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趣闻,福鼎白茶文化体验游

yanqitea 2023-03-31 福鼎白茶 587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驻华使节、外国友人在福鼎感受太姥文化 白茶文化

海丝茶道,福茶飘香。2022年第三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于6月27日至30日在素有“中国白茶之乡”美誉的 福建宁德 福鼎市 举办。海内外茶商、在闽国际友人及华侨华人齐聚福鼎,再次与各种福建好茶相遇。论坛期间,外国驻华使节、国际友人等海内外来宾开展以“山海福地——宁德”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体验“福茶”文化,感受宁德的发展与变迁。28日上午,大家首先走进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感受福鼎的茶文化、太姥文化。

嘉宾们在太姥山参观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嘉宾们刚刚走进集山、海、川、岛、湖、林、洞于一体,拥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太姥山,立即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住了。虽然是炎炎夏日,烈日当空,景区却依然云雾袅绕,夫妻峰等胜景忽隐忽现,引得嘉宾们连声称赞,纷纷拍照留恋。

太姥山现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景区观赏面积92平方公里,保护面积200平方公里,分为太姥山岳、晴川海滨、九鲤溪瀑、福瑶列岛五大游览区和茶香体验、畲寨古堡等多处人文景观。

“海上仙都”美誉的太姥山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嘉宾们拍照留恋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嘉宾们盛赞于太姥山的石出天工,更惊讶于太姥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的白茶文化。大家在讲解员陈清耀幽默风趣的介绍下,听得是津津有味。“相传太姥娘娘是种茶、制茶的始祖,太姥山脉因‘太姥娘娘’的故事而得名,山下的村镇亦名为太姥山镇。”陈清耀说,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太姥娘娘发现大白茶原始母树的山洞和浇灌母树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约1857年),有柏柳乡竹头村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

记者获悉,太姥山产区无论是土壤养分、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还是光照降水,皆十分适合白茶成长。白茶味温性凉,具有退热降火、祛湿败毒、康体养颜的功效,尤其老白茶保健效果显著。

现场,嘉宾们品尝福鼎白茶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现场,嘉宾们共同品茗。外国友人纷纷竖起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为白茶代言:“福鼎白茶好喝!”来自阿富汗的福建农林大学留学生李富贵(中文名)表示:白茶带有清香味、口感绵柔顺滑,后面还会感到甘甜,非常舒服。

本届论坛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宁德市 委、宁德市人民政府作为指导单位,社、宁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东南网、福鼎市委、福鼎市人民政府承办。(本网记者 张立庆)

乡村老伯福鼎白茶起源于什么时候的?

现代的福鼎白茶工艺,起源于1885年,先有了白毫银针的称呼。到了1912年至1918年之间有了白牡丹。1965年左右有了寿眉的称呼。福鼎白茶由于受地域限制,产量极少。到目前为止年产量才8000余吨。也正因为如此,福鼎白茶从2010年开始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福鼎白茶在2007年之前,大多都是出口为主,由于它是由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两种特殊的树种当原料,按照许多中药的晾晒方式制作成茶,而让它具有了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在民间俗称,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具有三降三抗,美容养颜,清热降火等功效。

在2007年过后,政府大力的扶持,让福鼎白茶从外销转为内销,从此福鼎白茶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特别是从2010年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后,我们当地许多企业,跟随政府的步伐,全国性的宣传,让福鼎白茶更是如日冲天。

福鼎白茶的历史是什么?

 福鼎白茶的历史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 ,原产于 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等地。

白毫银针 研究表明:

白牡丹

中国茶叶生产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白茶,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 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便是最早的白茶,也是茶叶加工的开端。 《茶经》的记载 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到:“《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我国 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创始人、著名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先生在 《茶业通史》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 鼎(唐为长溪县辖区) ,系白茶原产地。1.宋代的白茶 宋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 (成书于 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 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 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 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 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 有之,但品不及。” 宋子安著《东溪试茶录》时,将“白茶”列为茶叶七个品种之首:“茶名有七, 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培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 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取其以为茶端,取其第二者为斗茶,而气味殊 薄,非食茶之比。” 2.明代的白茶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 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这说明当时的制茶原料至少是一芽一叶,干燥用日晒,其鲜叶标准与制茶工艺可 认为是“现代白茶”制法的雏形。3.现代白茶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白茶起源于清代的福鼎。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 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 《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学家张天福教授所著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 究》一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证实:在清嘉庆初年(公元 1796 年) ,福鼎人用 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 约在 1857 年,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在福鼎县点头选育成功, 柏柳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型、品质远远 优于“菜茶”,于是福鼎茶人于 1885 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制造 “白毫银针”,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 多倍。 约在 1860 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