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白茶历史
- 2、福鼎白茶的原产地
- 3、福鼎白茶产地是哪里
- 4、福鼎白茶的历史是什么?
白茶历史
白茶有何历史溯源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絝)而已。 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的历史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不过《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
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珍稀白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茶树产“白叶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以原产地江苏溧阳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浸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珍稀白茶独有的特点.由于珍稀白茶它是在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与中国六大茶类“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指由绿茶中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珍稀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白茶.它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茶叶.与别的茶叶相比,溧阳白茶的显著特点就是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因此,溧阳白茶不仅喝起来口感好,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最近,白茶在女孩子中流行起来,还赢得了“美容茶”的雅号.。
安吉白茶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
传说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蛇、白龟成 为神话故事主角,今有发现也必然报道。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其记 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北宋庆历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 ”宋 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 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
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 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 茶。
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 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后不知所终。
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春季发 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
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 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尔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又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的白茶树,嫩叶纯 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
当时县林科所的技术人员剪取插穗繁育成功,至1996年已发 展到1000亩,可以采制的只有200亩,年产干茶不足千斤。 因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 为6。
19% -6。 92%,茶多酚10。
7%,在1989年浙江省第二届斗茶会上以“玉凤”茶名获99分的 最高分,次年又获99。 3分,1991年再获浙江省一类名茶奖。
安吉白茶,1996年每500克售价 1500 - 2200元,因数量少,供不应求。
白茶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白茶是一种生产历史悠久的茶类,唐宋时期就已经有关于白茶的记述,所谓“茶贵白”,即是认为茶色白者系品质上乘的象征。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白茶、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白茶品质特征的形成,一是因为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制成,二是制法上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干工艺,这是非常独特的。
据记载,福建白茶的加工,最早是在清朝乾隆37 ~47 年(公元1772 ~ 1782年),由建阳县漳墩乡橘坑村南坑的肖氏,以当地菜茶嫩芽叶采制而成,俗称“南坑白”或 “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 白茶的品类依茶树品种和采摘标准不同而区分。
大白茶新梢的肥芽制成的称白毫银针;大白茶或水仙品种枝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称白牡丹;采自茶短小的芽叶和大白茶的单叶制成的称贡茶和眉茶。 白茶由于制法不经炒、揉(只有新工艺白茶经轻揉),毛茶芽叶完整,白毫不脱,毫香清鲜,汤色浅淡,滋味醇和,持久耐泡。
白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火、解热止渴效果。
白茶的历史沿革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
珍稀白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茶树产“白叶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
以原产地江苏溧阳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
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
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浸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珍稀白茶独有的特点。由于珍稀白茶它是在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与中国六大茶类“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指由绿茶中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珍稀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白茶。
它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茶叶。与别的茶叶相比,溧阳白茶的显著特点就是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
因此,溧阳白茶不仅喝起来口感好,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最近,白茶在女孩子中流行起来,还赢得了“美容茶”的雅号。
白茶发源地
白茶。
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
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
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建阳市水吉漳墩等白茶产地 ,地处武夷山东南麓的山间小盆地。
这里群山叠翠 ,绿水蜿蜒 ;古道芳草 ,清溪扁舟。天时地利 ,使这里成为茶叶的最适宜区。
早在宋朝 ,这里就列入建安北苑贡茶属区 ,所产茶叶“皆曰北苑”。 大德年间(12 97~ 130 2年 )建安北苑贡茶失去应有地位 ,而逐步让位给武夷贡茶。
一直到清朝 ,建阳所产茶叶“但称曰武夷”。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 百八十余年了。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
建阳白茶,是我福建省一个主要的外销特种名茶。产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数种。
20多年来,建阳白茶出口量占全县茶叶出口总量的70%左右。 建阳县水吉(含漳墩、回龙、小湖)一带生产的白茶历史悠久。
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白茶生产更有很大发展。最早以水吉小叶茶芽制银针,称为“白毫”,至1870年左右,水吉以大叶茶芽制高级白茶“白毫银针”,并首创“白牡丹”。
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奏以督印官票代引办法》第七条:“所领理藩院茶票,原只运销白毫、武夷、香片、珠兰、大叶、普洱六色杂茶,皆产自闽滇……”。白毫,当时为水吉白毫,即白毫银针。
民国18年(1929年)版《建瓯县志》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今建阳县小湖、漳墩乡和水吉镇部分及建瓯县龙村部分)二里……”。 建阳白茶被誉为闽茶中的“独秀一枝”。
其产量占全省白茶类之60%以上,其中贡眉、寿眉又占全省白茶的80%以上。贡眉、寿眉的初制品称“小白”,其品质特征为:毫清秀显现,叶张细嫩,叶态舒展,叶缘垂卷,芽叶连枝,不带暗片、梗和非茶类夹杂物,芽毫银白,叶色呈灰绿、翠绿或墨绿,叶背银灰,叶脉微红;毫香鲜纯,香味清芳爽口;汤色杏黄清明;叶底毫显,匀亮软嫩。
白茶是一种不经炒、揉的片状或单芽制品,属轻度发酵茶。 采自大白和水仙等大叶茶树之单芽者,其制成品称白毫银针;大白和水仙茶树之一芽二叶者,其初制品称大白和水仙白,经精制拼配称白牡丹;采自小白茶树等小叶茶之一芽带二、三叶者,称“小白”,其精制品称贡眉和寿眉。
对鲜叶(原料)要求具备“三白”,即芽要白,其一至二叶要带白毫。 白茶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水吉有茶商字号60多家,其中港商21家。二十年代,白茶由“广客采买,安南、金山等埠其销路也”。
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价值外,还有退热、降火和治麻疹之药效。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被列为高级馈赠品。
内销方面,在广东和闽南早有销售。作为传统出口茶类,95%销港、澳,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少量运销欧美等国。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滋味清香回甘甜爽特性;最大特点是其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清凉解毒和退热降火,明目清心、清热解暑之功效。
另有研究认为白茶的功效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 白毫银针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 从上述内容来看,建阳是真正的白茶发源地。
白茶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白茶的起源于东汉。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文化背景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
福鼎白茶的原产地
福鼎白茶的四个主要产地
福鼎市是县级市,不是很大。白茶的主要产地主要集中在几个镇:盘溪镇、太姥山镇、灌阳镇、店头镇。
1.攀西
盘溪镇是公认的福鼎白茶最优质的产地,是福鼎白茶最正统、最原始的发源地之一。全镇拥有无公害茶园2.16万亩,有机茶园1000亩,年产优质茶叶1500吨。其森林覆盖率可达80%以上,群山终年云雾缭绕;空气和水文条件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土壤主要为黄红色砾石土,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
同时,攀西海拔高,平均海拔500-800米。该地区日照充足,气温比低海拔地区低2-4℃。山区气候条件一般温和,雨量充沛,湿度大,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白茶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盘溪镇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茶香高,茶汤绵软甘甜,入口即能感受到甜味。但这两年白茶市场火爆,攀西部分茶园过度采摘,茶汤比以前略少。
福鼎白茶产地是哪里
茶品茶是一件十分讲究的事。除了工序上的复杂,茶也分很多种类和品级。其中,福鼎白茶就是一名“骨灰级”选手,是中国六大传统茶之一,自古就受爱茶之人的青睐。那么福鼎白茶产地是哪里呢?
1、 福鼎产茶区遍布全市17个乡镇,其中广为人知的四个主要产区是点头镇、磻溪镇、管阳镇及太姥山镇。
2、 点头产区:点头镇茶园面积是这几个产区中最大的。著名的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原产点头镇柏柳村,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原产点头镇汪家洋村,均有百年栽培史。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梅相靖就在点头镇柏柳村。闽浙边界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茶花交易市场也在点头镇,并且许多重点企业也落户该镇。顶着如此多的光环,美中不足的是点头产区的白茶质量相对一般。主要原因是点头海拔低,茶叶内积累营养物质少,所以点头白茶香气较淡薄,茶味单一且不持久,不耐泡。
3、 管阳产区:管阳全镇海拔600米以上,大多为高山地势,茶叶生产周期较长,较平原产区茶青上市稍晚。管阳白茶叶片娇嫩肥厚,茶香气高扬,有太阳气。茶多酚的含量远高于其他产区,氨基酸含量高。因其土壤多含砂砾,茶树根系不深,所产茶叶耐泡度不高,汤水偏薄。
4、 磻溪产区:福鼎白茶公认的最优质的生产地,是福鼎白茶最为正统、最为原始的发源地之一。磻溪地偏人少,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植被丰富繁茂。土壤以黄红砾壤为主,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由于土壤肥沃,海拔高,茶叶量高质优。所产茶叶饱满肥厚,茶香高显,茶汤绵软香甜,回甘好。
5、 太姥山产区:太姥山是福鼎白茶最原始的发源地,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产区。据说福鼎白茶树始祖——绿雪芽发源于此。太姥山常年云雾缭绕,散射光多,白茶树可充分进行光合作用,茶叶内叶绿素、氨基酸、茶多酚等物质成分高。太姥山的白茶口感浓稠顺滑,入口甘甜,带有清雅花香味,比其他茶区白茶更鲜爽。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福鼎白茶产地是哪里的全部内容了。
福鼎白茶的历史是什么?
福鼎白茶的历史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 ,原产于 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等地。
白毫银针 研究表明:
白牡丹
中国茶叶生产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白茶,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 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便是最早的白茶,也是茶叶加工的开端。 《茶经》的记载 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到:“《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我国 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创始人、著名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先生在 《茶业通史》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 鼎(唐为长溪县辖区) ,系白茶原产地。1.宋代的白茶 宋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 (成书于 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 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 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 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 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 有之,但品不及。” 宋子安著《东溪试茶录》时,将“白茶”列为茶叶七个品种之首:“茶名有七, 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培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 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取其以为茶端,取其第二者为斗茶,而气味殊 薄,非食茶之比。” 2.明代的白茶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 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这说明当时的制茶原料至少是一芽一叶,干燥用日晒,其鲜叶标准与制茶工艺可 认为是“现代白茶”制法的雏形。3.现代白茶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白茶起源于清代的福鼎。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 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 《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学家张天福教授所著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 究》一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证实:在清嘉庆初年(公元 1796 年) ,福鼎人用 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 约在 1857 年,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在福鼎县点头选育成功, 柏柳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型、品质远远 优于“菜茶”,于是福鼎茶人于 1885 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制造 “白毫银针”,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 多倍。 约在 1860 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