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茶叶名称由来小故事
- 2、茶名字的由来谁知道?
- 3、茶叶的来历是怎样的?
- 4、茶叶的来历
茶叶名称由来小故事
茶叶名称由来小故事
2018-5-14关注老于了解更多☞茶叶知
识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
相信许多友友品过这么多茶,未必知道茶叶名称的由来吧,其实茶叶的取名源于许多有趣的历史、传说,下面老于为大家分享的几则小故事,让你更了解你爱的茶。
乌龙茶传说
几百年前,安溪西坪镇南岩村,有一位以种茶、狩猎为生、浑身黝黑的青年,人称“乌龙”。一日,上山采茶,晌午回家时打伤了一只山獐,直追许久才把它捕获。到家后又忙于宰杀山獐,忘了制茶。隔天清早发现搁置了一晚的茶叶已萎凋了,有的叶子边缘变成红色且散发出阵阵清香。乌龙赶紧动手炒制,没想到做出来的茶叶一经冲泡,竟是别具风味,甘香异常。乌龙悟出奥秘:原来茶叶在篓中,经一路奔跑时的颠簸,是“摇青”;后放了一夜,这是“凉青”,所以制作出来的茶叶便与往不同。后来乌龙按悟出的方法反复试验,终于创制出一套新的技术。他把技术传给众乡亲,人家为了感谢他,就把这种茶叫做“乌龙茶”。
大红袍
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
铁观音
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
喜欢生活,热爱生活!喜欢品香茗 ! 热爱茶知识 ! 宏扬茶文化 ! 品天下香茗。交四海朋友。
茶名字的由来谁知道?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铁 观 音 的 由 来
茶 叶 的 名 称 繁 多 , 最 常 听 到 的 是 铁 观 音, 乌 龙 , 水 仙 , 未 莉 或 者 红 茶 。 每 种 茶 叶 都 有 它 的 传 说 和 不 同 味 道 , 就 铁 观 音 的 传 说 来 讲 , 先 说 关 于 铁 观 音 的 名 称 由来 , 流 传 着 两 个 说 法 。 一 说 清 朝 时 期 , 干 隆 年 间 , 褔 建 安 溪 一 名 书 生 , 名 叫 王 士 凉 , 在 与 友 人 聚 会 途 中 , 于 观 音 山 脚 下 发 现 一 株 树 形 相 当 美 丽 的 茶 树 , 便 将 它 移 回 自 家 庭 园 细 心 照 顾 。 茶 树 日 日 成 长 , 王 士 凉 摘 其 嫩 叶 制 作 茶 叶 饮 用 , 发 现 口 感 更 胜 当 时 的 鸟 龙 茶 。
当 时 王 土 凉 带 着 这 款 茶 叶 拜 见 相 国, 相国 又 将 茶 叶 转 献 给 干 隆 皇 , 干 隆 饮 后 非 常 喜 欢 ,因 它 的 外 形 美 如 观 音 , 重 似 铁 ,故 命 名 - 铁 观 音 。
另 外 一 则 传 说 也 是 发 生 于 干 隆 年 间 , 安 溪 有名 笃 信 佛 教 的 茶 农 魏 饮 , 每 日 清 晨 必 以 清 茶 供 奉 观 音 菩 萨 , 数 十 年 从 不 间 断 。
某 夜 魏 饮 就 寐 后 , 梦 见 观 音 菩 萨 出 现 在 后 山 山 崖 上 , 魏 饮 立 刻 趋 前 跪 拜 , 却 发 现 石 壁 上 长 着 一 棵 姿 态 摇 曳 的 茶 树 , 散 放 着 兰 花 幽 香 , 魏 饮 正 要 伸 手 摘 采 时 , 美 梦 却 被 狗 叫 声 打 破 。 清 醒 后 的 魏 饮 怎 么 也 睡 不 着 , 便 循 着 梦 里 印 象 上 山 寻 找 茶 树 , 果 然 在 深 山 中 发 现 梦 中 茶 树 , 魏 饮 随 即 摘 下 数 片 茶 叶 带 回 家 中 制 成 茶 叶 , 冲 泡 后 滋 味 绝 仑 , 可 说 是茶 中 之 王 。
第 二 天 魏 饮 再 次 上 山 , 以 扦 抽 法 繁 殖 该 茶 树 , 种 于 铁 窝 中 , 所 得 茶 叶 的 口 感 仍 与 原 株 相 同 , 魏 饮 将 这 些 茶 当 作 珍 宝 藏 于 家 中 , 每 当 贵 客 临 门 才 取 出 供 人 品 尝 , 而 喝 过 之 人 无 不 称 赞 。
有 天 , 一 位 塾 师 尝 到 此 茶 , 对 它 的 甘 醇 相 当 惊 讶 , 诣 问 魏 饮 茶 的 来 源 . 魏 饮 将 作 梦 一 事 告 诉 塾 师 , 并 表 示 发 现 茶 树 的 石 壁 形 似 罗 汉 ,想 将 茶 名 取 为 铁 罗 汉 。 塾 师 想 一 想 , 认 为 魏 饮 是 由 梦 境 寻得 宝 树 , 应 是 他 的 虔 诚 感 动 观 音 , 所 以 托 梦 赠 树 , 加 上 茶 树 种 于 铁 锅 中 , 茶 叶 厚 实 重 如 铁, 此 茶 应 名 铁 观 音 才 是 。 魏 饮 一 听 立 刻 大 表 赞 同 , 铁 观 音 一 名 就 此 流 传 下 来。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改定名为“碧螺春”。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已卯岁(1699年),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
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和西山,是风景旅游胜地,西山岛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避暑胜地。山上的林屋洞又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还有海登法师练功处石公山等十大景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果木茶树间作成园,生长茂盛。
茶叶的来历是怎样的?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一个奇特又能干的人──神农氏。他小时候经常生病,爸爸妈妈就给他吃了很多草药,这些草药不仅治好了他的病,而且竟然让他变得百毒不侵。不管是吃了有毒的野草,还是被毒蛇咬伤,他只是嘴唇发紫,过一会儿,紫色消退,身体依然安然无恙。
神农氏自己不怕毒,但当时有许多百姓却因为吃错了草药或野菜而生了病,甚至送了命。他决心利用自己的特异功能为百姓造福。他一方面经常上山采草药,每一种草药他都先尝一尝,确定没有毒之后,他再把它们采回家;另一方面开始给百姓治病,而且常常不收他们的诊费。时间长了,神农氏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有一次,神农氏上山采药。在下山的时候,他看见山坡上长着几棵他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树。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树,就摘下了几片树叶,放进嘴里嚼了一嚼。顿时,他觉得口腔清新,精神百倍。于是,他就把这种树叶采下来,拿回家后介绍给乡亲们。后来,他给这种树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茶叶,他还教会了人们怎样泡茶喝。
这就是茶叶的由来。
茶叶的来历
茶,又称“茗”,是山茶科常绿灌木,有二十三个属,三百八十多种。我国远在四千多年前就知道茶叶了, 作为一种作物是在公元350年间,发源中心在云南地区,《神农本草经》曾记载:“茶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 旁”。现四川省叙永县天堂乡发现三棵甜茶树,茶叶内含甜味素是白糖的三百倍。《晏子春秋》有记载: “把茶作为一种珍贵的祭品”。公元778年陆羽所著《茶经》成为世界第一部茶叶生产的著作。据考,我国 南方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栽培历史,黄山产茶始于唐天宝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茶叶原产我 国,是由我国向世界传播的。早在1515年前,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回去一些茶叶,开始被看着是一种神奇的 东西,直到1664年被葡萄牙公主卡塔里娜.布拉甘斯卡亚看中,她很喜欢喝这种饮料。在这前后,俄国沙皇、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都爱上了茶叶,据说,华盛顿为了喝奶茶,自己在府邸饲养了一头奶牛。由此 而陆续传播到欧洲各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亚洲许多国家开始引种茶叶,而第一个试种的是印度,时间是 1834年。直到十九世纪末期,已在亚洲、南美洲一些国家种植,现在已在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落了户,而英 国人是世界上最喜欢饮茶的民族之一,但他们不种茶 叶,由于茶叶的祖先在中国,我国也是产茶最多的国家,故称:“中国为世界茶叶的故乡”。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