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十大名茶有哪些茶
- 2、中国三位茶叶泰斗是?
- 3、中国十大名茶
- 4、茶界中国经典语录
- 5、中国茶叶界的三安现象是什么?
- 6、中国的茶业起源
中国十大名茶有哪些茶
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
中国品茶的历史非常久远,且茶叶的种类很多,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的区分,关于中国十大名茶的说法也非常多。
最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时候,就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到了1959年中国的十大名茶评比的时候,又将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是《香港文汇报》,它将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各类茗茶
庐山云雾茶是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国名茶系列之一,属于绿茶中的一种。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始于汉朝,宋代列为“贡茶”。
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土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
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
黄山毛峰茶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黄山茶的采制相当精细,认清明到立夏为采摘期,采回来的芽头和鲜叶还要进行选剔,剔去其中较老的叶、茎,使芽匀齐一致。
在制作方面,要根据芽叶质量,控制杀青温度,不致产生红梗、红叶和杀青不匀不透的现象;火温要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叶片着温均匀,理化变化一致。
安溪铁观音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1725一1735年)。
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 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
信阳毛尖主要产地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西部的浉河港、董家河、吴家店乡的深山区、南部东双河、柳林、李家寨、谭家河、十三里桥以及平桥区的平桥镇等乡镇的部分高山区和浅山区。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驻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
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洞庭山。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
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
都匀毛尖,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征: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有茶中之王的美誉,产于福建“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中著名的以大红袍享誉世界。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南京雨花茶属绿茶类,是南京的特产,主要产于南京的雨花台、中山陵一带的风景园林名胜处,以及江宁、六合、溧水、高淳一带,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中国经典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雨花茶以碧绿的茶色,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闻名。
其外形似松针,细紧圆直。雨花茶冲上开水,水面顿显白毫,茶入水即沉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色、香、味俱全,是上等佳品。
祁门红茶,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中,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
涌溪火青产于泾县榔桥镇涌溪村的珠茶,曾属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起源于明朝,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枫坑、盘坑、石井坑、小石坑一带。涌溪火青在清代已是贡品。外形独特美观,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
太平猴魁,传统名茶,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
猴魁茶界普遍认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1859年,猴魁先祖郑守庆就在麻川河畔开出一块茶园,此处山高土肥,云蒸雾蔚。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是指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不经过人工“发酵”、“渥堆”处理,但经过加工整理、修饰饰形状的各种云南茶叶(饼茶、砖茶、沱茶,饼茶最早)。
茉莉花茶(Jasmine Tea),又叫茉莉香片,属于花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茉莉花茶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
中国三位茶叶泰斗是?
中国三位茶叶泰斗分别是张天福、吴觉农和冯绍裘。
1、张天福
张天福(1910年8月—2017年6月4日),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
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
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2、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丰惠 (至今还留有吴觉农故居)人,原名荣堂,是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
因立志要献身农业(茶业),故改名觉农。“觉”乃佛家所说的“自觉悟”是也,只有“自觉”方能“觉人”,这是“觉”的真正内涵与本质。
吴觉农被誉为“当代茶圣”,其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他还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中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3、冯绍裘
冯绍裘(1900-1987),字挹群,湖南省衡阳市人。 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滇红集团首任厂长。原顺宁试验茶厂厂长。
冯绍裘被称为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他一生潜心茶叶研究和生产,改写了戴维斯描述的云南茶叶历史。他寻得中国红茶宝地,创制出世界一流红茶,并且开启了中国红茶新纪元,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茶叶专家。
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十大名茶:
1、西湖龙井(浙江杭州)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曾多次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还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
西湖龙井属于绿茶茶系,根据品质特点不同,还可以划分为多个等级,其中以特级西湖龙井为佳。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具有非常优越的生态环境,给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此外,西湖龙井在制茶方面,还要历经炒清和辉锅等多道工序。在茶叶界,西湖龙井还有“绿茶皇后”之称。
2、洞庭碧螺春(江苏苏州)
洞庭碧螺春,产自江苏苏州吴县太湖一带,跟西湖龙井一样属于绿茶茶系,在唐朝时期就被列入进贡给朝廷的贡品。洞庭碧螺春采摘的时间较早,以春分至清明期间采摘的茶叶最为名贵,在制茶芽叶的选用上,也非常讲究。
不少人容易将洞庭碧螺春,和前面提到的西湖龙井弄混,虽说同属绿茶,但它俩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在产地上就各不相同。
洞庭碧螺春除了带有茶叶的清香味外,由于产地茶树和果树间隔着种,因此还带有一股特别的花香味。
3、黄山毛峰(安徽黄山)
据《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由此可见,安徽黄山出产的茶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明朝时期开始名声鹊起。黄山毛峰,就产于安徽省黄山一带,因此又被称作徽茶。
黄山毛峰,也属于绿茶茶系里的一大代表名茶,并有多个等级之分。其中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必须是一芽一叶初展,同时要求上午采的茶要下午制,下午采的茶要当夜制。
以保证茶叶的鲜嫩度。冲泡开的黄山毛峰,茶汤呈黄绿色,茶香悠远,品起来颇有一番风味。
4、庐山云雾茶(江西九江)
庐山云雾茶,产自江西九江庐山一带,早在唐朝时期,庐山地区产的茶叶就已经非常出名。“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这首名诗,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种茶时有感而发。
庐山云雾茶和前面提到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一样,同属绿茶茶系,不过最早的庐山云雾茶是一种野生茶,后来才被改造为家生茶。庐山云雾茶色翠汤清,风味独特,味道也是醇厚浓郁。
5、六安瓜片(安徽六安)
六(lù)安瓜片,产自安徽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在唐朝时期被称作“庐州六安茶”,到了明朝时期才有了“六安瓜片”这个名称,在清朝时期还是进贡给皇帝的贡茶。和其它茶叶不同的是,作为绿茶中的特种茶类,六安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也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
六安瓜片多在谷雨节气前后开始采摘,直到小满节气前结束,根据采摘时节不同,还有“提片”、“瓜片”和“梅片”之分。“提片”在谷雨前采摘,品质最好,之后采摘的是“瓜片”,再往后梅雨季节采摘的是“梅片”,品质要略差一些。
6、君山银针(湖南岳阳)
君山银针,产自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一带,因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而得此名。早在唐朝时期,君山银针就已经非常出名,相传文成公主出嫁时就有携带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属于黄茶茶系,全部由芽头制成,在采摘时间方面要求很严格,每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天到10天左右采摘,并且必须是春茶的首轮嫩芽。冲泡好的君山银针,茶汤呈浅黄色,茶味甜爽醇厚,入口留香。
7、信阳毛尖(河南信阳)
信阳毛尖,主要产自河南信阳一带,属于绿茶茶系。早在唐朝时期,信阳地区就已成为当时非常出名的“淮南茶区”,当地产的茶叶还被列为贡品。
对此,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还将信阳地区产的茶叶,誉为“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的茶汤偏黄绿色,色泽明亮,香气高雅,口感较清爽。
8、武夷岩茶(福建武夷山)
武夷岩茶,产自福建武夷山岩上,属于乌龙茶茶系,品种里以大红袍、武夷水仙、白鸡冠、铁罗汉等较为出名,其中武夷山大红袍还有“岩茶之王”的美誉。武夷岩茶的茶汤多呈金黄色或橙黄色,入口有种清凉开阔的感觉,回甘不会让人觉得有腻感。
9、安溪铁观音(福建安溪)
安溪铁观音,产自福建安溪一带,和前面提到的武夷岩茶一样,同属乌龙茶茶系。不过在制茶工艺上,两者却略有不同。
武夷岩茶采用的是深发酵、重焙火的制法,安溪铁观音则采用的是深发酵、低焙火的制法。安溪铁观音的茶汤呈金黄色,品起来带有些许蜜味,香气持久,还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
10、祁门红茶(安徽祁门)
祁门红茶,产自安徽祁门一带,属于红茶中的精品,有“红茶皇后”之美誉,还被人们称作“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在采制过程中,祁门红茶主要以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为原料,再经多道工序制成。祁门红茶的香味,除了茶香味外,还有一股似果香又似兰花香的香气,茶叶界将其称为“祁门香”。大家可以试试拿祁门红茶来制作奶茶,口感真的非常好。
茶界中国经典语录
1、高山茶叶,低山茶子。
2、吃茶吃味道,看戏看成套。
3、茶为万病之药。
4、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5、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6、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7、平地人不离糍粑,高山人不离苦茶。
8、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9、茶好客自来。
10、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11、忙里偷闲,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12、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13、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14、茶事,人生事。
15、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16、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17、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18、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19、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20、文人的灵感都是饭后茶余发生的。
21、烟酒是亲家,烟茶是冤家。
22、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中国茶叶界的三安现象是什么?
浙江省安吉县、福建省安溪县、湖南省安化县(以下简称“三安”),在中国产茶县中是具有标杆意义的代表。
安吉从一株白茶古树起家,成为著名的“中国白茶之乡”。安吉白茶是按绿茶工艺生产的优质名茶,以茶多酚含量低、茶氨酸含量高、叶白脉翠、色美味鲜为特长,深受新生茶饮群体喜爱,产、销区从一县走向了全国。
安溪在安溪铁观音传统品牌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乌龙茶铁观音之乡,安溪也从福建最大的贫困县,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市场从福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安化从“绿黑之争”到“择黑而创”,闯出了一条兴业富民的路径。安化黑茶以“金花”取胜,“金花”的保健功能实现了由“边销茶”到大众保健茶的华丽转身,成为茶界黑马、黑茶产业的后起之秀。
中国的茶业起源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四川乃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且气候暖和。西部高原山地自然条件比较严重以外,极为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一直是人类生息和繁衍的地方。富足的盆地亦养育了悠久的茶文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王褒《僮约》云:“武都(阳)买茶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茶冠六清”;孙楚诗云:“姜桂茶出巴蜀”等诗文中看出来。 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亦记载有:“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直至唐朝中期,这种野生的大茶树在四川还是到处可见。据我们已故的知识,像这种两人合抱的茶树,大概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长成如此之巨。如此一来,这些大茶树大多数应该是生长在战国以前,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古代的巴蜀也是我国茶树原始分布的一个中心。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蒋,园有芳弱香敬,给客橙葵。”在这里《华阳国志巴志》对巴蜀的茶事的记载是很明确的。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指出,所进贡的茶叶是“园有芳弱(竹)香茗“(在园子里人工种植的茶),而不是采之野生。这说明在当时,巴蜀的茶事已是相当发达的了。 《汉书地理志》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巴蜀的范围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还有濮、苴、共、奴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巴族、蜀族不过是其中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两个大族。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时,还停留在原始氏族阶段,至春秋、战国期间,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从中原的观点来看,这些民族或地区,仍然是属于“南夷”的化外之区;巴蜀归属于华夏,是在秦统一和设置郡县以后的事情。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顾炎武的这一结论,统一了中国历代关于茶事起源上的种种说法,也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大家也就认可了“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摇篮”这一事实。 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以后的事情。那么,巴蜀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对这个问题茶界持有不同见解,有的人认为始于“史前”,有的人认为是“西周初年”,也有的人认为在“战国”时期等。名家的意见归结起来,就是究竟始于巴蜀建国之前抑或建国之后的问题。 饮茶是一种物质享受,人们习惯把饮茶和文明联结在一起,所以一提起饮茶的习惯,人们往往认为是进入阶段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组织来充当饮料,是氏族社会常有的事。鄂伦春族民族志材料表明,1949年前,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当时,他们有“泡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为饮料”的习惯。鄂伦春人能够利用当地的黄芹和亚格过的叶子来作饮料,那么,为什么巴人、蜀人和我们南方有茶树分布的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谋划不发明以茶为饮呢?这也就是说,我国上古关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点,不但有传说记载,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较好印证。这也说明巴蜀茶业的开始最早的,只可惜见诸文字记载的时间较迟,直到西汉末年的王褒《僮约》中才有记述。能予佐证的有关先秦巴蜀的茶事资料,一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二是明代杨慎在《郡国外夷考》中所提:“《汉志》葭,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日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巴蜀和周族的联系,其实还可上溯到殷商末年。如《华阳国志》中又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这一点,在《尚书牧誓》中载称,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微、卢、彭、濮,称尔,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华阳国志》和《尚书》一致说明了在殷商末年,巴蜀及其四周的许多部落,都曾参加了周武王领导的反纣同盟。周武王灭殷以后,大肆“封邦建国”,分封的对象,有上说的宗亲,也有功臣、扈从和参加伐讨战争的各族酋长。所以,西周虽无“子”这样的爵位,既使不分封宗姬,也会分封巴蜀等头人来掌管一方的。这一带既然成了西周的属国,至少在臣属初期,会与周王朝保持一定的纳贡关系,贡品中包括了漆、茶和蜂蜜这类方物特产。 《华阳国志》是晋人所写,其所载史实是汉朝甚至是两晋的情况。既然巴蜀南部的产茶地区,当不会都是在葭萌一带,其上述巴蜀南部的产茶地区,当不会都是在葭萌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假如葭萌“以茶氏郡”的论点可以成立,那么,《华阳国志》中所提到的茶叶产是,可以说也是战国前既已形成的历史茶区。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始见诸记载。《僮约》有“脍鱼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两句。前一句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其后一句,由反映成都四周,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而且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如西晋张载〈登成都楼〉(3世纪80年代)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即是一证。张载这首诗,共32句。前面16句,谈成都的飞宇层楼、物饶民丰和高甍长衢的城市境况;下阕借蜀郡汉代巨富有成效程、卓二家的奢华生活,来极言成都茶叶的名满遐迩。与张载这一诗句相辅,构成巴蜀茶业名甲全国的还有这样两条史料;三国魏张揖《广雅》(3世纪之前)载,“荆巴采茶作饼,成为米膏出之……”其二是西晋孙楚的《出歌》(公元231~293年):“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鼓出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通渠,精稗出中田。”前一条史料所说的“荆巴间”,具体是指今川东、鄂西一带。其实,这鄂西早先属楚国的边境地区,先秦时有一度就属巴国或是巴文化的影响区。所以,这条资料实际上介绍的,主要还是巴蜀的制茶方法和饮茶习惯。后一条《出歌》,主要是介绍一些常用饮料、食物产地。把《广雅》、《出歌》和《登成都楼》诗的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出,不只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和重要中心。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