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寿绰绾读音,眉寿的意思

yanqitea 2023-03-30 寿眉 191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共和乙亥年是哪一年,乙亥年分别是哪些年呢

乙亥年是哪一年

膳夫山鼎历日改写西周元年历史

文/毛天哲

导读摘要:此文直接了司马迁的”元年”说,将改写中国历史。通过膳夫山鼎历日的推求校真,得以证实,周厉王奔彘在三十七年;西周行年数为三年,而不是司马迁所说的十四年。如果一定要为共伯和行政确立一个历点的话,公元前830年才是真正的”元年”。

关键词:元年,膳夫山鼎,铜铭历日,周厉王,奔彘年,前841年,共伯和,三正,金文断代,月相,岁首,年首

㝬簋,亦称厉王簋

周厉王及的纪年是个相当复杂的历史遗留难题。史家有关周厉王在位年数及行政的相关问题,历来颇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厉王在位年数,《史记•周本纪》为三十七年,而《卫世家》、今本《竹书纪年》均不足三十年。

所谓”元年”的””二字,司马迁认其为周公、召公相与行政之义,今之史家均已不认同其说。但目前史学界对元年是前841年的说法,还是普遍认同的。

梁启超在1922年所撰的《最初可纪之年代》一文中说:”若采最谨严的态度,当宗《史记》,以西周之元年(注:庚申)为断,其年当西纪前八百四十一年。”

稍微学过点历史的人,应该都记得前841这个特殊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这要归功于司马迁的整理。有人提出,”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个历史年代概念是怎么来的?根据何在?却似乎一直没有人探究过,令人费解。

其实不难理解,《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明周宣王元年为甲戌年,以西历纪年上推,是可以推溯得出宣王元年为西纪前八百二十七年。而司马迁年表记有十四年,元年干支在庚申,则上推”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正确无疑的。

1904年,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十四年》,将“周召”界定为“贵族”

问题在于,在汉之前的典籍中,”元年”这个概念仅见于《史记》,可以说是司马谈迁父子的一家言说。2003年陕西眉县新出土的铜器群反映出并不单独纪年,这就对司马迁的十四年说,以及断代工程所拟定的西周后期王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由《竹书纪年》及出土铜铭(至今尚未发现带年号者)来看,年间周王室仍承续厉王纪年,并未废止。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史记》中言之凿凿的纪年,在当时很可能是不存在的,至今也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现有的西周晚期器物存在纪年器。

之事,按《史记》的说法是,在周厉王专利山泽之后,国人,厉王出奔于彘,然后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这个历史叙事,相信为大多数人熟知。但是从目前的史学研究和考古证据来看,所谓行政并不是召公、周公的”二相行政”。

最早把这个问题搅浑的记录是西晋时期出土于河南汲县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称: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事(原注:号为。)

此说不光存于今本《竹书纪年》,亦见于古本《竹书纪年》佚文中。这就提供了另一个完全迥异的历史叙事,所谓””并不是”二相行政”而是指共伯和执政。《竹书纪年》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官修史书,时代比司马迁更接近西周晚期,所以这一则与《史记》完全不同的记录就引起了史家的重视。

古本《竹书纪年》已经散佚,今辑校本《纪年》不以单独纪年,而是列入厉王的纪年内,这点是清楚的。其文之末虽然也记有”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云云一条,而出自《太平御览》卷897所引”史记”,未必是古本《纪年》本文,王国维先生的校语也只说”《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司马迁

今本《纪年》则明确无疑地不以纪年,而以十四年为厉王二十六年,亦即厉王实际在位只有12年。李仲操先生认为厉王奔彘前年数为23年,是竹书参考了鲁国世系修正了鲁历公的年数,增加了2年,却把鲁献公的年数错减去了11年。故推至元年,发现周、鲁年数相差11年,而以下的历史纪年已成定论,无法更改,故竹书从厉王奔彘前23年中减去11年,使前的厉王年数变为十二年。(具体见李仲操《周厉王年数释疑》一文)

李仲操先生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哲非常认可。西晋学者在整理汲冢竹书时,势必参考了《史记》等文献。但要指出的是,周厉王奔彘前年数或是26年,这三年的差值 于西晋学者在整理汲冢竹书时的错断。也即周昭王死于十六年,并不是死于十九年。故《竹书纪年》所推,自周穆王以下,龚、懿、夷诸王的在位元年就已经错位了三年。

由此为基点分析,今古本《纪年》所推所记厉王年数盖皆为二十六年。不过因受《史记》十四年说的影响,今本竹书将厉王奔彘前年数移位错订为十二年,将厉王元年误系为戊申年(西历前853年)。如果我们将厉王奔彘前二十六年数,加上司马迁误说的十四年数,则周厉王元年至于宣王即位(含共伯和干政),概有四十年。这就合了《周本纪》厉王三十七年奔彘的说法。

《十二诸侯年表》元年下,记这年当卫厘侯之十四年。参考《卫世家》:”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厘侯立。厘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行政焉。二,周宣王立。”卫顷侯元年至卫厘侯十三年(厉王奔彘年)共计二十五年,这其中 周夷王年数和周厉王奔彘前年数。按常理,顷侯得立后方能厚赂周夷王,那么厉王奔彘前在位年数下限为十三年,上限至少在二十四年。这和史马迁公的三十七年奔彘的说法就产生了龃龉。

竹书纪年

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这一年份应有来由,它当是汉初尚传的厉王在位年数。从《史记》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司马迁并不认为厉王奔彘后年份 于周厉王在位年数。梁玉绳《史记志疑》谓:”按厉王在位之年,汉初已无可考,故史公作表断自。而据《本纪》所书是三十七年流彘,五十一年崩,后人皆从之。”

然厉王在位年数加奔彘后年数长达五十一年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知王在位有四十六年之久,则厉宣父子在位总年数长达九十六年,这是超乎常理的。夏含夷先生质疑认为:”父子相袭,按照常理,父在位长,则子在位就短;子在位长,则父在位就短。”夏先生的这个推说虽然也会存在例外,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司马迁《史记》厉王奔彘时,国人围召公家索太子静。召公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但这事经不起推敲。如果厉王奔彘前已在位三十七年,则太子静应已成年。然依史记所言,厉王奔彘时宣王尚年幼,此一不也。

十四年的时间,从年幼到,男子相貌变化是很大的。召公立太子静,则国人能不疑乎?此二不也。

出土㝬簋表明,厉王是个愿意有所作为的,文献金文都记载了厉王曾亲自征伐鄂侯、南淮夷之叛,且北抗犬戎的袭扰,表明了周厉王并不是隔甘于平淡的庸主,共伯和干政长达十四年,周厉王能安心流彘乎?此三不也。

召公谏言周厉王

行政和周公摄政虽然有点类似,但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西周奉行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父在子不得继位。天无二王,厉王奔彘后,尚在世则宣王不得立(不管长幼)。但天又不可无主,于是畿内贵族就推举了共伯和摄政。以大臣代王行政是权宜之计,史官记录必然还是以厉王为纪年。

周公摄政是因成王年幼不能践祚,故周初确实存在过周公摄政纪年,传统文献和出土铜铭及《竹书纪年》隐约有类似的记载。司马迁或许是参考了周初的情形,才认定厉王奔彘后不在王位,故把厉王三十七年全当做了奔彘前年数。

但凡司马迁能反自检下其所著”卫世家”篇,当能自省其所断之误。所谓”元年”、”周召二相”、”年数长达十四年”说,皆出自司马谈、迁父子的一家之言。传统文献、出土战国竹简、青铜铭文等材料都不支持这类说法,那么有理由相信,元年应该是司马迁为方便整理史料而自定的一个历点而已,他取的就是厉王奔彘后一年。

今学者多认为,周厉王在位年数必是包括了十四年在内的三十七年。如果司马迁”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说确有所据,那么可以推论厉王元年到其去世必然还应再多加数年,这个数年才是共伯和行政年数。司马迁认为有十四年,所以他以宣王元年(甲戌)上推,得出了元年历点在庚申年(前841年)。

问题在于,司马迁何以认定有十四年之久?遍查先秦两汉文献,皆找不到出处。今古本《竹书》中倒有类似说辞,但哲以为,那是西晋学者参考了史记而作的整理,并不是出土文字的原貌。那么,司马迁所自定”元年”历点的正确与否是值得怀疑的。

14年与厉王的37年是该并存接续还是合并,这个问题我看司马迁当时也搞不清楚了,所以陈梦家先生说:”此说史公亦不自信,故其《十二诸侯年表》不始于厉王。”哲以为,厉王奔彘之年距太子静得立,相距时间可能没十四年之久。这个年数超过了孝王、夷王、幽王的在位年数,理论上来说不大可能。

其次共伯和只是代行王事,没资格重建元年,所以共伯和即使执政,颁布的历法纪年应该依然是周厉王纪年,而不应该是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也就是说,共伯和执政的头一年就不可能是”唯王元年”,至于是周厉王几年,这是一个至今未解的学术难题。

清华楚简《系年》

2008年,清华大学入一批战国楚简,其中首次公布的被命名为《系年》的简书应为楚国官修史书,其中记载的”共伯和代行执政”与《竹年》完全一致。以此可见,司马迁的《史记》在 “周召二相”这点上,确实错了。既然”周召二相说”确定是错误的,那么司马迁所定的元年历点也存在错误的可能。

孤证不立,而另一条历史记录更为哲的这个判断增添了新的证据,也表明司马迁的十四年说并非空穴来风。司马迁可能见过这类相似的材料,但遗憾的是,可能他错解了史料,也可能是误信了。 这一条,楚简《系年》是这样记载的:

至于厉王,厉王大疟于周,卿李(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宗)。

这就很清楚了,在战国时楚国的主流历史叙事中,所谓””就是指共伯和在位的时期。青铜器铭文与魏国、楚国的官修史书同样将””指向了”共伯和摄政”,虽然仍然无法完全否认掉史记的记录,但是也足够有说服力了。

值得指出的是,此条记录中,”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今人多认为是共伯和在位十四年的证据,可佐证史公的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哲以为不然。从文意上理解,此”十又四年”并非指共伯和行政年数,而是指周厉王十四年生宣王,是史官对太子静生年的解释。

假如理解为共伯和当政十又四年,厉王始生宣王。宣王得立岂非在襁褓之中,那是绝无可能的,文献并不支持。今人有这样的误读,哲相信古会存在。这就能解释司马迁公为何不定元年为三年、五年、十年,而偏偏是十四年。

相信战国时楚地流传的这则史料到了司马迁年代,或口头,或文字,一定还有所传续。只是有可能错讹为年数有十四年之久,司马迁采信了这个说法,故才有了”元年”历点的错误推算。

国人 西周

那么所谓的”元年”历点,也就是说,周厉王奔彘之年以及真正的共伯和干政的始年具体在哪一年呢?出土青铜器膳夫山鼎铭文或许能告知我们答案。

膳夫山鼎,通高45、口径42、腹深21厘米,重28.1公斤。前在陕西永寿县好畤河出土,现陕西历史博物馆。立耳圜底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及弦纹一道。铸铭文121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隹(唯)卅又(有)七年正月初吉庚戌,王才(在)周,各(格)图室。南宫乎入右譱(佑膳)夫山,入门立中廷,北卿(向)。王乎(呼)史□令(命)山,王曰:”山,令女(命汝)官(司饮)献人于□,用乍(作宪)司贮,(毋敢)不善;易女(锡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韨)、朱黄(衡)、(銮)旗。”山拜稽首,受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瑾璋)。山(敢)对(扬)休令(命),用乍(作)朕皇考吊(叔)硕父(尊)鼎,用(祈)匃眉寿,□□(绰绾)永令(命)霝冬(灵终),子子孙孙永宝用。

膳夫山鼎 拓片

该鼎铭文首句载历日词语,其中年、月、日干支月相俱全,且为长篇记事铭文,纪年又是三十七年,是已知西周金文纪年更高的一例。该件高纪年器物年代的确定,对于西周青铜器以及西周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确切年代 问题一直有所争论,至今亦无定论,主要有夷、厉、宣三种说法。

陈梦家、日本学者白川静持夷王说,他们是将膳夫山鼎和毛公鼎相对比,认为其属于夷王时器。据哲考证,周夷王在位年数仅有九年,毛公鼎的命书年代确实在周夷王元年,但铸造或在厉王初年。故是说可以排除。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朱捷元、黑光二位先生详细分析了膳夫山鼎的造型、纪年、铭文内容及书体,并且以和其共出的琱生鬲为参照,认为该鼎铸造于周宣王三十七年。虽然其后的刘启益、王世民也信从此说,但对学界的影响不大。

有影响的主要是李学勤先生力主的厉王说。据李学勤先生研究,从如下五方面考虑,可将膳夫山鼎定在厉王期:1)膳夫山鼎形制、纹饰近于宣王初的毛公鼎;2)山鼎铭文字体、格式类似宣王三年的颂鼎;3)山鼎所见图室见于宣王早年的无惠鼎;4)山鼎所见南宫乎作有编钟,钟的形制、纹饰均似厉王未年的虢叔旅钟;5)虢旅其人又见厉王三十一年的□攸从鼎。

李学勤先生认为,厉王执政之年,文献记载有异。《周本纪》以为37年,而《卫世家》、《齐世家》《陈杞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则在14年至24年之间,今本《竹书纪年》仅13年。据晋侯苏钟已知,厉王在位年必超过33年。现据膳夫山鼎37年,可证《周本纪》载厉王37年奔彘说可信。今取厉王三十七年即元年说(为当年称元),查张表,公元前841年,正月建丑壬子朔,初吉庚戌先实朔二日。

西周月相规制蠡测

李说晋侯苏钟为厉王三十三年器,对此哲并不同意。据哲考证,晋侯苏编钟历日正合张培瑜《先秦史历表》中的宣王三十四年,而周历的王正月实际为上年的夏历十三月,真正的年岁是以春王正月起始的。也就是说,晋侯苏编钟铭文历日确实在宣王三十三年(丙午年)。膳夫山鼎历日也存在类似的情形(后文详解)。

虽如此,李学勤先生对膳夫山鼎的年证,哲还是非常认可的,认为是周厉王器无疑。哲和李先生稍有的分歧点,主要在于该鼎铭文历日的推定上。李先生是以初吉为月朔为推,出发点就是错误的。金文中的初吉概指二、三日,并不在朔日。何况其说”前841年,正月建丑壬子朔,初吉庚戌先实朔二日。”可知铭文历日偏离实朔有二日之多,要说铭文合历谱恐怕过于空疏了。

哲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金文月相不但是定点的,而且是有规律的。朔、望、上下弦月乃月相之四分矣,类节气之二分二至。古先哲以朔不可见,转而以初吉、既望、既生霸、既死霸以代。

生霸死霸即上下弦月,初吉即胐日。因大小月影响,初吉在二日,则既生霸在十日,既望在十六,既死霸在廿四;初吉在三日,则既生霸在十一日,既望在十七,既死霸在廿五。古人制定月相称谓必指月之特定某日,而非王国维所说四分。明白了古之月相的其中关节,则用以考求铜铭历日无不中的。

月相词语各家观点

膳夫山鼎铭文首句已载历日:”隹(唯)卅又(有)七年正月初吉庚戌”。初吉在庚戌,则朔日在戊申或己酉,正月为大月,则初吉在戊申。查张培瑜《先秦史历表》,自周懿王元年(前900年)下查,有三个年份合。一为前897年1月2日,一为856年1月26日,一为前830年1月10日。之一个年份在周懿王四年,自可排除。第二个年份下距司马迁元年(前841)十五年,似有可能。但其距懿王元年(前900年)为四十九年。若以此为厉王三十七年,则懿孝夷三王年数被压缩到12年,故此年份也可排除。

那么铭文历日最有可能是在前830年1月12日。此年下距宣王元年为三年,若以此为厉王三十七年,则年数可视为三年。这样的话,共伯和干政仅为二、三年的光景。这个结论应该是合历史事实的。

毛氏西周断代年表2022 0920

依据毛氏西周断代年表,周夷王元年为前876年,厉王元年在公元前867年,此结论能为铜铭历日校雠确定。如此鼎:隹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可考求历日在前851年11月3日,此器为周厉王器,据此可推周厉王元年。

师询簋也是元年器,铭文历日为”隹元年二月,既望庚寅。”且铭中有”古亡承于先王”,表明此簋所记史实是西周中晚期王位更迭中,某王承位并非是父死子继,而是由大臣力主下得以继承。这样的现象仅发生在周夷王、宣上。搞清此簋的年代则能确定其王世 。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何景成先生对师询簋的年代做过精湛的考证。他认为,西周时期”亡承于先王”的唯有夷王而非传统旧说的宣王。宣王前虽有行政之说,但宣王是在历王死于彘地后嗣位的,并不合该铭史实。故其比较研究后认为,师询簋必是夷王器无疑。

哲对其说深以为然。结合铭中历日以推,既望在庚寅,则得朔日在乙亥。以张培瑜《先秦史历朔日表》查对校真,并结合哲所拟定毛氏西周断代年表,则求得公元前876年2月22日(即周夷王元年周正二月既望庚寅日),正是师询簋所记史实发生之日。

孝王元年可据曶鼎历日:”隹(惟)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求得在前884年。如此,孝王在位年数为八年,周夷王在位年数为九年。《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此记载或为史实,则可推厉王12岁即位。

历始革典

周夷王时,王室衰落,且与诸侯国之间矛盾激化。夷王用鼎烹杀了齐哀公,并立其弟齐胡公为新任齐侯,齐胡公继位后将齐国的都城从营丘自己的封邑薄姑。但事后不久,齐哀公同母弟姜山又发动击杀胡公,自立为齐君,称齐献公,把都城从薄姑迁到临淄。此次齐国事变表明,周的权威已大大削弱。

与此同时,周朝的外患问题非但没有被以往的征伐平息,反而愈发严重。尤其是南方的楚国,楚君熊渠叫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其三子为王,公然反判周。周夷王面对楚人这一明显的挑衅行为却只能默不作声,毫无办法,只得任其放肆无礼。周厉王即位以后为了扭转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下定了革除旧典、实行新制的决心,大刀阔斧实行,史称”厉始革典”。

㝬簋为厉王十二祀年器,铭文可谓是厉王的内心独白。此年厉王23岁,作为一个锐意的孤家寡人,面对周夷王留下的烂摊子,难以冲边一群阳奉阴违的既得利益者构筑的藩篱,只能孤独地向祖先祈求力量和勇气。

结合前面所说,”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表明厉王25岁生宣王,至三十七年奔彘时,宣王大致为23岁;三年后被立,为26岁;在位四十六年,则年寿为73岁。周厉王三十七年流彘,三年后崩,自元年即位到崩年为40年,加上在位前11岁,年寿盖为51岁。

需要细说的是,膳夫山鼎铭文历日在前830年1月12日(周正月初吉庚戌),貌似在周厉王三(辛未年),其实不然。

周人年岁的划分亦是以立春日为起始的,铭文历日的干支年是在庚午。和晋侯苏编钟一样,周王正月实际是当年的夏历十一月。西周春秋时期,王公即位皆在春王正月(夏正月),始称元年。夏曰岁,周曰年,商曰祀,所指者同一也,皆从夏正月起算。可见,所谓周王正月,就是当年夏岁的十一月。

《尚书大传》曰:”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不以二月后为正者,万物不齐,莫适所统,故必以三微之月也。”所谓三正,实际上是司天者对本年和下年的调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夏人是以立春日为一年(卒)始。商认为,确定了大寒日,则可推溯出立春日,故以大寒日为殷正月之始。而周认为,确定了冬至日,则可推溯出立春日,故以冬至日为周正月之始。

逸周书《周月解》说,”周正岁首,数起于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义则然。”所以周人取夏岁的十一月间的冬至日为岁首。《史记·历书》有云:”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于终,事则不悖。”这个原则,哲相信在年历的规制中也存在,就是三正的真正含义。

通俗点说,就是金文中的周王正月,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为周王年之始。西周时期,年的概念和我们今人是一样的,是以立春日为年岁之始。我们现在也是以立春日为干支年的始分点,立春日前一日归于上一干支年。

史记周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而膳夫山鼎的历日在厉王三十七年的夏历十一月(周之正月),可以推知,国人就发生在周厉王命膳夫山之后,更大的可能就是发生在周厉王三十七年的夏历十二月间,也就是厉王三十七年周正二月内。

可以定论,《史记》所谓的元年在庚申,是司马迁误信了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年数有十四年”的,由宣王元年上推十四年所得,并非是真实的共伯和干政始年。通过对膳夫山鼎历日的考证校真,证实了周厉王确实在位有三十七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奔彘后,王位三年,由大臣共伯和代执政。周厉王四十年,王崩于彘,在共伯和下,”乃率诸侯会二相而立宣王,共伯归共国。”西周行年数为三年,而不是司马迁所说的十四年。如果一定要为共伯和行政确立一个历点的话,公元前830年才是真正的”元年”。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二〇二〇年九月初稿

参考文献:

[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中华书局,2004.290.

[2](日)白川静.吴卫国译.西周断代与年历谱[G].

[3]李学勤. 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J].文物, 1999(06):54-56.

[4]李学勤. 膳夫山鼎舆周厉王在位年数[J].中华文史论丛, 2011.

[5]李仲操. 周厉王年数释疑[J]. 文博(5期):36-38.

[6]张富祥. 《竹书纪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王年的比较研究[J]. 史学月刊, 2006, 000(001):20-28.

[7]王宏. 膳夫山鼎年代再议[J]. 史志学刊,2009(6).

[8]彭裕商.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精)[M]. 巴蜀书社, 2003.

[9]梁玉绳. 史记志疑[M]. 中华书局, 1981.

声明:本文极具学术价值,由毛天哲 首发于微信 和今日,严禁抄袭或洗稿,有报刊想刊登的可 本人。

简介

以上就是与乙亥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周厉王的分享。看完乙亥年分别是哪些年呢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敦铭绾绰眉寿,汉砖文富贵吉祥拼音怎么读

周敦铭绾绰眉寿,汉砖文富贵吉祥拼音怎么读

周敦铭绾绰眉寿,汉砖文富贵吉祥 读音如下 :

zhōu dūn míng wǎn chāo méi shòu ,hàn zhuān wén fù guì jí xiáng

关于挂饰的诗句

1. 有关身上挂件的古诗

携配在身边,慢饮轻叩,佩玉环琅响10别有芳心君不解 漳水滩头 折花自佩11 欲就深沟传意,又恐芳心睡去,身佩白玉珏14奈有风追千里月,怎敌他,愁如潮. 雕鞍琅佩声渐悄,水为佩!2谁见魂师玉带青衣挂素扇,对着夜天妖娆:长叹此生能几誓1谢君赠干将,殇酒一杯夏时约。

知君用心如日月,巧将诗信渡江湖,不屑仁者讥,豪气贯胸心如铁 手提黄金刀。(汉人原诗双鲤鱼指的是鲤鱼或鱼形书信盒)6愿以共劳 执子之梳 愿以容绾 赠子之佩7青青子佩,叹我非莫邪,怅然独萧。

3睡里熏亭院柳丝鸡鸣来双鲤愁闷微官容寂寞月堤春事远蜀口怅成个个严环卫千古碧涧渌皆兄弟玉佩诗何似今似回梭应是安公子纵使开镐宴酒从梅柳云堆臂犬马帆开书聚府梦阑宫闲地两浮沉谁来尚记孤帆起堪断魂壮怀堂经岁敲尽擘黄柑欲飞绕床空水4谁遗我以双鲤鱼,遥寄相思诗一首?(双鲤鱼指鲤鱼玉佩)5谁上柬来双鲤鱼,吟啸一声至君前. 梦里沉香北,飞羽落花中. (沉香,沉香亭) 袂飘举,眸缱绻,佩叮咚12名声同粪土,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8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短笛怨。感君昭昭意. 身佩削铁剑,一怒即杀人13男儿血,自壮烈. 油壁车,夕相待.9懒提半壹酒三两。

暂请端坐无多时,难关度尽生死劫,无字寄归鸿 展开。

2. 描写饰品 诗句

长恨歌 作者: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琵琶行》下面是参考原文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乐府·结客少年场行 李白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鬃。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

3. 有关身上挂件的古诗

呵呵,刚好10句

1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2玉佩呵光铜照昏 帘波日暮冲斜门

3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4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5功异云台薄,平生玉佩捐

6玉佩石榴裙,当年嫁使君

7枝枝摇玉佩,叶叶落琼花。 一夜青山老,半宵幽梦遐。晓来添野性,踏赏忘还家

8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夜霜

9摇玉佩兮云裳,饰其容兮端庄。凄其夜兮未央。莫淹留兮他乡,良欢会兮高唐

10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4. 古风吊坠的诗句有那些

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3.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4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5.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7.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8.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9.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0.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11.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12.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

来世你渡我,可愿? 13.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14.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5.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16.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17.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18.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19.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2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2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3.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24.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2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8.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3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33.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眼望穿一千年34.倾尽天下为一笑,拱手河山讨你欢。35.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3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37.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风歌词1.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

2.夜 五更寒的空洞 暗哑 江山长卷 却也泛黄 被历史风化 你 我一生的牵挂 沙哑花前月下 化漫天黄沙 3.杀 为你杀为你夺天下 颠覆天下 我亦无怨 生死中挣扎4.我恨仙神何负我,苍天弃吾吾宁成魔。身凡夫却与天搏,立傲骨谁能挫。

5.我愿意为你而枯萎 不愿使你负累 爱你此生无怨无悔6.到头来算的那一卦,终是为你,覆了天下。7.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

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8.江山嘶鸣战马,怀抱中那寂静的喧哗。

风过天地肃杀,容华谢后,君临天下。登上九重宝塔,看一夜流星飒沓。

9.让鲜血在长剑上绽放 这一刻你是我一个人的王 我愿意为你 拥抱死亡10.诀别的舞蹈 我化为火中的妖 你的泪是我最美的陪葬 让我用生命 成全你的荣耀 最后一笑 灼灼桃夭11.我知道那片禁海会很危险,可我放不下对你的思念,浪如山雨如针都随风起,海的尽头住着你,天问用双手换双翼可否愿意,我放下双手去陪你。12.一十七话尽相思,书作无缘只两字。

一十九笔结心意,有缘相聚莫别离。13.谈相遇,叹相遇。

昔日遗音今朝意。怨相遇,愿相遇。

相遇展眼化别离。14.双手 交错 合十紧握 不想错过 没有你谁能读懂我寂寞 只要此刻能够留住你的拥抱 谁还在乎天荒地老15.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16.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17.梨花香 却让人心感伤 愁断肠 千杯酒解思量 莫相望 旧时人新模样 思望乡 为情伤 世间事皆无常 笑沧桑 万行泪化寒窗 勿彷徨 脱素裹着春装 忆流芳18.这一生都只为你 情愿为你画地为牢 我在牢里慢慢的变老 还给你看我幸福的笑 这一生都只为你 情愿为你画地为牢 我在牢里慢慢的变老 还对别人说着你的好。

5. 描写“饰品”的诗句有哪些

韦应物 1. 咏玉 乾坤百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玉器,真性一朝伤。

2. 咏水晶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铄愁成水。 3. 咏珊瑚 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4. 咏琉璃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唐—卢郊 寒溪九首 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硅,明月宝镜中,物物天照齐。

唐—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李白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6. 关于铃铛的诗句

1、凉州词三首 其一

唐代: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译文: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2、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

金朝:元好问

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

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卷。看川空谷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

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盖世韩彭,可能只办,寻常鹰犬。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

译文

我跟随商帅国器围猎南阳,与仲泽、鼎玉对这件事作了文章。

少年射虎的英豪,统领赤羽千军若等闲。头悬金铃,锦绣围脖,千骑相随于广袤平原,纵横驰骋快如流星闪电。飞禽游鱼无路可遁,骏马在浓雾中奔腾,长长的队列合围在一起。看那寂静的山谷,旌旗飘扬,志得意满,好似平生一场胜战。

城台明月高悬,鼓角声远远传来,夜里营中在做什么呢?满载而归的将军在高堂设宴。江淮的草木,中原的狐兔,一听到声威便不战而退。那功劳卓绝的韩信和彭越,不过是供人驱使的鹰犬。试问商帅何时策马扬鞭,三箭定天山。

3、朝中措·蜀弦秦柱不关情

清代:纳兰性德

蜀弦秦柱不关情,尽日掩云屏。己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

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

译文

动人的琴瑟声也无法牵动我的情怀,我整日里掩上云母屏风独自伤情。已经暗自怜惜蝴蝶褪粉,更不满柔弱的柳絮也飘人水中,化为浮萍。

多事的春风吹散了残留的寒冷,暖意融融令人陶醉。帘外红色的花瓣纷纷落下,还能为谁系上那护花铃呢?

4、周颂·载见

先秦:佚名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旗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译文

诸侯初次朝周王,求赐王朝新典章。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马辔铜饰光灿灿,美丽饰物闪光芒。相率拜祭先王灵,孝敬祭品请神享。祈求神明赐长寿,保佑日子用安康,赐予幸福无穷量。文武兼备诸侯公,先王赐予你多福,使你事业永辉煌。

5、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清代:纳兰性德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译文

昨夜与情郎相约定,在三更时分相会。城楼上漏壶显示,已到三更。天际一弯新月,伴着几颗星。夜将尽,她还在等待中未眠。一片静谧,只有老鼠在灯下张望不停。

他定是被什么事情耽搁了吧,刚才真不该暗恨他无情爽约。小栏杆外寂静无声,没有人来,只有几次轻风吹响了护花铃,提醒独自等待的她现在多么寂寞,徒增伤悲。

7. 描写“装饰”的诗词有哪些

描写“装饰”的诗词有1.《新昌石佛》年代: 宋 作者: 楼钥费尽三生心与力,造成石像一百尺。

相好端严具足尊,五彩黄金妙装饰。道不是佛却不得,若道便是也不得。

上尽层楼却下来,何曾见得真弥勒。2.《羸骏篇》年代: 唐 作者: 乔知之喷玉长鸣西北来,自言当代是龙媒。

万里铁关行入贡,九重金阙为君开,蹀躞朝驰过上苑,走参走覃暝走发章台。玉勒金鞍荷装饰,路傍观者无穷极。

小山桂树比权奇,上林桃花况颜色。忽闻天将出龙沙,汉主持将驾鼓车。

去去山川劳日夜,遥遥关塞断烟霞。山川关塞十年征,汗血流离赴月营。

肌肤销远道,膂力尽长城。长城日夕苦风霜,中有连年百战场。

摇珂啮勒金羁尽,争锋足顿铁菱伤。垂耳罢轻赍,弃置在寒溪。

大宛蒲海北,滇壑隽崖西。沙平留缓步,路远闇频嘶。

从来力尽君须弃,何必寻途我已迷。岁岁年年奔远道,朝朝暮暮催疲老。

扣冰晨饮黄河源,拂雪夜食天山草。楚水澶溪征战事,吴塞乌江辛苦地。

持来报主不辞劳,宿昔立功非重利。丹心素节本无求,长鸣向君君不留。

只应澶漫归田里,万里低昂任生死。君王倘若不见遗,白骨黄金犹可市。

3.《满江红·一朵黄花》年代: 宋 作者: 叶梦得一朵黄花,先催报、秋归消息。满芳枝凝露,为谁装饰。

便向尊前拼醉倒,古今同是东篱侧。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彭泽。

回首去,年时节。开口笑,真难得。

史君今郡更,自成行客。霜鬓不辞重插满,他年此会何人忆。

记多情、曾伴小阑干,亲攀摘。4.《玩新桃花》年代: 唐 作者: 施肩吾几叹红桃开未得,忽惊造化新装饰。

一种同沾荣盛时,偏荷清光借颜色。5.《时世装,儆戎也》年代: 清 作者: 乾隆城中好高髻,乡间一尺长。

元和亦有时世装,因之流行遍四方,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所以少傅作诗儆戎变,虽然当时戎变久矣讵因髻椎面赭之改常。

作善降祥不善必致殃,应在君臣勤政持纪纲。区区妇人一时习俗所好尚,安能贻祸于家邦?尚忆辛未南巡吴郡县,妇女装饰原似寻常之所见。

及至丁丑复省方,吴女人人眉际乌绫作瓜瓣。马上一过觉可憎,然而礼不下庶人,亦弗诃禁令改换。

久将自厌必更易,似此亦何系世道人心而为灾祥之左券!五十篇可取者多,是篇吾谓近俗谚。

8. 关于挑花的诗句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伤昔 韦庄

昔年曾作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下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9. 关于玩具的诗句有那些

1、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2、长干行(李白)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3、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

5、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