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福鼎管阳:“链”上共舞 绿色共赢
茶休,人不休。在福鼎白茶进入伏季休茶之际,5月18日,全市首个村级“白茶诊所”在 福鼎市 管阳镇唐阳村挂牌成立,专家团队进茶园现场传授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生态茶园建设等技术,深受茶农欢迎。
不喷农药、生态发展,渐成广大茶农的共识。这背后,是管阳镇创新试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茶农+茶青经纪人联合体+茶企”闭环管理模式不断显现的效益。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经过十余年发展,福鼎白茶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小茶类崛起成为鼎鼎大名的中国白茶代表茶。创业不易,守业亦难,在守住质量安全“生命线”的基础上进阶升级,成为福鼎白茶产业发展的不二之选。作为福鼎白茶主产区的管阳镇,如何在其中彰显作为,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百万村财”目标?党建赋能,一场舞动茶叶产销闭环链、打造绿色发展共同体的创新实践,在唐阳村红火拉开。
筑强“支点”,舞动产业链
管阳,省级生态乡镇,茶叶是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茶山5万多亩、茶企364家,茶青年产量3800吨,年产值约5亿元。其中,位于该镇东北部的唐阳畲村,全村茶园面积2345亩。
据介绍,在传统模式中,茶叶产销链上的茶农、茶青经纪人、茶企等主体大多“各自为战”:茶农坐守种植端,茶青采摘上市后,或坐等商贩上门收购,或哪价高就送往哪卖;茶青经纪人为中间商,低收高卖挣差价;居末端的茶企,其茶青则靠自有基地茶园或茶青经纪人供应。三大环节主体在日常中“谁也管不着谁”,一旦一环失管,出现产品质量安全,砸的是品牌、损的是产业,最终伤的还是茶农。当前,福鼎已全面启动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建设,让每一片茶叶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溯源、有迹可循。在此基础上,如何让产销环节各主体更紧密联结?成为管阳镇创新模式的初衷。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活跃在最基层的党组织无疑是连接三者的最佳纽带、最强粘合剂。通过找准各方利益诉求点,以支部为支点,舞动闭环产销链、打造绿色共同体。”经过详尽调研、倾听各方意见,管阳镇党委书记李永通分析认为。
党建赋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茶农+茶青经纪人联合体+茶企”闭环管理模式今春在唐阳村试行。具体运作中,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带动茶农推动全村2345亩茶园绿色防控;签约10名本村茶青经纪人,创建以党员为骨干的茶青经纪人联合体,对本村茶青应收尽收,不挣差价挣佣金;签约20家茶企,订单收购茶青,科学组织生产。一条联结各方、规范管理的闭环产销链,就此在唐阳踏春起舞。
疏通“痛点”,稳定供应链
革故鼎新,开头最难。打通“堵点”、疏通“痛点”,是破题的关键。
“种茶最希望的是茶青产量大、质量好、售价高,不用拉着到处卖。”56岁的茶农朱国日一语道出了大伙共同的心声。但为保障产量,使用农药、除草剂等已成为农村多年来的常规操作。不用农药化肥、整村推进绿色防控?村民们在质疑、抵触中观望。
迎难而上,管阳镇、唐阳村干部下沉一线,精准发力:走家入户、大会小会,全方位宣传引导发动,动情说理打开茶农思想上的症结;打造党员生态示范茶园,采用党员网格化管理茶园,组建党员巡山队巡防管控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全覆盖安装茶山监控摄像头,打造智慧生态茶园;请专家现场授课,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振茶农发展信心;斥资完善路网等茶山基础设施,降低茶农劳动强度、生产成本;同时,积极对接金融保险支持,争取福鼎信用联社普惠贷款,人保财险提供茶青质量保证(PICC认证茶青)及茶农意外保障等优惠政策……一系列实惠性举措,让茶农吃下“定心丸”,绿色防控脚步渐齐。
在茶青收购环节,发挥镇茶业协会作用,鼓励协会企业签订协议,主动认购全村茶园茶青;在村中设置3个茶青经纪人联合体收购点,保证茶青应收尽收,免除茶农四处奔走销售之苦,同时,经纪人队伍统一着装、统一行业要求,防止茶青二次污染。
每个环节的绿色防控,串起了一条稳定、绿色的供应链,赢得了茶企的欢心。“无施肥、无农残、无污染,这才是企业乐于收购加工的‘放心茶’,也让我们更有底气去面对市场、开拓市场。”福鼎汉仪楼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玉琴说。
做大“赢点”,共筑价值链
绿色防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模式创新,成效更在长远。在李永通看来,只有做大“赢点”、利益共享,共筑价值链,才能稳固、壮大绿色产销链。
据介绍,今年头春茶40天,新模式下的唐阳村已初尝甜头,实现“一叶变多金”:
——茶农得现金。通过绿色防控,茶青品质提升、价格看涨,白茶银针最高时1公斤收购价440元,全村茶青产量790余吨、产值超2000万元。
——茶青经纪人获薪金。该村签约茶青经纪人李秀英告诉记者,通过接单收购,根据茶青不同品级,每公斤提取佣金2至10元不等,茶青经纪人联合体共收益20多万元。随着茶青品质的不断提升,茶企订单量增加,该收益有望逐年增长。
——茶企省本金。该镇茶业协会会长朱华骏向记者算了笔账,以一家获得SC认证的茶企为例,“标配”至少需发展茶园基地200亩,每亩每年统防统治成本约400元,一年仅此一项就要花费8万元。而新模式下,茶企无需建设基地还可收到优质茶青,省钱省力更放心。
——村集体领酬金。集体合作社通过推动整村绿色防控、保障茶青品质、规划相应生态茶园基地,获得茶企提供的管理服务费,春茶期间共增加村财收入约20万元,全年有望达到30多万元。鼓起集体“钱袋子”,再反哺推动茶园管控建设,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据悉,目前,这一模式已从唐阳村辐射推广至茶阳等周边村落,并得到福鼎市委、市政府及茶业协会的充分肯定。
“链”上共舞,绿色共赢。下一步,管阳镇将通过创建茶青经纪人公司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完善“唐阳模式”,巩固扩大茶园绿色防控成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让更多茶农、茶村、茶企受益,助力实现“百万村财”目标。(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福鼎白茶属于什么茶
福鼎白茶属于白茶。
“福鼎白茶”作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福建省福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之美誉。主要品种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具有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等特点。
福鼎白茶就是用产自福鼎“华茶1号”或“华茶2号”茶树的芽叶,不炒不揉,特殊工艺制作而成,其外形芽毫完整,汤色杏黄清澈,滋味清淡、清甜爽口的品质特点。
扩展资料:
福鼎白茶始发准确的年月难于考证,但民间流传“太姥娘娘种茶治病”的故事,历史十分悠远。说的是尧时,栖居太姥山下才堡村的农家女子,为人善良乐于向人施以援手,做了不少好事。她以种蓝为业,村民尊称蓝姑。
一年正遇麻疹流行,波及太姥山周围村庄,眼看病魔夺去众多幼小的生命,蓝姑心急如焚,带领村民上山寻药,但都徒劳无果。夜里,蓝姑梦见南极仙翁,指点她“鸿雪洞”顶有株茶树,采摘后把叶子晒干用开水冲泡,是治疗麻疹的良药。蓝姑初醒趁着月夜,在洞顶榛莽之中找到茶树。
把茶叶采下晒干分送每个村庄,嘱咐煮茶给孩子们喝,终于把患病者治愈。从此,人们在太姥山上遍植茶树,茶种来自“鸿雪洞”母树,晒干的茶叶成白茶,名“绿雪芽”。蓝姑在太姥山得道成仙,人们供养她为“太姥娘娘”,并首推为福鼎白茶始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福鼎白茶
人民网-福鼎白茶与健康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人民网-崛起的福鼎白茶
乡村老伯福鼎白茶起源于什么时候的?
现代的福鼎白茶工艺,起源于1885年,先有了白毫银针的称呼。到了1912年至1918年之间有了白牡丹。1965年左右有了寿眉的称呼。福鼎白茶由于受地域限制,产量极少。到目前为止年产量才8000余吨。也正因为如此,福鼎白茶从2010年开始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福鼎白茶在2007年之前,大多都是出口为主,由于它是由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两种特殊的树种当原料,按照许多中药的晾晒方式制作成茶,而让它具有了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在民间俗称,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具有三降三抗,美容养颜,清热降火等功效。
在2007年过后,政府大力的扶持,让福鼎白茶从外销转为内销,从此福鼎白茶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特别是从2010年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后,我们当地许多企业,跟随政府的步伐,全国性的宣传,让福鼎白茶更是如日冲天。
白茶产量
截止到目前为止,白茶的年产量约为8万吨左右,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比例也逐年攀升。白茶的茶区主要集中在福鼎、政和等地,其中福建省占全国白茶产量的90%以上,其中60%产自于福建福鼎白茶产地。
“据初步估算,去年云南白茶产量达5000吨左右,数字虽然不是很大,但发展势头很猛。”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正荣说,云南白茶的兴起,对产业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云南茶叶综合产值已连续两年(2020年和2021年)超过千亿元,实现了“千亿云茶产业”目标。根据《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到2025年,云南茶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并朝着“中国有机茶第一省”“民族生态茶旅融合示范区”目标奋进。
白茶产量最高的品种
贡眉,有时又被称为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它是以菜茶茶树的芽叶制成,这种用菜茶芽叶制成的毛茶称为“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
以前,菜茶的茶芽曾经被用来制造白毫银针等品种,但后来则改用“大白”来制作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而小白就用来制造贡眉了。
以上内容参考 潇湘晨报-千亿云茶产业“百花齐放”白茶崛起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