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武夷白茶?
- 2、大白茶好还是小白茶好
- 3、白茶的发原地是那里?
武夷白茶?
大武夷茶区建阳是著名中国十大名茶白茶及“白毫银针”的发源地;是外销传统名茶。建阳白茶也称“武夷白茶”。具有明目清心、清热解暑之功效,其色、香、味、形独树一格,产品品质优良,历久不衰,深受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喜爱。 产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数种。建阳白茶被誉为闽茶中的“独秀一枝”。其产量占全省白茶类之60%以上,其中贡眉、寿眉又占全省白茶的80%以上。贡眉、寿眉的初制品称“小白”,其品质特征为:毫清秀显现,叶张细嫩,叶态舒展,叶缘垂卷,芽叶连枝,不带暗片、梗和非茶类夹杂物,芽毫银白,叶色呈灰绿、翠绿或墨绿,叶背银灰,叶脉微红;毫香鲜纯,香味清芳爽口;汤色杏黄清明;叶底毫显,匀亮软嫩。 白茶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在国内外久享盛名。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水吉有茶商字号60多家,其中港商21家。二十年代,白茶由“广客采买,安南、金山等埠其销路也”。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价值外,还有退热、降火和治麻疹之药效。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被列为高级馈赠品。作为传统出口茶类,95%销港、澳,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少量运销欧美等国。
大白茶好还是小白茶好
1、大白茶主要产自云南的民乐镇,这里的茶园海拔较高,至少有1700米之高,由于全年气候非常温和,阳光非常充足、雨量也足够,所以,产出来的大白茶都是上品,芽叶布满了茸毛,且非常肥硕重实,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白毫。
2、小白茶产自武夷山,海拔较低,约240米。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面没有酷暑,也没有严冬,年均气温在18度左右,非常适合种植小白茶。小白茶没有经过炒揉等工艺,制作方法较为省时省炭,做好的小白茶全身都披满了白毫,故而又被称之为白毫茶。

3、小白茶是用小叶种采茶作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而大白茶是用大白茶树的茶叶制作出来的,小白茶与大白茶所用的茶叶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加工出来的口感和汤色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
白茶的发原地是那里?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