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茶膏多少钱一斤

yanqitea 2023-02-25 茶叶知识 168 0
A⁺AA⁻

本文目录一览:

想知道茶膏是什么?

茶膏就是茶的精华,是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是中国独有的养生文化,有上千年的制作历史。从茶膏的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的养生御品,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也是中国古老而庞大的茶产业中的一朵奇葩。

茶膏历史:

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是选用百年、千年古茶树乔木茶叶原料,通过186道秘制工艺、历时72天,将茶叶有益成分提取、浓缩而成的膏状固体。古时君王御享,现代政商精英名流专属。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1729年,云南土司向雍正皇帝进贡普洱茶膏,随后雍正令御茶房督造御用普洱茶膏。随后历代帝王和王公贵族都对普洱茶膏喜爱有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茶膏

茶膏怎样制作

茶膏,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有着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科技的进步,茶膏的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层次的进步与革新!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茶膏的制作过程

1、粗制“茶膏”:南唐时期,公元780年,“茶山御史”陆羽偶然间发现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分离继而出现膏化的现象,随即命令茶坊采用“采、蒸、捣、拍、焙、穿、封”的工艺制作茶饼。其中“蒸、捣、拍”(高温蒸熟、手工捣碎、拍压成形)这3道工序使得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同时在空气氧化作用下,“膏”附于茶饼表面,形成皱纹状,谓之“含膏者皱”。

“缺欠”:采用高温蒸茶等方式使茶的有益物质流失严重,而且并未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茶叶中的膏也只是依附于茶饼表面,与真正的茶膏相差甚远。

2、压榨制膏:北宋时期,赵汝砺在《北苑别录》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意思是说把蒸熟的茶叶(茶黄),用冷水使其冷却后放到小榨床上榨掉茶黄中的水份,最后再放到大榨床上榨取油膏。

“缺欠”:高温蒸茶使茶的有益物质流失严重,工艺粗糙、工序繁复、产量极低,新制的茶膏“味薄”,品饮价值低。

3、大锅熬普洱茶膏:明清时期,茶膏经由“茶马古道”传入盛产普洱茶的云南,为了复刻茶膏,当地人以普洱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膏的方式制作茶膏,使普洱茶原叶与茶汁分离,制成历史上最早的“普洱茶膏”。

“缺欠”:用大锅反复高温熬制,茶内所含的诸多的生物酶消失和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失;同时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大。

4、宫廷秘制普洱茶膏:清乾隆年间,普洱茶膏开始进贡朝廷,深受皇室贵族喜爱,史册记载,雍正、乾隆、嘉庆等都嗜饮普洱茶膏,普洱茶膏还是清朝“八色贡品”之首。后来,普洱茶膏被皇室引进,由皇室贡品变为皇室御品,着了迷的皇帝召集最好的茶艺师在借鉴宋代压榨制膏的基础上研制了186道工艺改良普洱茶膏,使得普洱茶膏的品质更为卓越。

“缺欠”:皇家秘制普洱茶膏工艺极为神秘,是大清朝最为神秘的古老工艺之一,1925年,随着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普洱茶膏极有可能从此绝迹。

5、贡润祥科技制膏:公元2000年,贡润祥创始人张光辉先生跨界进入茶行业,深知云南茶产业存在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商业模式落后、粗放加工等问题,要想将云南茶产业发扬光大,就必须要找到市场的突破口,创新求变!研制一款传统茶无法比拟的安全、健康、便捷、好喝的普洱茶膏!秉着执着的信念与决心,张光辉先生找到玉溪中药厂的技术骨干杨有田、中国著名植物学家以及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泓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赵天锐教授组成一个普洱茶科研团队,研习清代御茶房文献,科技传承并创新皇家御茶秘制工艺。

为了完善普洱茶膏的科技含量,更好的保存普洱茶里的活性物质,杨有田总工程师带领贡润祥技术团队建立了国内唯一一条保密级别的高科技普洱茶膏专业生产线,高科技专业生产线的建立使得普洱茶膏制作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科技普洱茶膏”转变,在186道工艺和现代先进的生物技术的淬炼下每一粒贡润祥普洱茶膏都是匠心之臻品!

茶膏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分析,茶膏内含的很多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药用机理。如普洱茶膏内含的类黄酮物质具有明显的降低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功效。

同时,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血清胆固醇以及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上的沉积。并且,它还可以通过增加前列腺环素,减少血栓素合成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纤溶作用,预防血栓形成。

茶膏存放注意事项

对于正规厂家生产的茶膏产品,要避免阳光直射,宜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如果出厂就采用瓷瓶封装的产品,并不需要特别的包装,正常存放就好。

对于用锡箔纸一次性真空包装的产品,因其都是小量分包装,只要不打开,按原包装正常存放就行;对于那些像包糖果一样手工包装的茶膏,则要特别留心,是否具有长期保存的价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茶膏

茶膏是什么,它和普洱茶有什么区别,喝起来怎么样?

一、制作方式不同

1、茶膏: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2、普洱茶: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二、形态不同

1、茶膏:通常呈片状密实的膏体。

2、普洱茶:通常有散茶和紧压的圆扁形茶饼。

三、味道特点不同

1、茶膏:品质优良的茶膏必定是口感醇厚,滑感甚佳,有特别的沉香味,这种品质的茶膏才有入口即化、生津快、回甘持久的特点。

2、普洱茶:浓酽、绵密、粘稠、厚实的汤感。

茶膏是什么

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最早也只能追查到18世纪的清朝学人赵学敏的著作《本草纲目拾遗》 。“黑如漆”的茶膏,醒酒第一。又说绿色的茶膏醒酒效果更好。从中可以知道茶膏不止一种颜色。他说茶膏能治百病,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的功效;如果肚腹受寒胀痛,用姜汤泡茶膏喝,喝出汗水,立即就好;口腔溃疡、咽喉上火疼痛,含一小块茶膏在嘴里,过夜即可。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历史上中国对茶的专著中,首次出现“膏”始于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但是这仅仅是出现一个字,距离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茶膏还十分遥远。直到南唐时期才真正出现茶膏“金缕耐重儿”,到宋朝又出现了“玉蝉膏”,而后续随着制茶工艺在明代被限制,民间土法茶膏和皇家普洱茶膏直到清代才出现。如果把我们今天传承下来的茶膏制作工艺忽略年代因素做一个横向对比,大致会分为三类:

(一)民间土法熬制工艺

民间土法熬制工艺是流传在云南民间的茶膏制作工艺,主要用于制作普洱茶膏。由于民间技术力量有限,这一工艺实际上非常粗糙和简陋。土法熬制工艺主要是采用高温煮沸,令茶叶中的各种成分溶解到茶汤中,然后再以高温煮沸的方式蒸发茶汤中的多于水分,最后得到茶膏。由于整个制作工程几乎都是在高温下进行,无论茶汤提取还是收膏过程,其温度都超过100℃,对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造成的破坏都是毁灭性的。正因如此,土法熬制的茶膏都不可能有效的保留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闻起来没有茶香,味道自然也就较差。而我们知道,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色,这就是其中的活性成分在缓慢的转化茶叶成分,土法熬制破坏了活性物质,转化也就随之停止,所得到的茶膏无论如何陈化,也不会有陈化现象的发生,味道只会越放越差。

(二)宋代无加热常温工艺

宋朝茶膏工艺在茶膏制作历史上是一次极大的进步,其工艺流程中通过数次清洗,再用清水浸泡榨压,利用小榨、大榨、翻榨等多道工序取出茶汤,最终再还原为稠状物质,即茶膏。这一工艺过程在步骤上已经非常繁复,每一道工序也可以说是极尽细致,所得到的茶膏在纯净度和活性物质的保留上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该种工艺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有效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活性酶,但是由于整个过程中提取茶汤和收膏等主要工艺都处于日常温度下,而我们知道各类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的析出有各自不同的温度临界点,所以这一温度下茶叶中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的析出非常有限,导致了这一工艺制作的茶膏在茶香味上仍不理想。这一时期的宋朝皇室,追求工艺上的至高至极,无计可施的制茶工匠和监管官员迫于无奈将一些香料添加到茶膏中掺假,让茶膏具有区别性的不同口味。

(三)清代宫廷加热提取工艺

清代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在制作上脱胎于古代唐宋的工艺,同时又有较大不同。最初进贡到清代皇室的茶膏是采用土法熬制工艺的民间茶膏。但随着茶膏受到清朝皇室的青睐和重视,清朝宫廷在研究古代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茶膏加工工艺。发展这一工艺的清代制茶工匠显然研究了茶膏的整个历史,了解民间土法的危害,也清楚宋代茶膏的制假历史,所以极为重视有效的保留茶叶的原汁原味。清代工艺的最大特色在于整个加工过程中采取了适度加热的方式,相传以花梨木作为炭火,保证茶膏制作过程中的温度。与其他两种工艺制作的茶膏不同,清代皇家普洱茶膏在气味上能够保留茶香,并且和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放置时间越长,越具有厚滑的口感。这都归结于其制作过程中通过适度的加热,有效的溶解出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保持了普洱茶叶的原始特性。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400-6632-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