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祭祀礼
西周时期,丧葬之礼已变得日益重要。人们“事死如事生”,死者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人初死,先有招魂之礼,即复礼。由人持死者衣物到屋顶,对北方(主阴)对天、中、地三呼死者的名字。招魂不成,再举办丧礼。其步骤先沐浴死者,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天子、贵族可含珠玉等。然后为死者穿衣,铺盖衣被,为死者盖脸、填耳,以巾握手等,谓之小敛;小敛之后,再入棺。入棺谓之大敛。之后,则为殡。殡期的时间是: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士及庶人三月。殡之后,再卜筮葬日,埋葬墓地等。
周人对死者的祭祀亦非常隆重,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周人生活中的大事。
周代的祭祀可分为对天、地等自然的祭祀和对祖先的祭祀。
天神地只和自然神灵祭祀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槱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曰:“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主要祭法是燎祭。其方式是将薪柴积聚在一起,将动物牺牲,还有玉、帛等物置于其上,以烧燎之。这样牲体气味可上达于天,天神可享之。《礼记·祭法》云:“燔柴于泰 ( 大 ) 坛,祭天也。”《礼记·郊特牲》云:“天子适于四方,先柴。”郑玄注:“所到必先燔柴,有事于上帝也。”对天或上帝要筑坛 ( 高台 ) 燎祭,使天能够嗅到牺牲之气味,即可佑护祭祀者。
《国语·晋语八》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韦昭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鲜卑,东夷国。燎,庭燎也。”在这次盟会上,楚人受周成王之命,与鲜卑人一起守燎,即看守燎祭。燎祭当然是盟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故楚人为此没有进行会盟。《诗·大雅·棫朴》曰:“芄芄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这是周王用棫树为柴,燎祭神灵的情况。《大雅·旱麓》曰:“瑟彼柞棫,民所燎矣。”燎祭主要用于祭天和自然神,有时在祖庙中也用以祭祀祖先。《逸周书·世俘》曰:“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西周时期,战争归来,把战争中所割掉的战俘的左耳献祖庙,以馘放于燔柴上进行燎祭,以告祭祖先。
周人以燔柴燎祭祭天,而祭地和山川用另一种形式,《尔雅·释天》曰:“祭地曰瘗埋,祭山曰瘗悬,祭川曰浮沉,祭星曰布,祭风曰瘗。”祭地用瘗埋祭法,祭地瘗于北郊,瘗埋牲或玉于地下,谓之祭地。《诗·大雅·云汉》曰:“自郊徂宫,上下奠瘗。”周人祭天于南郊,祭祖于庙。这句诗的意思为,自郊祭到宗庙祭,上祭天而奠,下祭地则瘗。
祭山就是把牲、吉玉悬之于山上;祭川,则把玉沉于水中;祭星,将祭物布于地上;祭风,于大道之上磔狗以止风。
从以上记述可知,夏、商、周时期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多神,可能每食必祭,每事必祭;年年、月月、日日都有祭祀活动。祭祀的方法和仪式也是多种多样,甚至达到十分繁杂的境地。
祖先祭祀 周人对祖先的祭祀非常隆重,他们一方面认为祖先的功德给他们带来福禄,一方面向祖先祈求更多的福禄。周人对祖先进行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一般在祖庙。如《诗·周颂·丰年》曰:“丰年多黍多 禾余 ,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这是周王烝祭祖庙时所唱的乐歌。冬初,粮谷已经入仓,周王用新米作的饭、新酿的酒祭祀祖先。这种祭祀叫做烝祀。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馈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周代的宗庙之祭主要有六种形式:
祫祭,就是合祭,在太庙祭祀所有的祖先,即合祭群祖。
禘祭,禘,从示从帝,盖帝祭之称。“不王不禘”,只有王才能进行禘祭。禘祭的主要对象是禘其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所以禘祭可能祭祀其祖并配上帝 ( 天帝 ) 。
祫祭、祫祭皆为四时之上的祭祀,郑康成认为三年一祫,五年一祫,则祫大禘小。王肃、张融等人认为祫小禘大。孔颖达认为:“祫,即禘也。取其序昭穆谓之禘,取其合群祖谓之祫。”
除禘、祫之外,周代有四时之祭。
春祭曰祠。祠,即食也。春天万物生长,孝子思亲,增嗣而食之,故曰祠。
夏祭曰钓。可汋新菜之意。
秋祭曰尝。尝,即尝新谷也。
冬祭曰烝。烝,即进物品之意。
周代祭祖以祫、禘较为隆重,春、夏、秋、冬四时之祭规模较小。其祭祀的方法有裸、馈食等。
裸祭,《诗·大雅·文王》曰:“裸将于京。”裸,就是在神主前铺上白茅,将酒洒沥于茅上,像神饮酒。《大宗伯》把祫祭叫做裸祭,可能是在祫祭时进行裸祭。
馈食,以食品献于神或祖先曰馈食。
西周春秋时期祭祀祖先的情况,《诗经》中有许多记载。如《小雅·楚茨》载:“济济跄跄,洁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享,或肆或将。”也就是说,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非常庄严恭敬。牛羊等牺牲都很清洁。枣、栗等物品,或剥,或已经去皮让祖先享用,还有的进行裸祭,或将肉装进鼎中。在祭祀中,有“尸”来充当被祭祀者。尸代表祖先致嘏辞,保佑子孙多福降临。《仪礼》中记载尸对孝子的嘏辞曰:“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女 ( 汝 ) 孝孙,来女孝孙,使女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年,勿替引之。”表现了贵族要求多福多禄的心理。
祭祀中充当“尸”的人,一般是受祭者的孙子。《礼记·祭统》曰:“子不可为父尸,孙可为王父尸。”孙可以充当祖父的尸,这与当时的昭、穆制度相合。昭、穆制度的内容是,如果祖为昭辈,父为穆辈,那么孙和祖同样为昭辈,重孙和父同样为穆辈。原始社会时期,族外婚制度下,祖辈和孙辈应属于同一个氏族集团,同样,父辈和重孙辈也属于同一个氏族集团。周代的昭穆制度和“孙为王父尸”的尸祭制度可能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这种遗存。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周人祭祀祖先的诗歌,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大雅》中的《既醉》、《凫鷖》,《周颂》中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执竞》、《思文》等。祭祀中,孝子为了酬谢尸的辛劳,摆下酒肴,请尸来吃,叫做“宾尸。”他们认为“公尸燕饮,福禄来成”,“公尸燕饮,无有后艰。”《信南山》中说:“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周人祭祀以一人为尸代表祖先,将醴酒和农产品让尸享受,这样,才能保佑他们没有艰难,多福多禄,年岁丰登,寿考万年。
“尸祭”在我国延续很长时间,西周时的情况已见于《诗经》。春秋时期亦如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齐国祭祀大公时,以“麻婴为尸,庆雉为上宾 ( 宾长 ) 。”《史记·礼书》有:“大庙之未内尸也,始绝之未小敛,一也。”说明尸祭之俗一直延续到汉代。
关于叔叔的诗句吊念(有关悼念叔叔的句子)
1.有关悼念叔叔的句子
1. 送走小叔已有两日,尽管常想那是噩梦一场,但阴阳两隔,仅仅呼唤一声“小叔”, 已是无语凝噎,两泪纵横。
2. 又是一个思念已故叔叔的日子,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故去的叔叔呀,如果真有来世的话我还想你做我的叔叔,真的好想你!
3. 清明,这一天,叫我如何不泪流满面;这一天,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让我祝愿远方的叔叔长安息、幸福!
4.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5. 为您点亮思念的烛,烛光里有我对您深深的思念和永远的牵挂!
6. 在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中,一些人注定很重要,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怀念我的叔叔,怀念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7.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我无柳可折,给你发条短信:期盼早日再相逢!
8. 想你,在每一个无聊的夜里,假如得到你的爱是奢侈的,请告诉我,不要让我在每个没有你的黄昏,独自等待!
9. 一晃,叔叔已离开我们四年多了,都说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最好良药,可我亲身体会到这剂良药药效实在太慢了,直到现在每每提到叔叔我还是气塞咽喉,泪流满面。
10. 鲜花送给最爱的人,您在天堂过的好吗?谢谢您的亲人经常照看我的双亲!
11. 很后悔没有去参见你的葬礼,也许是远离了那个家庭,他们都遗忘了我。可是你对我的好,我一直记得。你待我如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有可能我会我能去你的墓地给你磕头。
12. 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13.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伤泪难收。犹记多情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还水空流。
14. 我一直都不懂,小时候攥着你的衣角傻傻地跟在身后,看着皱巴巴的钞票变成纸包的糖,我才懵懂地露出笑脸,长大了呆呆地在前面走着,跟着蹒跚的你,听到一句呼唤才迷茫地回头,看着你笑得那么开心。现在,懵懂的我看着黑白的像框,残缺的笑脸,内心空洞得可怕,眼眶干涩,我想,我依旧不懂。
15. 最疼我的叔叔,当初连你最后一面也没能见着,是我今生的一大遗憾!但是你会永远在我心里,所有我爱的人,都永远地放在了心上!愿你在那边一切都好!!
16. 谁造的房子更坚固,是掘墓的人,他造的房子可以住到世界的未日。清明了,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他们过得还好吗?
17. 叔叔,您还记得你给我做的小板凳吗?您还记得你背着我爬山吗?叔叔,您还记得你把握护在身后的时刻吗?叔叔,您还记得……。所有的一切都在我脑子的最深处保留,虽然,您走的时候我才5岁。清明节又到了,但对我来说,每一天都是我在思念你的清明节。叔叔,希望你在下面安息,你在天国会笑着看我成长的!
18. 有人说梦见过世的人不好,醒来后一定要念叨以求下次不再梦见,但我从不信这个,偶然在梦中见到叔叔,我是多么渴望梦永远不醒,醒来后我久久的回想梦中叔叔的音容相貌,我一遍遍的念叨,叔,你若想我,就常来我的梦中吧,让我在梦中再看看你。
19. 记忆中每次的清明节总是细雨纷飞,有人说那是人留下的眼泪,也许那是离别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不舍。活着的人,更要好好的生活,给逝者以安慰。
20. 许多早已消失的人或事,突然在这一天变得清晰。凡尘往事中的种种,重新在我眼前展现。对你的怀念,依旧在心底。扬起希望的帆,生活还是得继续。
21. 记忆的潮水慢慢的涌来,逐渐淹没我对你的思念。我知道,你的离去,我无法挽留。唯一能做的是放开胸怀,更好的生活,才是最实在的选择。
2.有关悼念叔叔的句子
送走小叔已有两日,尽管常想那是噩梦一场,但阴阳两隔,仅仅呼唤一声“小叔”, 已是无语凝噎,两泪纵横。
又是一个思念已故叔叔的日子,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故去的叔叔呀,如果真有来世的话我还想你做我的叔叔,真的好想你!清明,这一天,叫我如何不泪流满面;这一天,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让我祝愿远方的叔叔长安息、幸福!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为您点亮思念的烛,烛光里有我对您深深的思念和永远的牵挂!在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中,一些人注定很重要,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怀念我的叔叔,怀念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清明时节,杨柳依依,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我无柳可折,给你发条短信:期盼早日再相逢!想你,在每一个无聊的夜里,假如得到你的爱是奢侈的,请告诉我,不要让我在每个没有你的黄昏,独自等待!一晃,叔叔已离开我们四年多了,都说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最好良药,可我亲身体会到这剂良药药效实在太慢了,直到现在每每提到叔叔我还是气塞咽喉,泪流满面。
鲜花送给最爱的人,您在天堂过的好吗?谢谢您的亲人经常照看我的双亲!很后悔没有去参见你的葬礼,也许是远离了那个家庭,他们都遗忘了我。可是你对我的好,我一直记得。
你待我如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有可能我会我能去你的墓地给你磕头。
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伤泪难收。
犹记多情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还水空流。我一直都不懂,小时候攥着你的衣角傻傻地跟在身后,看着皱巴巴的钞票变成纸包的糖,我才懵懂地露出笑脸,长大了呆呆地在前面走着,跟着蹒跚的你,听到一句呼唤才迷茫地回头,看着你笑得那么开心。
现在,懵懂的我看着黑白的像框,残缺的笑脸,内心空洞得可怕,眼眶干涩,我想,我依旧不懂。最疼我的叔叔,当初连你最后一面也没能见着,是我今生的一大遗憾!但是你会永远在我心里,所有我爱的人,都永远地放在了心上!愿你在那边一切都好!!谁造的房子更坚固,是掘墓的人,他造的房子可以住到世界的未日。
清明了,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他们过得还好吗?叔叔,您还记得你给我做的小板凳吗?您还记得你背着我爬山吗?叔叔,您还记得你把握护在身后的时刻吗?叔叔,您还记得……。所有的一切都在我脑子的最深处保留,虽然,您走的时候我才5岁。
清明节又到了,但对我来说,每一天都是我在思念你的清明节。叔叔,希望你在下面安息,你在天国会笑着看我成长的!有人说梦见过世的人不好,醒来后一定要念叨以求下次不再梦见,但我从不信这个,偶然在梦中见到叔叔,我是多么渴望梦永远不醒,醒来后我久久的回想梦中叔叔的音容相貌,我一遍遍的念叨,叔,你若想我,就常来我的梦中吧,让我在梦中再看看你。
记忆中每次的清明节总是细雨纷飞,有人说那是人留下的眼泪,也许那是离别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不舍。活着的人,更要好好的生活,给逝者以安慰。
许多早已消失的人或事,突然在这一天变得清晰。凡尘往事中的种种,重新在我眼前展现。
对你的怀念,依旧在心底。扬起希望的帆,生活还是得继续。
记忆的潮水慢慢的涌来,逐渐淹没我对你的思念。我知道,你的离去,我无法挽留。
唯一能做的是放开胸怀,更好的生活,才是最实在的选择。
3.悼念长辈的诗句穄文
桃华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
凄凉云树愁千里,惆怅春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九泉有泪流知已,万户同声哭善人
地下又添高士伴,生前原当古人看
从今不复闻謦亥,此后何堪忆笑容
老泪无多哭知已,苍天何要丧斯人
悼念不闻亲教诲,情怀仍忆旧音容
相逢至今犹可忆,旧游何处不堪愁
千里吊君惟有泪,十年知已不因文
终生俭仆留模范,一世勤劳传好风
往事昭昭传乡里,精忠耿耿在人间
月霁风光人共仰,山颓木朽天添愁
一夜顶风堆白雪,三年泪水滴红冰
4.关于“悼念长辈”的古诗词有哪些
关于“悼念长辈”的古诗词有:
一、梦微之
唐代: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释义: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二、李白墓
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释义:李白的坟就在采石江边,坟地周围的野草向着天边肆意蔓延。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当他还在人世时,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但凡是杰出的诗人,大都命运多舛,可又有哪一个的命运,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惨?
三、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代: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释义: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四、为薛台悼亡
唐代: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释义:一边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树一边是久病的身躯,每当想到人死后要去九泉之下心里感到悲伤。夜晚手拉着年幼的儿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园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
五、吊白居易
唐代: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释义:你应该继续做大唐的诗人,谁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随处安居,原谅我造化不够,想唤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够快乐,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你名闻大唐天下,你的诗篇光耀子孙,连孩童也会吟《长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你的功德和声望行人尽知,我会常常想起你来。
5.关于“悼念长辈”的诗词有哪些
1、《哭宣城善酿纪叟》唐代:李白
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释义:纪老在黄泉里,还会酿制老春美酒。
只是阴间没有李白,你老卖酒给何人?
2、《 哭孟浩然》唐代:王维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释义: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
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3、《没蕃故人》 唐代:张籍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释义: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4、《梦微之》 唐代: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释义: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5、《对酒忆贺监二首》唐代:李白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释义: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6、《 周颂·雝》先秦:佚名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于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释义: 一路行进很从容,到达庙堂肃又恭。助祭都是公和侯,主祭天子诚又敬。进献一头大公牛,助我摆好献神灵。伟大光明的先父,安抚孝子的心灵。
臣子个个明道理,君主文武全能行。上帝安宁又快乐,能让子孙都昌盛。祈求赐予我长寿,保佑多福有吉庆。已劝父王来歆享,再劝母后也来尝。
6.关于悼念的诗词
白马篇 【魏晋】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拟挽歌辞 【魏晋】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七哀诗 【魏晋】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咏怀 【南北朝】庾信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死后诗 【唐】李叔霁 忽作无期别,沈冥恨有余。
长安虽不远,无信可传书。 伤死奴 【唐】刘夷道 丹籍生涯浅,黄泉归路深。
不及江陵树,千秋长作林。 见道边死人 【唐】刘允济 凄凉徒见日,冥寞讵知年。
魂兮不可问,应为直如弦。 咏死兔 【唐】苏颋 兔子死兰弹,持来挂竹竿。
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 悲歌 【唐】白居易 白头新洗镜新磨,老逼身来不奈何。
耳里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 塞鸿遇暖犹回翅,江水因潮亦反波。
独有衰颜留不得,醉来无计但悲歌。 秋雨叹 【唐】杜甫 雨中白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过颜处士墓 【唐】白居易 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
长夜肯教黄壤晓?悲风不许白杨春。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死更贫。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 哭崔常侍晦叔 【唐】白居易 顽贱一拳石,精珍百炼金。 名价既相远,交分何其深。
中诚一以合,外物不能侵。 逶迤二十年,与世同浮沉。
晚有退闲约,白首归云林。 垂老忽相失,悲哉口语心。
春日嵩高阳,秋夜清洛阴。 丘园共谁卜?山水共谁寻? 风月共谁赏?诗篇共谁吟? 花开共谁看?酒熟共谁斟? 惠死庄杜口,钟殁师废琴。
道理使之然,从古非独今。 吾道自此孤,我情安可任? 唯将病眼泪,一洒秋风襟。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唐】白居易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为薛台悼亡 【唐】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精卫 【唐】岑参 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
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
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 昭君墓 【唐】常建 汉宫岂不死,异域犹伤没。
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
愤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悲陈陶 【唐】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苦战行 【唐】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哭孟郊 【唐】贾岛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
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 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
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 哭贾岛 【唐】可止 燕生松雪地,蜀死葬山根。
诗僻降今古,官卑误子孙。 冢栏寒月色,人哭苦吟魂。
墓雨滴碑字,年年添藓痕。 经贾岛墓 【唐】杜荀鹤 谪宦自麻衣,衔冤至死时。
山根三尺墓,人口数联诗。 仙桂终无分,皇天似有私。
暗松风雨夜,空使老猿悲。 哭山友 【唐】杜荀鹤 十载同栖庐岳云,寒烧枯叶夜论文。
在生未识公卿面,至死不离麋鹿群。 从见蓬蒿丛坏屋,长忧雨雪透荒坟。
把君诗句高声读,想得天高也合闻。 闻逝者自惊 【唐】李嘉佑 亦知死是人间事,年老闻之心自疑。
黄卷清琴总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 愿将从药看真诀,又欲休官就本师。
儿女眼前难喜舍,弥怜双鬓渐如丝。 读三国志 【唐】李九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观送葬 【唐】欧阳詹 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
他时不见北山路,死者还曾哭送人。 邓艾庙 【唐】唐彦谦 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
如何。
7.关于悼念的诗句
怀念老师 摘朵云霞作挽联,追思教诲泪潸然。
当年写在掌中字,此刻伤心跃眼前。怀念老师 播下汗水耘暑寒,蜡炬成灰亦无憾。
虽是一别不相逢,犹在天上笑花绽。感恩的心 感怀曾经路,谢意将来报。
教悔在心中,过错往如风。我心如雨滴,的确流不尽。
老来当怀念,师生情不变。赞美老师诗一: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赞美老师诗二:我爱我师 老师就象红烛,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却燃烧了自己,直到红烛成灰。
老师就象园丁,养育着我们这一株株花朵,却辛苦了自己,直到体力耗尽。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啊!老师就是这么无私!啊!老师我们爱您!赞美老师诗三:——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是您!老师!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是您!老师!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是您!老师!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您辛苦了!老师!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您辛苦了,老师!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赞美老师诗四: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师,您好!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赞美老师诗五:你献上一朵花,我献上一朵花,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太阳般的温暖;是您用汗水,把幼苗浇灌。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闪烁着迷人的光华;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你的情;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爱;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是您的一朵花。赞美老师诗六: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赞美老师诗七: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赞美老师诗八: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
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文物?为什么他那么有钱呢?
曾侯乙墓堪称中国考古史上的瑰宝,在它里面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乐器、礼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器、丧葬用品,及竹简在内的15404件文物!
曾侯乙墓不但出土的文物众多,其中不乏惊世的精品。
这其中最为气势磅礴最为珍贵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曾侯乙编钟,该套编钟分为上中下三层共65个编钟,全套编钟加上附件共用铜4421.48公斤!整套编钟上铭文多达3755个,其中有律名28个,阶名66个,基本都为史料未记载的乐理名词。这也让曾侯乙编钟的文物价值更加价值连城,因此它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之后,又被国务院列为了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文物之一。
而华美绝伦的曾侯乙墓外棺和巧夺天工的曾侯乙青铜尊盘,也被国务院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文物之中。
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确实彰显了墓主人的富有,一个国君的富有自然与国家实力强大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回溯曾国的历史,不难发现曾侯乙奢华葬礼的背后,却满是无奈与不甘。
有关曾国的历史资料有个非常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在传世的先秦资料中从没有出现过曾这个国名,但是在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和周朝甲骨文里却频现曾这个国家。直到公元前650年前后在位的曾侯宝的墓葬被发现,与曾侯宝同墓安葬的曾侯夫人的随葬品中一个青铜鼎上的铭文,终于为我们揭开这个不见史册的曾国的真实身份。
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随仲嬭加飤緐,其眉寿无期,子孙永宝用之。
这段铭文明确地告知了我们,曾侯的夫人是楚文王的二女儿芈加,而史料中记载了芈加出嫁的国家。
周文王同族的子弟南宫适(姬姓南宫氏)因为伐商立大功被封为随侯,在汉水东边的随州一带建立起了一个小国随国。公元前863年,周厉王大破了湖北北部的强国鄂国,随国随即大量兼并了鄂国的土地实力暴增,《左传》因此留下了‘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记载。
公元前704年楚国伐随,速杞之战中随军大败,随国只得与楚国讲和。做为两国和谈的条件,随国向当时的周天子周桓王请求给楚国国君升爵(楚国国君为子爵),但是被周桓王严词拒绝。速杞之战楚国虽然获胜,但是随国国力强大,所以楚国也不敢过于逼迫随国,但是从这以后随国和楚国开始大量通婚。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在攻取了黄国后本想搂草打兔子进攻自己的二女婿的随国,可是却在中途暴毙了。没错,曾国就是汉水东侧一众诸侯国中的第一强国随国,曾侯乙墓之所以能有众多陪葬品,正是源自随国历史上强大的积淀。
公元前640年,随国组织汉阳诸姬姓联合反楚失败,沦为了楚国的附庸。就此随国国势日衰,国土不断被楚国蚕食,国政也都被楚国来的媳妇所把持。到了战国初期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曾侯乙时代,曾经的诸侯列强随国早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了。
公元前339年,楚国灭随,随(曾)国就此画上了句号。
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看,曾侯南宫乙是一位擅于车战的军事家,颇有才能的他肯定对被楚国掌控十分不满。可是在他的时代(约前475-约前433)随国已经积弱已久,大势已经无法挽回了。郁闷之情无法宣泄的他,将曾国世代积攒的金(青铜)取出来铸成了各种精美的器物享用。而他在死后将这器物全部带到了地下,一件也不留给自己的楚国媳妇,以此作为对楚国掌控自己国家不满的无言地反抗。
南宫乙的这般作为他自己倒是出了些胸中恶气,可是他的这般作为也导致了曾国的国力加速衰败。曾国为楚国所灭,他难辞其咎啊。
酒的最好解释
中国的饮酒文化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一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 “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四 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五 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 “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六 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饮酒时的气氛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 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 “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八 酒令(觞令)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 :“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
酒之最
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
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
我国最早的机械化葡萄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最早的酒精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第一个全机械化黄酒厂:无锡黄酒厂
记载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药酒生产工艺记载: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现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约三千年)古墓出土的酒,现存故宫博物院。
目前产量最大的饮料酒:啤酒。
目前国产价格最贵的酒:茅台酒。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汉代刘安《淮南子》,“清盎之美, 始于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发酵产物的人:晋代的江统《酒诰》。
现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酿酒器具: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
现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酿酒全过程的图像: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庖厨图》画像石。
已发现的最早的蒸馏器: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最早的酿酒规章:周代,见《礼记·月令》。
古代学术水平最高的黄酒酿造专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经》。
最早记载加热杀菌技术:北宋《北山酒经》。
古代记载酒名最多的书:宋代张能臣的《酒名记》
古代最著名的酒百科全书:宋代窦苹的《酒谱》。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诰》。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酒价的最早记载:汉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卖酒,每升四钱。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悬帜甚高”,帜:酒旗。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