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六大茶类分法及原因

yanqitea 2023-03-14 行业资讯 640 0
A⁺AA⁻

此版本也明确指出:乌龙茶是茶树品种的名称,仅代表一种茶叶,只有一种固定制法,因此不能代表一个大茶类的全部茶叶。

关于这个问题陈椽和庄晚芳先生有过争论文章刊登,不可否认的是在英文语境下,Olong是六大茶类之一的表述,将红茶译为,后来者黑茶便只能译为了,这也是最近国内争论较多的点,想要给黑茶正名,但有点为时已晚的意思。新版的教材基本默认了“乌龙茶”的叫法,仅在少数地方括号增述“青茶”。

在翻阅资料的同时,也解决了我的一个小疑问,即使到今天我家人喝茶依然把绿茶叫做青茶,陈椽先生也给出了答案。

闽人提及青茶,便能理会为半发酵茶,青茶二字在浙江未有闻及,安徽、江西、湖南俗呼为青茶者,系指内销之绿茶类。

《茶叶制造学》陈椽1950

不知如今皆以“乌龙茶”代称,是不是考虑到了青茶在许多地区是绿茶称谓的历史习惯。

在66版《制茶学》中,茶叶分类依据已经含盖了品质的系统性;制法的系统性;主要的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

品质就是感官品质,茶叶色香味的相似性,如果你盲评信阳毛尖、信阳红、西湖龙井,那么很容易从香气、汤色、滋味上将毛尖和龙井归为一类,而与信阳红茶区分,这就是品质的系统性。

制法就是工艺流程的相似性,绿茶都有杀青、揉捻、干燥工序,红茶都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序。这里就联想到我们茶叶加工的应试教育了,六大茶类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几乎是必考题。绿茶是杀青,红茶是发酵,白茶是萎凋,黄茶是闷黄,黑茶是渥堆。应试可能是一种应付,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我们进行茶叶分类以及茶叶审评的重要锚点,关键工序便会产生相应的主导气息。

内含物以儿茶多酚类(后称黄烷醇类)为特征成分,依各茶类L-表没食子儿茶酚,L-表儿茶酚+D,L-儿茶酚,D,L-没食儿茶酚,L-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L-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的含量多寡,能够大致区分,依含量次序也就是内含物的系统性,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

所列茶叶分类表与《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中已经十分接近了,互有增减而已。

可以说,六大茶类本就是我国制茶历史的神奇创造,也是经验共识。至少在1950版《茶叶制造学》中,陈椽先生已经明确提出六大茶类了,只是无法完全剥离外来分类方式的框架,但到66版《制茶学》,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全面论证了,六大茶类,至此,既成。

最后,想用《茶叶加工学》中的一句话结尾

茶的名称和其他任何物体一样,它都只是一个符号,主要用于认识,区别,分类和研究。

《茶叶加工学》施兆鹏1996

人类是懂分类的呀~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