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谁的《斗茶图》?
很多讲茶文化的文章会说到一幅叫《斗茶图》的古画。然而,让人懵圈的是,有的说是赵孟頫的,有的说是刘松年的,有的说是阎立本的,各幅画也相似而不相同。
于是,认真的我就想要理个清楚。
首先,这一幅来路比较明确,是明代顾炳在其《顾氏画谱》中所摹绘的,注明是阎立本的作品。然而,阎立本是不可能有这个作品的!因为画中表现的是宋代“点茶”的情境,唐代是不可能出现的。沈冬梅《茶与宋代社会生活》中认为,这画的原作者是宋元之际的钱选。但沈先生有说明她的依据是什么,也没说这原作还在不在世。我在网络中也查不到相关信息。
其次,见得最多的是这幅,跟顾炳那幅很像,但实际不一样,这幅的两组人物是连在一起的。顾炳那幅由这幅而来也不是不可能。大部分文章都说这幅是《斗茶图》,但不同文章说的作者却不同,也都没说这图存在哪里。我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绘画全集》第6卷中找到了这幅画,《全集》称之为“卖浆图”,绢本设色,无款,34.1cm×40cm,年代定为南宋,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一幅流传的也比较广,一般都说作者是元代的赵孟頫,但我还没查到这幅画藏于何处、大小如何、有没落款、有没专家鉴定。
这几幅画何其相似!原来天下一大抄的不止是文章!
这幅也是抄,但加了背景。它在中国嘉德2004年秋拍中出现过,57.8cm×35.5cm,被称为“松溪斗茶图”,题识为“仇英实父制”。仇英是明代画家,明代喝茶方式与宋代已大不相同,但画前代的事情是可能的。
这一幅才是最重要的!前面几幅的斗茶情境,一般认为“抄”自这一幅。
这幅被称为《茗园赌市图》,我所查到的资料说这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作者定为南宋画家刘松年(约1155-1218)。可惜还没找到关于这画的更具体更详细的信息。
这样,基本是理出个头绪来了。
中国古代风靡一时的斗茶:怎么“斗”
斗茶方法
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因为汤色是茶的采制技艺的反映。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画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早出与为负,晚出者为胜。
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讲究。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沾染油污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温庭筠《采茶录》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由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苏轼也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汲江煎茶》,“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根据古人的经验,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烟和异味。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在茶文化中,水与火配合得却那样的默契、和谐和统一。斗茶
斗茶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茶本身、水质和火候外,还必须掌握冲泡技巧,宋人谓之“点茶”。蔡襄《茶录》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等程序。即首先必须用微火将茶饼炙干,碾成粉末,再用绢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候汤即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茶经•五之煮》)。宋代点茶法同样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蔡襄•茶录》),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汤。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在点茶前,必须用沸水冲洗杯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叫做“燲盏”。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宋代斗茶,除比试茶汤的色泽之外,还要比试沫饽的多少和停留在怀盏内壁时间的长短。而“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应当指出的是,点茶既以茶粉为原料,那么,人们在饮用时必然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这与今天的饮茶习惯是不同的。
古代斗茶的情景,从流传下来的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可见一斑。《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共画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显出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茶汤注入怀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前者,似在倾听双方介绍茶汤的特色,准备还击。从图中人物模样和衣着来看,不象是文人墨客,倒象走街串巷的“货郎”,说明斗茶之风已深入民间,相沿成一种社会风俗。
古代书画家的不解茶缘
自有茶以来,书画家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元代大画家赵孟的《斗茶图》,就是古代书画家结缘茶的一个极好例证。
斗茶是古人比较茶叶好坏优劣的一种方法,它是以游戏的形式,来鉴别茶叶优劣的。在赵孟的《斗茶图》里,共画有4个人,左前一人穿草鞋,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是多么好。他的旁边有两人,皆双目凝视,似在倾听持茶者介绍茶汤的特色,准备推出自己的茶叶介绍来。他的身后还有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茶汤注入杯中,不用说,他也是准备来斗茶的。这4人看装束,看气质,皆不似文人,倒像走街串巷的茶贩。这说明当时的.斗茶活动,已在民间极盛了。
清代画家薜怀的《山窗清供图》,画有大小茶壶及茶盏各一套,画面清远秀逸,别具一格。它最大的特点是画上题诗:“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列经中。总待新泉活火,相从徐徐清风。”另外,像南宋刘松年的《斗茶画卷》、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等,都是古代书画家抒发茶缘的稀世珍品。
戴敦邦斗茶图值钱吗
值钱。
戴敦邦(b.1938),号民间艺人,江苏镇江丹徒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任《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美术编辑,1976年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这些年他潜心为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创作人物群像画谱。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绘画大家,深受读书人喜爱的插图绘画名家。
戴敦邦(b.1938)2004年作 斗茶图 镜片 设色纸本;成交价: RMB 161,000;尺寸:70×68cm;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8-12-16。
款识:斗茶图。甲申三伏戴敦邦。
钤印:民间艺人(朱)敦邦(朱)戴(朱)。
刘松年斗茶图为何只有三人拿雨伞
随带物品。刘松年斗茶图为有三人拿雨伞是由于在当时的时候说明人们出行时,伞是随带物品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虽然宋代百姓几乎人人用伞,但其仍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宋刘松年斗茶图是宋代刘松年的绘画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