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白茶是什么茶?有哪些品种
白茶是什么茶,它有哪些功效
白茶到底是什么茶?
白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六大茶类之一,
具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美称。
白茶历史
对白茶的发展历史总结为:原产于福建福鼎,古法晒白茶渊远流长,现代白茶制法始于明代,当代白茶商品化生产始于1865年,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墙内开花,墙外香”海外市场持续走俏。
2007年福鼎市政府确立并开始福鼎白茶的国内复兴之路,此后福鼎白茶在国内市场曲折发展,2013、2014 年先从北京马连道一片白,到2015年前后白茶蔓延至天津、济南等地,至2016年下半年开始,福鼎白茶在全国市场可谓全面开花,热度持续至今
白茶的茶树品种
白茶主要采摘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政和小茶、福安大白茶、福云六号、水仙白等来制作白茶。
白茶分类
什么是白茶?
根据GB/T 22291-2017《白茶》国家标准对白茶的定义: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 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
因鲜叶原料等级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及新工艺
加工工艺:采摘—萎凋—干燥
白茶的制作工艺是六大茶类中制作最自然的,人为干预少,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白毫银针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白茶中的珍品。
采茶芽制成,其外观特征是:
挺直似针、满披白毫、如银似雪。
白牡丹
白牡丹的品质特征:
白牡丹外形呈自然叶态,芽叶连枝,一叶或两叶夹银毫,
形似花朵,因而称为白牡丹。
贡眉
贡眉是寿眉中外形最漂亮的那批茶,及普通的白牡丹也可称为贡眉。可以说是寿眉的升级版、加强版,牡丹的普通版。
采一芽二叶为原料制成,成品茶毫心明显,茸毫色白且多,干茶色泽清晰。
寿眉
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看似粗枝大叶的它,从发芽到采摘差不多只有35-50天的周期,只是白茶的工艺让寿眉的一芽二叶至三叶呈现自然伸张的状态。
品评白茶可分为:
赏干茶 闻香气 观汤色 品滋味 看叶底
1、观赏茶叶的叶态、色泽、匀净度。
2、每泡白茶都可通过闻干香、盖香、水香和底香来综合品鉴茶的香气。
①干香指的是用温茶器将茶投入主泡的茶器中,摇动干茶,再细闻干茶的香气。
②盖香指的是:冲泡后闻盖上的香气,细闻盖香,感受白茶的香型、高香和持久等特性。
③水香指的是茶汤中的香气,也称水冲香(比如有花香、毫香、蜜香、枣香。。。)
④底香指的是杯底香(挂杯香),叶底香(冲泡后茶底的香气) 3、观汤色
3、汤色以杏香、橙黄、橙红,清澈明亮为佳。暗、浊为次
4、品滋味
品饮时,让茶汤在口腔中回荡,使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感受茶汤的纯正度、鲜爽度、醇厚度等特征。
5、看叶底
冲泡后叶底的柔嫩度,匀整度,色泽的亮度。
白茶功效
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茶除了具有与其他茶类一样的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延缓衰老)、抗辐射、美容祛斑、抗肿瘤、抑菌抗病毒等方面的保健药用价值,在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辐射、抑菌抗病毒、抑制癌细胞活性等方面的效果更具特色
乡村老伯福鼎白茶起源于什么时候的?
现代的福鼎白茶工艺,起源于1885年,先有了白毫银针的称呼。到了1912年至1918年之间有了白牡丹。1965年左右有了寿眉的称呼。福鼎白茶由于受地域限制,产量极少。到目前为止年产量才8000余吨。也正因为如此,福鼎白茶从2010年开始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福鼎白茶在2007年之前,大多都是出口为主,由于它是由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两种特殊的树种当原料,按照许多中药的晾晒方式制作成茶,而让它具有了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在民间俗称,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具有三降三抗,美容养颜,清热降火等功效。
在2007年过后,政府大力的扶持,让福鼎白茶从外销转为内销,从此福鼎白茶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特别是从2010年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后,我们当地许多企业,跟随政府的步伐,全国性的宣传,让福鼎白茶更是如日冲天。
福鼎白茶的历史是什么?
福鼎白茶的历史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 ,原产于 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等地。
白毫银针 研究表明:
白牡丹
中国茶叶生产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白茶,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 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便是最早的白茶,也是茶叶加工的开端。 《茶经》的记载 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到:“《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我国 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创始人、著名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先生在 《茶业通史》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 鼎(唐为长溪县辖区) ,系白茶原产地。1.宋代的白茶 宋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 (成书于 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 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 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 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 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 有之,但品不及。” 宋子安著《东溪试茶录》时,将“白茶”列为茶叶七个品种之首:“茶名有七, 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培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 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取其以为茶端,取其第二者为斗茶,而气味殊 薄,非食茶之比。” 2.明代的白茶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 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这说明当时的制茶原料至少是一芽一叶,干燥用日晒,其鲜叶标准与制茶工艺可 认为是“现代白茶”制法的雏形。3.现代白茶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白茶起源于清代的福鼎。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 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 《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学家张天福教授所著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 究》一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证实:在清嘉庆初年(公元 1796 年) ,福鼎人用 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 约在 1857 年,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在福鼎县点头选育成功, 柏柳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型、品质远远 优于“菜茶”,于是福鼎茶人于 1885 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制造 “白毫银针”,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 多倍。 约在 1860 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福鼎白茶前景如何?
这个白茶的前景还是很不错的,嗯,在种植的过程中以及采摘的过程中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但是这种茶营养价值很高,喝起来可以提神醒目,总之他的优点还是很多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