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白茶鸭胸卷的来历
一、上元初年(公元760年)
对于白茶来说,上元初年是它的第一次亮相。
《茶经》中只用简单的一句话提到了白茶:“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后经过陈椽教授考证:“永嘉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中国白茶原产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鼎太姥山”。
白茶的出现,为成为六大茶类奠定了基础。
二、大观元年(1107)
大观元年,对于白茶来说是重要的一个纪年。
在这一年,白茶成为了最流行的茶。
宋徽宗是这样说的:“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
至此,白茶成为了宋朝皇帝的最爱。
白茶,也渐渐成为了大家所喜爱的茶。
三、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
白毫银针诞生。
这时候的白毫银针与我们现在喝到的白毫银针有所区别。
它是选用福鼎用本地菜茶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
四、咸丰六年(1857年)
在这一年,白茶又有了新的突破,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开始出现在茶农的视线中。
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的出现,为白茶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五、光绪十二年(1885年)
与现在最接近的白毫银针诞生。
光绪十二年,福鼎茶人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的壮芽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大白)。
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芽壮、毫显、香多的特点被发掘。
用大白茶、大毫茶制作出来的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10多倍。
约在1860年用采茶加工的银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六、1891年
1891年,用大白茶、大毫茶制作的白毫银针开始外销
七、1910年左右
福鼎有白琳工夫红茶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
这时候的白茶,身价不如清朝时。
八、1912年-1916年
这几年,白茶的对外销售火热,逐渐打开了海外市场。
但好景不长,受到一战的影响,白茶的销量一落千丈。
直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
据福鼎市县志记载,在1937年白茶有少量的出口,“二、五大斗上等白毫银针,木箱封闭民船运输,由福州外运出口”。
九、1922年
1922年,是一个分水岭。
白牡丹在1922年以前创制于建阳水吉。
1922年以后,政和县开始产制白牡丹,成为白牡丹主产区。
十、1946年
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在福鼎试制白牡丹,开始共加工白牡丹约有0.1吨。
次年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随后茶农也将晾晒的白牡丹茶销售给茶商,此后,白牡丹茶的这个茶名就福鼎各
十一、1962年
到1962年,由于福建白茶外销市场的需要,福鼎开始加工白茶。
十二、1965年
1965年,茶农们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能够在阴雨天气也制作白茶,大胆地试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
至此,白茶的复式萎凋法开始走进茶农家。
白茶哪种最好?能称霸白茶界之王
寿眉白茶现如今已经极少见到它的踪影,甚至于还有着许多的新闻在争论寿眉白茶是否是白茶中最次的存在呢?而白茶中哪个品种最好,是白茶界之王呢?
还想了解》》 白茶分几种?
浙江安吉白茶是属于绿茶而非白茶,正白茶产地是在闽东地区主要的福鼎和政和等周边,由於纬度和地理气候环境特殊,生产制作的白茶除有特殊功效外,制作过程也较为传统!白毫银针算是贵族血统,也是古代君王必饮的贡茶之一!
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银针白毫。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在福鼎市选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菜茶因茶芽细小,已不再采用。政和县1880年选育繁殖政和大白茶品种茶树,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
银针白毫早在1891年开始外销,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当时福鼎与政和两市年产各1000余担,1917~1921年受欧战影响,销路阻滞,一落千丈。近数年来,银针年产也仅在几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间,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目前银针白毫主销港澳地区。也销往德国及美国等地。在欧洲有的在泡饮红茶时,于杯中添加若干银针,以示名贵。
白毫银针在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在30种名茶中列第二位,1990年在河南信阳召开的全国第二、三次名茶评比会上,又两次评为全国名茶。还创制了白毫银针的系列产品,有银钩、银猴、银球、银龙等新的名优茶。1992年银钩被评为福建省名茶,名列第一。
白毫银针芽头肥壮,遍坡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产,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现今白毫银针的茶芽均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良种茶树。大白茶树茶芽肥壮长大数倍于菜茶茶芽,这也许就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南方茶树“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的原因。福鼎大白茶为迟芽种,茶芽肥壮,多酚类、水浸出物含量高,成品味鲜、香清、汤厚。
大白茶良种茶树原料是制造白毫银针的必要的物质基础。福鼎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两个都是芽叶上茸毛特多的无性繁殖系品种,采取压条或扦插方法进行繁殖,性状整齐。在这两个品种集中栽培的茶园里,每当春天发出新芽,茸毛密被,曦阳照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好像霜覆,是其它茶园里所看不到的一番景观,分外诱人。
0216 福鼎白毫银针早期年谱
0216 福鼎白毫银针早期年谱
绿、红、黄、白、青、黑六类茶中现代意义的白茶最早出现于福鼎,最早的白茶品种是白毫银针,福鼎白毫银针早期年谱并不复杂,只要记得1796年、1856年、1885年和1912年、1915年这五个数字就好。
根据已故茶学家张天福先生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以及《福建地方志》等相关资料记载,福鼎是中国白茶的原产地。白茶中最早出现的是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全由肥壮的茶芽制成,成茶满批白毫,形状如针,所以被称为白毫银针,白茶之名也由白毫银针的颜色而来。
1796年(清嘉庆元年)“小白”(最早的白茶、也是最早的白毫银针,福鼎也称为“土针”)出现——福鼎茶人用当地菜茶茶树的茶芽为原料,只用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创制了白毫银针。福鼎用菜茶茶树的茶青制作的白毫银针被称为“小白”;
(菜茶指的是用茶树种子有性繁殖的茶树,有别于用无性繁殖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茶树良种。)
1856年(清咸丰六年)福鼎白茶茶树良种出现——福鼎大白茶(华茶一号)福鼎大毫茶(华茶二号)在福鼎选育成功。这两种白茶良种茶树都源于福鼎市(县级市)点头镇,福鼎大白茶出自点头镇柏柳村,福鼎大毫茶出自点头镇汪家洋村;
1860年(清咸丰十年)“小白”退出市场——由于资料有限,这个时间应该有些问题。按理说“小白”退出市场,应该是被“大白”取代,但能查到的相关资料中“大白”的出现却在二十多年之后。虽然说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良种茶树选育成功之后在农耕时代推广不易,但当年可能更早就有茶人用良树茶树茶青制作“大白”,而下面说直到25年之后才出现“大白”,这两个年份数字有一个可能有误;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大白”出现——福鼎茶人用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制白毫银针。由于这两种良种茶树的茶芽肥壮、毫多、味香,制成的白毫银针品质远高于小白,价格是小白的十余倍;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大白”开始出口外销——最早的白毫银针是用来拼配红茶出口,由于白毫银针产量很少,福鼎在出口工夫红茶时拼配少量白毫银针供出口。欧美人喝红茶时加入些许白毫银针只是用来来增加美感、彰显档次;
1912年(民国一年)白毫银针单卖——1912年起福鼎茶商开始将白毫银针作为单一的白茶品种包装出售,而不是作为工夫红茶的搭售商品。
福鼎白毫银针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并获金奖,当时参展获奖的是产于1914年、福建马玉记出品的白毫银针花茶。
一般花茶(茉莉花茶)用绿茶作为茶坯制作,保质期只有两年。而这一款仍存于世的参赛花茶用福鼎白毫银针作茶坯、用茉莉花窨制,到现在已经是百年老白茶。
白茶最早在福鼎创制,最早的白茶是白毫银针。福鼎白毫银针早期年谱并不复杂,只要记得五个数字。
1796年——白毫银针出现,最早出现的白毫银针是用菜茶茶青制作的“小白”;
1856年——福鼎大白茶(华茶一号)和福鼎大毫茶(华茶二号)茶树良种同时在福鼎点头镇选育成功;
1885年——用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茶青制作的白毫银针(大白)出现,大白逐渐取代了小白;
1912年——白毫银针开始单独包装出售,之前是和工夫红茶一起搭售出口;
1915年——福鼎白毫银针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并获金奖。
78为什么中国的白茶最初选择了走向国外
御制白茶
如果放在二十年前,或许你听都没听过白茶。因为那时候白茶几乎不出福建、也几乎不出现在国内市场。
白茶二字最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记载:「永嘉县东(南之误)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县南三百里就是现在的福建福鼎,也是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时在长溪县(福建福鼎)就已培育出“白茶”品种。而白茶一名最早是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但是书中所说的白茶并不是真正的现代意义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嫩叶。
墙内开花墙外香
白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21世纪之前,它主要出口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并且一出国门就惊艳海外,扬名诸国 。
自1910年起白茶开始畅销欧美,1912~1916年是白茶的巅峰时期,当时政和县每年出产白茶约50吨,每吨值0.20~1.26吨白银。1917—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百国疲惫,万境萧条,消费和进口能力大削,导致白茶滞销,三年萎靡。因国内外的战争影响,白茶开始改制,白牡丹应运而生,白茶出口开始慢慢恢复,到1934年白茶外销路开始逐渐变好。其中以“银针”最为名贵,华侨最为看重,欧美茶商也有的用少量银针拼配高级红茶中以增加美观,用来提高价格。
为什么白茶选择了走向国外?
1、养在深闺人未识——出生在乌龙茶的世界
白茶在六大茶类中属较特殊的茶类。生在福建,福建的产地地域性强,加上白茶宣传不足,远不及市场热销的乌龙茶。而且在此之前乌龙茶已经在福建经营了一个多世纪,根深蒂固,闽北闽南几乎都是乌龙茶的天下,以至于白茶在福建几乎无立足之地。更何况绿茶红茶霸占了半个中国,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又被黑茶割据。所以白茶在国内市场销售一直极为平淡,在福建本地消费尚且无不普及。白茶在福建的发展与乌龙茶相比滞后得太多。
2、交通便利成本低——来自国外的青睐
国内没有市场,没有机会,白茶只有瞄向了国外。除了中国人爱喝茶以外,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也多爱茶,而他们多不产茶,于是白茶走出中国就有了最大的前提——国外市场。同时由于闽东地区靠海,出口运输相对便利。白茶制作工艺及其简单,成本主要在鲜叶和初加工上,并且主要通过中介组织出口,收购价格低,总体出口成本不高——为白茶出口提供了最直接的可行性。
出乎意料的是,简单好看的造型,白净恬淡的色泽,风味清雅的品质使得白茶深得国外的青睐,一开始就风靡各国,需求极大。这让白茶的外销之路更加坚定地走了下去。
3、代医看病——麻疹圣药
国外除了钟爱白茶的形色味之外,还钟爱白茶的药性。香港澳门包括东南亚诸国都是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区,而且气候湿热,是麻疹病的高发地区。但是那时候医学不够发达,而且战乱频繁,药物奇缺,偏偏白茶对麻疹有极好的疗效。
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周亮工不仅记载了白茶的治疗麻疹的功效,还提到了因此对白茶出口国外的重大影响——白茶价同的不是金块、金条而是金墙!
巨大的利润以及国外市场的认可使得中国白茶几乎全部用于出口,而此时中国内地的白茶竟是一片空白!
满载盛名而归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白茶主销仍为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以白牡丹、贡眉为主产品,少量银针及新工艺白茶。白茶仍是特种外销茶,而且一般以销定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银针、白牡丹、新工艺白茶已扩大出口到欧盟、日本等国家。
白茶虽然外销量大,但主要以中低档的白茶和白茶片为主,并且大多是通过中介组织出口,收购价格低,就使得最广大的茶农无法无法获得较多的利益。20世纪90年代,福鼎人就敏锐地意识到,白茶外销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远之路。引导国人认识、饮用白茶,冲击、挖掘国内市场,同时刺激高档白茶出口,双管齐下,才能实现茶农致富,长久发展。
于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白茶开始回归国内市场,要在中国茶市的夹缝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而如今,政和白茶正在国内外的茶叶舞台上,继续张扬风采。
福鼎的白茶有什么功效
福鼎白茶的功效: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黄酮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类。而且福鼎白茶具有清热祛火的功效,白茶提取物对引起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肺炎等细菌生长具有预防作用。
白茶因加工工艺特点:最大程度保留了鲜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黄酮、咖啡碱、可溶性糖等风味和营养成分。因此,无论是制成茶叶还是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生产,都具有良好药理作用与保健功效。
扩展资料:
福鼎白茶按原料及加工工艺的不同分白毫银针、白牡丹、新工艺白茶。在201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福鼎白茶公用品牌价值31.41亿元,名列全国第五,连续六年进入品牌十强。
福鼎白茶价格的上涨,除了产量因素,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近年来,药效价值与收藏价值兼具的白茶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一场由白茶引领的消费新风尚正在蔓延。
存放多年的白茶,茶叶内部成分逐渐转化,滋味也变得更加醇和厚朴,极佳的口感和内涵,让老白茶成为茶客争相品鉴和收藏的良品。
近年来,在传承古老制茶法的基础上,福鼎一些大型白茶企业引进更为先进的流水线,同时,引进高端院校的茶叶专家,不断提升白茶品质。这也是导致白茶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此外,茶园改造、茶山开发、人工采摘、茶叶流通等一系列环节成本的提升都导致白茶价格上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鼎白茶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福鼎白茶飘新香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东九升解密-福鼎白茶涨价的背后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