抖动,几多尘、鎏光雨泻。
独守住,一点残腴,夏时品藉。
(2016年3月作,2017年3月修订)
8【无俗念·迎春花】
黄花翠蔓,点旧枝、年年春归时至。
香痕浅鲜蝶报晓,簇簇金坪堆砌。
荆刺根根,叶芽嫩嫩,勃勃吐澄穗。
蜂声低唤,转眼玉兰来替。
梅才开过半冬,余韵犹存,共怀寒袅瘗。
觅得天上仙娥羽,金腰和风睥睨。
信步丘园,清露洗栏,暮霭徐徐蔽。
四友慕雪,卓然世外摇曳。
(2016年3月作,2017年3月修订)
9【月中行·春夜】
更深露重聒蛙明,
迟睡却心惊。
孤灯照影念苍荣。
月色为谁倾?
他乡寂夜他乡客,
空剩得、雾雨飘楹。
零零数载泊浮名。
隔岸乱魂萦。
(2016年4月作,2017年3月修订,该词牌又名月宫春)
10【寒月词·吟至尊】
雾缭云绕,
昼时遥遥峭,
夜来邈邈寥,
蔚视人间千万年,
承尊携娥怜平凡。
霜寒露冷,
久俯青烟朦,
笑纳驿轻侯,
予变流光幻交错,
庇护亿姓静德欣。
(2015年7月作,2016年12月修订)
中国有哪些著名特产?
各地域代表性的文化、美食等都是中国的特产,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大都是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特产”,比较有名的有:京戏、中医药、广州舞狮、四川的大熊猫、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山东鲁菜等都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产品或文化。
1.京戏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2.中医药
中医药也叫汉族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被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广州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4.四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
5.北京烤鸭
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
6.天津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一道由面粉、猪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馅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以鲜肉包为主,兼有三鲜包、海鲜包、酱肉包、素包子等6大类、98个品种。2011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其中。
7.山东鲁菜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相对于淮扬、川、粤等影响型菜系而言),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等特点。
1.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2.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3.中国建筑
苏州园林、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等。
4.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5.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等。
6.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武当、形意、少林等。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百度百科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