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跪求古文翻译~ 急 !!!
- 2、《弟子行第十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 3、一到十的祝福语我知道比如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等等的,百到万的有什么?
- 4、閟宫·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 5、诗经七月原文翻译
- 6、诗经 烈祖 翻译与赏析
跪求古文翻译~ 急 !!!
1.雅有当世之志,而於吏事尤不苟
【今译】素来怀有当权治世的大志,并且对于政务尤其一丝不苟。
【注释】雅:平素;素来;一向。
(“吏事”有时指刑狱之事。因未提供出处,又没有上下文,不好判断。)
2.(上文:癸酉,祫於太庙,大赦。)男子百岁以上者特推恩命, 民父母年八十以上复其一丁。
【出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
【今译】(上文:宋仁宗宗嘉佑四年十月癸酉日,皇帝在太庙里对历代先祖进行大祭,大赦天下。)男子百岁以上的,特别在官爵、赦罪等方面对其广施恩惠。百姓父母年龄达八十岁以上的,免除他家一名壮丁的徭役。
【注释】祫:古代天子或诸侯把远近祖先的神主集合在太庙里进行祭祀。 恩命:谓帝王颁发的升官、赦罪之类的诏命。 复:免除。
3.尔等皆我四朝遗老,涵泳仁化,为日久矣! 遂介眉寿,郡国以名来上,朕何爱一官,不以为尔宠乎?
【今译】你们都是我身边经历四朝的老臣,沐浴(四代皇帝的)仁慈教化,时日已经很久了!于是祝贺(你们)高寿。地方上将(你们)名字报上来,我为何吝惜一个官职,不拿来作为你的荣耀呢?
【注释】涵泳:浸润,沉浸。原意为潜泳。 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这里的意思可能是后者,要依其时代确定。 介眉寿:眉寿,高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多为祝寿之词。介,“助”之意。介眉”、“介寿”、“介眉寿”都是祝寿之词语。 宠:荣耀。
4.左司外郎陈捐言费当出朝廷故也。
【今译】(这就是)左司外郎(官名)陈捐(人名)说费用应当出自朝廷的缘故啊。
5.然吾闻五(吴)道子书(画)鄷都之变,都人不敢屠宰者累月,夫人固不可以法胜,而可以理动者,庖宰可罢,况其天性之爱乎?是未可以厚诬斯人,而县断其必不可告也。
【出处】宋•朱松(朱熹之父)《谕民戒溺女文》。
【全文】自予来闽中,闻闽人不喜多子,以杀为常,未尝不恻然也。无故杀子孙,官有法甚明,顾牵于习俗之昏,则虽有法而不能胜。夫法有所不能胜,则亦何俟于吾言。然吾闻吴道子画酆都之变,都人不敢屠宰者累月。夫人固不可法胜,而可以理动者。庖宰且可罢,况其天性之爱乎,是未可以厚诬斯人而悬断其必不可告也。虽然予文之不工,岂能使人读之耸然如见道子之画哉,其亦区区之意有所不能已也。他日将有语其子孙者,曰:“活汝者新安朱乔年也。”或由此也。
【题目涉及部分今译】然而,我听说吴道子画“鄷都之变”(即《地狱变相》图)。京城中的人几个月不敢屠宰牲畜。人固然不能用法律镇服,但却可用情理来感化。(人受到感化,)在厨房中宰杀牲畜的事尚且可以停止,何况那出于人的天性而产生的(父母对子女之)爱呢?因此不能这么重地诬谤这些人,而凭空臆断他们一定不可教化。
【注释】吴道子画“鄷都之变”:道教称酆(丰)都县为阴曹地府之所在地,酆都大帝是阴府地狱的主宰者。变,变现之意。将地狱之各种景象以绘画之方式示现出来,称为地狱变,用以劝善惩恶。据载,吴道子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景公寺之壁上绘出地狱图相时,令京都之观者皆惊惧而不食肉,两都(指长安、洛阳)之屠夫为此而改行。 县断:即悬断,凭空臆断。县通悬。
6.所有逐人衣服襴鞹欲乞于本司常平头子钱内支给置造,仍乞与免入齐(?)之用。诏依,余路依此。
[此段亦不知出处。《宋史•食货志》有:“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其衣襕于常平头子钱内给造,仍免入斋之用。”(卷178),但与此段区别很大,特别是下文,与“诏依,余路依此”毫不相干。文中“入斋”即入学,“斋”指书斋、学舍。]
【今译】所有受逐之人(不明所指)的下衣、下衣、靴子,想请求由本官署常平仓“头子钱”( 征收租赋和支付钱币时的附加税)内支付购买、制做,还请求免除他们入齐的费用。皇帝下诏依允,令其余各路均依此办理。
【注释】襴: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鞹:同鞟,1、皮革;2、用皮革包裹;3、靴子,此处应指靴子。 常平:指常平仓,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始于西汉。
头子钱:唐宋官府征收租赋和支付钱币时的附加税。
7.(上文:余为阅法例:凡因灾伤遗弃小儿,父母不得复取。乃知为此法者亦仁人也。夫彼既弃而不育,父母之恩则已绝。若人不收之,其谁与活乎?遂作空券数千,具载本法,印给内外厢界保伍。凡得儿者使自言所从来,明书于券付之,)略为籍记,使以时上其数,给多者赏。且常平分余粟,贫者量授以为资。事定按籍,给券凡三千八百人,皆夺之沟壑,置之襁褓。
【出处】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今译】(上文:我因此阅读了相关法律条例:凡是因为天灾人祸而遗弃的小孩,〈被人收养后〉其父母不得再索取。于是知道了制定此法的也是仁慈的人。那些人既然把小孩丢弃而不养育,那么父母的恩情就已经绝断,如果别人再不收养他们,那么这些小孩又靠谁存活呢?于是,做了数千张空白的契据,把这项法律条例全文记载在上面,印刷给城内城外的保长伍长。凡是得到小孩的人,让他们自己说明小孩是从哪里得来的,在契据上写明交给他们,)并且在簿册上简略记载,让他们按期上报数量,发出契据多的人有赏。并且从常平仓把富余的粮食分出来,酌量发给贫穷的人家,以此作为(收养孩子的)资助。这件事结束以后查考簿册记载,共计发契据给三千八百人,这些数量的孩子都被从填尸沟壑的危险中夺回,而置之于襁褓之中。
【注释】灾伤:由天灾人祸招致的损害。 厢界:城内城外之分界。厢,靠近城的地区。 保:宋以后地方实行保甲制,若干甲作一保。 伍: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 沟壑,谓填尸于沟壑,指死亡。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置之襁褓,指弃儿得到养育、关爱。
8.军据提督官月申,半年类聚申提举司。
【今译】军队(数目)依据提督官(统计)按月申报,每半年分类集中申报于提举司。
9.保明根刷,具名申官,
【今译】负责向上申明,彻底追究,在文件上署名申报官府。
【注释】保明:负责向上申明。 根刷:犹根治。彻底追究;彻底搜求。
10.(上文:秘书郎袁甫出通判湖州,)考常平弊源,以增积贮。核隐产,增附婴儿局。
【出处】《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一•婴儿局•录《江州图志》;又见于宋史,文字略异。
【今译】(上文:秘书郎袁甫出任湖州通判,)考察常平仓积弊的根源,以便增加粮食积聚储存;核查隐瞒不报的田产,增设婴儿局。
【注释】隐产:瞒报的田产。 婴儿局:宋代专门的慈幼机构,收养弃婴。嘉定末年,袁甫创于湖州(浙江吴兴)
11. (上文:男女齿二以上,十以下,皆养。养及十二,而能出就衣食者,听。)寒暑予衣,坐卧杂(什)器帐被具,户曹庀之,郡博士提其要,咸定为例。
【出处】《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一录《江阴志•慈幼局记》
【今译】(上文:男女孤儿二岁以上,十岁以下,都养育〈于慈幼局〉。养到十二岁,而能出外谋生的,听之。)寒暑换季时给予衣服,坐具(凳)、卧具(床)、杂用器具、蚊帐、被子,由户曹备办。府学学官列出(这些事项的)要点,一概确定为以后依照实行的常例。
【注释】户曹: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署 庀:音pǐ,具备;备办。
《弟子行第十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孔子门人【原文】卫将军文子①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 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 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②,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 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③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称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孔子告之以《诗》曰:‘靡④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⑤,而为下国骏庞,荷天子之龙。不憨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⑥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⑦,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⑧云:‘岂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 “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⑨,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⑩。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绍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 “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固不足以知贤。”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曰:“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教不道,盖赵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 “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盖铜鞮伯华之行也。 “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 “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 “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莱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之行也。” 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辞以不知。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 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注释】 ①文子:卫国公卿,名弥牟。 ②盖有三千就焉:三千:《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作“三就”,指在孔子门下求学的弟子,成就有上、中、下三等。 ③厥:代词,他的。 ④靡:没有。 ⑤拱:法。 ⑥冉求:即冉有,字子有,孔子弟子。 ⑦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 ⑧《诗》:指《诗经·大雅·洞酌》。 ⑨式夷式已:旧注:“式,用。夷,平也。言用平则已也。”意为用平和、公平的态度处人处事。 ⑩给:丰足,充裕。豫:事先准备。旧注:“事欲给而不碍,则莫若于豫。” 成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又称天乙。讨伐夏桀,建立商朝,传十七代,至纣为周所灭。克:苛刻。忌:嫉妒。渊源:指思虑深邃。允德:修德,涵养德行。图义:考虑义。旧注:“允,信也。图,谋。” 蹈:实行。羊舌大夫:即羊舌赤。亦即铜鞮伯华。 【译文】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和《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讲的是仁义,观看的是礼乐,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文子说:“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 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因此难以回答。” 文子说:“对于了解贤人,没有不困难的。现在您本人亲身在孔子门下求学,所以敢冒昧问您。” 子贡说:“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来告诉你。” 文子说:“请就您所接触到的谈谈,我想问问他们的品行。” 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很认真的,是颜渊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来形容颜渊说:‘如果遇到国君宠爱,就能成就他的德业。’‘永远恭敬尽孝道,孝道足以为法则。’如果颜渊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美誉,不会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 “身处贫困能矜持庄重,使用仆人如同借用般客气。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总是怨恨别人,不总是记着别人过去的罪过,这是冉雍的品行。孔子评论他的才能说:‘拥有土地的君子,有民众可以役使,有刑罚可以施用,而后可以迁怒。普通人发怒,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孔子用《诗经》的话告诉他说:‘万事都有开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终的。’ “不害怕强暴,不欺辱鳏寡,说话遵循本性,相貌堂堂端正,才能足以打仗带兵,这是子路的品行。孔子用文辞来赞美他,用《诗经》中的话来称赞他:‘接受上天大法和小法,庇护下面诸侯国,接受天子授予的荣宠。不胆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战功。’强力又勇敢啊!文采胜不过他的质朴。 “尊敬长辈,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学习,博综群艺,体察万物且勤劳,这是冉求的品行。孔子因此对他说:‘好学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爱,恭敬就接近礼义,勤劳就有收获。尧舜忠诚谦恭,所以能称王天下。’孔子很称赞他,说:‘你应当成为国家的卿大夫。’ “整齐庄重而又严肃,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作为两国之间的傧相,忠诚雅正而有节制,这是公西赤的品行。孔子说:‘礼经三百篇,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了解;三千项威严的礼仪细节,则难以掌握。’公西赤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作傧相接待宾客要有庄重的容貌,要根据不同的礼节来致辞,所以说很难。众人听到傧相的致辞,认为仪式就完成了。’孔子对大家说:‘接待宾客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孔子又对弟子说:‘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就向公西赤学习吧。’ “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虚空,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有不真实的;他的志向高明远大,他的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 “有大功不夸耀,处高位不欣喜,不贪功不慕势,不在贫苦无告者面前炫耀,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这样评价他:‘他的不夸耀,别人还可能做到,他在贫苦无告者面前不炫耀,则是仁德的表现。’《诗经》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先生认为他的仁德是很伟大的。 “学习能够深入理解其义,送迎宾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级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评价他说:‘能够用平和公正的态度处人处事,就不会受到小人的危害。’像卜商这样,可以说不至于有危险了。 “富贵了他也不欣喜,贫贱了他也不恼怒;假如对民众有利,他宁愿行为俭约;他侍奉君王,是为了帮助下面的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孔子说:‘独自一个人富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澹台灭明就是这样的人。’ “先考虑好,事情来临就按计划而行,这样行动就不会有错,这是言偃的品行。孔子说:‘想要有才能就要学习,想要知道就要问别人,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仔细审慎,想要富足就要先有储备。按照这个原则行事,言偃是做到了。’ “个人独居时想着仁义,做官时讲话讲的是仁义,对于《诗经》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话牢记在心,因此言行极其谨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点,这是宫绍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义,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人。 “自从见到孔子,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说:‘高柴为亲人守丧的诚心,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春天不杀生,是遵从做人的道理;不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木,是推己及物的仁爱。成汤谦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以上这几个人是我亲自目睹的。您向我询问,要求我回答,我本来也不能够知道谁是贤人。” 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正直的人就会被任用,百姓也会归附。接照您刚才的议论,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大概世上没有明君,所以没有得到任用。” 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我告诉您吧。” 孔子说:“说说吧。”子贡把和文子对话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啊,你能给人排座次了。”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说知人,这是我亲眼看见的啊。”孔子说:“是这样的。我也告诉你一些你没听到、没看到的事,这些难道是头脑想不到的,智力达不到的吗?”子贡说:“我很愿意听。” 孔子说:“不苛刻不忌妒,不计较过去的仇恨,这是伯夷叔齐的品行。 “思考天道而且尊敬人,服从仁义而做事讲信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从善如流而又教导不按正道而行的人,这是赵文子的品行。 “他侍奉国君,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也不敢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谋求自己的发展,也不忘记朋友。君王任用时他就努力去做,不用则离开而退隐。这是随武子的品行。 “他的为人思虑深邃,见闻广博难以被欺骗,内心修养足以终身受用。国家按正道治理,他的言论足以用来治国;国家不按正道治理,他的沉默足以用来保存自己。这是铜鞮伯华的品行。 “外表宽容而且内心正直,能自己矫正自己的行为,自己正直而不要求别人,努力地追求仁义,终身行善。这是蘧伯玉的品行。 “孝敬谦恭慈善仁爱,涵养德行谋求仁义,少积聚财富消除怨恨,轻视财物又不匮乏。这是柳下惠的品行。 “他说:‘君主虽然不能度量臣子的能力,臣子不能不忠于君主。因此君主选择臣子而任用,臣子也选择君主来侍奉。君主按正道而行就听从他的命令,不按正道就隐居不仕。’这是晏平仲的品行。 “行动讲求忠信,即使整天说话,也不会出错。国家混乱,身处低位而不愁闷,生活贫困而能保持快乐。这是老莱子的品行。 “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等待机遇,身处低位却不攀附高枝。到四处游观,不忘记父母;想到父母,不尽兴就赶快归来。因为才能不足就去学习,不造成终身的遗憾。这是介子山的品行。” 子贡问:“请问老师,您所知道的,就到此为止了吗?” 孔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只是大略举出耳闻目睹的罢了。从前晋平公问祁奚:‘羊舌大夫是晋国的优秀大夫,他的品行怎么样?’祁奚推辞说不知道。晋平公说:‘我听说你从小在他家长大,你现在隐藏着不愿说,是为什么呢?’祁奚回答说:‘他小时候谦恭而和顺,心里觉得有过错不会留到第二天来改正;他作为大夫,凡事皆出于善心而又谦虚正直;他做舆尉时,讲信用而不隐瞒功绩。至于他的外表,温和善良而喜好礼节,广博地听取而时出己见。’晋平公说:‘刚才我问你,你怎么说不知道呢?’祁奚说:‘他的职位经常改变,不知他现在做什么官,所以不敢说知道。’这又是羊舌大夫的品行。” 子贡跪下说:“请让我回去记下您的话。” 【评析】这是一篇首尾连贯的完整对话,文中有子贡对孔门数位弟子的操行所做的评价。这些评价不似《论语》中简洁,有七十子后学之文风。后面还有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供研究先秦史和儒学史的人参考。整篇文字又见《大戴礼·卫将军文子》。
一到十的祝福语我知道比如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等等的,百到万的有什么?
1、百龄眉寿 [ bǎi líng méi shòu ] 眉寿:长寿。祝人高寿的颂辞。
出处:唐·虞世南《琵琶赋》:“愿百龄兮眉寿,重千金之巧笑。”
翻译:祝您健康长寿,一直保持笑容。
2、千秋万代 [ qiān qiū wàn dài ] 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显学》:“千秋万岁之声恬耳。”
翻译:千秋万岁的声音在耳边呱噪。
3、万事如意 [ wàn shì rú yì ] 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顺利。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回:“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以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万事如意的。”
4、万事大吉 [ wàn shì dà jí ] 吉:吉利,顺利。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
出自:梁斌《红旗谱》五三:乡村里没有警察,没有宪兵,没有被捕的危险。即便有,在高粱地里一藏,万事大吉。
5、万事亨通 [ wàn shì hēng tōng ] 亨通:通达顺利。一切事情都很顺利。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那孔方兄运出万事亨通的本领;先治了关格之症。”
翻译:准备了银钱,先解决了身体上的疾病。
閟宫·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作品介绍】
《閟宫》是《诗经》里面《颂·鲁颂》中的一首古典诗歌。《閟官》是《诗经》三百篇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分十章(《毛诗》原分八章,朱熹《诗集传》分九章),三章章十七句,一章章十六句,一章章九句,三章章八句,二章章十句,共一百二十句。各章之间,意义相互连贯,前后叙述僖公作庙,并以奚斯作颂结束全诗。在诗中诗人表达的是周公后裔们对于僖公光复旧物所产生的共鸣,是对于再现过去辉煌的向往,这是一个衰落宗族特定时期的真实感情,作为鲁国诗人代表的作者抒发了这种感情,它既是充沛的又是复杂的,只有长篇巨制才能容纳得下,只有细致的描写和深透的论说才能尽情倾吐。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 鲁颂 · 閟宫 》译注
题解 :歌颂鲁嘻公能振兴祖业,扩大疆土。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閟宫有侐1,
实实枚枚2。
赫赫姜嫄3,
其德不回4。
上帝是依5,
无灾无害。
弥月不迟6,
是生后稷7。
降之百福8。
黍稷重穋9,
稙稺菽麦10。
奄有下国11,
俾民稼穑12。
有稷有黍,
有稻有秬13。
奄有下土,
缵禹之绪14。
后稷之孙,
实维大王15。
居岐之阳16,
实始剪商17。
至于文武18,
缵大王之绪,
致天之届19,
于牧之野20。
无贰无虞21,
上帝临女22。
敦商之旅23,
克咸厥功24。
王曰叔父25,
建尔元子26,
俾侯于鲁。
大启尔宇27,
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
俾侯于东。
锡之山川28,
土田附庸29。
周公之孙,
庄公之子30。
龙旂承祀31。
六辔耳耳32。
春秋匪解33,
享祀不忒34。
皇皇后帝!
皇祖后稷!
享以骍牺35,
是飨是宜36。
降福既多,
周公皇祖37,
亦其福女。
秋而载尝38,
夏而楅衡39,
白牡骍刚40。
牺尊将将,
毛炰胾羹41。
笾豆大房42,
万舞洋洋43。
孝孙有庆。
俾尔炽而昌,
俾尔寿而臧44。
保彼东方,
鲁邦是常45。
不亏不崩,
不震不腾。
三寿作朋46,
如冈如陵。
公车千乘,
朱英绿縢47,
二矛重弓48。
公徒三万49,
贝胄朱綅50。
烝徒增增51,
戎狄是膺52,
荆舒是惩53,
则莫我敢承54!
俾尔昌而炽,
俾尔寿而富。
黄发台背55,
寿胥与试56。
俾尔昌而大,
俾尔耆而艾57。
万有千岁58,
眉寿无有害59。
泰山岩岩60,
鲁邦所詹61。
奄有龟蒙62,
遂荒大东63。
至于海邦,
淮夷来同64。
莫不率从,
鲁侯之功。
保有凫绎65,
遂荒徐宅66。
至于海邦,
淮夷蛮貊67。
及彼南夷68,
莫不率从。
莫敢不诺69,
鲁侯是若70。
天锡公纯嘏71,
眉寿保鲁。
居常与许72,
复周公之宇。
鲁侯燕喜73,
令妻寿母74。
宜大夫庶士75,
邦国是有。
既多受祉76,
黄发儿齿77。
徂来之松78,
新甫之柏79。
是断是度80,
是寻是尺。
松桷有舄81,
路寝孔硕82,
新庙奕奕83。
奚斯所作84,
孔曼且硕85,
万民是若86。 宫庙深闭真是静谧,
殿堂阔大结构紧密。
名声赫赫圣母姜嫄,
她的德性端正专一。
上帝给她特别福泽,
痛苦灾害没有经历。
怀胎满月而不延迟,
于是生出始祖后稷。
上帝赐他许多福气。
降下糜子谷子种稑,
还有豆麦各种谷米。
荫庇普天之下邦国,
让那人民学习农艺。
种下谷子糜子满野,
种下水稻黑秬遍地。
拥有天下这片沃土,
将那大禹余绪承继。
后稷那位后代嫡孙,
正是我们先君太王。
他迁居到岐山山阳,
从此开始翦灭殷商。
发展及至文王武王,
来将太王传统发扬。
接受天命实行征伐,
殷郊牧野摆开战场。
不要分心不要犯错,
上帝监督保你吉祥。
治服敌方殷商军队,
能够完成大功一项。
于是成王说道:"叔父,
您诸子中择立其长,
封于鲁地快快前往,
要去努力扩土开疆,
作为周室藩辅屏障。"
因此命其号为鲁公,
封为诸侯王畿之东。
赐他大片山川田地,
并把小国作为附庸。
他是周公后代嫡孙,
他是庄公之子僖公。
载着龙旗前去祭祀,
六缰柔软手中轻控。
春秋两祭都不懈怠,
献享祀祖一心庄重。
上帝在天辉煌英明,
始祖后稷伟大光荣。
神位前供赤色全牛,
敬请前来吃喝享用,
降下吉祥幸福重重。
这位伟大先祖周公,
让你享福大有神通。
秋天祭祀命名为尝,
夏天给牛设置栏杠。
雄牛色白小牛色红,
献祭酒尊碰击锵锵。
烧烤小猪熬煮肉汤,
盛入笾豆装满大房。
万舞规模浩浩荡荡,
孝孙总有吉庆祯祥。
让你炽盛而又兴旺,
让你长寿无灾无恙。
保卫王朝东方国土,
鲁国实为诸侯之长。
山不缺损也不崩溃,
水不震激也不动荡。
有上中下三寿比并,
犹如巍峨峰峦山冈。
鲁公战车有一千乘,
矛饰红缨弓扎绿绳,
两矛两弓以备交锋。
鲁公步兵有三万人,
头盔镶贝红线缀缝,
众多军队一层一层。
戎族狄族我将痛击,
楚国徐国我将严惩,
没人胆敢与我抗衡。
让你兴旺而又炽盛,
让你长寿富贵同在。
白发变黄背有鱼纹,
寿命都能长如泰岱。
让你康健而又强壮,
让你高寿年至耆艾。
过了万岁再加千岁,
活到高寿不受损害。
泰山真是高大森严,
鲁国视为境内天险。
拥有两山龟山蒙山,
疆土直到东方极边。
延伸已接海畔附庸,
淮夷都来盟会谒见。
他们无不相率服从,
这是鲁侯功业所建。
据有两山那凫那绎,
抚定徐戎旧居之地。
延伸直到海边小邦,
要将淮夷蛮貊治理。
那些南方蛮夷之族,
他们无不听命服气。
没人敢不唯唯诺诺,
顺从鲁侯岂敢叛逆。
上天赐给鲁公洪福,
让他高寿保卫鲁域。
常许二地又有居处,
恢复周公原有疆宇。
鲁侯设宴让人欢喜,
既有贤妻又有老母。
协调众士与卿大夫,
国家遂能保有其土。
已经获得许多福祉,
白发变黄乳齿再出。
徂徕山上青松郁郁,
新甫山上翠柏葱葱。
将它截断将它砍斫,
丈量尺寸留下待用。
松木方椽又粗又大,
寝殿宽敞气势恢宏,
新修庙堂光彩融融。
大夫奚斯写成此诗,
篇幅漫长蕴涵甚丰,
此心此意万民顺从。 1.閟(bì):闭。侐(xù):清静貌。
2.实实:广大貌。枚枚:细密貌。
3.姜嫄:周始祖后稷之母。
4.回:邪。
5.依:助。
6.弥月:满月,指怀胎十月。
7.后稷:周之始祖,名弃。后,帝;稷,农官之名,弃曾为尧农官,故曰后稷.
8.百:言其多。
9.黍:糜子。稷:谷子。重穋(tónɡ lù):两种谷物,通"穜稑",先种后熟曰"穜",后种先熟曰"稑"。
10.稙稺(zhí zhì):,两种谷物,早种者曰"稙",晚种者曰"稺"。菽:豆类作物。
11.奄:包括。
12.俾:使。稼穑:指务农,"稼"为播种,"穑"为收获。
13.秬(jù):黑黍。
14.缵(zuǎn):继。绪:业绩。
15.大( tài )王: 即太王, 周之远祖古公亶父。
16.歧:山名,在今陕西。阳:山南。
17.翦:灭。
18.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19.届:诛讨。
20.牧野:地名,殷都之郊,在今河南淇县西南。
21.贰:二心。虞:误。
22.临:监临。
23.敦:治服。旅:军队。
24.咸:成,备。
25.叔父:指周公旦,周公为武王之弟,成王叔父。王,指成王,武王之子。
26.元子:长子。
27.启:开辟。
28.锡:音义并同"赐"。
29.附庸:指诸侯国的附属小国。
30.周公之孙、庄公之子:均指鲁僖公。
31.承祀:主持祭祀。
32.辔:御马的嚼子和缰绳。古代四马驾车,辕内两服马共两条缰绳,辕外两骖马各两条缰绳,故曰六辔。耳耳:和顾貌。
33.解:通"懈"。
34.享:祭献。忒:变。
35.骍(xīn):赤色。牺:纯色牺牲。
36.宜:肴,享用。
37.周公皇祖:即皇祖周公,此倒句协韵。
38.尝:秋季祭祀之名。
39.楅衡(bì hēnɡ):防止牛抵触用的横木。古代祭祀用牲牛必须是没有任何损伤的,秋祭用的牲牛要在夏天设以楅衡,防止触折牛角。
40.牡:公牛。刚:通"犅",小牛。牺尊:酒尊的一种,形为牺牛,凿背以容酒,故名。将将:音义并同"锵锵"。
41.毛炰(páo):带毛涂泥燔烧,此是烧小猪。胾(zì):大块的肉。羹:指大羹,不加调料的肉汤。
42.笾(biān):竹制的献祭容器。豆:木制的献祭容器。大房:大的盛肉容器,亦名夏屋。
43.万舞:舞名,常用于祭祀活动。洋洋:盛大貌。
44.臧:善。
45.常:长。
46.三寿作朋:古代常用的祝寿语。三寿,《养生经》:"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朋,并。
47.朱英:矛上用以装饰的红缨。绿縢:将两张弓捆扎在一起的绿绳。縢(ténɡ):绳。 48 .二矛:古代每辆兵车上有两支矛,一长一短,用于不同距离的交锋。重弓:古代每辆兵车上有两张弓,一张常用,一张备用。 49 .徒:步兵。 50 .贝:贝壳,用于装饰头盔.胄:头盔。綅(qīn):线,用于编缀固定贝壳. 51 .烝:众。增增:多貌。
52.戎狄:指西方和北方在周王室控制以外的两个民族。膺:击。
53.荆:楚国的别名。舒:国名,在今安徽庐江。
54.承:抵抗。
55.黄发台背:皆高寿的象征。人老则白发变黄,故曰黄发。台,同"鲐",鲐鱼背有黑纹,老人背有老人斑,如鲐鱼之纹,故云。
56.寿胥与试:意为"寿皆如岱"。胥,皆。试,通"岱"。说见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 57 .耆、艾:皆指年老。
58.有:通"又"。
59.眉寿:指高寿。
60.岩岩:山高貌。
61.詹:至。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所至境也。"
62.龟、蒙:二山名。
63.荒:同"抚",有。大东:指最东的地方。
64.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同:会盟。
65.保:安。凫、绎:二山名,凫山在今山东邹县西南,绎山在今邹县东南.
66.徐:国名。宅:居处。
67.蛮貊(mò):泛指北方一些周王室控制外的民族。
68.南夷:泛指南方一些周王室控制外的民族。
69.诺:应诺。
70.若:顺从。
71.公:鲁公。纯:大。嘏(ɡǔ):福。
72.常、许:鲁国二地名,毛传谓为"鲁南鄙北鄙"。
73.燕:通"宴"。
74.令:善。
75.宜:适宜。
76.祉:福。
77.儿齿:高寿的象征。老人牙落后又生新牙,谓之儿齿。
78.徂来:也作徂徕,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79.新甫:山名,在今山东新泰西北。
80.度:通"剫",伐木。寻、尺:皆度量单位,此作动词用。
81.桷(jué):方椽。舄(xì):大貌。
82.路寝:指庙堂后面的寝殿。孔:很。
83.新庙:指閟宫。奕奕:美好貌。
84.奚斯:鲁大夫。
85.曼:长。
86.若:顾。
【S-035】閟宫
【作品介绍】歌颂鲁僖公能继承祖业,振兴鲁国,恢复疆土,修筑宗庙。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旂承祀。六辔耳耳。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閟宫·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诗经七月原文翻译
《国风·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共分为八章。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诗经七月原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诗经七月原文翻译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翻译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诗经七月的注释
七月流火:火(古读huǐ),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于:犹“为”。为耜是说 修理 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趾:足。 “举趾”是说去耕田。
馌(yè):馈送食物。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这两句是说妇人童子往田里送饭给耕者。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春日:指二月。载:始。阳:温暖。
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懿(yì):深。
微行:小径(桑间道)。
爰(yuán):语词,犹“曰”。柔桑:初生的桑叶。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fán):菊科 植物 ,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公子:指国君之子。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女桑:小桑。
鵙(jú):鸟名,即伯劳。
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朱:赤色。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结实。
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貉:通“祃(mà)”。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于貉:言举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
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
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
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 发声 ,“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穹:穷尽,清除。窒:堵塞。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曰:《汉书》引作“聿”,语词。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菽(shū):豆的总名。
剥(pū):读为“扑”,打。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壶:葫芦。
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索:动词,指制绳。綯(táo):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凌:是聚集的水。阴:指藏冰之处。
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
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跻(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称:举。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万:大。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
诗经七月的鉴赏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 地理 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 五行 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 食谱 、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 天下 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读者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读者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3]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 历史 。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 自然 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猜你喜欢:
1. 七月诗经原文翻译
2. 诗经载芟原文翻译及鉴赏
3. 诗经棫朴原文翻译及鉴赏
4. 迢迢牵牛星原文翻译及赏析
5. 诗经国风王风君子役于的原文翻译带赏析
诗经 烈祖 翻译与赏析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既载清酤,赉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绥我眉寿,黄耇无疆。约軧错衡,八鸾鸧鸧。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来假来飨,降福无疆。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注释
⑴烈祖:功业显赫的祖先,此指商朝开国的君王成汤。
⑵有秩斯祜:马瑞辰《毛传笺通释》云:“有秩即形容福之大貌。”祜,福。
⑶申:再三。锡:同“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典多假锡为赐字。凡言锡予者,即赐之假借也。”
⑷及尔斯所:陈奂《诗毛氏传疏》云:“及尔斯所,犹云‘以迄于今’也。”
⑸清酤:清酒。
⑹赉(lài):赐予。思:语助词。
⑺戒:齐备。
⑻鬷(zōng)假:集合大众祈祷。
⑼绥:安抚。眉寿:高寿。
⑽黄耇(gǒu):义同“眉寿”。朱熹《诗集传》云:“黄,老人发白复黄也。耇,老人面涷梨色。”
⑾约軝(qí)错衡:用皮革缠绕车毂两端并涂上红色,车辕前端的横木用金涂装饰。错,金涂。
⑿鸾:通“銮”,一种饰于马车上的铃。鸧(qiāng)鸧:同“锵锵”,象声词。
⒀假(gé):同“格”,至也。享:祭。
⒁溥(pǔ):大。将:王引之《经义述闻》释为“长”。
⒂顾:光顾,光临。指先祖之灵光临。烝尝:冬祭叫“烝”。秋祭叫“尝”。
⒃汤孙:指商汤王的后代子孙。将:奉祀。
译文
赞叹伟大我先祖,大吉大利有洪福。
永无休止赏赐厚,至今恩泽仍丰足。
祭祖清酒杯中注,佑我事业得成功。
再把肉羹调制好,五味平和最适中。
众人祷告不出声,没有争执很庄重。
赐我平安得长寿,长寿无终保安康。
车衡车轴金革镶,銮铃八个鸣铿锵。
来到宗庙祭祖上,我受天命自浩荡。
平安康宁从天降,丰收之年满囤粮。
先祖之灵请尚飨,赐我大福绵绵长。
秋冬两祭都登场,成汤子孙永祭享。
鉴赏
现存《商颂》五首诗,包括这首《烈祖》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它是商朝的作品,有人则认为是微子启受周之封立国于宋(今河南商丘)的作品(汉代微子启又避讳写作微子开,是殷纣王的庶兄)。这些诗应是初作于殷朝,后在流传于宋国的长时间中很可能又作了加工润色。
《毛诗序》云:“《烈祖》,祀中宗也。”经历代学者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祀成汤”之诗。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评论是“《小序》谓‘祀中宗’,本无据,第取别于上篇,又以下篇而及之耳。然此与上篇末皆云‘汤孙之将’,疑同为祀成汤,故《集传》云然。然一祭两诗,何所分别?辅氏广曰:‘《那》与《烈祖》皆祀成汤之乐,然《那》诗则专言乐声,至《烈祖》则及于酒馔焉。商人尚声,岂始作乐之时则歌《那》,既祭而后歌《烈祖》欤?’此说似有文理。”
方玉润《诗经原始》进一步申说:“周制,大享先王凡九献;商制虽无考,要亦大略相同。每献有乐则有歌,纵不能尽皆有歌,其一献降神,四献、五献酌醴荐熟,以及九献祭毕,诸大节目,均不能无辞。特诗难悉载,且多残阙耳。前诗专言声,当一献降神之曲;此诗兼言清酤和羹,其五献荐熟之章欤?不然何以一诗专言声,一诗则兼言酒与馔耶?此可以知其各有专用,同为一祭之乐,无疑也。”
这首诗的功利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通过祭祀烈祖,祈求“绥我眉寿”、“降福无疆”。它是典型的宫廷祭歌(又叫“庙堂乐歌”)。
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分四层铺写祭祀烈祖的盛况。开头四句是第一层,首先点明了祭祀烈祖的原由,就在于他洪福齐天,并能给子孙“申锡(赐)无疆”;“嗟嗟”一词的运用,可谓崇拜得五体投地。接下八句,写主祭者献“清酤”、献“和羹”,作“无言”、无争的祷告,是为了“绥我眉寿,黄耇无疆”。这种祭祀场面的铺叙,表现了祭祀隆重肃穆的气氛,反映出主祭者恭敬虔诚的心态。再接下去八句,写助祭者所坐车马的奢豪华丽,以此衬托出主祭者身份的尊贵,将祈求获福的祭祀场面再次推向高潮。结尾两句祝词,点明了举行时祭的是“汤孙”。首尾相应,不失为一首结构完整的诗篇。
此诗在语言运用上同其他《颂》诗一样,讲究典雅庄重,但由此也产生弊端,难免有些刻板乏味(当然也有好的句子,如“约軝错衡,八鸾鸧鸧”等)。在韵律安排上,此诗倒很有特色,三换韵脚,先用鱼部韵,再用耕部韵,最后是用阳部韵。押阳部韵的句子特多,从“黄耇无疆”到“汤孙之将”的下半部分十一句,连用“疆”、“衡”、“鸧”、“享”、“将”、“康”、“穰”、“享”、“疆”、“尝”、“将”十一个阳部韵,音调非常铿锵和谐,其音节美远胜于文句美。后世句句用韵的“柏梁体”诗恐怕也是滥觞于此。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