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以浩浩,是以眉寿,常浩的意思

yanqitea 2023-03-17 寿眉 114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不宝金玉,而以为忠言宝——《礼记》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儒有委之以货财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摄,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儒有忠以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儒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己不与,异已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砥砺廉隅,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虽以分国,视如锱铢,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滑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则成,虐也。故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言必教而刑也,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昔有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弟,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

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我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朴。

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良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而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弟,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

上之亲下,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刑,民怀其德,近者说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

田猎罩弋,非以盈宫室,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夫明王之片,必道这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隆,降至则民说矣。

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桡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无所施其勇,而赐无用其辩矣。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

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 是曾参之行也。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参中夫四德者也。

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夫钟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志变者,声迹随之。故至诚感之,通于金石,而况人乎?夫人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

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于民,而将垂宝以贻后世。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吉人其萎乎。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则吾将安杖,吉人其萎,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

【皓皓】的意思是什么?【皓皓】是什么意思?

【皓皓】的意思是什么?【皓皓】是什么意思?

【皓皓】的意思是:皓皓hào hào明亮貌。  ●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上皓皓以临月,下淫淫而愁雨。」皓皓(2)hào hào洁白。  ●《周书•刘璠传》:「始飘飖而稍落,遂纷糅而无穷。萦回兮琐散,皓皓兮溟濛。」皓皓(3)hào hào 1.  洁白貌;高洁貌。  ●《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皓皓。」  ●《楚辞•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宋沈遘《代人祭吴春卿文》:「皓皓之质,濯濯之仪。」  ●清田茂遇《贫交行》:「君不见古来英雄不用为佣保,叩角行歌石皓皓。」  ●曹亚伯《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诸烈士死义也,皓皓侠骨,使与犯人同葬一处,揆之于理,实不能平。」 2.  光明貌。  ●汉扬雄《法言·渊骞》:「明星皓皓,华藻之力也与?」  ●郭沫若《在鸭绿江中弄舟》诗:「百丈高堤联祖国,秋阳皓皓暴当头。」 3.  盛大貌。  ●《史记•河渠书》:「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一本作「皓皓」。  ●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参旗九旒,从风飘扬。皓皓旰旰,丹彩煌煌。」  ●唐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唐许浑《早发寿安次永寿渡》诗:「树凉风皓皓,滩浅石磷磷。」  ●郑泽《杂诗答钝庵》之三:「凭楼望湘江,江波漫皓皓。」 4.  旷达貌;虚旷貌。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  ●汉桓宽《盐铁论•西域》:「茫茫乎若行九皋未知所止,皓皓乎若无网罗而渔江海。」  ●唐裴铏《传奇·陶尹二君》:「凌虚若有梯,步险如履地,飘飘然顺风而翔,皓皓然随云而升。」皓皓(4)hào hào明亮洁白。  ●明刘基《通天台赋》:「欻霍挥忽,电掣而焱集兮,皓皓了皛,天辉而日晶。」★「皓皓」在《汉语大词典》第11428页 第8卷 272★「皓皓」在《汉语辞海》的解释★「皓皓」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皓皓hào hào亦作「皜皜」。 1.    洁白貌;高洁貌。   ▶ 《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皓皓。」   ▶ 《楚辞•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宋·沈遘《代人祭吴春卿文》:「皜皜之质,濯濯之仪。」   ▶ 清·田茂遇《贫交行》:「君不见古来英雄不用为佣保,叩角行歌石皓皓。」   ▶ 曹亚伯《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诸烈士死义也,皓皓侠骨,使与犯人同葬一处,揆之于理,实不能平。」 2.    光明貌。   ▶ 汉·扬雄《法言•渊骞》:「明星皓皓,华藻之力也与?」郭沫若《在鸭绿江中弄舟》诗:「百丈高堤联祖国,秋阳皓皓暴当头。」 3.    盛大貌。   ▶ 《史记•河渠书》:「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一本作「皓皓」。   ▶ 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参旗九旒,从风飘扬。皓皓旰旰,丹彩煌煌。」   ▶ 唐·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 唐·许浑《早发寿安次永寿渡》诗:「树凉风皓皓,滩浅石磷磷。」   ▶ 郑泽《杂诗答钝庵》之三:「凭楼望湘江,江波漫皓皓。」 4.    旷达貌;虚旷貌。   ▶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   ▶ 汉·桓宽《盐铁论•西域》:「茫茫乎若行九皋未知所止,皓皓乎若无网罗而渔江海。」   ▶ 唐·裴铏《传奇•陶尹二君》:「凌虚若有梯,步险如履地,飘飘然顺风而翔,皓皓然随云而升。」

皓皓的拼音hào hào

皓皓是什么意思

皓皓

hào hào明亮貌。●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上皓皓以临月,下淫淫而愁雨。」

皓皓(2)

hào hào洁白。●《周书•刘璠传》:「始飘飖而稍落,遂纷糅而无穷。萦回兮琐散,皓皓兮溟濛。」

皓皓(3)

hào hào 1. 洁白貌;高洁貌。●《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皓皓。」●《楚辞•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宋沈遘《代人祭吴春卿文》:「皓皓之质,濯濯之仪。」●清田茂遇《贫交行》:「君不见古来英雄不用为佣保,叩角行歌石皓皓。」●曹亚伯《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诸烈士死义也,皓皓侠骨,使与犯人同葬一处,揆之于理,实不能平。」 2. 光明貌。●汉扬雄《法言·渊骞》:「明星皓皓,华藻之力也与?」●郭沫若《在鸭绿江中弄舟》诗:「百丈高堤联祖国,秋阳皓皓暴当头。」 3. 盛大貌。●《史记•河渠书》:「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一本作「皓皓」。●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参旗九旒,从风飘扬。皓皓旰旰,丹彩煌煌。」

●唐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唐许浑《早发寿安次永寿渡》诗:「树凉风皓皓,滩浅石磷磷。」●郑泽《杂诗答钝庵》之三:「凭楼望湘江,江波漫皓皓。」 4. 旷达貌;虚旷貌。●《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汉桓宽《盐铁论•西域》:「茫茫乎若行九皋未知所止,皓皓乎若无网罗而渔江海。」●唐裴铏《传奇·陶尹二君》:「凌虚若有梯,步险如履地,飘飘然顺风而翔,皓皓然随云而升。」

皓皓(4)

hào hào明亮洁白。●明刘基《通天台赋》:「欻霍挥忽,电掣而焱集兮,皓皓了皛,天辉而日晶。」

★「皓皓」在《汉语大词典》第11428页 第8卷 272 ★「皓皓」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皓皓」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皓皓

hào hào亦作「皜皜」。 1. 洁白貌;高洁貌。 ▶ 《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皓皓。」 ▶ 《楚辞•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宋·沈遘《代人祭吴春卿文》:「皜皜之质,濯濯之仪。」 ▶ 清·田茂遇《贫交行》:「君不见古来英雄不用为佣保,叩角行歌石皓皓。」 ▶ 曹亚伯《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诸烈士死义也,皓皓侠骨,使与犯人同葬一处,揆之于理,实不能平。」 2. 光明貌。 ▶ 汉·扬雄《法言•渊骞》:「明星皓皓,华藻之力也与?」郭沫若《在鸭绿江中弄舟》诗:「百丈高堤联祖国,秋阳皓皓暴当头。」 3. 盛大貌。 ▶ 《史记•河渠书》:「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一本作「皓皓」。 ▶ 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参旗九旒,从风飘扬。皓皓旰旰,丹彩煌煌。」 ▶ 唐·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 唐·许浑《早发寿安次永寿渡》诗:「树凉风皓皓,滩浅石磷磷。」 ▶ 郑泽《杂诗答钝庵》之三:「凭楼望湘江,江波漫皓皓。」 4. 旷达貌;虚旷貌。 ▶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 ▶ 汉·桓宽《盐铁论•西域》:「茫茫乎若行九皋未知所止,皓皓乎若无网罗而渔江海。」 ▶ 唐·裴铏《传奇•陶尹二君》:「凌虚若有梯,步险如履地,飘飘然顺风而翔,皓皓然随云而升。」

《三国志 荀彧传》的译文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孔子家语》卷第三

观周第十一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徃矣.」对曰:「谨受命.」遂言於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後也,灭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後,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徃.」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疋,坚其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於老聃,访乐於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徃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於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喟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於此.江海虽左,长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於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於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於辩,听者乱於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以忘也.」

弟子行第十二

卫将军文子,问於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後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馀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於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後称怒焉.』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疋夫不怒,唯以亡其身.』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而为下国骏庞,荷天子之龙,不戁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於赤也,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於人也,无所不信,其骄於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於民矣,廉於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助之,夫也中之矣.』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於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縚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自见孔子,出入於户,未尝越礼,徃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於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隮.』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赐也固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於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之行也;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於父母,恭於兄弟,从善而不教,盖赵文子之行也;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盖铜鍉伯华之行也;外宽而内正,自极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孝恭慈仁,允德义图,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虽不量於其身,臣不可以不忠於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子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於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之行也.」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辞以不知.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言其功直,至於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贤君第十三

哀公问於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而子次之贤,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曰,灵公弟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之入,而後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

子贡问於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徃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哀公问於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对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公曰:「可得而闻乎?」孔子曰:「昔者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废其世祀,荒於淫乐,耽湎於酒,佞臣谄谀,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天下诛桀.而有其国,此谓忘其身之甚矣.」

颜渊将西游於宋,问於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於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於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於数,而比於踈,不亦远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孔子读诗于正月六章,惕焉如惧,曰:「彼不达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道废,违上离俗则身危,时不兴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即妄也.故贤也既不遇天,恐不终其命焉,桀杀龙逢,纣杀比干,皆类是也.诗曰:『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此言上下畏罪,无所自容也.」

《弟子行第十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孔子门人【原文】卫将军文子①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 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 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②,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 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③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称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孔子告之以《诗》曰:‘靡④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⑤,而为下国骏庞,荷天子之龙。不憨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⑥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⑦,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⑧云:‘岂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 “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⑨,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⑩。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绍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 “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固不足以知贤。”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曰:“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教不道,盖赵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 “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盖铜鞮伯华之行也。 “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 “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 “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莱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之行也。” 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辞以不知。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 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注释】 ①文子:卫国公卿,名弥牟。 ②盖有三千就焉:三千:《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作“三就”,指在孔子门下求学的弟子,成就有上、中、下三等。 ③厥:代词,他的。 ④靡:没有。 ⑤拱:法。 ⑥冉求:即冉有,字子有,孔子弟子。 ⑦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 ⑧《诗》:指《诗经·大雅·洞酌》。 ⑨式夷式已:旧注:“式,用。夷,平也。言用平则已也。”意为用平和、公平的态度处人处事。 ⑩给:丰足,充裕。豫:事先准备。旧注:“事欲给而不碍,则莫若于豫。” 成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又称天乙。讨伐夏桀,建立商朝,传十七代,至纣为周所灭。克:苛刻。忌:嫉妒。渊源:指思虑深邃。允德:修德,涵养德行。图义:考虑义。旧注:“允,信也。图,谋。” 蹈:实行。羊舌大夫:即羊舌赤。亦即铜鞮伯华。 【译文】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和《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讲的是仁义,观看的是礼乐,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文子说:“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 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因此难以回答。” 文子说:“对于了解贤人,没有不困难的。现在您本人亲身在孔子门下求学,所以敢冒昧问您。” 子贡说:“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来告诉你。” 文子说:“请就您所接触到的谈谈,我想问问他们的品行。” 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很认真的,是颜渊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来形容颜渊说:‘如果遇到国君宠爱,就能成就他的德业。’‘永远恭敬尽孝道,孝道足以为法则。’如果颜渊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美誉,不会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 “身处贫困能矜持庄重,使用仆人如同借用般客气。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总是怨恨别人,不总是记着别人过去的罪过,这是冉雍的品行。孔子评论他的才能说:‘拥有土地的君子,有民众可以役使,有刑罚可以施用,而后可以迁怒。普通人发怒,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孔子用《诗经》的话告诉他说:‘万事都有开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终的。’ “不害怕强暴,不欺辱鳏寡,说话遵循本性,相貌堂堂端正,才能足以打仗带兵,这是子路的品行。孔子用文辞来赞美他,用《诗经》中的话来称赞他:‘接受上天大法和小法,庇护下面诸侯国,接受天子授予的荣宠。不胆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战功。’强力又勇敢啊!文采胜不过他的质朴。 “尊敬长辈,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学习,博综群艺,体察万物且勤劳,这是冉求的品行。孔子因此对他说:‘好学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爱,恭敬就接近礼义,勤劳就有收获。尧舜忠诚谦恭,所以能称王天下。’孔子很称赞他,说:‘你应当成为国家的卿大夫。’ “整齐庄重而又严肃,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作为两国之间的傧相,忠诚雅正而有节制,这是公西赤的品行。孔子说:‘礼经三百篇,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了解;三千项威严的礼仪细节,则难以掌握。’公西赤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作傧相接待宾客要有庄重的容貌,要根据不同的礼节来致辞,所以说很难。众人听到傧相的致辞,认为仪式就完成了。’孔子对大家说:‘接待宾客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孔子又对弟子说:‘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就向公西赤学习吧。’ “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虚空,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有不真实的;他的志向高明远大,他的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 “有大功不夸耀,处高位不欣喜,不贪功不慕势,不在贫苦无告者面前炫耀,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这样评价他:‘他的不夸耀,别人还可能做到,他在贫苦无告者面前不炫耀,则是仁德的表现。’《诗经》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先生认为他的仁德是很伟大的。 “学习能够深入理解其义,送迎宾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级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评价他说:‘能够用平和公正的态度处人处事,就不会受到小人的危害。’像卜商这样,可以说不至于有危险了。 “富贵了他也不欣喜,贫贱了他也不恼怒;假如对民众有利,他宁愿行为俭约;他侍奉君王,是为了帮助下面的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孔子说:‘独自一个人富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澹台灭明就是这样的人。’ “先考虑好,事情来临就按计划而行,这样行动就不会有错,这是言偃的品行。孔子说:‘想要有才能就要学习,想要知道就要问别人,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仔细审慎,想要富足就要先有储备。按照这个原则行事,言偃是做到了。’ “个人独居时想着仁义,做官时讲话讲的是仁义,对于《诗经》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话牢记在心,因此言行极其谨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点,这是宫绍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义,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人。 “自从见到孔子,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说:‘高柴为亲人守丧的诚心,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春天不杀生,是遵从做人的道理;不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木,是推己及物的仁爱。成汤谦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以上这几个人是我亲自目睹的。您向我询问,要求我回答,我本来也不能够知道谁是贤人。” 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正直的人就会被任用,百姓也会归附。接照您刚才的议论,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大概世上没有明君,所以没有得到任用。” 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我告诉您吧。” 孔子说:“说说吧。”子贡把和文子对话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啊,你能给人排座次了。”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说知人,这是我亲眼看见的啊。”孔子说:“是这样的。我也告诉你一些你没听到、没看到的事,这些难道是头脑想不到的,智力达不到的吗?”子贡说:“我很愿意听。” 孔子说:“不苛刻不忌妒,不计较过去的仇恨,这是伯夷叔齐的品行。 “思考天道而且尊敬人,服从仁义而做事讲信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从善如流而又教导不按正道而行的人,这是赵文子的品行。 “他侍奉国君,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也不敢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谋求自己的发展,也不忘记朋友。君王任用时他就努力去做,不用则离开而退隐。这是随武子的品行。 “他的为人思虑深邃,见闻广博难以被欺骗,内心修养足以终身受用。国家按正道治理,他的言论足以用来治国;国家不按正道治理,他的沉默足以用来保存自己。这是铜鞮伯华的品行。 “外表宽容而且内心正直,能自己矫正自己的行为,自己正直而不要求别人,努力地追求仁义,终身行善。这是蘧伯玉的品行。 “孝敬谦恭慈善仁爱,涵养德行谋求仁义,少积聚财富消除怨恨,轻视财物又不匮乏。这是柳下惠的品行。 “他说:‘君主虽然不能度量臣子的能力,臣子不能不忠于君主。因此君主选择臣子而任用,臣子也选择君主来侍奉。君主按正道而行就听从他的命令,不按正道就隐居不仕。’这是晏平仲的品行。 “行动讲求忠信,即使整天说话,也不会出错。国家混乱,身处低位而不愁闷,生活贫困而能保持快乐。这是老莱子的品行。 “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等待机遇,身处低位却不攀附高枝。到四处游观,不忘记父母;想到父母,不尽兴就赶快归来。因为才能不足就去学习,不造成终身的遗憾。这是介子山的品行。” 子贡问:“请问老师,您所知道的,就到此为止了吗?” 孔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只是大略举出耳闻目睹的罢了。从前晋平公问祁奚:‘羊舌大夫是晋国的优秀大夫,他的品行怎么样?’祁奚推辞说不知道。晋平公说:‘我听说你从小在他家长大,你现在隐藏着不愿说,是为什么呢?’祁奚回答说:‘他小时候谦恭而和顺,心里觉得有过错不会留到第二天来改正;他作为大夫,凡事皆出于善心而又谦虚正直;他做舆尉时,讲信用而不隐瞒功绩。至于他的外表,温和善良而喜好礼节,广博地听取而时出己见。’晋平公说:‘刚才我问你,你怎么说不知道呢?’祁奚说:‘他的职位经常改变,不知他现在做什么官,所以不敢说知道。’这又是羊舌大夫的品行。” 子贡跪下说:“请让我回去记下您的话。” 【评析】这是一篇首尾连贯的完整对话,文中有子贡对孔门数位弟子的操行所做的评价。这些评价不似《论语》中简洁,有七十子后学之文风。后面还有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供研究先秦史和儒学史的人参考。整篇文字又见《大戴礼·卫将军文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