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福鼎白茶的历史是什么?
福鼎白茶的历史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 ,原产于 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等地。
白毫银针 研究表明:
白牡丹
中国茶叶生产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白茶,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 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便是最早的白茶,也是茶叶加工的开端。 《茶经》的记载 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到:“《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我国 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创始人、著名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先生在 《茶业通史》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 鼎(唐为长溪县辖区) ,系白茶原产地。1.宋代的白茶 宋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 (成书于 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 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 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 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 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 有之,但品不及。” 宋子安著《东溪试茶录》时,将“白茶”列为茶叶七个品种之首:“茶名有七, 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培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 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取其以为茶端,取其第二者为斗茶,而气味殊 薄,非食茶之比。” 2.明代的白茶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 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这说明当时的制茶原料至少是一芽一叶,干燥用日晒,其鲜叶标准与制茶工艺可 认为是“现代白茶”制法的雏形。3.现代白茶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白茶起源于清代的福鼎。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 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 《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学家张天福教授所著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 究》一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证实:在清嘉庆初年(公元 1796 年) ,福鼎人用 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 约在 1857 年,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在福鼎县点头选育成功, 柏柳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型、品质远远 优于“菜茶”,于是福鼎茶人于 1885 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制造 “白毫银针”,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 多倍。 约在 1860 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关于宋代点茶的记载文献有哪些?点茶在宋朝文人眼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宋时茶属于专卖品,民俗不可擅自商品流通交易。专卖店规章制度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形成的,是剥削阶级提升财政局的主要方式,各代执政者都是会选用这一规章制度。从唐末五代废区上确立起来的赵宋皇朝,重视加强专制主义,却因而导致了冗兵、冗官的不良影响,再加之对外开放战事败多胜少,“岁币”总数也许多。为减轻极大的财务工作压力,承继了赵宋的茶专卖店规章制度。
宋初在明确官服对茶的垄断性运营与此同时,严厉查处走私贩私茶,要求“民敢隐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进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八贯加役流……”;“十贯以上黥面送阙下,妇女配为针工……”。大家都知道,凡属垄断性专卖品全是盈利令人震惊的产品。宋廷做的事便是廉价把茶从茶农手上回收上去,随后转让高价位卖给茶人。
宋代人热衷饮茶,宋代油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楼、酒馆数不胜数。茶对宋代生活气息有着很大危害。宋人饮茶好“点茶”,用勺子把茶叶末分到好多个碗里,冲入开水,搅拌,让茶叶末跟开水充足混和。宋代是极为注重茶道文化的时期,时兴“斗茶”。包含: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常用白牡丹茶,为黑白不分,宋人喜建窑小白碗,沉重古色古香,看起来沉重,但耐热,传热慢,合适饮茶。
在我国喝茶之风盛于唐,盛于宋。在宋代朝中左右文人学士皆尚茶、崇茶。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写《大观茶论》。并在福建省建工开设了专业取制样“建茶”的官焙,其范围之宏伟远远地超出长兴的顾渚山。建工即目前的福建建瓯县,地区建溪海峡两岸,金凤凰山下出产茶,纯天然质量好,取制样官焙龙凰茶饼,供朝中享受。在其中金凤凰山下北苑的贡茶更为知名。那时候的作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述,茶之品无有贵于龙凰者,小虎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金子二两,然金可有茶不易得也。
福建都产什么茶?
福建出产的茶如下:
1、乌龙茶
福建乌龙茶是一个整体概念。乌龙茶是中国仅有的一种特种茶叶,它根据制茶与品质特点称半发酵茶或不完全发酵茶,长期以来,商业上已习惯将这一茶类称为乌龙茶。乌龙茶产区以福建省为主,广东省的潮汕地区及台湾省部分地区也有生产。
乌龙茶的品质特征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内质香气馥郁芬芳,汤色清澈全黄,滋味浓醇鲜爽,叶底绿叶红镶边。
在乌龙茶中,福建乌龙茶产量最大,品质也较好,分为闽南、闽北两个主产区,闽南产区生产的有安溪铁观音、安溪色种、安溪乌龙等;
闽北产区生产的有闽北水仙、闽北乌龙、岩水仙、岩奇种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永春佛手茶这些属于福建乌龙茶的品种,还单独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红茶
红茶也是主要生产的茶类,而且,三个产地生产的红茶还共有一个好听的名称--闽红工夫。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
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以政和县为主。政和县山林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浓厚微酸性,茶树生长繁茂。
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味醇和,叶底红匀。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要产地为福安,远销英国、荷兰、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在国内也较有名气。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称,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
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县大姥山白琳、湖琳一带,茶树根深叶茂,芽毫雪白晶莹,系小叶种红茶,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状,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醇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
3、白茶
福建是白茶的主产区,其中,闽东的福鼎和闽北的政和不但是福建白茶产区,也是福建茶叶的主要产区,这和其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分不开。近年来,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药用价值逐步被认可,除了保持高出口量外,在国内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白茶主销我国港澳地区和德国,在国外名气比国内大,在日本特别受欢迎,甚至被制作成有助美容的洗面奶。白茶的保健价值很高,有退热、祛暑、解毒、防辐射、促进血糖平衡等功效,在福鼎等地一直是家家必备的茶饮料。
4、花茶
茉莉花茶是主打
福建的茉莉花茶历史悠久,早在16世纪即有制作的记载。茉莉花茶系选用优质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其品质规格分为特种花茶、特级和一至六级花茶。
特种花茶有福州的大毫、银毫、春风、崔舌,宁德的天山银毫、天山春毫,福安的白云,福鼎的太姥香云、太姥银毫,政和的雄峰银芽,寿宁的福寿银毫等。
5、绿茶
良种覆盖率世界之最
据福建省农业厅、省茶叶学会等部门不完全统计,福建茶产业中,绿茶的产量也很大。而且,在福建绿茶的种植品种中,优良品种占92%,远高于全国的40%和浙江的50%以上,良种覆盖率堪称世界之最。
福建绿茶的品种多,多数销往省外,多数产品由厂家命名,因此并没有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单品茶的品牌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福建绿茶的销售利润。绿茶毛茶每公斤售价整体低于省外绿茶。
扩展资料
一、“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福建人对于茶有着情到独钟的情愫,在福建闽南一带更有着“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传统,而福建闽北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福建很多地方人们都已形成了早上和晚上都饮茶的习惯,对于茶的依赖程度到了用“痴迷”一词来形容。
二、讲究“水、火、茶”
福建人饮茶对于“水、火、茶”三个要素是相当讲究的,而茶具更是有多种形状,福建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时间用来泡茶的茶具,里所结的“茶垢”让你的茶具就算不放茶叶也散发出茶香。
这也形成了一种别样的攀比:谁家的茶壶结的“茶垢”越多,谁家最有礼!也因此若小孩子不小心摔破了“茶垢”厚的茶壶,老人很是痛心的。
说到水,福建人认为最适合用来泡茶的水是泉水,用到的火则是炭炎为主,烧水也有一番功夫,要把水煮三沸才用来冲泡。
三、最具特色的茶米
在福建的闽南一带,当客人来临时主人必定会拿出“茶米”,然后泡出一小壶浓茶,称为“泡tay”,他们会热情来邀请你喝上几杯,然后边喝边拉家常。
四、热闹有趣的擂茶
在福建闽北及闽西北山区有一种十分热闹的擂茶,他们称为“客茶”,原名叫“三生汤”。
擂茶的主要做法是把茶叶、芝麻、生姜、爆米、猪油和盐等混在一起,经过过放到“擂钵”内,反复擂成糊状成“擂茶脚子”,把脚子放到茶碗里,再加上沸水,就成了具有甜苦香辣的福建特色茶—擂茶。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闽南人喜欢用小怀品味“功夫茶”,而闽北人则喜欢使用大碗来饮用擂茶,十分有趣。
参考资料:武夷山市人民政府-福建茶业:产量全国第一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