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眉白茶审评术语,白茶寿眉讲解词

yanqitea 2023-03-27 寿眉 309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判断一款白茶寿眉品质好坏?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某日,潜水多日的Miss.李,带着她上产区淘的2013老白茶出现了,风风火火而来,想让村姑陈给她瞅瞅,这饼怎么样。还美其名曰,分享一饼好茶。

村姑陈瞧了一眼2013老白茶,当真是大吃一惊,那几近黑夜的颜色,丝毫没有生气的叶片,还有一股焦炭味。村姑陈毫不犹豫拒绝了她:“这么好的茶,您老还是留着自个喝吧,我可无福消受。”

明眼一看,就是做旧茶!我(们要敢于向做旧茶说不!)

看来,这Miss.李,还是改不了贪小便宜的习性,又被人糊弄了。

末了,Miss.李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就说嘛,寿眉这么便宜茶,肯定不是什么好茶,下回给你带老银针哈。”话毕,扭着腰,走了。

徒留村姑陈一脸黑线,谁说寿眉卖的便宜,就是最差的茶了?这是什么神逻辑。

亏得Miss.李喝了这么多年的白茶,还是半桶水。竟然和80%的新茶友一般,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

为什么新茶友会认为,寿眉是所有白茶里最差的茶?

这还得从寿眉的长相说起。

《2》

见过寿眉的朋友,大抵会用几个词来形容它。

1、丑

2、粗糙

3、粗枝大叶

4、便宜

这几个词叠加在一起,怎么看寿眉也不像会讨人喜欢的料。粗枝大叶的茶,实在精细不起来,和高贵、典雅、气质啊,似乎也不怎么沾边。

你们瞧那白牡丹,一芽一叶、二叶,似花朵一般美艳,绿肥红瘦。那白毫银针,更是精细。芽头肥壮、密披白毫,怎么看都惹人喜爱。

寿眉的长相,那就是黑旋风李逵,让人望而却步。一点也像燕青,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一出场就是自带聚光灯功能。

然而,村姑陈要为寿眉打抱不平:寿眉可是一款被颜值耽误的潜力股!

寿眉和白毫银针、白牡丹不一样,它走的是粗犷路线,而白毫银针、白牡丹,则是精致范儿。

《3》

寿眉,真是所有白茶里最差的茶吗?

非也!

如村姑陈所说,一款茶好与否,并不是看长相,而是要靠喝,看内涵品质!这些内在品质,只有通过冲泡才能真正体会到。

如何判断一款寿眉品质好坏?看两个指标。

1、香气

2、口感

这两点,才能给一款白茶盖棺定论,若是只看外观,那我们将错失多少好茶。

村姑陈所遇到的高山寿眉,用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我才是那款被你们低估的好茶。

论香气,寿眉的香型跨度最大。毫香、花香、草药香、粽叶香、枣香(饼茶专属),全部能在寿眉中觅得踪影。

当年制作好的春寿眉,它的香气,以花香见长,闻着春寿眉的花香,你的脑海里,将会浮现四个字“花团锦簇”,仿佛误入一座百花园,让你迷失了方向。

而陈化多年的寿眉,香气更让人赞叹,若是幸运的话,遇到一饼品质好的老寿眉,还能在其中感受到花香,如2016蝶恋花、2015初老,都是枣香的代言人,简直比红枣水还香。

而寿眉的口感,更可用“惊为天人”来形容。

大多数人在喝寿眉前,不抱太大的期望值,认为这个看着像破树叶一样的茶,一定不好喝。

然,冲泡后,啪啪打脸。

寿眉的茶汤,甘醇、绵柔、稠滑,一点儿也不单调,相反,还很有劲道。寿眉的茶汤,似可可浓度高达85%的巧克力,入口即化,能快速给舌头形成包裹感。

总之,一切在喝过寿眉后,才能下结论。

《4》

寿眉低颜值的始作俑者,是茶梗。

但茶友们可别小看了寿眉的茶梗,虽然它拉低了寿眉的颜值,却也让寿眉更具内涵。

所谓茶梗,其实是茶叶和茶树连接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物质运输的重要组织。

茶梗虽丑,作用却不小。

茶梗作用一:提升茶汤口感

茶梗中含丰富的糖类物质,与茶芽、茶叶适当组合,能够显著提升茶品的口感。

我们在喝寿眉时,明显能感受到茶汤更有味道,会比白牡丹、白毫银针更具劲道。这也是为什么新茶友在第一次接触寿眉时,会觉得它好喝,从而慢慢开始接触白茶。

茶梗作用二:提供部分茶香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转移到叶芽中,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

这些茶梗的存在,好处大于弊端。

茶梗作用三:压饼时增加空隙,促进转化

茶梗的存在,还为寿眉饼增加了缝隙,让它在后期转化时,更透气,尽可能地提高寿眉的转化速度。

综合这三点来看,茶梗虽然让寿眉变丑了,好在它也出了一份力,让寿眉成为潜力股。

《5》

还是那句话,“寿眉,一款被颜值耽误的潜力股白茶”,虽说从长相上来看,它的确挺丑。但从内涵品质来看,毫不逊色,哪怕是白牡丹,也未必能超越,顶多打成平手。

梅输雪花三分白,雪逊梅花一段香。寿眉和白牡丹,平分秋色。

即便茶友们抱怨寿眉长得丑,村姑陈也要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要是哪天寿眉不丑了,它卖的就是不是这个价格了!”

寿眉之所以成为寿眉,正是因为它的丑。

但茶友们也别太看低了寿眉,兴许有一天,它会成为你最喜爱的一款白茶。没有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茶叶好评语

绿茶常用审评术语

干茶形状评语

细嫩,紧结,糙米色,嫩均,枯黄,陈暗,肥壮,匀净,灰白,花杂

汤色评语

明亮,鲜明,清澈,黄亮,嫩黄,泛红,浑浊

起釉:不溶于茶汤而在表面漂浮的一层油状薄膜

红汤:茶叶汤色呈浅红色,多因制作技术不当而造成

香气评语

高长,嫩香,浓郁,香高,水闷气,生青,板栗香

纯正:香气正常,纯正,表明茶香既无明显的优点,也无明显的缺点

火香:焦糖香,因茶叶在干燥过程中烘、炒温度偏高造成

钝熟:香气、滋味熟闷,缺乏爽口感,多见于茶叶嫩度较好,但已失风受潮或存放时间过长、制茶技术不当的绿茶

滋味评语

鲜爽,浓醇,清淡,平淡,柔和,醇厚,收敛性

生涩:味道生青涩口,夏、秋季生产的绿茶杀青不均匀

火味:干燥工序锅温或烘温太高,似炒熟的黄豆味

收敛性:茶汤入口后,口腔有收紧感

叶底评语

鲜亮,绿明,柔软,单薄,红蒂,芽叶成朵,青暗

靛青:又称“靛蓝”冲泡后的茶叶呈蓝绿色

焦边:叶片边缘已炭化发黑

黄熟:色泽黄而亮度不足

乌龙茶常用评茶术语

干茶形状评语

蜻蜓头:茶条粗壮,叶端卷曲,紧结似蜻蜓头

螺钉形:茶条拳曲如螺钉状,紧结、重实。

壮结:茶条壮实而紧结

扭曲:叶端折皱重叠的茶条

干茶色泽评语

乌润,枯燥, 青褐

砂绿:色似蛙皮绿而有光泽,优质青茶的色泽

鳝皮色:砂绿密皇似鳝鱼皮色

蛤蟆背色:叶背起蛙皮状砂粒白点

三节色:茶条尾部呈青绿色,中部呈黄绿色,边缘淡红色

汤色评语

金黄,橙黄,橙红

清黄:茶汤黄而清澈

红汤:浅红色或暗红色,常见陈茶或烘培过头的茶

茶叶对品质有什么要求?

审评人员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茶叶品质是茶叶价值的体现。茶叶的品质质量包括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2个组成部分。茶叶的感官品质是指茶叶的色、香、味、形,一般包括外形和内质2个方面。目前来说,主要是依靠审评人员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受,并使用规定的评茶术语,或参照制定好的实物样,对茶叶产品的特性(如形态、色泽、香味等)进行评定,有时还用评分来表述。不同茶类,品质要求各异。如绿茶要求外形细嫩紧结,绿润美观;汤色黄绿明亮,香高味浓爽;叶底柔嫩绿亮。红茶须外形色泽乌润(条红茶条索细紧,红碎茶颗粒紧结);汤色红艳明亮,香气馥郁,滋味浓醇(红碎茶浓强鲜爽);叶底红亮。茶叶品质的外形审评,又称“干评”或“干看”。主要是观察干茶外形的整个形态,全凭评茶人员的视觉和触觉来判断。

茶叶审评通常分为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两种,其中外形审评包括形状、整碎、色泽和净度四个因子;内质审评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个因子。茶叶类别不同,评比时,各因子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如名优绿茶,因其外形规格比较均匀一致,整碎和净度都较好,外形审评只评比形状和色泽,内质审评以香气、滋味为主,兼评汤色和叶底因子。大部分茶类评比都比较注重香气、滋味两个因子,在八大因子中,香味和滋味两个因子所占的比例往往都比较高。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