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药膳的发展简史
- 2、广东美食作文500字
- 3、怎么样辨别好茶叶?
- 4、新茶季,刚到手的白茶应该怎么存才好?
药膳的发展简史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现代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经验的础基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其运用更加附合中医理论的发展,并注意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备其理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
其一,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
其二,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因此一份好的药膳,应是既对人体的养生防病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又要激起人们的食欲,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昧力。
其三,现代药膳的技术操作与特殊应用上,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药膳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如成都同会堂的荷叶凤脯,虫草汽锅鸡,广春堂的银杏鸡丁,吉林的参茸熊掌、爆人参山鸡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驰名。
综观建国以来有关药膳、食疗专著的出版面世,种类已达50余种以上,如较具影响的当局属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八十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还有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华药膳食谱系列丛书,中华药膳防治疾病系列丛书等,为宏扬中国药膳饮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为推动养生药膳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孟子》上说:“食、色,性也”,是说人类的本能。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话,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的重要性,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五蠹》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3.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淮南子·修务训》说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疗疾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质言之,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燧人钻木取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使食品更符合卫生要求,提高了人体素质和增强了抗病能力,对于人类保健具有积极的保健意义,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以上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加工以及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些措施,都是生活中不自觉的行动,根本没有食疗药膳的概念,所以称为蒙昧时期。尽管处于蒙昧状态,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据文献记载,中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此时已有多种烹调方法,如商代伊尹制汤液,他的烹调技术高明,担任汤王的厨师。
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在商汤之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陶制的酒器。酒是饮料并具有明显的医疗作用,后人认为它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作用。由于它是有机溶剂,能溶解出更多的有效成分,所做成药酒,后来又发展成麻醉剂。在食疗烹调中也经常用酒。
相传仪狄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以介寿眉”,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汤液,著《汤液经》,以烹调之法疗疾。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作用,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味品。以此烹调成汤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汤药,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食疗法,这已经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型了。
周代,人们对饮食已经相当讲究。尤其在统治阶级中已经建立与饮食有关的制度与官职。《周礼·天官》所载的四种医中,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欲、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可见当时已经明确了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对饮食卫生提出具体要求,如《论语·乡党》中写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等提法,都是从保健的目的出发的。通过讲究饮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保健食疗的目的是明确而自觉的心理和行为。说明食疗药膳的是早期发展,已经进入到萌芽阶段。
《周礼》中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中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之实,食之不老”。上述医籍的记载,说明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食疗理论已具雏形。《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食物研末为丸,以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血枯病。说明这时药膳的制作与应用也较成熟。 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使食疗药膳的知识逐渐向理论阶段过渡。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具体的体现在《黄帝内经》的有关章节,书中提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对中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饮食营养的重要作用:若饮食合宜,则可健康,“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实则筋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说明饮食营养对人体健康重要意义。在病理情况下,即或借助药物治疗时,也要注重饮食以调治疾病,这是这一时期提出的食疗原则。 使用药物治疗疾病,要适可而止,使用药物不可过分,以免身体受损。当用饮食方法调理使之痊愈。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是要求将多种动、植物食物互相配合,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从而充分发挥饮食营养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食物的性味:《内经》指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根据不同性质的疾病,选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有针对性的进行调养治疗。在五味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食物也分为阴阳两大类,按治病的要求,选择不同味道的食物。把食物做为药物对待,中药的性味理论对于食疗药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偏:在五行学说的积极引导下,先民发现食物与药物一样,对人体内脏各有所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这说明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不同内脏的亲和力,在调治内脏疾病应有所区别,《内经》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分析内脏疾患时,利用不同性味饮食调治的复杂性。在这一阶段,根据上述的食疗理论,人们把食物的宜忌进行分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心色赤,宜食酸,小枣、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是五脏患病时所宜进食的谷肉果蔬。同时《内经》又明确指出多种病证的食物禁忌。如《灵枢·五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素问·五脏生成篇》并指出过食五味之害为:“多食咸,则脉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尽管这些说法含有机械套用五行生克学说之嫌,但原则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气味的偏胜,如过食偏嗜都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哲理,这的确是一条应该遵循的食疗原则。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学帛书,相传是战国前的医学著作,书中谈到了饮料保健的方法,特别强调了酒和韭的延年益寿和滋补强身的作用,其中云:“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韭“春三月食之,疴疾不昌”《十问》。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载药用食物50种左右,如酸枣、橘柚、葡萄、大枣、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龙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并记载了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说明当时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给予重视和肯定。至于药膳之提出大抵在东汉时期已有记载,如《后汉书·列女传》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家庭药膳的记载,可谓药膳一词之肇端,下之以往,多有沿用。
东汉著名大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不乏有食疗药膳的有关内容,《金匮要略》著有“食禁”专篇,列举了治少阴咽痛的猪肤汤和治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及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这些食疗方至今还被临床所常用。张仲景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他对食物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说得相当明确了。
这一时期有关食疗药膳专著面世,据《汉书·艺文志》、梁代《七录》记载,如《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食方》、《食经》、《太官食经》、《太官食法》,可见这一时期的食疗与药膳已得到相当重视,可惜这些专著都已佚失。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当归、杏仁、乌梅、核桃、莲子、龙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汉代以前虽有较丰富的药膳知识,但仍不系统,为中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
汉代以前的食疗,是理论奠基期,对于食疗药膳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指导作用。 晋唐时期为药膳食疗学的形成阶段。这时的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著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魏晋以来,食疗在一些医药著作中有充分反映。东晋著名医家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载有很多食疗方剂,如生梨汁治嗽;蜜水送炙鳖甲散催乳;小豆与白鸡炖汁、青雄鸭煮汁治疗水肿病;小豆汁治疗腹水;用豆豉与酒治疗脚气病等等。他还进一步指出“欲预防不必待时,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疗应用到预防疾病方面。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是中国药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记载大量的药用食物,诸如蟹、鱼、猪、麦、枣、豆、海藻、昆布、苦瓜、葱、姜等日常食物及较罕用的食物达百多种。并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卫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疫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中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这时还有医博士昝殷编著的《食疗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晋唐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食疗功效的专著,将食疗、药膳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详细的论述。
《备急千金要方》标志着食疗学已经是一门独立学问,成为独立的学科。书中除集中叙述五脏喜恶宜忌,食物气味、归经以外,还着重论述食疗在医药中的地位,指出其重要性。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提出能否正确应用食疗药膳治病作为衡量医者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调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把食疗药膳作为治病疗疾的首选对策,可见他对食疗的重视,把食疗学提到相当高的地位。他还列述了可供药用食物共164种,其中果实类29种、菜蔬类50种,谷米类27种,鸟兽类40种。详述每种食物的性味、毒性、治疗作用、归经、宜忌、服法等。
唐代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疗命名的药物学专著《食疗本草》,作者阵诜。该书早佚,但其内容被后代有关著作所引用。书中药用食物227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对于药的性味、产地、鉴别、调制都做了叙述。每种药之下,列有该食物组成的方剂及其治疗适应病证。书中还注意到食疗药膳药具有地区性的差别。上述说明当时已经广泛应用食疗和药膳治病以及调理身体健康。如孙思邈的羊肉黄耆汤、是治疗虚弱的食疗要方。这些药膳已成为中国民间常用食疗方剂,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应用。唐代中另一重要著作《外台秘要》中也有许多食疗药膳方剂。书中关于食物禁忌叙述尤其详细,对大多数病症下的治疗都列出明确的禁忌,包括忌食生冷、油腻、荤腥、酒等。这些都是通过长期实践所取得的宝贵经验。除上述外,隋唐时还有一些食疗专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食疗药膳专著,终于使食疗药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为食疗药膳的全面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
北宋王朝几位统治者,对医学的发展颇为重视,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成立整理医著的“校正医书局”以及药学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等。北宋官修的几部大型方书中,食疗学作为一门独立专科,得到了足够的注意。如《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两部书中,都专设“食治门”,即食疗学的专篇,载方160首,大约用来治疗28种病种,包括中风、骨蒸痨,三消、霍乱、耳聋、五淋、脾胃虚弱、痢疾等。在药膳方剂,以粥品最多(如豉粥、杏仁粥、黑豆粥、鲤鱼粥、薏苡仁粥等),成为食治门中的主流。此外还有羹、饼、茶等剂型。《圣济总录》中有酒、饼、面、饮、散等不同形式,且制作方法也较详。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它超越了药膳食疗的旧概念,从营养的观点出发,强调正常人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他在书中强调:“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在令书三卷内容中,首列“聚珍异馔”,作为正常人调摄,强身健体的滋补食品。他在中医药发展史上首先从养生预防的观点出发,提出食物营养的要求。介绍了多种日常饮食的制作,包括汤类16种、粉类6种、面类8种、羹类4种、粥类4种。至于食疗药谱,治疗各门类疾病的方剂也很多,如桃仁粥,桃仁三两去皮尖和入煮粥,治疗咳嗽胸满喘急;黑牛髓煎,用黑牛髓半斤,生地黄汁半斤,白沙蜜半斤共熬为膏,治疗肾弱、骨败,瘦弱等,都是典型的药膳。其它如香圆煎,枸杞茶,荔枝膏等都是简便易行的食疗方剂。末卷还把203种食品按米谷、兽、禽、鱼、果、菜和料物7类,介绍其性味及疗效。《饮膳正要》是中医食疗药膳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国食疗药膳的成熟和高度发展水平,同时它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要反映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符合北方居民的需要;二是民族特色十分突出,为了当时统治阶级蒙古贵族的需要,书中收入很多民族食物,如果品中的八檐仁、必思答;料物有马思签吉、哈昔泥、回回青等。它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食疗药膳总的水平。此外,还有吴瑞的《日用本草》,娄居中的《食治通说》,郑樵的《食鉴》等,都从不同侧面论述了食疗与药膳,并提高到相当的高度来对待。
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描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它们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鹄所著的《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均重视素食,这对于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均有帮助。中国药膳起远古至现今,源远流长;自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对食疗药膳的制作,也有新的发展,如徐春甫《古今医统》90卷中,载有各类饮食如茶、酒、醋、酱油、酱、菜蔬、肉、鲜果、酪酥、蜜饯等等的制作法,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清时期对特多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疗药膳尤为重视。其中较有名的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了适合老年人的饮食极为详尽,如粥类38种,汤类共32种。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尤其注意老年的应用药膳防病养生,对老年人食粥论述最详,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并将药粥分为三品,上品“气味轻清,香美适口”,中品“少逊”,下品“重浊”,主张:“老年有竟日食粥,不汁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亨大寿”。书中提出上品粥36种,如莲米粥、芡实粥、杏仁粥、胡桃粥、枸杞叶粥等;中品粥27种,如茯苓粥、赤小豆粥、大枣粥、龙眼粥;下品粥37种,如地黄粥、羊肝粥等等,都是后代常用老年滋补,健脾益肾及一般虚弱的常用药粥品。
明代时期食疗药膳著作达30种以上,其中有的是重点论述本草的,如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卢和《食物本草》、宁原《食鉴本草》、李时珍《食物本草》等;还有从饮食调理、药膳制作的观点出发撰成的食谱营养学专著,其中较为著名的如贾铭《饮食须知》,宋公玉《饮食书》、袁牧《随园食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有的至今在临证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是中医宝贵遗产中的珍品。
此阶段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受到重视。《内径》中载有:“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人们早已注意到偏嗜偏食,尤其是高脂的危害,过食油腻已经引起医家们的注意和关注,因而明清时期强调素食的著作相应增多。如卢和的《食物本草》指出:“五谷乃天生养人之物”,“诸菜皆地产阴物,所以养阴,固宜食之……蔬有疏通之义焉,食之,则肠胃宜畅无壅滞之患。”这些思想不仅使食疗学、营养学思想得到深化,也大大推进了养生学的发展。
广东美食作文500字
广东的饮食天下闻名,广州菜是粤菜的代表,潮菜以精致典雅着称,客家菜则以原汁原味见长。广东人普遍喜欢喝普洱、铁观音、寿眉、马骝搣,粤菜即广东菜,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特色菜点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粤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长,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粤菜的影响较为广泛。据近年来的一些报刊介绍,目前的美国有中国餐馆的几万家;英国有14000家;法国、荷兰各有2000家;日本不下数千家。这些地方的中国餐馆,多数是粤式茶楼、菜馆,生意很旺。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唐人街”的影响下,饮茶已成为一个专门名词,凡到悉尼市游览的人,都以一到“唐人街”享受一下粤式饮茶用餐的韵味为时尚。粤菜的其独特的清淡风味,独领风骚,以“食在广州”的声誉驰名中外。
“食在广州,味在潮州”还离不开广东饮茶,它实际是变相的吃饭,各酒楼、酒店,茶楼均设早、午、晚茶,饮茶也就与谈生意、听消息、会朋友连在一起了。广东饮茶离不开茶、点心、粥、粉、面,还有一些小菜。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工夫茶,它备用特制的微型茶壶、白瓷小杯和乌龙茶,斟茶时有“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步,所冲茶浓香带苦,回味无穷。广东点心是中国面点三大特式之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五光十色,造型精美且口味新颖,别具特色。
广东粥特点是粥米煮开花和注意调味,有滑鸡粥、鱼生粥、及第粥和艇仔粥。广东粉为沙河粉,软中带韧。广东面以“伊府面”最为出名。
粤菜广采“京都风味”,“姑苏风味”和“扬州炒卖”之长,贯通中西,扬名海内外。
特色餐饮
广东菜称为粤菜,到了明清时期,粤菜逐步吸取了京、川、鲁、苏等菜系的烹饪原料和技术,一跃成为中国四大名菜系之一。所谓“食在广州,味在潮州”。
据地区和口味的不同,粤菜分为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客家菜)三大类。粤菜中的经典有红烧乳鸽、烧乳猪、白切鸡、卤水拼盘、护国菜、蜜汁叉烧、深井烧鹅、罗汉斋等。 到遍布城乡的粤式茶楼酒家品尝正宗的粤菜和到街头排档去“漫吃”风味小食,体会“食在广东”的内涵;到珠江三角洲的乡村小镇去体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 都能体验到岭南风俗。
广东的饮食天下闻名,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潮菜精致典雅,客家菜(东江菜)原汁原味。广东人普遍喜欢喝乌龙茶,其中潮州功夫茶最为著名。
广州菜 广州菜的流行范围广泛,省内包括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北江流域、雷州半岛等地,省外的则有港澳台、海南岛及广西部分地区。广州菜偏重于菜肴的质和味,选料繁杂讲究鲜嫩,味道清香但必需爽滑。广州菜擅长小炒,尤其讲究“镬气”,即火候及油温,并讲究现炒现吃,以保持菜肴的色、香、味、形。狗肉煲、烩蛇羹、烧乳鸽、烧乳猪、香芋扣肉、炖禾虫、白切鸡、松子鱼等,都是十足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
潮州菜 潮州菜发源于韩江平原,以烹制海鲜见长,因注重摄取食物的真性真味而特别强调口味的清淡,喜食蚝生、鱼生、虾生等。也因为讲究原汁原味,潮州菜中的汤菜也别具特色,非常的清、鲜,甜菜也比较多,款式达上百种。潮州菜喜用鱼露、沙茶酱、梅羔酱、姜酒等作调味品。潮州菜为中国最精细,精贵的菜。
客家菜 又称东江菜,主料多用三鸟、畜肉,基本上很少配用菜蔬,河鲜海产也不多,客家菜以油重、味咸、浓香著称。客家人做菜往往每煮一道菜都要洗一次锅,避免菜肴相互串味。客家小吃丰富,最出名的是一种称做粄的食品,有甜粄、咸粄、发粄(也叫发包)、芋粄等。河源(东源县\船塘李田赖东坑)的东江盐焗鸡、酿豆腐、菜卷、艾草糯米本、板栗、米橙、麻橙、扁斋、油果、糯米煮本、南瓜饼,还有河鲜、鲶鱼等非常地道的菜色和小吃。兴宁的酿豆腐、乐仙腐竹、梅菜扣肉、林威沙田柚、萝卜粄、石马番豆(花生)等美食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怎么样辨别好茶叶?
很多人都听过这一句话,“酒是越陈越好,茶是越新越好。”其实这并非鉴茶之箴言。
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其实标准是不同的。有的茶应该是越新越好,如西湖龙井,大家都知道要选明前(清明前新茶),但有的茶却是越陈越香,如普洱则往往动辄5年以上才算养出好茶。所以羊城晚报记者请茶叶专家来为我们简单讲解下,选购不同茶叶时的简单挑选要点。
挑选要点
传统中国茶有六大种类,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加上乌龙。要挑茶叶,不同种类的茶也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基本当然是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因条件所限,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无法现场冲泡品尝。其实若想真切地尝一下茶味,也可放几粒茶到嘴里嚼一嚼。而观看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名贵品种有: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九江庐山云雾等。
好的绿茶应外形均匀,讲究茶叶“光、扁、平、直”。扁针状条索,毛尖有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光泽明亮。绿茶中的名茶碧螺春,则以香气高锐为好,春茶香重鲜爽,所以要喝新茶。
红茶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红茶中包括英德红茶、祁红、滇红等名品。其中小叶种的红茶比起大叶种更为清淡易入口。而外形上,好的红茶茶叶应该挑条索均匀,金毫显现的。
红茶也是追求新茶的。好的红茶汤甜可口,汤色红浓透亮。香气泡开后,“香富气高”沁人心脾的为之好茶。
乌龙
乌龙也称青茶,属于介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乌龙茶分颗粒状与条形状。颗粒状以福建安溪铁观音、台湾冻顶乌龙为代表。而条形状则以武夷岩茶、大红袍、潮州凤凰单枞为代表。
挑选铁观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越重越好”!重如铁才会有“铁观音”之名的产生。“紧结沉重”是行家对于上好铁观音的形容,整体形状应该是“青蛙皮,蜻蜓腿,螺旋体”。
至于大红袍,由于去年被炒得火热,价格大升,茶价从几千至1.2万元每公斤不等。刘益成预计今年大红袍价格会回归理智,趋于平稳,至少是可以回到人们可以日常消费的领域中来。
不过关于大红袍的真假问题,现在市场上已难觅古树上的大红袍,但按国家标准的大红袍仍很多,属于木树二代产品。而古树原级的茶叶,曾经拍出过15.6万元/20g的高价。
黑茶
黑茶中的代表普洱,属于越陈越香的茶品。一般5年以上才属佳品。有养生保健、降血脂减肥之效,刘益生提醒,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冲泡,去试着体会不同年份普洱的微细不同。因为现在的普洱茶早已不是单纯的“生茶”或“熟茶”,而是“生熟参半”或“三生七熟”、“三熟七生”的拼配普洱茶,口味更多。
去年年底普洱在昆明的价格处于低谷回升阶段,上升了20%-25%,但在广州,这种价格趋势通常要后延半年,才会呈现出来。
白茶
白毫银针与南山寿眉皆为白茶中的代表作。“肥嫩多毫”为白茶上佳之标准。白茶其实不如绿茶寒凉,但味道清淡,也不失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
白毫银针外形芽壮肥硕显毫,色泽银灰,熠熠有光。冲泡之,汤色杏黄,滋味醇厚回甘。冲泡后,茶芽徐徐下落,慢慢沉至杯底,条条挺立。所以茶具可选择玻璃杯,慢慢欣赏冲泡过程。
而好的南山寿眉,应该是:外形紧圆略扁、形似扁眉,色泽翠绿披白毫,滋味醇厚爽口,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
黄茶
因为价格高昂,黄茶中的佳品蒙顶黄芽已经很少见到。目前市场上主要是来自四川和湖南的黄茶。如湖南的君山银针,目前市场价大约在1200元左右。
黄茶的冲泡过程充满美感,拥有着“水中芭蕾”之称。极品黄茶价格很贵,市场价格在一二千元一斤的位置上。不过因为该茶叶比较轻称,所以黄茶与绿茶都不怕单价高昂。
黄茶的选择标准:条索均匀,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要求芽叶“细嫩、新鲜、匀齐、纯净”。
购买茶叶时,若因不了解而混淆了一些近似的茶种,往往就会当了冤大头而不自知。
藏茶VS普洱茶
藏茶与普洱茶常被混淆。因为二者同属黑茶类,亦都是追求越陈越好的茶种。
但藏茶是全发酵茶(又称为深度发酵),而普洱是后发酵茶;汤色上,藏茶因含茶红素高使汤色透红,普洱茶则茶黄素略高,汤色透黄红。说到口感与香型,藏茶口感不涩不苦、回味甘甜,普洱茶略带涩味,更因为其发酵过程,口感中带有一种淡淡的“霉味”。
水仙、肉桂VS大红袍
不少初学者容易将同是武夷出品的水仙、肉桂等,看成是大红袍,要注意区分。三种茶都属于武夷岩茶,水仙有一股幽柔的兰花香,而肉桂则由于它的香气酷似桂皮香。但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价格最高。由于是老茶树,叶质醇厚,口感深邃,十分耐泡,可以八泡而余香不绝。
普通乌龙VS铁观音
铁观音香气持久,7泡之后仍有余香;而乌龙则香气不够铁观音持久,通常3泡左右已无香味。
有些商家会将乌龙中的黄金桂充当上等铁观音出售。其实黄金桂香气较鲜爽,冲泡后具有桂花香味。并且以外形上看,铁观音沉重紧结,而黄金桂成品茶条索紧细,枝小叶薄条细。汤色上也有不同:上等的黄金桂汤色偏青黄绿色,而浓香型铁观音的汤色为橙黄色、清香型铁观音茶汤呈金黄绿色。
新茶季,刚到手的白茶应该怎么存才好?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白茶,近年来茶叶市场上的黑马。因其具备长期存放的特性,与普洱茶分庭抗礼,成为茶叶收藏品的新宠。
说到白茶,必然要喊出那响亮的口号:“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正是白茶能够陈化的特点,才让白茶异军突起,成为一众新老茶客的最新选择。
今年春茶季,白茶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涨价”、“上市”,一度成为茶圈热搜词。
比这两个关键词更值得关注的,是白茶的保存。
平时买茶的茶友,多数没有像茶农一般专业的仓储设备,要做到恒温恒湿,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茶友,选择把白茶存在公寓楼、住宅当中。
茶友X先生问:家里存茶,该存在哪里?
诚然,家庭存白茶,要成为新一轮的关键词。
在搞清楚家庭存茶的正确方式前,先搞懂几个关键问题。
《2》
为什么要存白茶?
关于存白茶这件事儿,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总结来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存白茶,可感受变老后的滋味
第二类:白茶越老越值钱,越老越稀缺
第三类:被做旧老白茶伤害过,自己动手存茶,可保证老茶的滋味
第四类:存白茶,是一种情怀,老白茶见证的是岁月
第五类:白茶变老后,有独一无二的保健功效
不论是哪一种目的,存白茶,势在必行!
白茶存放后有什么特点?
要说白茶保存后的特点,可总结为三点。
1、外观颜色变深
如同人老了之后会长皱纹,出现老年斑一样,白茶变老之后,也会有外观上的变化。
最明显的,当属白茶颜色变深。
就像一个老物件,在时光的打磨下,终究还是会褪去稚嫩的颜色,转而被深沉所替代。
若是您瞧过新茶和老茶的模样,就会发现,差别还真是不止一点点。
2、出现药香、枣香等特殊香气
经过转化后的白茶,会出现药香。这也算是老白茶的典型特征之一。
老白茶的药香,不刺激,类似于福建人夏天都会喝的凉茶,是金银花、夏枯草、艾草的综合香气。
这种香气,在新茶身上是难以寻觅到的。
老白茶除了药香,还有枣香备受期待。
但并非所有的老白茶都会出现枣香,只有一些高品质的寿眉饼上才会有枣香出现。兴许是经过压制后,寿眉中大量的果胶物质释放出,参与后期的转化,才有了如此甜蜜的香气。
3、老茶汤水更为醇厚
如果说新茶的时期的稠厚感已经让我们惊喜万分,那老白茶的汤水,只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要给老茶的醇厚感打分,那绝对是满分!
变老后的白茶,如一首老歌,越听越有韵味。又如一坛老酒,越老越醇。
这些细节上的改变,也难怪我们愿意为老茶买单。
白茶存多久好喝?
存白茶的最终目的,还是用来喝!
存多久好喝?并没有一个明确答案。白茶的不同阶段,喝起来味道不同。
第一阶段,白茶刚做好
刚做好的白茶,鲜爽感是最强烈的时候。若是喜欢白茶的鲜爽味以及浓郁的花香,新茶做好时,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阶段,白茶做好半年后
经过半年的陈化,白茶的花香更为丰富(香气浓度远高于刚做好的白茶)。此时的白茶,经过修复,香气、汤水都达到了最好的状态。
第三阶段,陈化一年后
陈化一年的变化,更具内涵。
如2017年的白毫银针,经过一年的陈化,汤水变得更加温润,如陌上翩翩君子,直教人红了脸。
在香气方面,鲜爽感渐渐收敛,好似一个毛头小子,经过社会的历练,也变得沉稳了。
此阶段喝茶,定会让你刮目相看。
第四阶段,陈化三年后
变老的白茶,一定不容错过。经过三年的考验,白茶的青涩全然褪去,蜕变成了一款沉稳的茶。
药香丰盈,花香丰富,汤水柔和、爽滑、醇厚,是老白茶的特点。
了解了这些,接下来好好说说,家庭存茶,该怎么做?
《3》
家庭存茶,放哪?
住宅能存茶的地方,实际上并不多。有太多的环境,是不适合存茶的。
首先要排除几个场地。
1、阳台
2、厨房
3、有人居住的卧室
这几个地方,都不适合存白茶。
阳台,阳光直射,夏季温度高,会加速白茶的变质,不适合存茶。
厨房,水汽、异味的来源,也不能保存白茶。
有人居住的卧室,也会产生异味(香水味、烟味等)和水汽(呼吸作用,冬天加湿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白茶的存放。
排除过后,剩下能存茶的地方,也不多。
其中,优选无人居住的卧室。
没有人居住的卧室,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是书房。
将白茶保存在这两个地方,可最大程度远离异味和水汽。
选好白茶保存的地方后,还有几个细节要做到位。
1、保存白茶,一定要离墙离地。
做到这一点很简单,拿个木架子或者是小板凳,把纸箱放在凳子上即可。
2、保存白茶,避免强光直射。
3、【三层包装法】
这保存白茶的标配,塑料袋、铝袋、纸箱缺一不可。
具体做法:把白茶放在铝袋中,密封好。然后再套一层塑料袋,密封好。最后放进纸箱里保存,同样要密封好。
按照这种保存方法,才能存出好茶。
《4》
家庭存茶,不比专业的仓储环境,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会影响白茶的品质。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最大程度避免白茶和这些不良因素接触,尽可能地挑选符合保存条件的房间。
家庭存茶,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规避水分、异味、强光、强氧等因素,同样能存出符合条件的茶!
最后再友情提醒一遍,适合家庭存茶场地:书房、无人居住的卧室!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